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开花与浆片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细胞学基础研究

水稻开花与浆片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细胞学基础研究

论文摘要

以水稻不育系(珍汕97A、80078A)和可育系(珍汕97B、明恢63、汕优63、80078B)为材料,在观察了水稻小穗组成和水稻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不同品种间开花特性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植物学研究方法和电镜显微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水稻浆片在开、闭花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探讨了浆片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的细胞学基础,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不育系与可育系开花特性的差异比较与不育系相比,可育系花期早于不育系,一天中有明显的开花高峰。开花后内外稃间的张角大、开花持续时间短。开闭花过程历经的时间短。2、浆片在开闭花过程中的形态和结构变化浆片的形态:无论是不育系还是可育系,水稻浆片的大小一般在3mm左右,近呈倒三角的囊状着生与小穗轴的亚顶端。与不育系相比,可育系浆片较为宽厚。在开花过程中,浆片吸水膨胀、体积增大;在闭花过程中,浆片逐渐萎缩、干瘪,体积缩小。最后呈干膜质长存于子房基部。而不育系浆片在开花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浆片的结构:横切浆片,浆片由一层表皮(细胞外壁厚,具有角质层,没有气孔分布)、众多的基本组织细胞和近于成两列分布的维管束组成。在开花过程中,浆片基本组织细胞的细胞壁由皱褶逐渐展平、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器空泡化,细胞质降解,细胞核消失,最后整个细胞萎缩。浆片维管束由数个筛管、环纹导管和紧邻的维管薄壁细胞所组成。在开花过程中,维管薄壁细胞发生显著变化,初期核大、质浓、线粒体丰富,最后全部解体消失。3、在开闭花过程中浆片细胞PCD的过程和特征水稻开花520min,细胞核的形态发生程度不同的形变。开花510min,核质凝缩成絮状物。开花1020min,细胞核不规则局部收缩或延伸,呈变形虫状,核仁逐渐淡化,核内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核质团块,核膜表现为皱缩,或核膜内陷,出现不规则伪足状凸起。高尔基体囊泡增多;内质网卷曲,包围并消化胞基质、线粒体、质体,并使其液泡化,形成具多层膜的结构。开花3040min,核质团块附着于核膜上;线粒体基质电子密度下降;液泡相互融合或边缘形成胞吞泡,消化胞基质,形成多膜体小体,整个细胞核随着核膜的逐渐解体而消失。开花4050min,线粒体逐渐空泡化,多膜体结构增多,最后整个细胞死亡。4、Ca2+在浆片细胞PCD过程中的动态用焦锑酸钙沉淀法显示,浆片细胞PCD过程中,钙离子时空动态差异表明:在浆片细胞PCD过程的初期或之前,钙离子主要积累在胞间隙中。开花20min后,细胞核的核膜、核仁、核质中明显有钙离子的沉积,到开花30min时,线粒体膜、细胞质膜钙离子沉积显著增加,开花约40min时,内质网包围的囊泡表面有明显的钙离子沉积。浆片细胞中钙离子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再次说明浆片的吸涨和萎缩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1 引言
  • 1.1 水稻开花机理
  • 1.1.1 水稻的小花和小穗结构
  • 1.1.2 开花过程中浆片细胞结构变化
  • 1.1.3 浆片渗透物质来源
  • 1.1.4 不育系与可育系开花习性的差异
  • 1.1.5 禾本科颖花开放的诱导
  • 1.1.6 研究意义
  • 1.2 植物 PCD 的研究进展
  • 1.2.1 PCD 的概念
  • 1.2.2 PCD 的作用
  • 1.2.3 PCD 的形态学特征
  • 1.2.4 PCD 发生部位
  • 1.2.5 引起植物 PCD 的环境胁迫因子
  • 1.2.6 植物 PCD 的调控
  • 1.2.7 信号调控
  • 1.2.8 植物细胞 PCD 的特殊性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计
  • 2.2 实验方法
  • 2.2.1 颖花结构观察
  • 2.2.2 开花过程观察
  • 2.2.3 不同育性品种浆片维管束数目观察比较
  • 2.2.4 开花不同时期浆片超微结构观察
  • 2+的细胞化学方法'>2.2.5 Ca2+的细胞化学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稻小穗和小花结构
  • 3.1.1 小穗、小花的组成
  • 3.1.2 浆片的形态和结构
  • 3.2 水稻的开花特性
  • 3.2.1 水稻颖花开放过程
  • 3.2.2 不育系与可育系开花特性比较
  • 3.2.3 开花过程中浆片的形态与显微结构的变化
  • 3.3 浆片在开花过程的 PCD 过程和特征
  • 3.3.1 细胞核在浆片 PCD 过程中的变化和特征
  • 3.3.2 细胞质等在浆片 PCD 过程中的变化和特征
  • 2+与浆片 PCD 过程和特征的关系'>3.4 Ca2+与浆片 PCD 过程和特征的关系
  • 4 讨论
  • 4.1 与异交有关的开花习性
  • 4.2 水稻开颖机理及调控方法
  • 4.3 浆片的吸胀和萎缩机理
  • 4.4 浆片细胞的 PCD 过程和特征
  • 4.5 浆片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
  • 5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细胞程序性死亡在血管平滑肌增殖中的研究进展[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0(09)
    • [2].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路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09(11)
    • [3].细胞焦亡: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特殊模式[J]. 生物学教学 2019(04)
    • [4].肠道病毒71型感染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J]. 微生物与感染 2018(04)
    • [5].植物抗病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J]. 林业科学 2008(02)
    • [6].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同信号通路对心脏相关疾病的影响[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4)
    • [7].橄榄乳头状细胞和自交不亲和花粉中过氧硝酸盐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J]. 中国果业信息 2012(03)
    • [8].植物抗病过程中PCD研究进展[J]. 科技信息 2009(20)
    • [9].RIP1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13(05)
    • [10].木材形成过程中次生壁沉积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调控机制[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0(02)
    • [11].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5)
    • [12].GSK-3β参与心肌缺血中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 2012(10)
    • [13].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的回顾性研究[J]. 癌症 2018(06)
    • [14].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家族分子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0(03)
    • [15].胁迫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鉴定有助于植物抗逆性[J]. 科学通报 2016(08)
    • [16].mazEF系统介导胁迫诱导细菌细胞程序性死亡[J]. 微生物学通报 2009(06)
    • [17].碘-125对胶质瘤SHG-44细胞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作用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3)
    • [18].PNAS:新方法可调控癌细胞程序性死亡[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20)
    • [19].参与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1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0(02)
    • [20].细胞铁死亡与胶质瘤[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02)
    • [21].Pdcd4在食道癌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05)
    • [22].植物花器官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J]. 南方农业 2008(03)
    • [23].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11)
    • [24].Bcl-2与IP3R相互作用调控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研究进展[J]. 肿瘤 2013(08)
    • [25].细胞程序性死亡诱导的坏死性炎症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概述[J]. 现代医学 2019(12)
    • [26].骨细胞程序性死亡在骨质疏松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6(03)
    • [27].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15(04)
    • [28].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0(06)
    • [29].自体吞噬在控制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3)
    • [30].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方兴未艾[J]. 科学观察 2013(01)

    标签:;  ;  ;  ;  ;  

    水稻开花与浆片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细胞学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