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渗透反应格栅论文-宋权威,赵兴达,陈昌照,张坤峰,陈宏坤

可渗透反应格栅论文-宋权威,赵兴达,陈昌照,张坤峰,陈宏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渗透反应格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RB,地下水,石油类污染,原位修复

可渗透反应格栅论文文献综述

宋权威,赵兴达,陈昌照,张坤峰,陈宏坤[1](2019)在《渗透反应格栅修复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渗透反应格栅(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作为一种原位、经济、被动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被广泛研究与实践。文章结合PRB国内外研究情况,通过对PRB原理、修复方法、研究难点等方面综合分析,阐述了PRB修复技术在石油类污染地下水治理方面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由于PRB技术处理效果好、安置简单、运行成本低、不占用地面空间的特点,因此该技术具有广阔应用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油气田环境保护》期刊2019年01期)

李志红,王广才,史浙明,刘菲,康飞[2](2017)在《渗透反应格栅技术综述:填充材料实验研究、修复技术实例和系统运行寿命》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反应格栅(PRB)相对于传统的抽出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原位处理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运行不依靠外部力量或能源的输入,而是应用原位的地下水流来带动污染物与反应材料接触,最终将污染物去除.本文以地下水中六价铬(Cr(Ⅵ))去除为例,总结了PRB材料筛选过程;介绍了部分PRB场地应用实例,包括不同材料、结构类型、尺寸和PRB处理目标污染物的效果,及以零价铁(Fe0)为填充介质的PRB寿命研究现状.Fe0是实际场地PRB和实验室PRB材料研究中应用最广的材料.维持渗透反应墙的活性和渗透性能,是PRB能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详细了解反应墙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对于评价PRB的长期运行效果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7年02期)

王由好,张永祥,段智隆,秦灿[3](2016)在《改性沸石负载纳米铁/镍去除地下水中2,4-二氯苯酚的渗透反应格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新制备复合材料改性沸石负载纳米零价铁/镍去除水中2,4-二氯苯酚效果以及该材料在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中的应用情况,开展了2,4-二氯苯酚的批实验和柱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双金属颗粒分散性良好,避免了团聚现象的出现。水中2,4-二氯苯酚的去除是在复合材料表面降解和吸附协同作用的结果,且降解在整个过程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渗透反应格栅实验中不同孔隙体积下p H、ORP、温度的考察发现,溶液处于弱碱性状态,不利于脱氯反应的进行,而体系ORP和温度均有利于2,4-二氯苯酚的脱氯反应。(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6年09期)

梁东升,孙国维[4](2015)在《沈阳15~#水源地复合介质渗透反应格栅(M-PRBs)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施工工艺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在砂砾石地质条件下无泥浆成孔、构筑连续反应墙的施工方法,且要求施工过程不对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含水层渗透系数损失不超过10%。为在有类似地质条件和类似工艺要求的其他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5年19期)

黄园英,杨宁,韩子金,张玲金,袁欣[5](2015)在《利用渗透反应格栅技术治理酸性矿山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国矿山废水的总排放量就达3.6×106m3,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0%左右(邹知华,1994),目前我国矿山废水处理的现状不理想。调查表明,尚有30%左右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外排,现有处理装置的运行率也仅为20%,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和利用已成为对水环境造成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期刊2015-10-09)

刘菲,陈亮,王广才,陈鸿汉,Robert,W.Gillham[6](2015)在《地下水渗透反应格栅技术发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益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渗透反应格栅技术作为一种原位、简易、被动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依据渗透反应格栅技术的定义及发展历程,渗透反应格栅技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即2000年以前的传统零价铁渗透反应格栅阶段和2000年以后的新型复合介质渗透反应格栅阶段。伴随地下水污染形势的日益复杂化,以及渗透反应格栅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材料科学等其他学科的飞速发展,未来渗透反应格栅技术的发展将主要集中于复合介质与新介质的开发、组合式渗透反应格栅技术的研发、渗透反应格栅技术与其他修复技术的联用以及渗透反应格栅工程的长期监测及管理。(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5年08期)

张晓叶[7](2015)在《基于可渗透反应格栅的地下水中2,4-二氯酚溶质运移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氯酚类化合物(CPs)是一类对人体具有巨大危害的有机污染物,其特点是难以降解、持久性强。氯酚的难降解性使其在自然环境中可以长期存留,延长降解周期,很难去除。2,4-二氯酚(2,4-DCP)是其中一种,对地下水环境具有很大危害,由于人们缺乏对2,4-DCP在地下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的认识,一些针对性的地下水修复技术难以得到很好的应用。所以研究地下水中2,4-DCP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探索其迁移转化过程,对治理在地下水环境中2,4-DCP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验室地下水原位修复模拟平台建立的基础上,模拟实际的地下水环境,保证本次研究试验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用海藻酸钠包覆的粗砂承载零价铁粉混合填料作为反应格栅填料,避免了多孔介质中分散脱离现象的发生。同时,为构建2,4-DCP的迁移转化模型,设计静态吸附试验、连续流动态示踪试验和相关计算确定迁移转化模型的参数。本文通过吸附试验确定粗砂和粗砂承载零价铁的吸附平衡方程为Freundlich吸附方程,吸附系数分别为4.45635E-6和0.00846,弥散系数为0.345 cm2/min,孔隙度为0.38,给水度为0.1,渗透系数为4.15×10-2cm/s,渗流速度为1.245×10-4cm/s。根据模拟地下水流场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等,本文分别构建地下水流数学模型和溶质运移数学模型,运用Newton-Raphson迭代法进行求解。对TOUGHREACT模型软件的理论背景和计算方法进行分析,TOUGHREACT进行物理化学数值模拟过程采用了顺序迭代法(SIA),模型先进行水流方程的求解,之后水流速度和相饱和度数值会被直接用于化学溶质运移模拟过程。本文构建了地下水中2,4-DCP化学反应和溶质运移耦合模型,运用TOUGHREACT模型软件模拟地下水环境中2,4-DCP迁移转化过程,PRB反应器内和出水处2,4-DCP随时间变化的试验测定值(实测值)和模型计算值(模拟值)快速反应期能够较好的拟合,说明模型中很好的处理了2,4-DCP在反应介质中吸附等化学反应。由于2,4-DCP实测值干扰因素较多,因此出现2,4-DCP随时间变化升降趋势。但整体上,2,4-DCP实测值和模拟值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5-06-26)

孔祥科,刘菲,黄国鑫[8](2014)在《复合介质渗透反应格栅去除地下水中的氨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受低浓度氨氮污染的地下水,实验筛选组合了不同的反应介质,利用串联的多介质填充柱模拟渗透反应格栅,通过物理吸附及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来实现氮的去除。结果表明,在进水氨氮浓度为10 mg/L、流速为0.5 m/d的条件下,模拟柱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且不会出现亚硝酸盐及硝酸盐浓度的升高。水体经过释氧柱后溶解氧由2mg/L升高至10 mg/L以上,表明释氧材料可提供硝化细菌所需的好氧环境。好氧柱中填充易于生物挂膜的生物陶粒及对氨氮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沸石,二者联用通过生物硝化-物理吸附协同作用实现对氨氮的去除,其中生物作用实现的氨氮去除量占总去除量的50%左右。后续厌氧反应柱填充海绵铁除氧并利用松树皮颗粒作为碳源,创造反硝化菌生长条件,硝酸盐氮浓度可由10 mg/L降低至5 mg/L以下,实现对好氧反应阶段所产生的硝酸盐的去除,避免了地下水的二次污染。(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杨应钊,刘菲,孔祥科,李圣品,马剑飞[9](2013)在《多介质渗透反应格栅中氨氮的转化与存在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利用渗透反应格栅技术修复地下水氨氮污染过程中,掌握氨氮在不同介质环境中的转化规律及存在形态对多介质渗透反应格栅中各介质作用及氮转化过程的控制十分重要。针对进水氨氮浓度约10 mg/L的模拟地下水,以天然河沙、释氧材料、斜发沸石及海绵铁为反应介质,设计了一套多介质渗透反应格栅模拟氨氮在各介质环境中的转化及归宿。结果表明,在天然河沙层,氨氮优先被河沙吸附固定,但去除量有限(△C<1.5 mg/L),氨氮主要以离子态溶于模拟地下水。在好氧沸石层,氨氮经沸石吸附及生物硝化协同作用几乎被完全去除,该层出水氨氮浓度低于0.01 mg/L,且氮主要存在形态为硝酸盐氮(C=10~26.6 mg/L)。在铁厌氧层,部分硝酸盐氮经海绵铁化学还原和生物反硝化作用,分别被转化为氨氮(△C=2~9.5 mg/L)和氮气(△C<8 mg/L),其余硝酸盐氮以离子态继续存留于模拟地下水。(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冯海刚[10](2013)在《渗透反应格栅修复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水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下水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其硝酸盐的污染修复已经刻不容缓。异养反硝化是迄今为止脱除水体中硝酸盐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其核心在于选用的碳源介质,将之用于渗透反应格栅(PRB)技术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原位修复方法,它具有显着的经济性、高效性且基本无需维护,在国外已经有超过200个实际应用。因此,以适当的碳源材料作PRB填充介质,促进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去除,将成为一种流行、实用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生物反应PRB中介质遴选研究已经趋向成熟,而其中的渗透性及流场等水力特性的变化问题,还少见专门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试图较深入地探讨生物反应PRB中渗透性及流场改变的原因和机理,提出较为切实有效的PRB水力特性维持方案。同时,本研究也通过建设实际工程,验证核桃壳介质作为反硝化碳源的长效性和其他特性。本研究通过柱试验、板试验以及PRB野外工程应用,对核桃壳复配介质作为PRB反硝化介质的脱氮效果,渗透性、流场等水力特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核桃壳复配介质在各维度试验和实际应用中,均可取得良好的脱氮效果,反应后不产生有害产物,各项水质参数绝大多数符合相关标准。PRB运行中产生了少量氨氮,且运行初期COD_(Mn)和细菌数较高,不过这些可以通过PRB后的天然含水层,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2)系统渗透性随着反应进行有所下降,而微生物的数量对其影响十分显着。修正后的Thullner模型考虑了气体影响,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系统中K-β关系。微生物活性的差异造成了板内区域渗透系数的波动性和空间差异性,同时板内整体渗透系数相对稳定。(3)影响溶质运移的关键因素在于介质组成和排列,其次是微生物活动;渗透性的空间差异不仅决定了溶质运移轨迹,还左右着系统流场的改变。PRB实践中的复配介质和设计中的细部考虑等预防措施,最大程度避免了系统运行期间渗透性和流场可能发生的不良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3-05-01)

可渗透反应格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渗透反应格栅(PRB)相对于传统的抽出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原位处理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运行不依靠外部力量或能源的输入,而是应用原位的地下水流来带动污染物与反应材料接触,最终将污染物去除.本文以地下水中六价铬(Cr(Ⅵ))去除为例,总结了PRB材料筛选过程;介绍了部分PRB场地应用实例,包括不同材料、结构类型、尺寸和PRB处理目标污染物的效果,及以零价铁(Fe0)为填充介质的PRB寿命研究现状.Fe0是实际场地PRB和实验室PRB材料研究中应用最广的材料.维持渗透反应墙的活性和渗透性能,是PRB能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详细了解反应墙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对于评价PRB的长期运行效果至关重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渗透反应格栅论文参考文献

[1].宋权威,赵兴达,陈昌照,张坤峰,陈宏坤.渗透反应格栅修复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研究[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9

[2].李志红,王广才,史浙明,刘菲,康飞.渗透反应格栅技术综述:填充材料实验研究、修复技术实例和系统运行寿命[J].环境化学.2017

[3].王由好,张永祥,段智隆,秦灿.改性沸石负载纳米铁/镍去除地下水中2,4-二氯苯酚的渗透反应格栅研究[J].应用化工.2016

[4].梁东升,孙国维.沈阳15~#水源地复合介质渗透反应格栅(M-PRBs)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施工工艺浅析[J].江西建材.2015

[5].黄园英,杨宁,韩子金,张玲金,袁欣.利用渗透反应格栅技术治理酸性矿山废水[C].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2015

[6].刘菲,陈亮,王广才,陈鸿汉,Robert,W.Gillham.地下水渗透反应格栅技术发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15

[7].张晓叶.基于可渗透反应格栅的地下水中2,4-二氯酚溶质运移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

[8].孔祥科,刘菲,黄国鑫.复合介质渗透反应格栅去除地下水中的氨氮[J].环境工程学报.2014

[9].杨应钊,刘菲,孔祥科,李圣品,马剑飞.多介质渗透反应格栅中氨氮的转化与存在形态[J].环境工程学报.2013

[10].冯海刚.渗透反应格栅修复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水力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标签:;  ;  ;  ;  

可渗透反应格栅论文-宋权威,赵兴达,陈昌照,张坤峰,陈宏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