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典籍与《黄帝内经》“和”范畴研究

先秦典籍与《黄帝内经》“和”范畴研究

论文摘要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标志着天、地、人的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本文研究基于传世较为完整、对后世有一定影响的先秦时期文献典籍和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对其中与“和”相关的论述进行了穷尽性的搜集整理,一方面剖析挖掘先秦典籍中各具特色的“和”思想内涵,对“和”字涵义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解读,另一方面,整理《黄帝内经》中“和”的涵义,分析《黄帝内经》继承先秦各家的“和”思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学“和”思想的特点。本论文的正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和”是中医文化的核心理念。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是构成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其中均体现了“和”的理念。此外,中医自古“德术并重”,以“仁”、“和”为内涵的中医医德观也不容忽视。第二部分,为先秦典籍中的“和”范畴研究。首先在金文和甲骨文中对“和”字的字形进行了溯源,并通过对“和”字古今释义的整理,将“和”在汉语中所代表的涵义进行了全面的搜罗。其后简析了先秦典籍中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周易》、《尚书》、《仪礼》、《诗经》、《春秋》五经,史书《国语》和《战国策》,诸子的学术论著以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中与“和”相关的代表性章句,并分别总结了其中蕴含的“和”的内涵特点。第三部分,为先秦典籍“和”范畴的内涵分析。依照成书时间的先后观察先秦典籍中“和”字所代表的涵义的变化,详述了其由“五味、五声之和”演变为“身心伦理之和”,最后抽象为与“同”对立的哲学概念并为各家学术流派阐发的过程。其次还分析了与“和”相关的几个重点哲学范畴的内涵,阐释了其各具特色的和谐观。第四部分,为《黄帝内经》“和”范畴研究。对《黄帝内经》中与“和”相关的章句及主要注释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黄帝内经》“和”字的涵义及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的体现进行了阐述。第五部分为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和”思维方式与西医思维方式的比较。论述了中医与西医思维方式的各自特点,并试探寻造成这种差异的本质原因。第六部分总结了“和”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和"是中医文化的核心理念
  • 1.1 概述
  • 1.2 元气论与"和"思维方式
  • 1.3 阴阳五行学说与"和"思维方式
  • 1.3.1 阴阳
  • 1.3.2 五行
  • 1.4 整体观与"和"思维方式
  • 1.4.1 概述
  • 1.4.2 整体观指导下的诊断、治疗观
  • 1.4.3 中医治病八法之"和法"
  • 1.5 以"仁"、"和"为内涵的中医医德观
  • 2 先秦典籍中的"和"范畴
  • 2.1 "和"字溯源
  • 2.1.1 "和"的字形
  • 2.1.2 "和"的释义
  • 2.2 先秦典籍中与"和"范畴相关的材料及浅析
  • 2.2.1 五经
  • 2.2.2 《国语》
  • 2.2.3 《战国策》
  • 2.2.4 诸子
  • 2.2.5 《楚辞》
  • 3 先秦典籍"和"范畴的内涵分析
  • 3.1 "和"的内涵演变
  • 3.1.1 "和"的本义
  • 3.1.2 "和"哲学意义的提出
  • 3.1.3 诸子百家的阐发
  • 3.2 与"和"相关的范畴及内涵分析
  • 3.2.1 太和
  • 3.2.2 中和
  • 4 《黄帝内经》"和"范畴研究
  • 4.1 《黄帝内经》中提到"和"字的章句及其主要注释
  • 4.1.1 《素问》
  • 4.1.2 《灵枢》
  • 4.2 《黄帝内经》"和"范畴的内涵及体现
  • 4.2.1 《黄帝内经》"和"字的涵义
  • 4.2.2 人与天地自然之"和"
  • 4.2.3 人体整体之"和"
  • 4.2.4 "和"是精气神生命观的重要思想核心
  • 4.2.5 "和"在治疗思想上的体现
  • 5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和"思维方式与西医思维方式的比较
  • 5.1 中医与西医思维方式的特点
  • 5.2 中医与西医思维方式差异本质的探寻
  • 5.2.1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是根本原因
  • 5.2.2 哲学思想根源的差异:原子论与元气论
  • 5.2.3 研究方法的差异
  • 5.3 小结
  • 6 结语
  • 6.1 "和"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 6.2 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试析先秦典籍中的“淡”观念[J]. 汉字文化 2020(06)
    • [2].《山海经》勘误一则[J]. 中国史研究 2016(04)
    • [3].稿边笔记:2017.05[J]. 美文(上半月) 2017(05)
    • [4].“胡人”的变迁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促进[J]. 文明 2017(08)
    • [5].居今之世,志古之道——先秦典籍中“古之道”“古之制”意蕴抉微[J]. 中国文化论衡 2017(01)
    • [6].浅析先秦典籍中关于教师教学的论述[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8(24)
    • [7].基于深度学习的先秦典籍问句自动分类研究[J]. 情报学报 2018(11)
    • [8].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9].略论《礼记》次序表示的典型性[J]. 现代交际 2011(06)
    • [10].下期要目[J]. 图书情报工作 2020(06)
    • [11].不要以贱称自许[J]. 领导科学 2016(12)
    • [12].试析先秦典籍中耻感文化的几种类型[J]. 黑龙江史志 2011(04)
    • [13].先秦典籍中的火葬探析[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3)
    • [14].全球化语境下的伦理符号学研究进路——以中国先秦典籍为中心[J]. 中国比较文学 2018(03)
    • [15].清華簡書法風格淺析[J]. 出土文献研究 2014(00)
    • [16].建立中國學術的核心價值[J]. 诸子学刊 2013(01)
    • [17].“诸子出于王官”说质疑[J]. 中国史研究 2010(02)
    • [18].论《易经》英译文本批评的四重复合模式——兼谈先秦典籍外译文本批评[J]. 中国文化研究 2017(04)
    • [19].“法、术、势”:从荀子到韩非[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0].先秦单独使用的誓辞与盟书中的誓辞成分——以“有如N”句为例[J]. 中国文字研究 2011(02)
    • [21].孔子由君子到圣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22].说“燥”、“躁”辨“枯燥”[J]. 语文知识 2012(02)
    • [23].绘事后素[J]. 长江文艺 2013(03)
    • [24].何谓“核心价值体系”[J]. 四川统一战线 2010(05)
    • [25].立春:春捂很重要[J]. 祝您健康 2010(03)
    • [26].先秦典籍新读:“新子学”专题(一)[J]. 名作欣赏 2015(01)
    • [27].浅析《吕氏春秋》中的盟誓[J]. 青春岁月 2015(01)
    • [28].甲骨文“往”語法研究[J].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14(01)
    • [29].美丽的汉语[J]. 少儿科技 2015(09)
    • [30].先秦典籍中的大禹形象[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1(02)

    标签:;  ;  ;  

    先秦典籍与《黄帝内经》“和”范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