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肾癌786-O细胞株融合瘤苗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肾癌效应实验研究

树突状细胞—肾癌786-O细胞株融合瘤苗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肾癌效应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制备和筛选纯净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肾癌786-O细胞株融合瘤苗,探索融合瘤苗的生物学特性及体外抗肾癌效应,为基于DC的肾癌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1、树突状细胞-肾癌786-O细胞株融合瘤苗制备及形态学观察。密度梯度离心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联用细胞因子rhGM-CSF、rhIL-4和TNF-a诱导培养7-9天即为成熟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将冻存的肾癌786-O细胞株复苏培养,与成熟DC按5:1比例混合,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作融合剂诱导细胞融合。加入与DC体外诱导时相同浓度的细胞因子rhGM-CSF、rhIL-4静置培养,24h后弃去悬浮细胞,贴壁细胞继续培养,4d后收集悬浮和半悬浮融合细胞。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融合细胞形态结构。2、融合瘤苗生物学特性及体外抗肾癌786-O细胞免疫特性。体外培养融合瘤苗并计数,描绘细胞体外生长曲线,比较融合细胞和亲代细胞体外培养分裂增殖的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reaction,MLR)检测比较DC-RCC786-O融合瘤苗、单纯培养的DC、与肾癌786-O混合培养相同天数的DC三组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融合瘤苗细胞表面分子CD86,HLA-DR的表达,与单纯培养DC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比较;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SCID)小鼠背部皮下注射融合瘤苗,检测融合瘤苗体内应用的安全性;MTT比色法检测比较DC-RCC786-O融合瘤苗、单纯培养DC、与肾癌786-O混合培养DC三组细胞分别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体外杀伤肾癌靶细胞的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融合瘤苗对杀伤后肾癌786-O靶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可获得形态典型的树突状细胞,成熟DC表达表面分子CD86, HLA-DR分别为(62.07±2.01)%和(66.30±1.51)%;PEG可有效促使DC与肾癌786-O细胞株融合;用两次贴壁法可分选出较纯的DC-786-O融合瘤苗;融合瘤苗较亲代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在培养基中悬浮生长。2、融合瘤苗体外生长曲线平缓,无明显细胞倍增期;融合瘤苗在SCID鼠体内注射不生成肿瘤;瘤苗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 HLA-DR的表达率分别为(81.23±1.01)%和(80.16±1.11)%,明显高于单纯DC表达水平(P<0.05);融合瘤苗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亲代DC和与786-O混合培养的DC,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融合瘤苗与T细胞在效靶比为1:1时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最强;MTT比色检测,融合瘤苗组对肾癌靶细胞的杀伤率为(75.49±5.10)%,与混合培养DC组杀伤率(45.44±2.87)%和单纯T淋巴细胞对照组杀伤率(14.55±0.75)%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1、外周血单核细胞经rhGM-CSF、rhIL-4、TNF-α等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诱导分化可获得具有典型形态和细胞表型的成熟DC;DC与786-O细胞株经PEG诱导融合和两次贴壁分选纯化后可获得较为纯净的融合瘤苗。2、融合瘤苗体外悬浮生长,分裂增殖能力弱,在免疫缺陷动物体内不具有成瘤活性;融合瘤苗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HLA-DR的水平和体外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亲代DC和与亲代786-O细胞株混合培养的DC;融合瘤苗具有显著的体外诱导CTL效应细胞特异性抑制和杀伤肾癌786-O细胞的能力。3、基于DC和肾癌786-O细胞株的融合瘤苗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肾癌免疫治疗手段。

论文目录

  •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树突状细胞-肾癌786-O 细胞株融合瘤苗的制备及形态学观察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树突状细胞-肾癌786-O 细胞株融合瘤苗生物学特性及体外抗肾癌效应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数字微分的函数化树突状细胞算法模型[J]. 计算机工程 2020(09)
    • [2].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会议热点解读[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1)
    • [3].中国医科院揭示树突状细胞启动“经典免疫”的调控机理[J]. 生物学教学 2017(01)
    • [4].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会议通知[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6(03)
    • [5].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会议通知[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6(04)
    • [6].“吞噬细胞”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探究[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Z1)
    • [7].链球菌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12)
    • [8].肺抑瘤膏联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晚期肺腺癌23例[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06)
    • [9].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2(02)
    • [10].白血病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6)
    • [11].封面图片——树突状细胞[J]. 中国厂矿医学 2009(04)
    • [12].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35)
    • [13].树突状细胞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0(01)
    • [14].靶向树突状细胞的结肠癌肿瘤疫苗的制备[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15].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18(07)
    • [16].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7(01)
    • [17].口腔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59)
    • [18].肠道共生菌通过视黄酸脱氢酶阳性的树突状细胞调控外周淋巴系统的扩展和维护[J]. 科学新闻 2017(04)
    • [19].树突状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价值与途径分析[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4)
    • [20].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人体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27)
    • [21].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的生物活性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33)
    • [22].不同浓度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白介素-4对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的影响[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02)
    • [23].肝树突状细胞在肝损伤和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J]. 肝脏 2014(04)
    • [24].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03)
    • [25].树突状细胞在宿主抗白色念珠菌感染中的激活信号通路[J]. 口腔医学研究 2011(01)
    • [26].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J]. 热带医学杂志 2011(04)
    • [2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1(06)
    • [28].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中的作用[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8(04)
    • [29].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 2020(04)
    • [30].结肠癌患者术后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28)

    标签:;  ;  ;  ;  ;  

    树突状细胞—肾癌786-O细胞株融合瘤苗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肾癌效应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