甘草苷及其苷元的透膜转运特征及初步药代动力学评价

甘草苷及其苷元的透膜转运特征及初步药代动力学评价

论文摘要

目的本实验室在活性筛选阶段发现甘草苷及其苷元(甘草素)具有新的药理活性,初步研究显示其心血管药理活性较强,值得重视。本实验采用计算机预测、体外和体内等手段对甘草苷及其类似物的吸收、代谢、血脑屏障通透、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期待为相关药物的开发进行初步的预测。方法(1)我们利用Chemaxon公司的Marvin软件预测上述两种化合物吸收、代谢、血脑屏障通透、生物利用度等特性密切相关的理化参数,如:解离常数(pKa),油水非配系数(LogP),表观油/水分配系数(LogD),极性表面积(PSA)。(2)运用小犬肾细胞(MDCK)细胞模型细胞模型及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检测各化合物转运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3)考虑到甘草苷的吸收及BBB通透特性都较差,我们利用人肝微粒体S9进一步研究肝脏对甘草素的代谢作用。(4)利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的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检测甘草苷及其苷元的血脑屏障通透性。(5)利用SD大鼠研究甘草素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1)利用Marvin软件预测甘草苷:分子量(MW)=418.39,logP=-0.39,各pH值下的logD值在-0.39至-5.03之间,氢键受体10个,氢键供体5个,可旋转键数=4,有三项违背“五律”;甘草素: MW =256,logP=2.27,各pH值下的logD值在2.27至-2.90之间,氢键受体4个,氢键供体2个,可旋转键数=1,均符合“五律”;(2)在MDCK模型中,甘草苷最高Papp为(3.10±0.36)×10-6cm/s,其苷元甘草素最高Papp为(60.56±12.71)×10-6cm/s。大鼠的各肠段对甘草苷的吸收值较低,最高Peff为(2.91±0.47)×10-6cm/s,而甘草素最高Peff为(86.11±12.53)×10-6cm/s,两者吸收机制均为被动转运,抑制P-糖蛋白(P-gP)不能使其吸收明显增加。(3)利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与星形胶质细胞(As)共培养模型建立的体外BBB模型考察上述两种化合物的BBB通透性,以氯霉素、青霉素钠为对照物。相关资料表明氯霉素为BBB高通透性物质,青霉素钠为BBB低通透性物质,实验结果显示甘草苷微BBB低通透性物质,其类似物甘草素为BBB高通透性物质。在通透实验中90 min时甘草苷与甘草素的BBB率分别为(8.4±1.61)%和(29.7±6.8)%,工具药青霉素钠、氯霉素分别为(1.6±0.2)%、(34.0±4.9)%。(4)利用人肝微粒体S9研究甘草素在肝微粒体中的稳定性及其对细胞色素P450(CYP450)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其稳定性较高,在肝微粒体中孵育90min时原物质仍占原加入量94%左右;同时实验也揭示了甘草素在0~200μM范围内对CYP450同工酶2C9,3A4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利用SD大鼠研究甘草素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实验结果显示甘草素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同时经统计矩处理得其生物利用度约为31.19±7.15%。结论MDCK细胞实验及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都表明甘草苷在肠道吸收较差,而其苷元甘草素则容易被吸收。SD大鼠体外血脑屏障通透试验表明:甘草苷的BBB通透性较低,而其苷元甘草素为BBB高通透性物质。利用人肝微粒体S9研究甘草素在其中的代谢特性。实验结果揭示在人肝微粒体中甘草素的稳定性较高且在0~200μM范围内对CYP450同工酶2C9,3A4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利用SD大鼠研究甘草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实验的结果表明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31.19±7.15%。

论文目录

  •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篇 甘草苷及其苷元的透膜转运特征研究
  • 第一章 甘草苷及其苷元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
  • 第一节 化合物在不同水溶液和有机溶剂中的近似溶解度测定
  • 第二节 软件预测甘草苷及其苷元的理化参数
  • 第二章 甘草苷及其苷元的吸收特性的研究
  • 第一节 利用 MDCK 细胞模型研究甘草苷、甘草素的体外吸收特性
  • 第二节 运用在体单向灌流模型研究大鼠肠道对甘草苷及其苷元的吸收
  • 第三章 甘草苷及其苷元体外血脑屏障通透性研究
  • 第一节 大鼠体外血脑屏障(BBB)的建立
  • 第二节 甘草苷及其苷元体外 BBB 通透性试验
  • 第二篇 甘草苷元的初步药代动力学评价
  • 第一章 甘草苷元代谢性质研究
  • 第一节 甘草苷元人肝微粒体 S9 代谢稳定性考察
  • 第二节 甘草苷元对人肝微粒体 CYP450 的作用
  • 第二章 甘草苷元 SD 大鼠生物利用度测定
  • 讨论
  • 1 计算机辅助药物性质研究
  • 2 吸收模型的选择和比较
  • 3 BBB模型的建立
  • 4 代谢模型的选择和比较
  • 5 化合物生物利用度测定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附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RP-HPLC法测定酸枣仁汤中甘草苷的含量[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13)
    • [2].高效液相法测定哈日嘎布日-5散甘草苷含量[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8(19)
    • [3].甘草油的质量标准研究[J]. 陕西中医 2019(07)
    • [4].甘草解毒现代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9(03)
    • [5].不同产地栽培甘草药用部位性状和质量的比较分析[J]. 中药材 2018(04)
    • [6].新疆、甘肃地区甘草质量评价研究[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2)
    • [7].UFLC法同时测定甘草及其炮制品中2种活性成分的含量[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8(04)
    • [8].基于超滤-络合萃取及反萃取技术的甘草苷制备工艺研究[J]. 中草药 2019(05)
    • [9].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甘草苷和甘草素[J]. 精细化工 2017(11)
    • [10].不同产地甘草中甘草苷等五种成分的含量比较研究[J]. 文山学院学报 2019(06)
    • [1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逍遥分散片中甘草苷含量[J]. 中国药业 2019(03)
    • [12].甘草CHS基因多态性与甘草苷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 药学学报 2018(04)
    • [13].HPLC双波长法同时测定甘草药渣提取物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及甘草酸含量[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7(12)
    • [14].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02)
    • [15].实测甘草冠层光谱定量估算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07)
    • [16].栽培甘草对荒漠盐渍土改良效应及药材产量品质分析[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05)
    • [17].甘草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 吉林中医药 2019(06)
    • [18].甘草苷对中波紫外线诱导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06)
    • [19].利用酸水解法提高甘草粉末中甘草素的提取效率[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15)
    • [20].一测多评法比较不同产地甘草中6种有效成分含量[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9(24)
    • [21].甘草超滤液中甘草苷的络合萃取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9(06)
    • [22].甘草断面颜色与其有效成分的相关性分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11)
    • [23].基于当归-甘草药对设计的阿魏酸甘草苷酯的合成[J]. 化学工程师 2019(04)
    • [24].HPLC法测定牙膏中甘草苷的含量[J]. 口腔护理用品工业 2017(05)
    • [25].不同产地和生长年限的甘草质量研究[J].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9(04)
    • [26].六味甘草丸中甘草苷的鉴别和含量测定[J]. 陕西中医 2010(03)
    • [27].甘草苷抑制UVB诱导HaCaT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J]. 中药材 2017(11)
    • [28].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红外定量模型特征变量的筛选与解析[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09)
    • [29].甘草苷的荧光光谱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12)
    • [30].甘草苷对H_2O_2所致SH-EP1细胞株氧化应激损伤中细胞活力值及细胞中线粒体凋亡分子、抗氧化分子含量的影响[J]. 中医药信息 2018(03)

    标签:;  ;  ;  ;  ;  ;  

    甘草苷及其苷元的透膜转运特征及初步药代动力学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