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人工血管内支架的研制及其防治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漏效果的实验研究

功能性人工血管内支架的研制及其防治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漏效果的实验研究

论文题目: 功能性人工血管内支架的研制及其防治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漏效果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外科学

作者: 韩伟

导师: 符伟国,郭大乔,钟伟

关键词: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功能性,人工血管内支架,内漏,动物模型,生物相容性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 1.开发研制一种防Ⅰ型内漏的功能性人工血管内支架; 2.建立主动脉瘤及Ⅰ型内漏动物模型,并分别植入功能性人工血管内支架和普通(本体)人工血管内支架,检验Ⅰ型内漏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可行性和功能性移植物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s repair,EVAR)后Ⅰ型内漏的防治效果; 3.评估功能性人工血管内支架植入体内后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 1.以两种已投入商业化生产的人工血管内支架为基础,将一定量的具有吸水膨胀特性的聚合物以e—PTFE血管膜包载,分别采用“缝包”法和“烧结”法集成于人工血管内支架主体的头端;同时通过理论计算和体外模拟实验,来检验目前人工血管内支架的结构特征与Ⅰ型内漏存在一定因果关系的假说,测试功能性人工血管内支架防Ⅰ型内漏的模拟效果; 2.选用体重>20kg的犬22只,采用改进的补片法建立主动脉瘤(包括胸、腹主动脉瘤)模型,并用瘤颈外加塑料套管(直径1cm、剪去宽约3mm的缺口)的方法制造出局部膨出、以期在EVAR术后产生Ⅰ型内漏;成模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植入功能性移植物和本体移植物,观察Ⅰ型内漏模型制作的成功率,并通过CT随访观察功能性移植物对Ⅰ型内漏的防治效果;EVAR术后4周、8周处死动物、取材,观察大体标本移植物表面的组织覆盖情况和瘤腔血栓形成情况; 3.EVAR术后4周、8周分别处死动物,于移植物两端、中央三处取材,行HE、weigert’s、Masson氏染色,观察大致的内膜增生、炎症反应情况和弹力纤维、胶原纤维的变化;内皮细胞Ⅷ因子和血管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评价移植物的内皮化和内膜增生程度;同时实验组标本行扫描电镜,观察不同部位内皮化程度和内皮细胞的超微形态。 结果: 1.“缝包”法和“烧结”法均能够将载药囊袋成功搭载于本体移植物,并达到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功能性人工血管内支架的研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功能性人工血管内支架防治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I型内漏的动物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功能性人工血管内支架与主动脉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附录

发布时间: 2005-09-19

相关论文

  • [1].循环内皮细胞的培养及人工血管内皮化的实验研究[D]. 王毅.苏州大学2002
  • [2].体外诱导骨髓CD34~+细胞及人工血管内皮化的应用[D]. 张鸿坤.浙江大学2003
  • [3].基因修饰的生物人工血管[D]. 朱楚洪.第三军医大学2003
  • [4].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的研究[D]. 王田蔚.天津医科大学2003
  • [5].全国产化人工血管内支架系统的研制及其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实验研究[D]. 史振宇.复旦大学2004
  • [6].血管组织工程的初步实验研究[D]. 尹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 [7].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携载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促进内皮生长的实验研究[D]. 陶思丰.浙江大学2006
  • [8].组织工程构建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实验研究[D]. 唐秀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 [9].转基因内皮细胞在小口径人工血管上种植及表达的体外实验研究[D]. 侯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
  • [10].可预防Ⅱ型内漏人工血管支架的研制及其防治效果的实验研究[D]. 石赟.复旦大学2006

标签:;  ;  ;  ;  ;  ;  ;  

功能性人工血管内支架的研制及其防治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漏效果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