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对铅的吸收累积及耐性机制研究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对铅的吸收累积及耐性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人类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导致Pb成为环境中广泛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物,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茶作为消耗量仅次于水的无酒精型饮料,由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效颇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Pb因其独特的特性已经作为茶叶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而成为研究热点。因此开展茶树Pb的吸收、累积及耐性机制研究,对控制成品茶Pb污染加剧的趋势、促进我国茶产业良性发展和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茶园实际调查和试验室模拟水培试验深入探讨茶树对Pb的吸收和耐性机制,揭示茶树Pb毒害效应的品种差异,根系对Pb的吸收、累积、分布机理,Pb在茶树体内的化学形态及亚细胞分布的品种差异,根细胞壁在Pb累积中的作用,Pb及其他元素在茶树不同器官组织的微区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不同品种茶树铅吸收累积的品种差异及影响因素。同一生长环境中不同品种茶树对Pb的累积、分布表现出差异,其分布存在三种规律。茶树根际土中的Pb主要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碳酸盐结合态次之,根际土中可交换态Pb与碳酸盐结合态Pb是茶树可利用Pb的主要形态。不同品种茶树根际土Pb形态、pH值、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是影响茶树Pb吸收、累积的重要因子。不同品种茶树成熟叶片对Pb的吸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2)两个品种茶树在Pb的耐性方面存在强弱之分。在同一铅胁迫条件下,龙井43(LJ)和迎霜(YS)根系形貌、植株生长,叶片净光合速率大小,根系活力、根系质膜透性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Pb胁迫导致根细胞细胞核溶解消失,线粒体脊突部分膨胀,细胞膜内陷,细胞壁增厚;导致茎细胞内叶绿体变形,基粒片层消失,类囊体紊乱,出现大的脂质颗粒;导致叶细胞叶绿体结构发生明显劣变,出现叶绿体双层膜破裂,基粒片层结构排列紊乱、基质类囊体肿胀等现象。但Pb胁迫对两个品种茶树叶细胞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Pb不溶沉积物在根组织细胞中的形态也存在差异。YS品种植株对Pb毒害的耐受能力要强于LJ品种。(3)两个品种茶树根细胞壁对Pb的吸附具有不同特征。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表明Pb主要与细胞壁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羧基官能团发生结合作用,同时根细胞壁上的蛋白质和果胶质也可能参与了Pb的结合。LJ根细胞壁中羧基在Pb吸附中的贡献作用较大,YS根细胞壁中氨基在Pb吸附中的贡献作用较大,果胶质在两个品种茶树根细胞壁Pb吸附中的作用相当。两个品种茶树根细胞壁上羧基(-COOH)、氨基基团(-NH2)和蛋白质百分含量存在差异。(4)两个品种茶树对Pb的吸收及定位分布存在一定差异。LJ和YS不同器官组织中Pb含量的分布表现出相同规律:根>茎>新叶>老叶,但两个品种新叶Pb含量的变化存在差异,新根和主根对Pb的吸收能力也存在差异。根系对Pb不存在主动吸收过程,但根系对Pb的吸收与Ca离子通道密切相关,Ca离子的介入对LJ和YS根系Pb的吸收产生了抑制作用。两个品种茶树根组织中的表皮层和内皮层区域Pb浓度较高,而皮层与维管束区域Pb含量较低,但在内皮层和表皮层区域Pb含量的高低分布上两个品种存在差异。两个茶树品种根组织Pb的亚细胞百分含量分布表现出相同规律:细胞壁组分>细胞器组分>可溶物质组分>细胞膜组分,但不同亚细胞组分Pb的百分含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根组织中Pb的化学结合形态主要以FNaCl提取态、FHAc提取态为主,但各形态Pb的百分含量水平同样在两个品种间存在差异。透射电镜加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在LJ和YS根细胞壁、细胞间隙上的大量黑色物质除含Pb外还含有较多的P、O,推测这些沉积物可能是磷酸盐沉淀,如Pb5(PO4)3OH, Pb3(PO4)2, Pb(H2PO4)2等。(5)Pb胁迫影响了根组织对其它元素的吸收。与对照处理相比Pb胁迫显著促进了LJ和YS根系组织对Cu和Fe元素的吸收,但却显著抑制了Mn和Mg元素的吸收,对Ca、Zn元素的吸收两个品种则表现出差异。Fe在YS根表皮层的含量相对明显高于根部的其他部位,而Ca在内皮层和维管柱的交界处含量最高。LJ根横切面上Ca、Fe的分布则无明显规律。正常水培条件下,LJ和YS新叶中Fe、K、Mn元素含量最高的区域为靠近近轴面表皮的叶肉组织(栅栏组织),而Pb胁迫下,这种分布现象遭到弱化。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铅在土壤环境中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 1.2.1 土壤环境中铅的化学形态
  • 1.2.2 土壤环境中铅的生物有效性
  • 1.3 铅对植物的毒害及吸收累积机制
  • 1.3.1 铅对植物的毒害效应
  • 1.3.2 植物对铅的吸收和累积机理研究进展
  • 1.4 茶树及成品茶叶铅污染的研究进展
  • 1.4.1 成品茶铅含量的调查研究
  • 1.4.2 茶叶铅的健康风险
  • 1.4.3 铅对茶树生长的影响研究
  • 1.4.4 茶树对铅的吸收及耐性特征研究
  • 1.4.5 茶叶铅污染治理与调控研究
  • 1.5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茶树铅吸收累积的品种差异及影响因素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茶园样品采集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茶树品种间铅积累差异
  • 2.3.2 铅在茶树植株各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 2.3.3 土壤环境因素对茶树吸收、累积铅的影响
  • 2.3.4 大气环境因素对茶树吸收、累积铅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铅在茶树器官组织中的分布及铅积累品种差异特征
  • 2.4.2 茶树吸收、累积铅的影响因素
  • 2.5 小结
  • 3 茶树对铅胁迫耐性的基础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植物材料
  • 3.2.2 植物培养
  • 3.2.3 研究方法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铅胁迫下茶树的外观形貌特征
  • 3.3.2 铅胁迫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 3.3.3 铅胁迫对茶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3.3.4 铅胁迫对茶树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
  • 3.3.5 铅胁迫下茶树的亚细胞超微结构分析
  • 3.4 讨论
  • 3.4.1 铅对茶树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 3.4.2 铅对茶树器官组织生理功能的影响
  • 3.4.3 铅对茶树不同器官组织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 3.5 小结
  • 4 茶树根细胞壁对铅的吸附固定机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植物培养
  • 4.2.2 研究方法
  • 4.2.3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pH值对茶树根细胞壁铅吸附的影响
  • 4.3.2 茶树根细胞壁铅吸附特性
  • 4.3.3 茶树根细胞壁铅吸附动力学研究
  • 4.3.4 化学改性对茶树根细胞壁铅吸附能力的影响
  • 4.3.5 茶树根细胞壁的红外光谱表征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茶树对铅的吸收及其分布特征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植物培养
  • 5.2.2 研究方法
  • 5.2.3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铅在茶树体内的累积与分布
  • 5.3.2 铅胁迫下茶树根系对其他元素的吸收
  • 5.3.3 茶树根系铅吸收的作用机制研究
  • 5.3.4 茶树不同器官组织中元素的微区分布特征
  • 5.3.5 茶树根组织铅亚细胞分布及化学结合形态
  • 5.3.6 铅在茶树根系组织的定位分布研究
  • 5.4 讨论
  • 5.4.1 茶树对铅的吸收及其累积特性
  • 5.4.2 铅对根系矿物质营养元素利用的影响
  • 5.4.3 茶树根系铅吸收的作用机制研究
  • 5.4.4 茶树器官组织中铅与其它元素的微区分布关系
  • 5.4.5 铅在茶树根中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结合形态特征
  • 5.5 小结
  • 6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1.1 茶树铅吸收累积的品种差异及影响因素
  • 6.1.2 茶树对铅胁迫耐性的基础研究
  • 6.1.3 茶树根细胞壁对铅的吸附固定机制
  • 6.1.4 茶树对铅的吸收及其分布特征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图索引
  • Index of Figures
  • 表索引
  • Index of Tables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博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龙州县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5)
    • [2].高山茶区寒冻气候对茶树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 福建茶叶 2020(03)
    • [3].西藏错那县茶树引种结果初报[J]. 西藏科技 2020(02)
    • [4].茶树坪:“以花为媒”促发展[J]. 新农村 2020(05)
    • [5].勐海古茶树死亡原因及管养措施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20(02)
    • [6].彩色茶树让茶产业前景更美好[J]. 农业考古 2020(02)
    • [7].茶树修剪机的结构设计文献综述[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12)
    • [8].世界茶树原产地——“云茶”走向世界的一块金字招牌[J]. 云南农业 2020(04)
    • [9].茶树染色体级别基因组正式发布[J]. 中国茶叶加工 2020(02)
    • [10].普洱古茶树遗产保护与村落环境建设研究[J]. 现代园艺 2020(11)
    • [11].日照茶区茶树安全越冬防护新模式[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06)
    • [12].茶树精油在失禁性皮炎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 2020(09)
    • [13].植物染 “出色”的茶染[J]. 纺织科学研究 2020(07)
    • [14].茶树根际土壤氮素组成及其吸收利用效率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07)
    • [15].山区茶树栽植技术[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0(03)
    • [16].古茶树与茶马古道的文化关系[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04)
    • [17].基于茎材解剖结构的茶树树龄测定方法[J]. 茶叶科学 2020(04)
    • [18].北缘茶区秋季修剪对茶树越冬及次年萌发的影响[J]. 西北园艺(综合) 2020(05)
    • [19].我国科学家在龙井茶树品种基因组组装和茶树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J]. 茶叶科学 2020(05)
    • [20].茶树网学院[J]. 艺术教育 2017(Z8)
    • [21].漫话“茶树”[J]. 生物学教学 2012(10)
    • [22].立体式茶树育苗机的虚拟设计与有限元分析[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6(11)
    • [23].贵州黔陶乡古茶树茶品质研究[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6(05)
    • [24].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调研纳雍姑箐古茶树保护与利用工作[J]. 中国茶叶 2017(03)
    • [25].华安现存古茶树保护与利用的探讨[J]. 福建热作科技 2017(01)
    • [26].茶树紫芽花青素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 2017(01)
    • [27].我国首次成功破译茶树基因组[J]. 中国茶叶 2017(05)
    • [28].晴隆古茶树保护现状及问题与建议[J]. 贵州茶叶 2016(03)
    • [29].茶树优质高产 合理采摘是关键[J]. 现代农业 2017(05)
    • [30].书讯[J]. 中国茶叶 2017(06)

    标签:;  ;  ;  ;  ;  ;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对铅的吸收累积及耐性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