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第2卷)总目录

2004年《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第2卷)总目录

一、2004年《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第2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裴欣[1](2020)在《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以来的一百八十年间,西安城市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社会政治经济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发展。近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技术变革,更是带来了政治变革和城市变革。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是人类积极主动建设改造城市的活动,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城市发展先导的城市规划,自近代以来,从思想理论和规划实践两个层面,逐步实现了从萌芽到形成完善并继续发展的历史过程,至现当代形成成熟完整的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现代化转变,并由此引发了西安城市社会经济的现代转型。本文从历史地理学角度,以城市近代化为主线,从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演变切入,复原民国时期及建国后西安历次城市规划形成的过程,对城市规划各要素及其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探究西安作为内陆城市其城市规划制定及实施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时间为经,以历次规划为纬,大体上分为民国时期与当代时期两个阶段来研究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演变的过程。综观民国时期西安的城市发展及规划建设情况,可以将民国时期西安的城市规划分为萌芽时期、形成与完善时期以及继续发展时期三个阶段。民国前期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初步变化和城市规划文件的形成主要从辛亥革命后至陪都西京确立之前,也可以称之为前陪都时期,出现了萌芽性质的两部城市规划文件,其一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其二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陕西省民国二十年建设事业计划大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开始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止的十余年间,是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形成与完善时期,主要是在筹备建设陪都西京时期。这一时期西安先后出现了多部城市规划方案,既有民间拟议,也有官方擘划。民间拟议包括季平的《西京市区分划问题刍议》和易俗社孙经天《西京市政建设计划之准则》。官方擘划则包括《西安市三年行政计划》、《陕西省建设厅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行政计划》、《西京市分区计划说明》、《西京规划》等。尤其是《西京规划》的出台,标志着近代西安形成了现代意义上完整的城市规划方案。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继续发展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随着抗战的结束和战后城市恢复建设的开展,《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随之编制完成。这部规划借鉴了当时西方主流规划思想,颇具时代意义。当代西安城市规划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新特点。这一时期我国的现代城市规划体系开始逐步建立,从开始全盘引入苏联模式到逐步接受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至结合实际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特点的规划方案,当代西安城市规划发展一波三折。西安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有了统一的安排和指导。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安总共编制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即《西安市1953-1972年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2008-202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在这几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西安改变了近现代时期的城市面貌,从消费型城市发展成为工业城市,进入了现代化都市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历史时段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演变过程的分析,总结了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的特征,指出这一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历史继承和过渡时期的转型变革双重特点。同时总结了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分析了城市规划落实的影响因素。专门之人才、具体之计划、充裕之财力、科学理论之指导是西安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政治因素是西安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最为突出的动力因素,西安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大多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令的推行。最后,把西安的城市规划置于全球史背景下进行探讨,更加凸显近代以来西安作为世界古都的城市规划特点,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姜雪[2](2016)在《一种新型快速架桥系统及其桁架桥跨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动架桥车多用于军事上,具有机动性好,防护能力强、架设速度快、作业人员少等特点。如果应用到震后救灾任务的执行上能够极大地提高救援质量,缩短救援时间,挽救人民的生命和国家的财产损失。但是目前我军并没有配备同类的可以快速架设抢通保通桥梁的机动性架桥系统,因此本文以快速架桥系统研发的项目为工程背景,鉴于我国军用桥梁在保障部队机动中的重要性和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通过三维仿真的方法,设计了能够用于震后抢通保通的快速架桥系统,包括军用30t级履带式荷载和20t级轮式荷载的车辙式可展开桁架桥梁的设计,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与快速架桥系统可配合使用的可展开式的桥梁的性能,同时设计上采用了钢绞线预应力索提高其承载能力,具有保通功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对现阶段国内外军用桥梁的发展现状做了详细的研究,总结了符合工程要求的架桥系统的结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从而得到合理的设计方案。本文提出的新型快速架桥系统与传统的架桥方式相比,用人少、耗时短,能够在一个半小时之内自动架设一条桥梁抢救交通,并且具有很好的机动性可以到达很多大型救援装备无法到达的灾区,完成灾后救援工作;与军用架桥系统相比,本文提出的新型架桥系统采用新型的双桥跨互为辅助架设方式,能够将重量达到吨级的钢结构桥跨自动架设到指定位置,并且完成架设后桥跨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具有保通功能,具有很好的国民经济价值,同时因为采用了新型的架设方式降低了对材料高强度低密度的要求,大大降低了成本。(2)根据设计方案以及军用桥节结构设计相关要求和准则,进行桁架桥跨的设计计算,设计了能够用于保障军用30t级履带式车辆荷载和20t级轮式车辆荷载的可展开式桥跨,并借用三维软件辅助设计的方法建立了桥跨的设计模型,进而设计建立快速架桥系统的模型。本文结合快速架桥系统的三维模型介绍快速架桥系统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利用SolidWorks 2010的运动仿真功能,建立了快速架桥系统的运动仿真动画。(3)利用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桥跨结构建模,计算分析其挠度和轴力情况,验证其刚性是否足够。(4)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桥跨结构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静态结构分析和模态分析,验证校核其刚度、疲劳寿命等静力学性能,预测振动性能。这种新型快速架桥系统的设计任务是基于与广州中山钢结构有限公司的项目为背景的,是需要指导实际生产的新产品的设计任务,本文讨论了整个系统的设计概念和设计方法,并利用三维设计软件清晰地表达了设计成果,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验证,该产品在不久的将来完成生产后将对国民经济建设以及道路抢通救援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帮助。

张茹[3](2014)在《基于磁弹效应和磁电层合材料的在役钢结构应力监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愈来愈广泛。其中,空间钢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厂房、大型体育场馆、机场候机楼等基础设施中,有些甚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公共建筑或标志性工程。这类结构不仅受力和构造比较复杂,而且在服役期内经常要受到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其结构构件的内力和变形可能超出设计值,健康状况发生恶化,使整个结构的正常和安全使用受到威胁。构件应力水平是决定结构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在役钢结构进行实际应力的实时在线无损监测已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科学与工程任务,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在役钢结构的应力监测的现状及各种应力检测方法。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基于普通钢结构材料所具有的磁弹效应,利用新型的智能磁电层合材料,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磁电磁弹(EME)应力传感器。从理论分析、模型仿真、系统设计、实验室实验、工程应用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利用EME应力传感器进行在役钢结构的应力无损监测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铁磁学基础理论探讨了应力对钢结构材料的磁化及磁畴结构的影响,利用应力对钢结构材料磁特性的影响关系,给出了磁弹效应的基本理论模型。在介绍智能磁电层合材料的发展、应用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将其加工制作成智能磁电传感元件,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实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ME应力传感器的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并结合理论计算进行了EME应力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包括励磁源的选择与设计、励磁电流的设计、励磁磁场的模拟计算及其它部分设计。(2)建立了EME应力传感器的仿真计算模型。仿真模型考虑了钢结构材料的磁弹耦合特性和磁电层合材料的磁电耦合效应,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空间磁场分布,实现了弹—磁—电的转换。基于改进的Jiles-Atherton模型,推导并求解了磁力微分方程组,得到了不同应力作用下的磁滞回线,及在某定磁场作用下的应力—磁化强度的关系曲线。利用场路耦合分析方法得到了脉冲激励检测信号的特征,根据特征进一步完善传感器的设计。基于磁电材料的等效电路法,对磁电层合材料的磁电转换效应进行了探讨,结合磁致/压电/磁致(MPM)结构的磁电层合材料在磁性材料沿长度方向上振动、压电材料沿横向极化的模式(L-T模式)下工作的计算方法,计算了磁电电压转换效应。结合实际算例,总结了整个EME应力传感器系统模型的建立步骤。(3)建立了一套基于LabVIEW平台的应力监测系统,通过LabVIEW编制的虚拟仪器(Ⅵ)对实际测试过程进行操控。针对工程中常用的圆形截面构件(如预应力钢筋、钢棒和钢缆索等),对不同材料、不同直径的钢构件进行了EME应力传感器的设计和应力(力)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证明EME应力监测技术适用于各种大、小型构件,不仅适用于纯钢材料,对于钢与其它材料组合的混合材料结构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实验中进行了信号的详细分析及物理机理探索。总结了EME应力传感器及其监测技术的优点,如与被测构件无机械接触,精度高,响应快,测量结果稳定可靠,不需要了解构件的受力历史便能实现对应力绝对值的监测,制作安装方便,环境耐受能力强,预估使用寿命较长等。(4)将EME应力传感器及其监测系统应用到浙江省台州椒江二桥的斜拉索索力监测的工程中,进行了钢缆索的索厂标定实验和现场的索力校核实验。(5)总结了钢结构材料磁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对材料的内部结构和温度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别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磁力显微镜(MFM)进行了钢结构材料的金相组织与磁畴结构观察实验;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进行了磁特性测量实验,结合技术磁化的规律得到了实验钢结构材料的磁化阶段的特征参数;详细分析了温度对监测系统的测量精度影响,基于分子场理论,探讨了温度对铁磁材料磁弹特性的影响机理,进行了钢结构材料的磁特性随温度变化的研究实验,得到了在不同温度下镀锌高强钢丝的初始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及其磁特性参数对温度变化的灵敏度。最后,针对传感器实际应用可能存在的不利环境因素,提出了改善EME应力传感器及监测系统的电磁兼容性(EMC)的措施。

高恩全[4](2013)在《单索面宽体混凝土斜拉桥设计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浙江省富阳市鹿山大桥为工程背景,探讨了单索面宽体混凝土斜拉桥设计的相关关键问题。浙江富阳鹿山大桥是跨径组合118m+256m+118m的单索面混凝土斜拉桥。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即借助MIDAS对实桥进行全桥空间杆系受力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ANSYS对实桥主梁进行局部空间精细有限元分析,并完成以下主要工作:(1)通过对鹿山大桥的主梁设计、主塔设计、斜拉索设计、防撞钢套箱设计、以及施工设计等设计思路的介绍,了解鹿山大桥的基本设计方法。(2)主梁采用单箱五室截面,通过对主梁力学性能的分析验算,一方面验算主梁的承载力,另一方面分析主梁横向受力,以及施加横向预应力后对主梁横向刚度和受力状态的改善情况。(3)鹿山大桥采用后支点挂篮悬臂浇筑施工,本文介绍了鹿山大桥后支点法挂篮悬臂施工的方法及施工顺序。另外,由于采用后支点挂篮施工,施工下一段阶段时挂篮将对上一段浇筑并达到一定强度的混凝土阶段施加一定的集中力,因此需要对前一段悬浇段局部受力进行验算。(4)鹿山桥塔墩梁采用固结构造,分别对其在施工阶段和成桥运营阶段的受力状态进行数值模拟,以确定塔、墩、梁固结处局部复杂应力是否超出要求。(5)鹿山大桥采用防撞钢套箱设计,通过对船舶和钢套箱的离散模型,得到船舶在撞击过程中撞击力和船舶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钢套箱的变形和应力情况,验证防撞套箱保护承台和桥墩免受船舶撞击作用的效果。

杨贝贝[5](2012)在《改进遗传算法及其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优化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造价低、平面布置灵活、便于标准化施工等优点,是我国建筑的重要结构形式之一,在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寻求该类结构的合理科学的优化设计方法,对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可靠,提高建筑投资效益是非常必要的。而对设计进行优化可节约一大部分材料,从而降低建筑结构成本,因此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遗传算法是基于生物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智能优化方法,和经典的优化方法相比遗传算法的求解能力局限性较小,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要求少,能更好的处理离散、非线性等问题。因此,利用遗传算法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研究,能更好的改进设计的合理性,从而够节约工程投资。同时,针对遗传算法存在的易早熟收敛现象,收敛速度慢以及局部搜索能力较差等缺陷,本文结合鱼群算法中具有加快寻优速度的追尾行为和克服局部极值能力较好的聚群行为对其进行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遗传算法的早熟收敛,提高了收敛速度。本文首先通过鱼群算法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并对优化算法性能进行评价。然后通过建立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和柱的最小造价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结构进行优化编程,并将优化结果同系统模糊优化算法的运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改进遗传遗传算法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优化的优越性。本文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并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优化,探求优化理论与方法,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陈列[6](2012)在《高速铁路下承式钢系杆拱桥结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斜交跨越城市干道、高速公路的机率很大,其需求跨度范围为90-150m,当桥下净空要求较高且桥上受线路标高限制时,采用下承式钢系杆拱桥具有独特的优势。该桥型在国内外高速铁路桥梁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具有外形美观、跨越能力强、施工干扰小、桥面下结构高度低等优点,但其应用时间还不长,研究还不深入。根据高速铁路对桥梁刚度、受力、变形、动力性能、疲劳性能等要求,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福厦高速铁路128m跨度下承式钢系杆拱桥为工程背景,对高速铁路下承式钢系杆拱桥结构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针对高速铁路下承式钢系杆拱桥结构体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适用于高速铁路下承式钢系杆拱桥的合理结构形式。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吊杆形式、拱肋与系梁相对刚度比、拱肋内倾角、拱肋横向连接系、矢跨比、桥面型式对结构动力特性、刚度、受力和变形的影响。在考虑受力、施工、用钢量等综合因素下,提出了适用于高速铁路下承式钢系杆拱桥的合理结构形式,即矢跨比1/5左右、平行拱、刚性吊杆、“一”字横撑、密布横梁小纵梁的正交异型整体钢桥面。以福厦铁路128m钢系杆拱桥为研究对象,对该结构的静力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在各种荷载组合下,结构的应力、变形等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出高速铁路下承式钢系杆拱桥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其次,针对高速铁路下承式钢系杆拱桥典型构造细节,包括6种拱脚构造形式、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吊杆与拱肋和系梁的连接、横梁与系梁的连接等受力复杂部位,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疲劳构造的应力分析,探明了各连接细节中应关注的疲劳关键部位。从改善疲劳性能的角度提出了合理的拱脚构造形式;针对目前桥规未涉及铁路桥梁正交异性钢桥面的疲劳规定,对铁路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荷载加载、疲劳抗力进行了探索,指出疲劳应力幅比较大的构造细节主要为闭口肋与桥面板角焊缝连接部位、闭口肋与横梁交叉位置、闭口肋与次横梁交叉位置前后板块闭口肋横向对接部位、前后板块纵梁横向对接部位。再次,针对高速铁路下承式钢系杆拱桥正交异性钢桥面,为深入研究正交异性整体钢桥面在铁路桥梁中的适用性能、应力分布规律和传力途径,检验构造细节的可靠性,采用1:2几何缩尺,进行了节段模型试验,重点研究了铁路单线荷载、双线荷载作用下横梁、桥面板、U肋的应力及变形规律。将试验数据与所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分析计算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最后,针对高速铁路下承式钢系杆拱桥正交异性钢桥面,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正交异性钢桥面疲劳应力幅较大的部位,采用1:1几何缩尺、制作了包括桥面板、3个U肋、2个横梁及2个模拟系梁的疲劳试验模型,通过疲劳试验,验证了铁路活载作用下正交异性钢桥面典型构造的疲劳可靠性,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构造细节能够满足高速铁路桥梁疲劳性能的要求。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下承式钢系杆拱结构体系、结构形式、桥面和关键节点构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模型试验对正交异性整体钢桥面结构计算方法和分析成果进行分析和验证,较为系统地总结出高速铁路下承式钢系杆拱桥刚度、稳定性、受力、动力性能、疲劳性能变化规律,为下承式钢系杆拱桥在高速铁路桥梁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杨泽喜[7](2011)在《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文中提出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时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外交是内政的延续,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对毛泽东时代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当然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时代背景、历史任务不同,因此,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在毛泽东时代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样因为不同时期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发生变化,毛泽东时代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及时调整外交战略,以实现中国国家利益最大化。关于毛泽东时代不同历史时期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选择的作用,本论文认为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的制定,解释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的合理性以及整合社会合力以推行对苏对美外交战略。在一定历史背景下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对毛泽东时代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作用有限,它是影响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真正决定中国外交战略选择的还是国家利益。第一章首先解释意识形态、外交战略等相关概念,论证意识形态与外交战略之间的关系。概念是立论的基础,概念不明确,论证就等于是在沙堆之上建塔,得出的结论自然缺乏说服力。其次论述毛泽东时代作用中国外交战略的意识形态是马列主义意识形态。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在毛泽东时代不同历史时期表现特征明显不同,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发生变化,中国外交战略随之发生变化。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主要是对所发生的外交战略变化相应进行指导和解释,以及整合社会合力顺利推行外交战略。第二章旨在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前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作用中国共产党联苏联美外交战略。以追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为核心内容的民族主义现实诉求是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表现特征,主要体现为在国际舞台上追求中华民族的独立主权地位和在中国寻求社会革命与社会进步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采取联美外交,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拒绝组织民主政府,中国共产党采取联苏外交,终于打败反动政权,将中国建成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一阶段中国化的内涵集中表现为民族主义现实诉求,联苏联美是这一诉求在外交战略上的反映。第三章探讨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列主义意识形态解释联苏反美外交战略的合理性。新政权成立后,美国不仅威胁中国国家安全,还联合其他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中国安全利益、政治利益以及经济利益主要受到来自美国的严重损害;中国与苏联不仅有相同的马列主义意识形态,而且苏联同中国一样也遭到美国的遏制与封锁,构筑中国联苏反美外交战略具备了现实的基础。联苏反美外交战略维护了中国国家安全,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阶段马列主义意识形态表现特征是社会主义理性追求,这一意识形态表现特征在中国外交战略上的反映是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以应对美国对华遏制的严峻形势。第四章阐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阶级斗争扩大化如何影响中国反苏反美外交战略。这一时期,马列主义意识形态表现特征集中体现为阶级斗争扩大化。国内建设出现严重“左”的错误后,中国领导人对形势发生错误估计,国内阶级斗争扩大化逐渐影响到外交关系。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没有解除,苏联由盟友演变为中国敌人,中苏两党关系由分歧到分裂,两国国家关系也逐步走向破裂,中国安全环境非常严峻。中国政府采取反苏反美外交战略,以有限的国力同时反对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局势渐趋缓和,中国采取激进外交战略虽然也维护了国家安全,但是代价太大,反苏反美外交战略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五章详细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作用下中国联美反苏外交战略。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一时期表现特征体现为淡化阶级斗争,中国外交开始向客观务实的方向转化。文革时期的极“左”外交使中国外交陷于低谷,而苏联武力威胁显着上升,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逐渐恶化,中国领导人在国家安全上的认识与判断开始超越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传统认识选择联美反苏外交战略,具体体现为联合第一世界的美国,第二世界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构筑反对苏联战争威胁的国际统一战线。这一外交战略的重大转折,缓解了中国面临的安全压力,也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选择全方位和平外交战略提供了某种思路与经验。

韩建娇[8](2010)在《中华自然科学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前身是华西自然科学社, 1927年9月在南京中央大学成立,以“研究及发展自然科学”为宗旨,次年更名为中华自然科学社。成立伊始,它积极谋求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成绩斐然,成为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全国性综合科技社团。1951年4月,中华自然科学社宣告解散。论文对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科学事业进行较系统考察,对其历史功绩和制约因素等方面展开综合论述。中华自然科学社创办《科学世界》期刊,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介绍国内外的科学研究;它通过召开年会,讨论社务,推进学术交流;定期举行公开的科学演讲,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组织西部科学考察团并出版科学报告,对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建设当地决策的提供重要参考;编撰国防科技丛书,为“抗战建国”思想的宣传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华自然科学社的科学宣传及其活动,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当然,受经费不足、组织相对松散及时代的影响等因素的制约,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发展亦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景强[9](2010)在《移动模架整孔现浇大跨度混凝土箱梁桥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模架工法由于其具有工厂化施工、标准化作业、梁体整体性好、施工周期短、施工不影响桥下交通等诸多优点,在中、小跨径等高梁的建设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从目前的工程实践来看,移动模架工法在方案经济性、结构设计、箱梁混凝土质量及线形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大跨径移动模架以上问题尤为突出。此外,移动模架施工中的重大安全质量事故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移动模架在大跨径等高梁桥施工中的推广和应用。本文针对移动模架工法发展的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建设中的广州珠江黄埔大桥MSS62.5m移动模架施工为背景,从提高移动模架工法的施工质量、可靠性、经济性等角度出发,对移动模架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模架施工的混凝土质量控制、大跨模架与待浇梁段钢骨架耦合效应、分段施工技术等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针对桥跨62.5m箱梁的移动模架整体现浇施工,通过对移动模架构设计和施工工艺等的全面研究和总结,形成了大跨径移动模架整孔现浇施工混凝土箱梁的成套技术方案。针对移动模架整孔现浇的大跨、高墩、薄壁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特点和要求,采用密实骨架堆积法进行了移动模架高墩大跨薄壁箱型结构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并通过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测等方法,最终确定了最优的混凝土配合比和外加剂、粉煤灰和矿粉等的最佳掺量,在有效控制混凝土开裂、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同时,还降低了水泥用量。对于大跨径移动模架与结构间的耦合作用效应,通过数值分析与模拟,为线形控制及模架刚度选取提供了客观依据。针对更大跨径的等高梁的施工,通过在连续梁反弯点处进行分段施工的方法,显着增强了移动模架施工工法的适用范围及施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已有移动模架的重复利用次数。本文对移动模架整孔现浇大跨度混凝土箱梁桥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成功,对推动移动模架工法的进一步应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直接为背景工程的顺利建成提供了保障,为标准跨径为62.5m、最大浇筑长度为75m、承载能力为2650t的世界最大跨度移动模架的成功研制及实践,以及大型移动模架设计、制造、施工及质量控制体系的形成等,奠定了基础;为移动模架设计、施工指南及规范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蒋慧鸯[10](2009)在《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职业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杭州市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样一个主题: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中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已经很不适应越来越市场化的职业教育需要的市场化程度。首先,本研究用问卷分析方法验证了计划时代下的政府作用不能满足市场化转型的需求是导致目前中职教育出现困难的重要原因;进而描述了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任务,指明政府的新作用应该体现在:政府从管理者走向引导者,从管理者走向协调者,从管理者走向监督者;最后,根据“政府责任”“多元办学”“就业导向”等市场化原则提出了在转型时代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府作用框架。

二、2004年《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第2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第2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
        二、近现代城市史相关研究
        三、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相关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资料介绍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资料介绍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西安城市近代化的地理基础与历史背景
    第一节 西安的地理环境特征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特征
        三、气候特征
        四、河流与水文
    第二节 西安城市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一、古代西安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二、西安城市近代化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前期西安城市规划的萌芽(1912-1932年)
    第一节 民国前期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初步变革
        一、晚清时期西安城市格局概况(1840-1911年)
        二、民国前期西安城市的初步发展(1912-1926年)
        三、国民政府初期西安城市格局发展演变(1927-1931年)
    第二节 民国前期西安城市规划的萌芽
        一、《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
        二、《陕西省民国二十年建设事业计划大纲》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中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形成与完善(1932-1945年)
    第一节 民国中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发展概况
        一、民间之拟议
        二、官方之擘划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安第一部现代都市规划——《西京规划》
        一、《西京规划》出台的背景
        二、《西京规划》的出台过程
        三、《西京规划》的主要内容
        四、《西京规划》的规划者群体
        五、《西京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后期西安城市规划的继续发展(1945-1949年)
    第一节 民国后期西安城市规划的提出
        一、民国后期西安城市发展的现状
        二、战后西安城市规划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战后西安城市规划——《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
        一、《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的主要内容
        二、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西安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
    第一节 建国初期西安城市规划发展概况
        一、建国初期西安城市建设的逐步恢复
        二、建国初期三部都市计划的制定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的制定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编制的背景
        二、规划的内容
        三、规划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西安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
    第一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的出台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出台的背景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出台的过程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分析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的主要内容
        二、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代西安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第一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的出台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出台的背景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出台的过程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分析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的主要内容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当代西安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第一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出台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出台的背景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出台的过程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分析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主要内容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比较视野下的西安城市规划研究(1912-2020年)
    第一节 民国时期西安历次城市规划比较研究
    第二节 当代西安历次城市规划比较研究
    第三节 西安与国内其他城市之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一、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的特征
    二、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思想演变
    三、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落实的影响因素
    四、关于西安城市规划的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资料选辑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一种新型快速架桥系统及其桁架桥跨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军用架桥车的发展现状
        1.2.2 桁架结构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快速架桥系统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案分析
    2.1 工程概述
    2.2 架设方法分析
    2.3 提出并分析设计方案
    2.4 桥跨结构的参数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快速架桥系统的三维CAD设计
    3.1 快速架桥系统的结构组成
        3.1.1 桥跨结构的结构设计与三维建模
        3.1.2 架设机构的结构设计与三维建模
        3.1.3 装卸平台的改装设计与三维建模
        3.1.4 液压系统的设计
    3.2 快速架桥系统的运动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桥跨结构的CAE分析
    4.1 有限元法的发展
    4.2 桥跨桁架结构的刚度条件校核
        4.2.1 桁架结构的单元组成以及杆件许用载荷
        4.2.2 桁架结构的矩阵分析
        4.2.3 基于SAP2000的有限元计算
    4.3 基于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的意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桥跨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5.1.1 ANSYS Workbench概况
        5.1.2 相关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5.2 桁架桥跨结构的静力分析
        5.2.1 静态结构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2 静态结构分析的过程
        5.2.3 静态结构分析结果的讨论
    5.3 桁架桥跨结构的模态分析
        5.3.1 双桥体模态分析过程
        5.3.2 双桥体模态分析结果的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基于磁弹效应和磁电层合材料的在役钢结构应力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应力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常规应力检测方法
        1.2.2 磁性应力无损检测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EME应力传感器的提出与基本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铁磁材料的磁弹效应——应力对铁磁材料磁化影响的主要机理
        2.2.1 常用磁学物理量
        2.2.2 铁磁材料的磁特性曲线介绍
        2.2.3 磁性及磁性材料的分类
        2.2.4 应力对钢结构磁性的影响
    2.3 磁电层合材料的磁电原理
        2.3.1 磁电材料与磁电效应
        2.3.2 磁电层合材料
        2.3.3 智能磁电传感元件及其性能测试实验
    2.4 EME应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2.5 EME应力传感器的设计
        2.5.1 励磁场场源及磁化方式的选择
        2.5.2 励磁线圈内磁场的分析
        2.5.3 激励电流设计
        2.5.4 EME应力传感器的其它部分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EME应力传感器的仿真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EME应力传感器系统模型的建立过程
    3.3 铁磁材料的磁弹模型仿真
        3.3.1 常见的磁滞模型介绍
        3.3.2 Jiles-Atherton(J-A)模型及改进的J-A模型
    3.4 基于ANSYS有限元耦合电磁场的磁场分布模拟
        3.4.1 电磁场基本理论
        3.4.2 磁弹电模型中需要特殊考虑的问题
        3.4.3 EME应力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模拟
    3.5 磁电层合材料的磁电原理模型及计算
        3.5.1 磁电材料的磁电等效电路法
        3.5.2 磁电电压系数的计算
    3.6 EME应力传感器仿真模型的总结及算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EME应力传感器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EME应力传感器监测系统的设计
        4.2.1 基于LabVIEW平台的应力监测系统
        4.2.2 磁弹仪的设计
    4.3 实验室小型构件实验
        4.3.1 直径12mm的45#钢钢棒
        4.3.2 直径12mm的HRB335钢筋
        4.3.3 直径50mm的Q345钢棒
    4.4 实验室大型构件——型号为PES(C)7-151的钢缆索足尺实验
        4.4.1 实验内容
        4.4.2 初步实验的采集信号分析及物理机理
        4.4.3 钢缆索的正式拉力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EME应力传感器及监测系统的工程应用
    5.1 引言
    5.2 椒江二桥中的索力监测
        5.2.1 应力监测系统的设计概况
        5.2.2 钢缆索的索厂实索标定实验
        5.2.3 斜拉桥索力的现场校核实验
        5.2.4 永久安装与保护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EME应力传感器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及环境适应性分析
    6.1 引言
    6.2 钢结构材料的磁性主要影响因素
        6.2.1 钢结构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的基础知识
        6.2.2 化学成分对磁性的影响
        6.2.3 结晶结构对磁性的影响
        6.2.4 金相组织及热处理方式对磁性的影响
        6.2.5 其它加工工艺对磁性的影响
    6.3 钢结构材料的金相组织与磁畴结构观察实验
        6.3.1 实验的主要设备与仪器
        6.3.2 实验样品的制备
        6.3.3 实验的观察结果
    6.4 磁特性测量实验
        6.4.1 磁特性测量方法介绍
        6.4.2 实验的主要设备与仪器
        6.4.3 实验内容及结果
    6.5 温度对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
        6.5.1 温度对应力测量的影响因素
        6.5.2 温度对铁磁性材料磁特性的影响机理
        6.5.3 钢结构材料的磁特性随温度变化的研究实验
    6.6 传感器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6.6.1 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6.6.2 提高EMC设计的措施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单索面宽体混凝土斜拉桥设计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单索面斜拉桥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单索面斜拉桥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单索面斜拉桥的研究进展
    1.3 桥梁有限元计算理论简介
    1.4 斜拉桥结构分析计算理论和就散内容
        1.4.1 斜拉桥的主要计算理论
        1.4.2 斜拉桥的主要计算内容
    1.5 本文研究内容
        1.5.1 背景工程介绍
        1.5.2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总结
第2章 背景工程设计方案介绍
    2.1 工程概况
    2.2 方案比选
    2.3 推荐方案概述
        2.3.1 主梁设计思路
        2.3.2 主塔墩设计思路
        2.3.3 斜拉索设计思路
        2.3.4 单防撞钢套箱设计思路
        2.3.5 塔墩台施工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力学性能分析
    3.1 整体计算思路
    3.2 基本计算参数
        3.2.1 荷载参数
        3.2.2 材料参数
    3.3 主梁力学性能分析
        3.3.1 主梁竖向受力验算与分析
        3.3.2 主梁横向受力验算与分析
        3.3.3 主梁横向预应力的施加与分析
    3.4 主塔力学性能分析
        3.4.1 计算模型及承载力计算
        3.4.2 塔锚固区局部应力分析计算
    3.5 斜拉索的内力分析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宽梁后支点挂篮模拟方法研究
    4.1 后支点挂篮浇筑方法简介
    4.2 主梁挂篮悬浇局部计算
    4.3 本章总结
第5章 关键构造局部分析
    5.1 塔梁墩固结处局部分析
    5.2 桥墩船舶撞击分析
        5.2.1 船舶撞击桥墩力学机理
        5.2.2 撞击力的计算理论
        5.2.3 撞击数值仿真中的计算理论
        5.2.4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结果
    5.3 0#块混凝土水化热分析
        5.3.1 水化热温度场分析方法
        5.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5.3.3 温度场计算结果
        5.3.4 水化热应力分析结果
        5.3.5 0#块浇筑建议措施及实践成果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6.2 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改进遗传算法及其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优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结构优化设计的发展现状
    1.3 遗传算法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遗传算法和鱼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2.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2.1.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2.1.2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2.1.3 遗传算法的运行参数
        2.1.4 遗传算法的优点和不足
    2.2 人工鱼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2.2.1 人工鱼群算法原理
        2.2.2 人工鱼群算法基本行为
        2.2.3 人工鱼群算法流程图
        2.2.4 人工鱼群算法的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遗传算法的改进研究
    3.1 算法改进
    3.2 算法评价体系的建立
    3.3 算法对典型函数的优化对比
        3.3.1 两个典型函数
        3.3.2 算法对函数的对比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优化模型
    4.1 结构优化设计理论
        4.1.1 结构优化设计的概念
        4.1.2 结构优化设计的优点
        4.1.3 结构优化设计的分类
    4.2 结构优化数学模型
    4.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优化模型
        4.3.1 框架梁的优化模型
        4.3.2 框架柱的优化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框架结构的遗传算法优化分析
    5.1 算例描述
    5.2 构件编码
        5.2.1 框架梁的编码
        5.2.2 框架柱的编码
    5.3 适应度函数
        5.3.1 框架梁的适应度函数
        5.3.2 框架柱的适应度函数
    5.4 遗传算子及控制参数确定
    5.5 确定解码方法
    5.6 算例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速铁路下承式钢系杆拱桥结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钢拱桥的历史及发展
    1.2 系杆拱桥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1.3 正交异性整体钢桥面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及背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下承式钢系杆拱桥结构形式及受力特点分析
    2.1 结构特征分析及设计参数选择
        2.1.1 矢跨比
        2.1.2 拱肋内倾角
        2.1.3 吊杆形式
        2.1.4 不同拱梁刚度比
        2.1.5 拱肋横向联结系
        2.1.6 桥面构造
    2.2 结构形式
        2.2.1 主拱结构形式
        2.2.2 桥面结构形式
    2.3 结构静力分析
        2.3.1 计算的内容及方法
        2.3.2 设计荷载
        2.3.3 荷载组合
        2.3.4 主要控制指标
        2.3.5 主要计算分析结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构造细节及疲劳构造分析
    3.1 拱脚
        3.1.1 拱脚构造方案
        3.1.2 拱脚构造细节
        3.1.3 拱脚仿真分析计算
    3.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
    3.3 拱肋与吊杆的连接节点
    3.4 系梁与吊杆的连接节点
    3.5 系梁与横梁连接肱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节段静力模型试验
    4.1 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4.2 高速铁路整体钢桥面节段模型试验
        4.2.1 试验方案
        4.2.2 有限元模型
        4.2.3 位移测试结果与分析
        4.2.4 应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疲劳试验
    5.1 试验方案
    5.2 有限元模型
    5.3 疲劳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U肋构造参数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的条件
    三、研究的思路
    四、研究现状及述评
    五、本研究的困难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与外交战略相关理论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外交战略的相关理论
        一、意识形态理论
        二、外交战略理论
        三、意识形态与外交战略的关系
    第二节 毛泽东时代外交战略中的意识形态及其表现特征
        一、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作用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
        二、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在对苏对美外交中的表现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族主义现实诉求与联美联苏外交战略 #37(新中国成立之前)
    第一节 意识形态领域民族主义现实诉求
        一、民族主义与民族主义现实诉求内涵
        二、民族主义现实诉求肇始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生态
        三、中国民族主义现实诉求的历史进步性
    第二节 联美联苏外交战略背景
        一、日本侵略中国造成中华民族生存危机
        二、美苏对国共态度的变化及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第三节 民族主义现实诉求作用外交战略目标
        一、民族主义现实诉求与民族独立的外交战略目标
        二、民族主义现实诉求与人民民主的外交战略目标
    第四节 民族主义现实诉求导引联美联苏外交战略
        一、联美外交保证国家独立目标基本实现
        二、联苏外交促成人民民主力量发展壮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会主义理性追求与联苏反美外交战略 #88(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中期)
    第一节 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理性追求
        一、内部革命性质决定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外部革命环境决定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节 联苏反美外交战略背景
        一、新政权在美苏对峙的冷战格局中诞生
        二、新中国面临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理性追求作用外交战略目标
        一、社会主义理性追求目标之一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二、社会主义理性追求目标之二是为了促进国家发展
    第四节 社会主义理性追求导引联苏反美外交战略
        一、联苏外交战略及其对中国安全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反美外交战略及反对美国对中国安全构成的威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阶级斗争扩大化与反苏反美外交战略 #145(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
    第一节 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呈扩大化趋势
        一、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
        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具体实践
    第二节 反苏反美外交战略背景
        一、美苏冷战对峙出现暂时缓和
        二、中国国内建设出现严重"左"倾错误
    第三节 阶级斗争扩大化对外交战略目标的影响
        一、中国反对苏联的控制与干涉
        二、中国反对美国所构成的安全威胁
    第四节 阶级斗争扩大化对反苏反美外交战略的促成
        一、党际、国家关系破裂中国构筑反苏外交战略
        二、两个中间地带理论构筑中国反美外交战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淡化阶级斗争理论与联美反苏外交战略 #201(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
    第一节 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呈淡化趋势
        一、国内政治领域淡化阶级斗争理论
        二、外交关系领域淡化阶级斗争理论
    第二节 联美反苏外交战略背景
        一、苏联成为中国国家安全主要威胁
        二、美国逐渐改变对华外交遏制政策
    第三节 淡化阶级斗争理论影响外交战略目标
        一、淡化阶级斗争凝聚国内因素反对苏联威胁
        二、淡化阶级斗争聚集国际因素应对苏联威胁
    第四节 淡化阶级斗争理论形成联美反苏外交战略
        一、联美外交战略确保中美反苏战略关系形成
        二、推动"三个世界"建立反苏国际统一战线
    本章小结
综论
    一、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在中国外交战略选择中的作用
    二、毛泽东时代中国外交战略选择的历史特点
    三、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与外交战略选择留给当代的思考
参考资料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中华自然科学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发展进程
    1.1 初期的发展
    1.2 战争时期的曲折与成长
    1.3 历史使命的完成
第2章 中华自然科学社的运行机制
    2.1 中华自然科学社的组织概况
    2.2 中华自然科学社的经营状况
        2.2.1 经费来源
        2.2.2 局限性
第3章 中华自然科学社的主要活动
    3.1 创办刊物、出版丛书
        3.1.1 创办科普期刊
        3.1.2 刊行科学丛书
    3.2 召开年会,举行演讲
        3.2.1 召开年会
        3.2.2 公开科学演讲
        3.2.3 宣读论文及学术论文演讲
    3.3 组织科学考察团
        3.3.1 西康科学考察团
        3.3.2 西北科学考察团
        3.3.3 其他科学考察团
    3.4 其它科学活动
        3.4.1 开展学术交流
        3.4.2 发展中等理科教育
        3.4.3 投资经营
第4章 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历史评价
    4.1 功绩
        4.1.1 普及科学
        4.1.2 推动了西南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4.1.3 壮大了科技人才队伍
    4.2 局限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移动模架整孔现浇大跨度混凝土箱梁桥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移动模架施工工法
        1.2.1 工法简介
        1.2.2 移动模架工法的发展
    1.3 移动模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移动模架工法的若干主要技术问题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大跨径移动模架结构及工艺研究
    2.1 概述
    2.2 工程背景
        2.2.1 依托工程概况
        2.2.2 标准跨径62.5m箱梁结构构造
        2.2.3 施工方法
    2.3 MSS62.5M移动模架构造研究
        2.3.1 设计指标确定
        2.3.2 MSS62.5移动模架结构总成
        2.3.3 MSS62.5移动模架支架系统
        2.3.4 横梁吊杆系统
        2.3.5 支撑系统
        2.3.6 模板系统结构
    2.4 MSS62.5M移动模架受力研究
        2.4.1 移动模架承受荷载分析
        2.4.2 移动模架工作状况分析
        2.4.3 移动模架主梁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
        2.4.4 鼻梁强度及刚度分析
        2.4.5 横梁吊杆系统强度与刚度分析
        2.4.6 支腿结构强度与刚度计算
        2.4.7 分析计算结论
    2.5 MSS62.5M移动模架工艺设计
        2.5.1 MSS62.5安装
        2.5.2 MSS62.5纵移
        2.5.3 MSS62.5横移
        2.5.4 MSS62.5拆除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跨径移动模架施工用高性能混凝土设计及控制研究
    3.1 概述
    3.2 高强泵送抗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3.2.1 配合比设计指标与思路
        3.2.2 配合比分析设计
        3.2.3 最优配合比确定
    3.3 高强泵送抗裂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3.3.1 平板开裂试验
        3.3.2 温度-应力开裂试验
        3.3.3 抗裂机理分析
    3.4 高强泵送抗裂混凝土薄壁箱梁温变性能仿真分析
        3.4.1 现场测温试验
        3.4.2 温度场模拟分析
        3.4.3 温度应力场模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跨移动模架-钢筋骨架耦合效应研究
    4.1 概述
    4.2 模架-钢筋骨架耦合效应分析
        4.2.1 研究对象
        4.2.2 结构模拟
        4.2.3 数值分析模型
        4.2.4 数值分析成果及对比分析
    4.3 模架-钢筋骨架耦合效应参数分析
        4.3.1 模架刚度
        4.3.2 纵向钢筋配筋率
        4.3.3 横向钢筋配筋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模架分段施工大跨径箱梁应用研究
    5.1 概述
    5.2 移动模架分段施工方法
        5.2.1 "分段施工"方法的提出
        5.2.2 分段施工步骤
        5.2.3 分段施工方法特点分析
    5.3 移动模架分段施工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研究
        5.3.1 箱梁构造分析
        5.3.2 预应力构造分析
    5.4 MSS62.5移动模架分段施工80M跨桥梁的安全验算
        5.4.1 分段施工工况分析
        5.4.2 分析模型
        5.4.3 分析成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前言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2.2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理论分析
    2.3 目前学界研究的现状
3 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作用分析
    3.1 国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作用概况
    3.2 国内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沿革与政府作用思考
4 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作用分析
    4.1 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概况
    4.2 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作用分析
    4.3 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作用存在问题的分析
5 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新作用分析
    5.1 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任务
    5.2 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新作用
    5.3 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新作用原则
6 实现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政府新作用的对策分析
    6.1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立法宣传力度
    6.2 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6.3 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素质
    6.4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6.5 整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各类资源
    6.6 引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第三方评估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四、2004年《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第2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研究[D]. 裴欣.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2]一种新型快速架桥系统及其桁架桥跨的设计与分析[D]. 姜雪. 浙江大学, 2016(08)
  • [3]基于磁弹效应和磁电层合材料的在役钢结构应力监测研究[D]. 张茹. 浙江大学, 2014(08)
  • [4]单索面宽体混凝土斜拉桥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 高恩全. 浙江大学, 2013(07)
  • [5]改进遗传算法及其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优化中的应用[D]. 杨贝贝. 河北工程大学, 2012(04)
  • [6]高速铁路下承式钢系杆拱桥结构行为研究[D]. 陈列.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2)
  • [7]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中国对苏对美外交战略[D]. 杨泽喜. 武汉大学, 2011(07)
  • [8]中华自然科学社研究[D]. 韩建娇. 河北大学, 2010(12)
  • [9]移动模架整孔现浇大跨度混凝土箱梁桥的关键技术研究[D]. 景强. 长安大学, 2010(11)
  • [10]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D]. 蒋慧鸯. 浙江大学, 2009(08)

标签:;  ;  

2004年《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第2卷)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