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及案例研究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及案例研究

论文摘要

人类面临的生态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逐渐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发展又极不平衡,因此走生态与经济建设并行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吴起县位于延安地区西北部,县内沟壑密布、土地破碎、以及长期以来的乱砍乱伐、超载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自1998年开始,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发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近年来,大规模的石油开采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研究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吴起县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能值分析理论和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定量分析、评价自1995年以来吴起县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结论如下:(1)生态足迹模型的评价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吴起县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06年比1995年增加了2.9744hm~2,年均增长0.2540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出较为缓慢的增长态势,2006年比1995年增加了0.8716hm~2,年均增长0.0792hm~2。12年间,人均生态足迹均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表现为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呈现增长的态势,从1995年的0.0181hm~2增加到2006年的1.7747hm~2,12年增长了1.7566hm~2,年均增长量为0.1597hm~2。自1995年以来,当地的石油产业发展迅速,拉动了电力的使用量,导致人均能源消费量大幅度上升,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因人均生态承载力趋于稳定,所以人均生态赤字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吴起县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源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的不足,其中能源消费主要以电力为主;生物资源的消费主要以农产品为主,这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是吴起县出现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自1995年以来均表现为生态赤字,说明生态经济系统整体上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2)能值分析理论的评价结果表明,自1995年以来吴起县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值产出率均大于1,说明生产过程产出的能值大于生态经济系统投入的能值。能值产出率在1.5~2.5之间波动,能值产出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吴起县投入的购买能值(工业辅助能和可更新有机能)较低,无偿利用的环境资源能值很高;生态经济系统环境负荷率约为3.00,说明吴起县承受生态环境压力较小,进一步说明:吴起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到了环境保护和提高生态效益,使得生态环境压力在其承受的范围之内;受能值产出率和环境负荷率变化趋势的影响,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均小于1,且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上呈现出非匀速下降的趋势,说明当地为资源消耗型发展且趋向于不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下降的趋势说明逐步向更不可持续方向发展。低投入换来高产出的表象并不是真正的高产出,这将最终导致生态经济系统进入不可持续状态。(3)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的评价结果表明,吴起县自1995年以来生态经济系统均表现为生态赤字,说明发展状态的不可持续,人均生态赤字和人均生态足迹曲线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吴起县的人均生态赤字主要取决于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最大的是耕地,而且12年来均高于其它类型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表明当地居民对耕地的依赖性很强:其次是草地和建筑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草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在2005年达到了0.6852hm~2,是2002年的6.68倍:建筑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2005年达到了0.3956hm~2:林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在1995~2000年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00年达到了0.2620hm~2,之后出现了骤降趋势,在2003年之后开始回升:化石燃料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1995年的0.00004hm~2,上升到2005年的0.0712hm~2;水域的人均生态足迹在0.0044~0.0119hm~2之间,变化幅度较小,说明吴起县人们对水域的依赖性较弱。吴起县1995~2006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与人均生态足迹关系密切,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较小。但就生物资源消费量和能源资源消费量来比较,人均生态足迹主要受生物资源消费量的影响。人均生态足迹与降雨量有强负相关关系,与人口数量没有强负相关关系。吴起县自1995年以来均表现为生态赤字,说明吴起县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4)对所采用的三种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表明,吴起县自1995年以来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但采用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的生态赤字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这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不符,说明了该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将生态足迹模型与能值分析理论进行比较,发现生态足迹模型侧重于研究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量,全面地反映了人类生活质量与资源禀赋两方面的信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联系得更为密切,更适合于可持续发展的测度研究,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是三种方法中最好的一种。但是生态足迹模型存在诸如模型过于理想化以及不能够准确地反映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
  • 1.3.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1.3.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
  • 2.1 测度方法的研究进展
  • 2.1.1 生态足迹的研究进展
  • 2.1.2 能值分析的研究进展
  • 2.1.3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法的研究进展
  • 2.2 测度理论与方法
  • 2.2.1 生态足迹模型
  • 2.2.2 能值分析理论
  • 2.2.3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3.1 自然地理条件
  • 3.1.1 位置
  • 3.1.2 面积及行政区划
  • 3.1.3 地形
  • 3.1.4 气候
  • 3.1.5 水文
  • 3.1.6 植物资源
  • 3.1.7 动物资源
  • 3.1.8 土壤资源
  • 3.1.9 农业资源
  • 3.1.10 土地资源
  • 3.1.11 矿产资源
  • 3.1.12 森林资源
  • 3.2 社会经济状况
  • 3.3 存在的问题
  • 3.3.1 水资源短缺,可利用水资源不足
  • 3.3.2 农业生产结构单一
  • 3.3.3 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 第4章 吴起县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 4.2.1 生态足迹的计算
  • 4.2.2 生态足迹的分析
  • 4.3 能值分析的计算与分析
  • 4.3.1 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 4.3.2 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产出的计算
  • 4.3.3 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
  • 4.4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 4.4.1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的计算
  • 4.4.2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的分析
  • 4.5 三种测度方法的对比分析
  • 4.5.1 测度结果的对比分析
  • 4.5.2 测度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5章 吴起县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 5.1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 5.2 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 5.3 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观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 5.4 进一步加快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新能源建设
  • 5.5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
  • 5.6 加大工业辅助能的投入力度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6.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及案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