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基储氢合金与Mg-Al(Ce)合金的相结构稳定性及相关性能研究

镁基储氢合金与Mg-Al(Ce)合金的相结构稳定性及相关性能研究

论文摘要

在开发的新型镁合金材料中,高性价比的耐热镁合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研究目前正引起材料界的高度重视,然而耐热性仍未得到满意解决;此外,镁基储氢合金作为MH-Ni电池负极的候选材料,由于吸氢量大,重量轻,价格低廉,可用于生产高容量的电池,因此应用前景良好,但晶态材料过于稳定,在250℃左右才能放氢,且反应十分缓慢,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至此,改善镁合金较差的耐热性与镁基储氢合金较差的吸放氢动力学,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基于镁基储氢合金较差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和Mg-Al、Mg-RE系耐热镁合金较差的抗蠕变性能均与金属间化合物的相结构稳定性有关,本论文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20530012)和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04139)的资助下,选取这两类镁合金材料中MgH2及Mg-Al(Ce)合金系中的金属间化合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一原理的计算方法,对其能量、电子结构、相结构稳定性及相关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镁基储氢材料商业开发的角度,研究了2Mg-Fe混合物机械合金化的制备工艺、不同球磨时间下体系的组织结构与解氢性能,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氢化相的能量与电子结构,研究结果期望为设计新型镁基储氢合金和新型抗蠕变镁合金提供理论指导。以最终为设计新型镁基储氢合金提供理论指导为目标,从合金能量学的角度,系统研究了MgH2与全部3d过渡金属以及Ge、Nb、Ca非3d过渡金属合金化X前后体系的能量与电子结构,探讨了合金化X对MgH2相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电子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与合金化元素X(Cu除外)最近邻的H原子位置发生了较大改变,对3d过渡金属而言,改变的增大顺序为:Sc、Zn、Ti、V、Fe、Mn、Co、Ni、Cr;对Ca、Ge、Nb非3d过渡金属而言,其增大顺序为:Nb、Ge、Ca。合金化元素X在MgH2中少量固溶(除Sc、Ca外)时,体系负合金形成热减少,表明体系相结构稳定性变差,解氢能力增强;分析电子态密度(DOS)与电子密度,发现对MgH2进行合金化时,合金化元素X(Cu除外)与其最近邻的H原子之间存在较强的成键作用,而Mg-H之间的成键作用减弱;Ge、Cu和Cr能较大程度提高MgH2的解氢能力;除Sc、Ca外,所有其它3d或非3d过渡金属在MgH2中少量固溶时,理论上都可提高MgH2体系的解氢能力;其中Ti、V、Mn、Fe、Co、Ni、Cu、Nb、Ge合金化后MgH2体系解氢能力的增强已为他人实验结果所证实,而Cr、Zn少量固溶于MgH2预测也能提高MgH2体系的解氢能力。理论计算与现有他人实验结果相结合,考虑合金化后体系形成的第二相,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新型镁合金材料开发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镁基储氢合金吸放氢动力学研究进展
  • 1.3.1 镁基储氢合金的相结构稳定性与吸放氢特性
  • 1.3.2 储氢性能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 1.3.3 机械合金化制备镁的纳米晶
  • 1.3.4 催化剂掺杂纳米晶材料
  • 1.3.4.1 金属
  • 1.3.4.2 氧化物
  • 1.3.4.3 有机物
  • 1.3.5 镁基合金储氢复合材料
  • 1.3.5.1 稀土/镁基储氢复合材料
  • 1.3.5.2 镍/镁基储氢复合材料
  • 1.3.5.3 钛、铁、钒、锆/镁基储氢复合材料
  • 1.3.6 镁基储氢合金的研究方向
  • 1.4 抗蠕变耐热镁合金的研究现状
  • 1.4.1 镁合金的相结构稳定性与抗蠕变耐热性
  • 1.4.2 合金元素的作用
  • 1.4.3 各类抗蠕变耐热镁合金
  • 1.4.3.1 Mg-Al 及Mg-Zn 系合金
  • 1.4.3.2 Mg-RE 系耐热镁合金
  • 1.4.4 耐热镁合金的塑性变形
  • 1.4.5 抗蠕变耐热镁合金的研究方向
  • 1.5 计算模拟与计算方法概述
  • 1.5.1 分子动力学和相场模拟
  • 1.5.2 嵌入原子方法
  • 1.5.3 第一原理计算法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第一原理与Castep 基本原理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多粒子体系的第一原理
  • 2.2.1 Hartree-Fock 近似
  • 2.2.2 密度泛函理论
  • 2.2.3 局部密度近似
  • 2.2.4 广义梯度密度近似
  • 2.2.5 赝势
  • 2.3 Castep 基本原理与方法
  • 2.3.1 总能量的计算
  • 2.3.1.1 总能
  • 2.3.1.2 赝势
  • 2.3.1.3 自洽计算(SCF)
  • 2.3.1.4 超胞方法及周期边界条件
  • 2.3.2 Castep 计算输出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合金化对MgH2相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吸放氢原理
  • 3.2.1 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具备的条件
  • 3.2.2 吸氢反应机理
  • 3.3 解氢能力表征与预测
  • 3.4 计算方法与计算模型构建
  • 3.4.1 计算方法
  • 3.4.2 计算模型
  • 3.5 计算结果与讨论
  • 3.5.1 晶体几何结构
  • 3.5.2 合金形成热
  • 3.5.3 电子机制分析
  • 3.5.3.1 态密度
  • 3.5.3.2 电子密度
  • 3.5.4 相结构稳定性与解氢能力
  • 3.6 本章结论
  • 2解氢能力的影响'>第4章 第二相化合物对MgH2解氢能力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第二化合物的能量与电子结构
  • 4.2.1 晶体结构
  • 4.2.2 计算方法与条件
  • 4.2.3 能量与电子结构
  • 2 解氢能力的影响'>4.3 第二化合物的存在对 MgH2解氢能力的影响
  • 4.4 本章结论
  • 2-V 体系解氢特性研究'>第5章 MgH2-V 体系解氢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解氢能力研究
  • 5.2.1 计算方法
  • 5.2.2 体和表面的计算
  • 5.2.2.1 体
  • 5.2.2.2 表面
  • 5.2.3 相界模型的构造
  • 5.2.4 合金形成热
  • 5.2.5 电子机制分析
  • 5.3 H原子的扩散与吸附研究
  • 5.3.1 计算方法
  • 5.3.2 H 原子扩散
  • 5.3.2.1 扩散能力表征与预测
  • 5.3.2.2 空位形成能
  • 5.3.2.3 迁移屏障能
  • 5.3.2.4 VH 相的置换固溶热、空位形成能和间隙形成能
  • 5.3.2.5 扩散激活能
  • 5.4 H原子在VH相表面的吸附
  • 5.5 钒氢化合物稳定性研究
  • 5.5.1 计算方法与模型
  • 5.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2.1 VH 与VH2 的稳定性
  • 5.5.2.2 VH 与VH2 合金化后体系的稳定性
  • 5.5.2.2.1 形成能
  • 5.5.2.2.2 键序与离子性
  • 5.5.2.2.3 离子性的差值
  • 5.6 本章结论
  • 第6章 2Mg-Fe混合物机械合金化体系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条件与方法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1 原材料粉末的组织结构
  • 6.3.2 低能球磨2Mg-Fe 混合物体系的组织结构与相组成
  • 6.3.3 高能球磨2Mg-Fe 混合物体系的组织结构与相组成
  • 6.3.4 高能球磨2Mg-Fe 混合物体系的解氢性能
  • 6.3.4.1 压力变化分析
  • 6.3.4.2 DSC 与TGA 分析
  • 6.3.4.3 体积法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纳米晶M92FeH6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 7.1 引言
  • 7.2 计算方法与模型
  •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7.3.1 氢化相的能量
  • 7.3.2 氢化相的电子结构
  • 7.3.3 关于M92FeH6 形成过程及其作用讨论
  • 7.4 本章结论
  • 第8章 Mg-Al(Ce)合金系金属间化合物相结构稳定性研究
  • 8.1 引言
  • 8.2 镁合金的蠕变及耐热镁合金材料设计依据
  • 17Al12 相Ca 合金化相结构稳定性研究'>8.3 Mg17Al12 相Ca 合金化相结构稳定性研究
  • 8.3.1 计算模型与方法
  • 8.3.1.1 计算模型
  • 8.3.1.2 计算方法
  • 8.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8.3.2.1 晶体结构
  • 8.3.2.2 合金形成热
  • 8.3.2.3 结合能
  • 8.3.2.4 态密度
  • 2Ca,Al4Ca,Mg2Ca 相结构稳定性研究'>8.4 Al2Ca,Al4Ca,Mg2Ca 相结构稳定性研究
  • 8.4.1 计算模型与方法
  • 8.4.1.1 计算模型
  • 8.4.1.2 计算方法
  • 8.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8.4.2.1 平衡晶格常数
  • 8.4.2.2 合金形成热
  • 8.4.2.3 结合能
  • 8.4.2.4 Gibbs 自由能
  • 8.4.2.5 态密度
  • 8.5 Mg-Ce 金属间化合物相结构稳定性研究
  • 8.5.1 计算模型与方法
  • 8.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8.5.2.1 平衡晶格常数
  • 8.5.2.2 合金形成热
  • 8.5.2.3 结合能
  • 8.5.2.4 态密度
  • 8.6 本章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提交的主要论文、参加课题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改性高炉渣对Ce~(3+)的吸附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20(05)
    • [2].美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的CE教育及其启示[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5(19)
    • [3].N对高CE高强度制动盘的影响[J]. 现代铸铁 2016(06)
    • [4].Ce含量对铝硅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16(06)
    • [5].植保机械产品欧盟CE标志技术法规要求[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7(01)
    • [6].Ce对铝锌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02)
    • [7].Ce~(3+)掺杂铝酸锌微晶玻璃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7(03)
    • [8].CE公司员工招聘对策探析[J]. 经济师 2017(06)
    • [9].CE电网储备定额及仓库网络优化研究[J]. 信息记录材料 2017(11)
    • [10].Ce~(3+)掺杂Na_2Ca_3Si_2O_8长余辉荧光粉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J]. 山东化工 2020(02)
    • [11].Ce合金化及喷丸对Q235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 上海金属 2020(04)
    • [12].稀土Ce对2304双相不锈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 热加工工艺 2017(12)
    • [13].Ce对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组织及织构的影响[J]. 稀土 2015(01)
    • [14].标准EN 61000-3-2:2019对CE认证的照明设备谐波测试的影响[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20(05)
    • [15].测量髋关节CE角在髋关节疾病临床中的应用[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03)
    • [16].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中3种有效成分的CE法测定[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2(02)
    • [17].浅析履带起重机符合CE认证的设计要求[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2(04)
    • [18].Ce对00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再结晶及晶粒长大的影响[J]. 材料与冶金学报 2010(01)
    • [19].稀土Ce~(3+)离子置换钛酸盐纳米管的制备及表征[J]. 化工新型材料 2009(10)
    • [20].含Ce(Ⅳ)去污工艺产生废液的安全性分析和处理方法[J].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2014(02)
    • [21].桃褐腐病菌的拮抗细菌CE的发酵条件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10)
    • [22].Ce微合金化对取向硅钢高温退火组织和织构的影响[J].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2017(01)
    • [23].稀土Ce对3%取向硅钢组织及抑制剂演变规律的影响[J]. 金属热处理 2017(07)
    • [24].外源稀土Ce~(3+)对紫背浮萍光合作用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J]. 中国稀土学报 2012(02)
    • [25].CE法检测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10)
    • [26].Ce~(3+)和Y~(3+)掺杂对Ca_2MgSi_2O_7:Eu~(2+)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J]. 材料导报 2010(06)
    • [27].Ce(Ⅳ)-抗坏血酸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氯普噻吨[J]. 分析试验室 2008(06)
    • [28].蒙脱石对模拟核素Ce(Ⅲ)的吸附特性和机制研究[J]. 非金属矿 2016(02)
    • [29].稀土元素Ce对汽车用新型镁合金显微组织和腐蚀性的影响[J]. 热加工工艺 2015(12)
    • [30].基于CE负荷均衡的分析研究[J]. 电信技术 2015(11)

    标签:;  ;  ;  ;  ;  ;  

    镁基储氢合金与Mg-Al(Ce)合金的相结构稳定性及相关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