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公共游憩空间格局及优化研究

常熟市公共游憩空间格局及优化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日益关注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建设目标也开始向追求高质量生态环境方向转变。公共游憩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绿地基础设施,规划与布局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关系到生态、宜居、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成败。常熟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区域,经济发达,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城市建设内涵面临转型。通过公共游憩空间优化,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常熟新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课题。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对国内外游憩空间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在系统论、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游憩空间结构理论和时间地理学理论等理论指导下,建立了多要素影响的县域单元公共游憩空间均衡布局研究框架,对常熟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利用可达性分析方法,从时间距离的视角,对常熟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现有格局进行分析,包括公共游憩空间可达性格局和公共游憩空间平均可达性分析,理清了常熟县域单元公共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其次,在判别影响常熟公共游憩空间格局演化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要素的作用强度以及影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影响要素综合作用强度为依据,根据JENKS断裂法,划分出常熟公共游憩空间发展区域: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潜力挖掘区。通过对常熟公共游憩空间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从均衡化格局和优化措施两方面,实现常熟公共游憩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均衡化格局的构建方面,优化发展区应加强各游憩空间之间的互动合作、联合发展;重点发展区在现有公共游憩资源的基础上,要重点突出地方特色。适度发展区集中发展长江沿岸的常熟北部地区。潜力挖掘区要加大进行公共游憩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措施方面,加强常熟城市公园类、体育文娱类、旅游景区(点)等公共游憩空间功能建设;完善公共游憩空间管理系统;改善区域交通网络,包括开通游憩活动专业、美化交通道路景观、提倡低碳交通工具;通过游憩功能整合、塑造整体形象、加强联合营销实现联动发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4.3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游憩
  • 2.1.2 游憩空间
  • 2.1.3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
  • 2.2 相关理论
  • 2.2.1 系统论
  • 2.2.2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2.3 游憩空间结构理论
  • 2.2.4 时间地理学理论
  • 第3章 常熟市公共游憩空间分析
  • 3.1 常熟市总体概况
  • 3.1.1 自然环境
  • 3.1.2 社会环境
  • 3.2 常熟市公共游憩空间基本概况
  • 3.2.1 公园广场类
  • 3.2.2 体育文娱类
  • 3.2.3 旅游景(区)点
  • 3.3 公共游憩空间布局研究方法
  • 3.3.1 公共游憩空间现有格局分析
  • 3.3.2 公共游憩空间影响要素分析
  • 3.4 常熟市公共游憩空间现有格局分析
  • 3.4.1 公共游憩空间可达性格局
  • 3.4.2 公共游憩空间平均可达性
  • 3.5 常熟市公共游憩空间影响要素分析
  • 3.5.1 影响要素识别
  • 3.5.2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 3.5.3 影响要素作用强度确定
  • 3.5.4 影响要素的作用强度计算结果
  • 3.5.5 影响因素强度结果分析
  • 第4章 常熟市公共游憩空间布局优化
  • 4.1 构建公共游憩空间均衡化格局
  • 4.1.1 优化发展区
  • 4.1.2 重点发展区
  • 4.1.3 适度发展区
  • 4.1.4 潜力挖掘区
  • 4.2 公共游憩空间布局优化措施
  • 4.2.1 加强公共游憩空间功能建设
  • 4.2.2 完善公共游憩空间管理系统
  • 4.2.3 改善区域交通可达性
  • 4.2.4 进行资源整合联动发展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市户外儿童游憩空间交互性设计策略探究[J]. 现代园艺 2020(01)
    • [2].大数据环境下国家公园游憩空间管理研究范式与展望[J]. 林业经济 2020(01)
    • [3].儿童游憩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兼论台湾的推动与发展经验[J]. 上海城市规划 2019(06)
    • [4].苏州观前街室外游憩空间更新策略研究[J]. 江苏建筑 2020(03)
    • [5].珠三角城市群生态游憩空间分异特征及关联性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09)
    • [6].茶文化背景下传统游憩空间互动性理论研究综述[J]. 福建茶叶 2020(09)
    • [7].城市户外儿童游憩空间交互性设计分析[J]. 艺术教育 2018(15)
    • [8].荆州古城公共游憩空间优化刍议[J]. 重庆建筑 2016(11)
    • [9].青岛市户外公共游憩空间的可达性分析研究[J]. 农业网络信息 2016(03)
    • [10].世界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J]. 规划师 2015(08)
    • [11].论城市游憩空间建设与城市化发展——以郑州市为例[J]. 艺术品鉴 2016(05)
    • [12].健康导向下的口袋型游憩空间形态设计研究[J]. 大众文艺 2019(01)
    • [13].长沙城郊游憩空间开发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4].武汉市东湖景区游憩空间组织及优化研究[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7(02)
    • [15].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休闲价值对比分析——以常熟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02)
    • [16].基于人口特征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配置——以常熟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06)
    • [17].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与策略——基于美国经验的启示[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05)
    • [18].潮州城市游憩空间优化研究[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 [19].城市游憩空间的发展历程及类型[J]. 中国园林 2013(02)
    • [20].轨道交通时代重庆都市游憩空间格局研究[J]. 市场论坛 2013(06)
    • [21].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特征分析——以南昌市主城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12(06)
    • [22].高校新校区室外游憩空间品质调查与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1(05)
    • [23].城市滨湖游憩空间设计探析[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03)
    • [24].城市游憩空间系统的结构模式[J]. 建筑学报 2010(S2)
    • [25].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刻画基础:场模型还是要素模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03)
    • [26].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浅析[J]. 山西建筑 2009(21)
    • [27].基于构建公共游憩空间的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研究——上海体育场实例分析及其借鉴[J]. 体育与科学 2009(06)
    • [28].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人性化设计浅析[J].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 [29].融入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的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J]. 工业建筑 2008(04)
    • [30].镇江市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J]. 林业科技开发 2008(03)

    标签:;  ;  ;  ;  

    常熟市公共游憩空间格局及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