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研究

转型期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研究

论文摘要

转型期以来“赶超式”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我国一些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变化及特征考虑不够,也缺乏对使用者兴趣、需要的了解,出现了重数量不重质量,流于浮夸和形式的现象。因此城市开放空间下一步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趋势,充分了解市民需求,建立起与社会生活的良好互动关系。论文首先是对城市开放空间的起源、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对传统城市开放空间原型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以及对现实的借鉴意义进行了论述,并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简要回顾,总结出其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的必然趋势。继而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转型期中国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的现实需求。一方面从总体上把握转型期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分别从消费、居住、交通、社会交往、社会文化和休闲六个领域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另一方面采用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现场调研访问等方法对城市居民前往、使用城市开放空间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最后就如何建立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的良好互动关系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让城市开放空间能够贴近和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本研究最终认为:[1]传统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有赖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随社会生活变化不断更新调适;二是与市民日常生活场所紧密联系;三是提供公众交往、参与的场所和机会。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关注社会、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的整体趋势。[2]从调查看,城市开放空间与市民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与市民日常生活关系有待加强。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城市开放空间提出了平等性、通达性、多样性、人文性、生态性、和连续性六方面的重要需求。这些需求应予以重视,并作为衡量城市开放空间品质的重要标准。

论文目录

  • 独创性声明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1.1 城市开放空间
  • 1.1.1.1 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
  • 1.1.1.2 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绿地
  • 1.1.1.3 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领域
  • 1.1.2 社会生活
  • 1.1.2.1 社会生活的界定
  • 1.1.2.2 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
  • 1.1.2.3 社会生活与游憩活动
  • 1.1.3 互动发展
  • 1.2 研究背景
  • 1.2.1 由转型期决定的社会生活变化
  • 1.2.1.1 转型期的时间界定
  • 1.2.1.2 转型期社会生活的明显变化
  • 1.2.2 转型期城市开放空间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互动关系的缺失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框架
  • 第2章 传统城市开放空间原型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
  • 2.1 中国古代传统街巷空间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
  • 2.1.1 中国古代传统街巷空间的社会基础
  • 2.1.2 中国古代传统街巷空间的发展及与社会生活的互动
  • 2.1.3 对中国古代传统街巷开放空间发展影响深远的社会生活
  • 2.2 欧洲传统城市广场与社会生活的互动
  • 2.2.1 欧洲古代城市广场的社会基础
  • 2.2.2 欧洲古代城市广场的发展及与社会生活的互动
  • 2.2.3 欧洲中世纪广场的社会基础
  • 2.2.4 欧洲中世纪广场的发展及与社会生活的互动
  • 2.2.5 对欧洲传统城市广场影响深远的社会生活
  • 2.3 传统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关系形成的要素
  • 2.3.1 随社会生活发展不断更新调适
  • 2.3.2 与多种社会生活场所紧密融合
  • 2.3.3 提供公众交往、参与的场所和机会
  • 第3章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的发展趋势
  • 3.1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起源和发展进程
  • 3.1.1 1860~1900 年代:环境整治和城市美化运动的推动
  • 3.1.2 1900 年代~二战前:自然保护运动的推进
  • 3.1.3 二战后~1980 年代:战后重建与历史文化保护
  • 3.1.4 1990 年代以来:城市社会生活变化带来的挑战
  • 3.2 关注社会成为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趋势
  • 3.2.1 价值目标关注重点从景观、生态、人文到社会的转换
  • 3.2.1.1 景观
  • 3.2.1.2 生态
  • 3.2.1.3 人文
  • 3.2.1.4 社会
  • 3.2.2 社会生活成为衡量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尺度
  • 3.2.2.1 人性尺度
  • 3.2.2.2 公正尺度
  • 3.2.2.3 功能尺度
  • 3.2.2.4 象征尺度
  • 3.2.2.5 生态尺度
  • 3.2.3 小结
  • 第4章 转型期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的现实需求
  • 4.1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
  • 4.1.1 消费领域的重要变化
  • 4.1.1.1 非物质消费需求增长
  • 4.1.1.2 消费环境功能复合化
  • 4.1.2 居住领域的重要变化
  • 4.1.2.1 单位型社区向契约型社区过渡
  • 4.1.2.2 “花园”社区与封闭型社区增多
  • 4.1.3 交通与出行领域的重要变化
  • 4.1.3.1 私家车时代到来
  • 4.1.3.2 公共交通节点功能复合化
  • 4.1.3.3 交通出行时间增加
  • 4.1.4 社会交往领域的重要变化
  • 4.1.4.1 社会交往互联网化
  • 4.1.4.2 现实生活社会交往需求增长
  • 4.1.5 社会文化领域的重要变化
  • 4.1.5.1 社会文化兼容互动
  • 4.1.5.2 公共文化生活需求增长
  • 4.1.6 休闲领域的重要变化
  • 4.1.6.1 休闲时间超过工作时间
  • 4.1.6.2 休闲方式多元化
  • 4.2 城市居民前往、使用城市公园及开放空间的状况与分析
  • 4.2.1 公园绿地与市民日常生活关系有待加强
  • 4.2.1.1 公园绿地游憩的日平均支出时间少
  • 4.2.1.2 选择公园绿地作为主要休闲场所的人数少
  • 4.2.2 城市居民前往公园绿地的阻碍性因素值得重视
  • 4.2.2.1 时间与交通因素成为最普遍的阻碍因素
  • 4.2.2.2 安全因素对女性及其他人群均有较大影响
  • 4.2.2.3 交通因素对老年人影响最大
  • 4.2.3 北京市居民使用城市开放空间的状况和意见
  • 4.2.3.1 城市开放空间与市民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 4.2.3.2 街旁绿地比大型公园、广场更受市民亲睐
  • 4.3 转型期社会生活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需求
  • 4.3.1 平等性
  • 4.3.1.1 作为公共资源被平均分配
  • 4.3.1.2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4.3.1.3 不排斥特殊人群或特殊需求
  • 4.3.2 通达性
  • 4.3.2.1 贴近日常生活场所的区位
  • 4.3.2.2 步行可达且无快速交通干扰
  • 4.3.3 多样性
  • 4.3.3.1 空间功能复合化
  • 4.3.3.2 空间使用活动的多样性与不定性
  • 4.3.3.3 空间使用时间上的多样性
  • 4.3.4 人文性
  • 4.3.4.1 宜人的空间尺度
  • 4.3.4.2 设施的数量和实用性
  • 4.3.4.3 体现社会文化价值
  • 4.3.4.4 塑造独特的场所精神
  • 4.3.5 生态性
  • 4.3.5.1 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自然审美的提升和自然的可居可游
  • 4.3.5.2 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为公众交往和参与提供场所和机会
  • 4.3.6 连续性
  • 4.3.6.1 人类活动连续性需求:社会生活场所的串联
  • 4.3.6.2 城市历史连续性需求:传统与现代共存
  • 4.4 城市开放空间对社会生活的反向需求
  • 4.4.1 社会生活有助于生成开放空间的兴趣中心
  • 4.4.2 社会生活有助于提升开放空间的品质
  • 4.4.3 社会生活有助于减少管理、运行难度
  • 第5章 转型期中国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的对策
  • 5.1 对策一: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基于社会生活需求的调适
  • 5.1.1 重新定位城市综合性公园
  • 5.1.1.1 从长远考虑更注重生态效益
  • 5.1.1.2 合理的场地面积和灵活的功能分区
  • 5.1.1.3 丰富公园主题内容以形成特色
  • 5.1.1.4 建立公园与周围城市环境的良好关系
  • 5.1.2 增加街旁绿地、小游园等贴身城市开放空间
  • 5.1.3 加强不同城市开放空间之间的连接
  • 5.1.4 社区开放空间的整体性与开放化处理
  • 5.1.4.1 整体性规划
  • 5.1.4.2 分层次开放
  • 5.2 对策二:构建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空间耦合的半网络
  • 5.2.1 构建半网络的意义及实施途径
  • 5.2.1.1 构建半网络的重要意义
  • 5.2.1.2 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的实施途径
  • 5.2.2 城市开放空间与交通空间的耦合
  • 5.2.2.1 街道步行空间的重塑
  • 5.2.2.2 公共交通节点、线路与开放空间的结合
  • 5.2.3 城市开放空间与消费空间的耦合
  • 5.2.3.1 商业步行街向城市休闲走廊发展
  • 5.2.3.2 大型商业广场综合功能的发挥
  • 5.2.4 城市开放空间与运动健身空间的耦合
  • 5.2.4.1 非正式体育设施、场地和公园灵活结合
  • 5.2.4.2 体育主题公园的发展
  • 5.2.5 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耦合
  • 5.2.5.1 公共文化设施外环境的改造和利用
  • 5.2.5.2 与多个公共文化设施融合的城市开放空间
  • 5.3 对策三:公众参与体系的完善
  • 5.3.1 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
  • 5.3.2 我国公众参与现状及实例分析
  • 5.3.2.1 我国目前公众参与的现状
  • 5.3.2.2 我国近期公众参与实例分析—北京市南中轴路绿地规划方案公示..
  • 5.3.3 国外公众参与现状
  • 5.3.4 我国进一步发展完善公众参与体系的途径
  • 5.3.4.1 现有公示制度的推广和完善
  • 5.3.4.2 以社区服务管理为基础发展公众参与
  • 5.3.4.3 建立循环型城市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流程
  • 第6章 结语和展望
  • 6.1 研究的思想主线
  • 6.1.1 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魅力所在
  • 6.1.2 如何协调好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与城市开放空间之间的关系
  • 6.2 对本研究未来的展望
  • 6.2.1 展望一: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 6.2.2 展望二:进一步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所获成果
  • 致谢
  •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文创理念下的乡村保护与发展研究[J]. 城乡建设 2020(03)
    • [2].河北省村镇银行研究的有益探索——《河北省村镇银行实践与探索发展研究》评介[J]. 河北金融 2019(12)
    • [3].新零售背景下生鲜电商的发展研究[J]. 福建茶叶 2020(02)
    • [4].国内民宿业发展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旅游研究 2020(02)
    • [5].辽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探讨[J]. 四川水泥 2020(03)
    • [6].《“一带一路”倡议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评介[J]. 管理学刊 2020(01)
    • [7].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文商旅融合发展研究[J]. 市场论坛 2020(04)
    • [8].海南省社会组织的发展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20(24)
    • [9].全球三大宇航防务公司2017年航天发展研究[J]. 卫星与网络 2018(Z1)
    • [10].民俗学视野下的株谭镇傩舞音乐发展研究[J]. 北方音乐 2017(03)
    • [11].澳门社团组织文化发展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07)
    • [12].新时期高级职业农民发展研究[J]. 山西农经 2016(14)
    • [13].《社会发展研究》2016年总目录[J]. 社会发展研究 2016(04)
    • [14].信息环境下美术教育的发展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21)
    • [15].山东省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研究[J]. 山西青年 2020(04)
    • [16].关于廊坊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研究[J]. 长江丛刊 2019(11)
    • [17].基于“健康中国”导向下高校篮球发展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0)
    • [18].关于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发展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28)
    • [19].“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2)
    • [20].大数据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研究[J]. 数码世界 2017(12)
    • [21].明朝政治体制的成因及发展研究[J]. 青春岁月 2016(21)
    • [22].写实到新具象——东北雕塑语言发展研究[J]. 艺术品鉴 2017(01)
    • [23].锦州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J]. 商业故事 2016(22)
    • [24].我国数学建模的发展研究[J]. 高考 2016(24)
    • [25].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研究[J]. 中学生英语 2017(08)
    • [26].我国民歌唱法的发展研究[J]. 通俗歌曲 2017(02)
    • [27].“粉丝经济”的发展研究[J]. 智富时代 2017(05)
    • [28].中职骨干教师发展研究[J]. 人生十六七 2017(17)
    • [29].杜尔伯特蒙古族节日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 明日风尚 2017(03)
    • [30].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 校园英语 2017(17)

    标签:;  ;  ;  

    转型期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