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新景观化石林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新景观化石林简介

一、中国地质大学新景观化石林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银元[1](2021)在《四川甘孜八美变质岩石林成景机制及脆弱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八美石林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境内,是至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的一处发育在变质岩地区的一种全新的石林景观类型。八美石林景观是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物质构成、成景环境、成景过程、景观特点等方面与碳酸盐岩、砂岩、花岗岩和玄武岩等类型石林有着根本性的差异。目前,对于八美石林物质构成和成景机制还存在诸多分歧,需要对八美石林成景机制进行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以地质学、地貌学、地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统计分析、管理工程等有关技术方法,在已有地质遗迹成景机制、脆弱性评价,以及八美石林、鲜水河断裂带等研究基础上,对八美石林区域地质背景、成景岩石特征、景观类型及特点、成景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构建多因子的八美石林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八美石林景观的保护机制和策略。本文是第四纪地质学在地质遗迹景观保护与开发、景观地学方向研究上的应用和实践。通过研究取得以下认识和结论:(1)八美石林在地质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着较多特殊性,八美石林景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3个地质时期,其形成演化大致可以分为裂谷盆地发生、发展形成原始沉积建造、沉积物成岩及遭受变质作用、新构造运动期鲜水河断裂活动形成断裂破碎岩、走滑拉分盆地发育导致差异升降、断裂破碎岩被风化侵蚀形成石林景观等过程。(2)通过文献研究、野外调查、薄片鉴定、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等技术方法,检测确定八美石林成景岩石为一套碳化、泥化的破碎千枚岩和千枚状板岩,并进一步验证成景岩为脆性的断裂破碎岩,属于脆性变形的动力变质岩,完全不具备韧性剪切带形成的糜棱岩特有的结构构造。据此提出八美石林的“糜棱岩说”是可能由于传统“糜棱岩”定义改变、“千糜岩”易混淆及对鲜水河断裂带韧性-脆性多期活动和构造层次转化不清楚引起的误会。同时,进一步观察分析得出八美石林成景岩还具有带状分布、易被侵蚀、残留原岩复理石韵律结构等特征。(3)利用无人机航拍合成研究区全景三维模型,按照空间结构将研究区分为5个景观区,借鉴喀斯特石林、土林等类似景观有关类型划分标准,将八美石林景观分为峰丛和峰林两大类,并进一步划分为尖棱状、刀刃状、石墙、石柱、石槽、塔状、合掌状、不规则状(象形石)等景观类型。(4)八美石林成景机制是“构造-地表过程-气候”的系统耦合。长期频繁发生呈带状发育的断裂构造活动是八美石林成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受鲜水河断裂带左行走滑下的拉分盆地体制影响,使断裂破碎岩抬升出露地表,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原气候作用下,特别是流水作用下,断裂破碎岩接受风化和差异侵蚀后形成石林景观。八美石林景观演化过程大致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景期、消亡期,并展现出沿山脊展布、差异侵蚀、植被影响明显等特点。(5)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借助SPSSAU、yaahp等软件,构建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为一级指标,地质背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活动、保护活动为二级指标,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岩石类型、地貌特征、降水、气温、土地利用、保护措施等14个因子为三级指标的八美石林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评分得出八美石林景观具有显着的脆弱性,并通过2007年与2019年典型景观外观变化的对比,进一步验证了八美石林景观具有显着的脆弱性,为制定八美石林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6)从生态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现实背景出发,立足八美石林的脆弱性现状、保护现状、开发情况等发展状况,以政府、社区、市场为三大响应主体,以机制创新为响应关键载体,构建八美石林“背景-驱动-状态-响应”(BDSR)保护机制,提出制定和严格实施分级保护规划、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突出政府主主体的主导作用、强化市场主体的主力作用、激活社区主体的主体作用等保护开发对策建议。

彭世良[2](2020)在《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为主,并包含生物景观、人文景观等其他景观资源的自然区域或国土空间。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我国大部分地质公园内景观资源与环境或景观生态系统均已遭受一定程度的退化或破损,必须进行生态修复,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目前,学术界已开展过较多有关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与保护开发的研究,而关于地质公园内其他景观资源的研究内容较少,特别是把各类景观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综合研究及其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近乎为一片空白,这与我国当前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形势是不相吻合的。事实上,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各类景观资源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地质公园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开发等均应当把各类景观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即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来考虑,并对受损的景观资源与环境或景观生态系统在科学评价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因此,本文以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围绕该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首先,基于系统视角,提出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概念,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系统分析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要素组成、相互关系、演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然后,根据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与依据,并运用问卷调查、层次分析、熵值和模糊数学等方法,构建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接着,在构建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修复理论基础,以及分析当前生态修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理论模式,并从要素、系统、管理、文化4个层面提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和技术方法。最后,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在介绍公园景观资源类型、景观单元评价等级等情况的基础上开展上述研究理论的实证研究:(1)系统分析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2)进行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3)根据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策略与措施。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获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是由特定地质公园内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各类景观资源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组成要素分为5个大类(地质遗迹景观、生物景观、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硬质景观)、12个中类、55个小类和数百个子类。系统整体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和外部环境可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即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环境系统。(2)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稳定性是由其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稳定性所决定的。在没有大的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过程或地质公园生命周期基本上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即原始探索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和渐趋衰落阶段。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演化是各种驱动力相互作用和协同驱动的结果。驱动力分为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其中,前者分为自然渐变作用力和自然突变干扰力,后者分为人为基本驱动力、政府宏观调控力和人为突变干扰力。应当对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进行适当调控,从而保证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健康、和谐和相对稳定。(3)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质量状况及其发展演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预测。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一是体现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功能或价值,二是体现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及其环境保护状况,三是体现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发展演化的主要调控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获取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法求得各层次指标(要素层、准则层、目标层)综合评价得分并确定综合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等级。应当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和过程进行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问题诊断和原因分析,从而为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4)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一定格局、功能及动态变化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可认为由3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素(子系统)组成,即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环境系统、游客和当地居民。(5)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修复,而是属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对象是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从要素层面来说,则重点是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及其各类景观资源。根据修复对象受损程度的不同,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分为生态恢复、生态整治和生态重建等三类。(6)基于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以及现有生态修复理论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理论模式。该模式具有4个特征,一是生态修复内容的完整性,二是生态修复措施的综合性,三是生态修复过程的多层次化,四是生态修复状态的动态性。该模式包括要素、系统、管理和文化等4个层层递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或层面。要素层面生态修复属单纯技术层面上的生态修复,按要素分为地质遗迹景观修复、生物景观修复、人文景观修复、河流地貌修复及景观水体修复等。系统层面生态修复属综合技术层面上的生态修复,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协同运用多种修复技术,是基于全要素、全因素、全过程、全范围、统筹布局的生态修复。管理层面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措施共同促进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文化层面生态修复是对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修复,其目标是通过改变全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等有利于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文化观念或意识。(7)本文最后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开展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实证研究。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岩溶地貌景观为主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为2个中类、5个小类和23个子类,省级以上景观单元23个;生物景观资源分为2个中类、8个小类和18个子类,二级以上景观单元2个;人文景观资源分为2个中类、11个小类和19个子类,二级以上景观单元5个;其他自然景观资源分为3个中类、6个小类,二级以上景观单元1个;硬质景观资源分为2个中类、9个小类,二级以上景观单元2个。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生命周期)已历经原始探索、初步形成、快速发展和平稳发展等4个阶段,人为驱动力是其主要驱动因素。利用构建的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公园景观资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得分为70.9分,评价等级为“一般”。分析得出公园现状条件下突出的景观生态系统问题主要有:(1)生物景观资源价值偏低;(2)景观资源保护状况不良;(3)公共环境卫生状况不佳;(4)常住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强度较大。其中,常住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强度较大是公园景观生态系统问题的重要根源。最后,针对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受损状况及主要问题,提出了各个层面(要素层面、系统层面、管理层面和文化层面)拟采用的生态修复策略和措施。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基于系统视角,提出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概念,系统分析其要素组成、相互关系、演化规律及驱动机制;(2)从系统价值、系统保护、系统调控3个一级指标出发,构建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针对地质公园各类景观资源群体价值和多样性指标(8个三级指标)的单项评价,提出8个数学模型,提高定量化研究水平;(3)构建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修复基本理论,提出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理论模式,从要素、系统、管理、文化等4个层层递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面制定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策略和措施。

陈昭地[3](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寒地城市数量众多,每个寒地城市由于人为活动和地理情况不同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由于现有的理论缺乏对寒地城市生态修复的专项研究,而实际的公园设计更是存在着盲目模仿、忽略气候影响以及缺少针对性的生态设计等问题。郊野公园作为寒地城市边缘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进行生态修复,保护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和进行修复展示教育与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对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策略探索具有补充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修复寒地城市的生态屏障,促进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寒地城市已有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对寒地城市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运用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寒地城市公园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归纳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基于每个城市所面临生态问题和地理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选取气候、水系、土壤等方面的因子进行分析,应用WINAIR分析软件和GIS分析软件对设计地块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再进行后续的景观功能布局、服务设施系统和节事活动的营造;最后将探索得到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对研究进行验证和完善。文章基于寒地城市的国际化视野,以我国寒地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为选题背景,以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如何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为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建模分析等方法;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营造低成本、生态可持续的寒地郊野公园为目的,进行策略探索和设计实践;以提高寒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绿色自然的户外活动空间。

笪玲[4](2020)在《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脱贫攻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贫困人口分布的新格局使得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传统的扶贫思路缺乏对贫困社会复杂性的充分认识,破解贫困的过程中脆弱性、无力感及排斥等社会问题严重。村寨旅游扶贫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正在消弭扶贫成效,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轨迹,科学分析其内生的减贫因子,探索新时期让经济增长成果精准“滴落”到贫困阶层的可持续途径。贵州村寨旅游扶贫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探索减贫道路、培育乡村业态、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全国性经验。梳理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探索村寨旅游扶贫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命题并有效激活其创新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整合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按照“背景思考—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咨询交流—专题研究—重点突破”的程序,形成“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村寨旅游扶贫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锁定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的核心命题,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技术路线,整合研究方法,明确论文创新,形成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第二,厘清相关概念及理论,对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可行性及局限性等要素进行系统辨识,为后续研究搭建平台;第三,选择贵州这个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最为典型的省份为研究对象,分析发展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主要阶段;第四,依托“省级层面的整体效果-特定区域的扶贫绩效-样本村的福利感知”搭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系,运用统计描述、扶贫绩效(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福利评估等要素,对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量化评估;第五,系统总结贵州村寨旅游扶贫中政府主导、国际合作、生态补偿、管护机制、文旅融合、村民主体等成功做法,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经验。辨析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乡村异化、机会萎缩、贫富差距、公地悲剧、文化消弭等现实挑战,洞悉深层次的约束缺陷;第六,以贵州传统村寨旅游扶贫模式中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对资源、资金、技术等影响旅游扶贫的常规因子进行分析,把基层治理、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文化资本、政策整合、产业融合等纳入分析框架,锁定“乡村治理”、“土地产权(产业发展)”、“文化增值”三个视角,分别选择典型的案例村寨,探索提升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科学路径;第七,在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及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减贫的任务及特点,形成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体系、创新模式、差异化路径及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方法依托文献收集与综合集成有机结合、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综合运用、案例研究及统计分析法系统集成等思路。质性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的视角,锁定深度田野调查村寨三个,通过“案内分析”及“案间较差”的程序,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定量研究,设计三个研究层面:(1)全省范围内的统计描述。刻画民族村寨旅游对贫困减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优化等方面的贡献;(2)典型区域的计量分析。选取典型样本(黔东南州),构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对扶贫绩效进行科学评估;(3)问卷统计及分析。通过问卷跟踪及田野调查,运用重要度-满意度(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IPA)分析模型进行村寨旅游扶贫的福利效应评价。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进入由单维走向多维、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由效率走向共享、由产业单一走向产业协同的重要时期,理顺乡村治理夯实减贫基础、释放资源能量推动产业发、依托地方基因推动文化振兴,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实现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村寨旅游扶贫是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创造,这一扶贫模式在民族地区具有可行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村寨旅游扶贫是贵州的重要选择,是民族地区减贫的重要经验;第三,将基层政府的公共性扎根于乡村社会是推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重要基础;第四,土地是重要的减贫资本,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第五,文化资本是内生的减贫资本,旅游是促进文化资本增值并减缓贫困的重要动力;第六,我国未来的减贫特征,决定贵州村寨旅游扶贫必须形成以巩固主体多元的减贫格局、构建资源联动的减贫体系、撬动资金整合的投资机制、落实“益贫”的制度安排、建立公平发展的产业格局及激活贫困人口的生计资源为核心质量提升战略,落实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等质量提升举措。

王佳瑞[5](2020)在《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认为地质遗迹资源是在漫长的地球演化阶段,因内部以及外部动力的地质职能而形成并发展的一种地质自然遗产即为地质遗迹,它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地质遗迹资源本身极具美学观赏价值与科研价值,它不仅是国家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地球生态的重要内容。目前,对地质遗迹资源开发的方式就是建设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已覆盖全世界、全国,为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职能。甘肃省拥有极为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全省境内正在广泛开展着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活动,一个包含国家、省、市、县级的地质遗迹保护体系框架正式形成。地质公园管理是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由自然资源部主管,省级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省、市级地质公园管理,并受自然资源部委托对本辖区内地质公园进行监督管理。自然资源部建立督察员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地质公园进行监督检查工作,对不合格的地质公园严格实行“亮黄牌”和“摘牌”制度。因此,在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发挥着关键职能。为此,笔者拟定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实证分析、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以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以甘肃省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对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地质遗迹资源管理机制、打造“互联网+”管理系统、强化宣传营销力度、建立多方监管通道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对当前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发挥作出改善,从实践方面,针对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甘肃省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公共管理这一典型案例,在政府职能发挥的原有模式上创新管理方法,起到以点带面更好的促进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朝着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的职能。依托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如何在全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更好的发挥政府职能。首先,本次研究对有关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已有成果归纳梳理;其次,以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对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最后,结合我省当前的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发挥薄弱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优化建议。

龙世君[6](2020)在《基于环城游憩带视野下的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公共假期次数和时间的增多,旅游者需求的不断转变和我国旅游转型升级,环城游憩逐渐成为人们出游首选。弥勒市被誉为“昆明市后花园”,伴随着云桂高铁的开通,弥勒市旅游业将会迎来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通过研究弥勒市旅游与满意度现状,提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路径。从民族理念认知、民族行为认知、民族视觉认知三个方面构建民族认知体系。通过加强政府主导地位、改善投融资环境、促进旅游区域一体化、搭建宣传平台、注重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构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保障体系。以技术和政策两个层面保障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促进弥勒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弥勒市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曹家翔[7](2019)在《基于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安徽省郎溪县新和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乡村景观出现的模式化、近城市化等现象对乡村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这偏离了乡村振兴的价值取向。本研究想要通过生态美学在实际项目中的研究推广,在提高广大群众对于健康审美品位的追求,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将乡村景观的功能、形式与生态相互协调,为乡村建设提供生态保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大众基础。文章首先阐述了本次研究的背景、缘起、目的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叙述。其次对当下乡村景观发展的过程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叙述了乡村景观从不同方面进行演化的过程,并以皖南和浙江地区为调研对象分析了当下乡村景观营建在内容、过程和利益矛盾方面存在的问题。随后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叙述了生态美学的实质内涵,详细分析了生态美学的表现形式与功能价值,并从“诗意地栖居”、“简约生活”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乡村理想的存在方式。紧接着在第四章中总结了乡村景观中生态美感的组成架构与实质内涵,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乡村景观生态美感特征的评价体系,分析不同生态美感要素在乡村景观中的权重排列,其中“自然环境的生态安全性之美”占比最高,达到0.1779,紧随其后的是“诗意栖居绿色生活之美”与“塑造理念保护环境之美”,占比分别为0.1643和0.1438。并将这些定量研究数据与乡村景观的营造手段相互结合,进行乡村生态美感景观构建的定性研究,得出生态美学视野下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产业景观的规划设计策略。最后在第五章中基于上述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成果开展生态美学视野下的新和村村域与村落两个层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研究。生态美学在乡村景观营建中的推广建立在大众成熟的人文素质与精神文化境界基础之上。所谓的“诗意地栖居”归根结底的来说,是一种美好、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对培养村民优质的生态伦理美德、提供超前的环境保护理念、发掘生态优质的生存方式、加快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都大有裨益。也正因为这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未来发展模式,因此它需要政府、相关行业的从业精英、思想境界水平高尚的先驱者来引导着向前探索与发展,它必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诗意地栖居”的生态美乡村景观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

汤士东[8](2019)在《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良皋先生(1923—2015)是我国第二代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之一,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创始人之一,其学术活动跨越建、规、景三个学科,并在景观建筑、文化景观和自然风景学三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张先生作为我国建筑学跨界风景园林领域的先驱之一,在我国建筑类高校具有典型意义。本论文采用文献查阅、手稿解读、案例分析、情景体验、访谈等多种方法对张良皋先生的风景园林学术思想展开研究。论文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研究、分类研究和研究结论。首先通过对张良皋先生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和职业生涯的梳理,寻绎其风景园林学术思想发展轨迹。其次,根据其专擅的领域,从景观建筑、文化景观和自然风景三个方面对其风景园林学术思想进行归类研究。景观建筑方面,通过对其武当山、干栏建筑和大观园复原研究中景观建筑理论的解读,结合对其解放公园苏联空军烈士纪念碑、归元寺云集斋素菜馆、安陆李白纪念馆、竹山县郭山歌坛等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其“通、驭、理、和”的景观建筑思想。文化景观方面,通过对其《蒿排世界》《巴史别观》《武陵土家》三部着作所反映的聚落演化、土地利用方式、文化传播、环境认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景观理论的解读,结合对其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景观遗产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其“堪、源、求、真”的文化景观思想。自然风景方面,通过对其山水诗中所反映的风景感知和山水审美思想的解读,结合对其世界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四种体制中自然遗产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其“境、比”的自然风景学思想。论文最后对张良皋先生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的价值和贡献进行总结:其景观建筑的研究揭示了武当山道观建筑皇家园林的性质,充实了我国风景园林的历史理论;其文化景观的研究推动了鄂西各类文化景观进入各种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体制,具有巴楚地区文化景观研究先行者的价值;其自然风景学思想推动鄂西的自然风景进入各级自然遗产保护体制,具有鄂西自然风景研究开拓者的价值。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于三个方面:首次对张良皋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进行系统整理;首次系统揭示张良皋先生风景园林学术思想;同时立足风景园林的视角研究“知名建筑学者”身份的张良皋,而具有研究视角的创新价值。

何夏芸[9](2018)在《云南高原漏斗群景观的价值及其旅游展示》文中指出全域旅游的关键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有资源依托,因而发现新资源或整合零散的乡村资源是全域旅游时代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云南高原是全球喀斯特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石林、溶洞、峰林峰丛、天生桥等喀斯特景观资源丰富,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并以此为依托建成了如石林、万峰林、九乡、阿庐古洞等着名旅游景区,并发挥了良好的旅游综合效益,但目前对漏斗群景观的价值尚未得到揭示或未受到广泛认识。本研究运用地理学、岩溶学、地质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与方法,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厘定了云南高原漏斗群的数量、类型以及空间分布,揭示其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可资旅游利用的漏斗群并探寻旅游开发模式,有望进一步丰富喀斯特旅游景观开发的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为喀斯特漏斗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借助LocaSpaceViwer、ArcGIS软件等软件对云南高原漏斗群进行提取和分析,厘定了漏斗群的数量、类型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云南高原共有105片漏斗群,大多数漏斗群分属树枝状和串珠状,也有一部分由于规模太大,呈现无规则形状;漏斗群主要大规模、密集分布于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带交接部的富源-师宗-弥勒大断裂及小江断裂带之间的高原面上;就漏斗群的规模来说,特大型漏斗群有:陆良-石林-弥勒漏斗群、师宗-泸西-弥勒漏斗群、陆良漏斗群、罗平-师宗漏斗群、丘北漏斗群、建水-开远漏斗群、寻甸-曲靖漏斗群、开远-蒙自漏斗群等,就分布的行政区域来说,大规模发育的漏斗群集中分布于陆良县、石林县、师宗县、罗平县、弥勒县、泸西县、丘北县、建水县、开远市、蒙自县、石屏县、会泽县、寻甸县、峨山县、宜良县等。(2)漏斗群主要发育于二叠纪的碳酸盐岩,主要位于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带交接部的富源-师宗-弥勒大断裂及小江断裂带之间的高原面上,经研究表明,漏斗群的发育与大地构造、断裂带、地貌面等地质环境因子关系密切,与气候水文、地形关系密切,但是与土壤、植被的关联度不大;本研究还表明漏斗群的成因有:1)是湖整体抬升的结果;2)可能是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带碰撞的结果;3)是部分地下水系统演化的结果。(3)云南高原漏斗群的科学价值表现在:1)是反映云贵高原抬升的重要依据之一;2)可能是反映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碰撞的重要依据;3)漏斗群的大规模发育是研究云南高原面地下水系发育演化的重要证据。云南高原漏斗的美学价值表现在:1)云南高原漏斗群是全球最壮观的自然“怪圈”之一;2)大多漏斗群兼具自然美、形态美、线条美、色彩美等美学特征。此外,部分漏斗群还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旅游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等。(4)以漏斗群的可塑性、漏斗群的代表性、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与交通条件作为遴选标准,最后在105片漏斗群中遴选出10片漏斗群考虑开发,遴选出的10片漏斗群编号为0、2、16、18、41、50、57、77、80、99。(5)云南高原漏斗群景观的旅游展示是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旅游地学发展的需要,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点和优势的原则、加强参与与体验的原则、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的原则;结合漏斗群特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可考虑三种旅游展示模式:漏斗地质公园展示模式、漏斗主题游乐展示模式、漏斗田园综合体展示模式。(6)漏斗群的旅游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科技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协调多方利益,考虑诸多可能出现的状况,这样才能保障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基于此提出了漏斗群旅游展示的对策与措施。

安晓光[10](2018)在《基于建设“两型社会”的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此社会背景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客观上的发展趋势,我国在2007年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了能够解决这一矛盾,研究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在景观营建中利用再生材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分五个章节进行研究:第一章是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现状的综述;第二章是对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研究,阐述“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第三章通过实际案例解析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使用经验,分别对再生材料的类别、来源、应用方式进行分析,建立起再生材料从来源到应用方式的映射关系。第四章,对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研究,总结出再生材料应用的原则:生态性原则、功能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再生材料在景观中应用的流程:组建建设团队、场地调研、再生材料的选用、应用再生材料景观的设计和施工;使用后的反馈;再生材料具体的应用途径。然后对再生材料在景观中应用评估,如应用价值,所面临的问题与风险。第五章,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进行实践,对朱家河煤矿改造项目为例。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本文的研究创新点主要是,建立起废弃材料到再生材料及其应用方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基于建设“两型社会”构建起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方式。

二、中国地质大学新景观化石林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地质大学新景观化石林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甘孜八美变质岩石林成景机制及脆弱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科考价值和保护的需要
        1.1.2 厘清学术争议的需要
        1.1.3 典型示范的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变质岩地质景观研究
        1.2.2 地质遗迹成景机制研究
        1.2.3 地质遗迹脆弱性研究
        1.2.4 八美石林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自然地理
        2.2.1 地形和地貌
        2.2.2 气候和气象
        2.2.3 水文特征
    2.3 地质背景
        2.3.1 地层概况
        2.3.2 岩浆岩
        2.3.3 变质岩
        2.3.4 区域地质演化
第3章 八美石林成景岩石特征
    3.1 地质露头与地层系统
        3.1.1 地质露头
        3.1.2 出露地层系统结构
    3.2 成景岩石类型
        3.2.1 样品采集
        3.2.2 岩石类型及特征
        3.2.3 石英颗粒镜下特征对比
        3.2.4 成景岩确认
    3.3 成景岩石特性
        3.3.1 带状分布
        3.3.2 易于侵蚀
        3.3.3 复理石韵律结构
        3.3.4 芒硝析出
第4章 八美石林景观分区及类型
    4.1 地貌原始数据
        4.1.1 技术方法
        4.1.2 数据获取
    4.2 景观分区
    4.3 景观类型
        4.3.1 峰丛景观
        4.3.2 峰林景观
第5章 八美石林成景机制
    5.1 成景特点
        5.1.1 沿山脊展布
        5.1.2 差异侵蚀明显
        5.1.3 植被“伞状效应”
        5.1.4 典型景观
    5.2 成景主控因素
        5.2.1 地质构造因素
        5.2.2 流水因素
        5.2.3 多期构造活动因素
    5.3 景观形成过程
        5.3.1 初始阶段
        5.3.2 成型阶段
        5.3.3 地表改造与气候作用阶段
    5.4 石林景观对比研究
        5.4.1 主要石林景观类型
        5.4.2 石林景观特征对比
第6章 八美石林脆弱性评价
    6.1 地质遗迹脆弱性内涵
    6.2 地质遗迹脆弱性评价思路
        6.2.1 评价难点
        6.2.2 评价目的
        6.2.3 技术路线
    6.3 地质遗迹脆弱性评价影响因子
        6.3.1 第一轮因子筛选
        6.3.2 第二轮因子筛选
    6.4 八美石林脆弱性评价过程
        6.4.1 思路及方法
        6.4.2 指标体系及权重
        6.4.3 评价及操作
    6.5 八美石林脆弱性评价结果
        6.5.1 评价情况
        6.5.2 等级判定
    6.6 八美石林脆弱性演化
        6.6.1 演化实例
        6.6.2 演化结论
第7章 八美石林保护开发机制
    7.1 保护开发背景
        7.1.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需要
        7.1.2 民族地区发展稳定的需要
        7.1.3 推进生态建设的需要
        7.1.4 发展生态经济的需要
    7.2 保护开发历程
    7.3 保护开发动力机制
        7.3.1 BDSR动力机制模型
        7.3.2 BDSR动力机制内涵
    7.4 保护开发对策建议
        7.4.1 制定和严格实施分级保护规划
        7.4.2 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7.4.3 突出政府主导作用
        7.4.4 强化市场主力作用
        7.4.5 激活社区主体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附录

(2)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1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1 地质遗迹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1 地质遗迹概念
        2.1.2 地质遗迹类型
        2.1.3 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
    2.2 地质公园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2.1 地质公园概念
        2.2.2 地质公园与其他类型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地的对比
        2.2.3 地质公园突出属性分析
        2.2.4 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
    2.3 景观资源系统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3.1 景观和景观生态系统
        2.3.2 景观资源和景观资源系统
        2.3.3 系统理论
    2.4 生态修复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4.1 生态修复概念
        2.4.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章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及其理论分析
    3.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概念及其组成
        3.1.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概念
        3.1.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要素组成
    3.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相互关系
        3.2.1 系统整体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2.2 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2.3 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3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演化
        3.3.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变动与稳定性
        3.3.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演化
    3.4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及调控
        3.4.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
        3.4.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驱动机制的调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4.1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综合评价指标筛选的基本原则
        4.1.2 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
        4.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1.4 综合评价指标内涵解析及度量
    4.2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评述
        4.2.2 层次分析法获取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
        4.2.3 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
        4.2.4 层次分析-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复合权重
    4.3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4.3.1 各层次指标综合评价得分
        4.3.2 综合评价等级划定
    4.4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及问题诊断
        4.4.1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2 问题诊断及原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5.1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征
        5.1.1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系统的内涵
        5.1.2 格局与功能及依存性特征
        5.1.3 变化及脆弱性特征
    5.2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内涵和原则
        5.2.1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内涵
        5.2.2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5.3 地质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的理论模式
        5.3.1 现有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5.3.2 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模式的构建
    5.4 地质公园景观多层次系统生态修复策略
        5.4.1 要素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技术和方法)
        5.4.2 系统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技术和方法)
        5.4.3 管理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技术和方法)
        5.4.4 文化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实证研究
    6.1 公园概况
        6.1.1 自然地理概况
        6.1.2 区域地质背景
        6.1.3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6.1.4 公园建设发展概况
    6.2 公园景观资源概况
        6.2.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
        6.2.2 生物景观资源
        6.2.3 人文景观资源
        6.2.4 其他景观资源
    6.3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与驱动机制
        6.3.1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组成
        6.3.2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6.3.3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演化的驱动因素
    6.4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问题诊断
        6.4.1 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6.4.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及问题诊断
    6.5 公园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6.5.1 要素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6.5.2 系统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6.5.3 管理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6.5.4 文化层面的生态修复策略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咨询问卷

(3)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寒地城市运动的国际化视野
        1.1.2 我国寒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1.1.3 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寒地城市
        2.1.1 寒地城市定义
        2.1.2 寒地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分类
        2.1.3 寒地城市因气候受到的影响
    2.2 郊野公园
        2.2.1 郊野公园的定义
        2.2.2 郊野公园的分类和功能特点
        2.2.3 当前郊野公园建设中的问题
    2.3 生态修复
        2.3.1 恢复生态学
        2.3.2 生态修复
        2.3.3 寒地城市生态修复
    2.4 其他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寒地人群活动行为理论
        2.4.3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理念
    2.5 小结
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的实践基础
    3.1 寒地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发展困境
        3.1.1 自然特征
        3.1.2 产业特征
        3.1.3 人文特征
        3.1.4 寒地城市发展面临的整体困境
    3.2 郊野公园对于寒地城市发展的作用
        3.2.1 寒地城市的地域特点对郊野公园建设的有利影响
        3.2.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难点
        3.2.3 郊野公园对寒地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3 生态修复为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提供的指导
        3.3.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需解决的生态问题
        3.3.2 生态修复与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3.3.3 生态修复理论在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的指导与应用
    3.4 小结
4 国内外案例分析
    4.1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生态修复策略
        4.1.3 参考价值
    4.2 日本国营泷野铃兰丘陵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分析
        4.2.3 参考价值
    4.3 哈尔滨群力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设计目标
        4.3.3 生态修复策略
        4.3.4 参考价值
    4.4 Valld’en Joan填埋场景观恢复工程
        4.4.1 项目概况
        4.4.2 生态修复策略
        4.4.3 参考价值
    4.5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山区景观修复项目
        4.5.1 项目概况
        4.5.2 生态修复策略
        4.5.3 案例借鉴
    4.6 阿尔卑斯山高寒生态系统修复
        4.6.1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4.6.2 修复措施
        4.6.3 借鉴意义
    4.7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
        4.7.1 区域概况
        4.7.2 生态问题
        4.7.3 修复措施
        4.7.4 借鉴意义
    4.8 小结
5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原则、目标与内容研究
    5.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5.1.1 基于寒地自然观的人地协调设计原则
        5.1.2 基于寒地地域观的气候特色设计原则
        5.1.3 基于寒地生态观的景观可持续设计原则
    5.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目标
        5.2.1 场地生态基底的完善
        5.2.2 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5.2.3 保护生物提高物种多样性
        5.2.4 打造宜居的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5.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内容
        5.3.1 场地生态修复
        5.3.2 植被生态修复
        5.3.3 水体生态修复
        5.3.4 大气生态修复
    5.4 小结
6 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6.1 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6.1.1 构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方法
        6.1.2 选取合适的生态修复评价因子
        6.1.3 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6.1.4 叠加风环境分析的生态功能区划分
    6.2 公园骨架梳理——不同斑块生态修复
        6.2.1 生态高敏感区
        6.2.2 生态中低敏感区修复
        6.2.3 生态不敏感区修复
    6.3 完善公园要素——景观基质功能与布局
        6.3.1 功能组团营造
        6.3.2 道路布局优化
        6.3.3 植物配置优化
    6.4 配套服务设施系统的营造
        6.4.1 构筑物设计
        6.4.2 游步道系统设计
        6.4.3 基础设施设计
    6.5 节事活动营造与宣传
        6.5.1 冰雪节事营造
        6.5.2 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活动营造
        6.5.3 与智慧园林相结合的活动宣传
    6.6 小结
7 项目实践——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7.1 项目概况
        7.1.1 区位概况
        7.1.2 上位规划
        7.1.3 城市概况
        7.1.4 周边环境
        7.1.5 场地分析
    7.2 设计愿景
        7.2.1 设计原则
        7.2.2 设计目标
        7.2.3 设计依据
    7.3 总体设计
        7.3.1 设计策略
        7.3.2 总平面图
        7.3.3 功能分区
        7.3.4 鸟瞰图
    7.4 分区设计
        7.4.1 居民运动休闲区
        7.4.2 中心观赏区
        7.4.3 森林生态保育区
        7.4.4 废弃地修复展示区
        7.4.5 荒地改造入口区
        7.4.6 深坑花园区
        7.4.7 郊野景观体验区
    7.5 专项设计
        7.5.1 寒地景观专项设计
        7.5.2 生态修复专项设计
        7.5.3 交通专项设计
        7.5.4 水系专项设计
        7.5.5 智慧专项设计
        7.5.6 节事活动专项设计
        7.5.7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设计
    7.6 经济技术指标
        7.6.1 用地平衡表
8 总结
    8.1 研究总结
    8.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4)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
    五、资料数据来源与田野调查
第一章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民族村寨
        三、民族村寨旅游
        四、旅游扶贫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环境贫困理论
        二、资源诅咒理论
        三、精准扶贫理论
        四、乡村治理理论
        五、土地产权理论
        六、文化资本理论
    第三节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特点
    第四节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及局限性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发展阶段
    第一节 贵州民族地区的贫困
        一、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
        二、贫困原因错综,贫困治理复杂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的主要特征
        一、是交融散布于崇山峻岭中的“活化石”
        二、拥有着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生存智慧
        三、凝固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结构之中
        四、通过仪式性的活动确定社会结构关系
        五、风险依靠有限自我救助社会组织系统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条件
        一、资源禀赋
        二、脱贫攻坚
        三、市场驱动
    第四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阶段
        一、起步期(改革开放-1990年)
        二、成长期(1991年-2010年)
        三、成熟期(2011年-现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效果评估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整体效果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大格局形成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推动经济发展
        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促进减贫增收
        四、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改善人居环境
        五、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重构人地关系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以黔东南为样本
        一、绩效评价样本选择依据
        二、扶贫绩效计算
        三、绩效评价分析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
        一、福利的内涵及测量
        二、基于可行能力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体系
        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
        四、福利改进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及挑战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
        一、政府主导:贫困地区的合理逻辑
        二、搭建平台:高标准开展国际合作
        三、生态补偿:优化旅游及人居环境
        四、长效管护:乡村设施的投管机制
        五、文旅融合:以旅游激活文化传承
        六、村民主体: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挑战
        一、异化与重构:传统乡村社会的“脱嵌”
        二、机会与风险:产业机会的盲目与麻木
        三、能人与穷人:精英剥夺与贫富差距
        四、扶贫与养贫:难以避免的“公地悲剧”
        五、增长与消亡:贫困减缓中“无根的增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案例研究
    第一节 扶贫困境与乡村治理:来自肇兴侗寨的调查
        一、肇兴侗寨概况
        二、肇兴侗寨的传统社会组织及现代意义
        三、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历程
        四、旅游扶贫中基层行政与乡村社会的拉锯
        五、破局:村寨旅游扶贫权利的有序归位
    第二节 扶贫质量与土地产权:来自纳灰村的调查
        一、万峰林纳灰村概况
        二、布依族传统的农地习俗
        三、纳灰村旅游扶贫历程
        四、华冠背后:景区核心村寨的尴尬
        五、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升村寨旅游脱贫质量
    第三节 扶贫创新与文化资本:来自岜沙苗寨的调查
        一、岜沙苗寨民族文化
        二、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过程
        三、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问题
        四、岜沙旅游扶贫创新激活民族文化资本价值
    第四节 案例思考: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方向
        一、重组乡村治理结构是破解村寨旅游扶贫困境的重要基础
        二、重赋乡村产业活力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重构乡村文化价值是促进村寨旅游扶贫创新的重要依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及举措
    第一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一、调整贵州村寨旅游扶贫战略的依据
        二、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第二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举措
        一、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
        二、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
        三、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不足及展望
    结论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调查问卷
    附录二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组干部访谈提纲
    附录四 部门及案例点主要访谈人员基本信息
    附录五 “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六 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外地质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综述
        2.国内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综述
        3.国内地质公园管理、开发利用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
    (一)概念界定
        1.政府职能
        2.地质遗迹
        3.地质公园
    (二)研究理论基础
        1.服务型政府理论
        2.新公共管理理论
        3.可持续发展理论
        4.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5.景观生态学理论
    (三)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1.政策引领的职能
        2.资源的整合和规划的职能
        3.区域形象营销的职能
        4.市场监管的职能
二、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履行的现状分析
    (一)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简介
        1.甘肃省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分布
    (二)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建设发展中的政府作为
        1.政府主导的地质遗迹资源优化配置
        2.政府支持的地质遗迹资源项目建设
        3.政府引导的地质遗迹资源相关产业整合
        4.政府主持的地质遗迹资源形象宣传推广
    (三)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概况与政府履职现状
        1.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2.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政府履职现状
三、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问题分析
    (一)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1.地质遗迹资源建设发展配套服务滞后
        2.职责部门履职不清
        3.信息化水平较低
        4.地质遗迹资源认知度低
        5.市场秩序混乱
    (二)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发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功能定位有偏差
        2.政府职能不健全
        3.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不足
        4.宣传营销力度低
        5.政府监管不到位
四、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政府职能发挥的改进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
        1.管理部门应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2.全社会共同推动地质遗迹资源协调发展
        3.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职能
    (二)完善地质遗迹资源管理机制
        1.政府给予充足政策支持
        2.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
        3.全社会共建全民共建共享机制
    (三)打造“互联网+”管理系统
        1.政府部门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2.管理部门应强化信息化建设
        3.技术部门应完善大数据应用和管理体系
    (四)强化宣传营销力度
        1.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地质公园要多建立国际化品牌
        2.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地质公园要创新营销方式
        3.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地质公园要拓宽营销渠道
    (五)建立多方监管渠道
        1.政府建立监管机制
        2.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建设者落实主体责任
        3.政府引导社会形成公共监管态势
五、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三)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环城游憩带视野下的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城游憩背景
        1.1.2 环城游憩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城游憩带(ReBAC,recreation Belt Around Cities)
        2.1.2 民族文化
        2.1.3 旅游资源
        2.1.4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2.1.5 旅游资源整合
        2.1.6 民族认知体系
        2.1.7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2.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
        2.2.2 ASEB栅格理论
        2.2.3 李克特量表
        2.2.4 游憩空间布局理论
        2.2.5 企业识别理论
        2.2.6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内外环城游憩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外旅游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
第3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3.1 弥勒市概况和环城游憩带圈层区位
        3.1.1 弥勒市概况
        3.1.2 弥勒市的环城游憩带圈层区位
    3.2 弥勒市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3.2.1 弥勒市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和习俗文化
        3.2.2 弥勒市的民族节庆习俗文化
        3.2.3 弥勒市民族居住文化
        3.2.4 弥勒市民族习俗与饮食文化
        3.2.5 弥勒市民族的艺术与交流
        3.2.6 发展现状分析
    3.3 弥勒市旅游吸引物
        3.3.1 弥勒市旅游资源分类
        3.3.2 弥勒市旅游活动空间
    3.4 弥勒市旅游设施
        3.4.1 吃
        3.4.2 住
        3.4.3 行
        3.4.4 游
        3.4.5 娱
        3.4.6 购
    3.5 弥勒市旅游收入与游客数量分析
        3.5.1 红河州、各县市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对比
        3.5.2 弥勒市近年来旅游收入与游客数量分析
第4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分析
    4.1 弥勒市环城游憩调查研究设计
        4.1.1 问卷设计与预测
        4.1.2 样本收集
        4.1.3 统计信度分析(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α)
        4.1.4 统计效度分析
    4.2 弥勒市环城游憩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4.2.1 受访市民基本情况
        4.2.2 出游现状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3 弥勒市旅游现状与满意度分析
    4.4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ASEB分析
        4.4.1 活动分析(A-SWOT)
        4.4.2 环境分析(S-SWOT)
        4.4.3 体验分析(E-SWOT)
        4.4.4 收益分析(B-SWOT)
    4.5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4.5.1 政府主导缺失
        4.5.2 市场结构单一
        4.5.3 旅游投资不足
        4.5.4 专业人才缺乏
第5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思路
    5.1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必要性
        5.1.1 旅游人数与收入相统一
        5.1.2 树立整体旅游形象
        5.1.3 “升维非对称优势”
    5.2 整合原则
        5.2.1 整体开发原则
        5.2.2 突出特色原则
        5.2.3 文化保护原则
        5.2.4 市场导向原则
    5.3 整合路径
    5.4 旅游空间整合
        5.4.1 彝族文化旅游区
        5.4.2 红酒庄园旅游区
        5.4.3 佛寺福地旅游区
        5.4.4 滇越铁路旅游区
    5.5 旅游体验产品整合
        5.5.1 民俗文化体验产品
        5.5.2 酒庄文化体验产品
        5.5.3 宗教旅游体验产品
        5.5.4 温泉旅游体验产品
    5.6 旅游文化品牌整合
        5.6.1 “弥勒红”品牌整合
        5.6.2 “阿细”品牌整合(民俗观光摄影)
        5.6.3 “阿哲”品牌整合(民俗观光研学)
        5.6.4 其他品牌矩阵
    5.7 旅游线路整合
        5.7.1 三条特色旅游线路
        5.7.2 两条空间范围线路
        5.7.3 两条全域旅游环线
        5.7.4 两条精品旅游线路
第6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民族认知体系(技术保障层面)
    6.1 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ECS体系构建
    6.2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理念认知体系(EMCS)
        6.2.1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使命
        6.2.2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6.2.3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目标
        6.2.4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愿景
        6.2.5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方针
        6.2.6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观
    6.3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行为认知体系(EBCS)
        6.3.1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行为认知内部系统
        6.3.2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行为认知外部系统
    6.4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视觉认知体系(EVCS)
        6.4.1 民族标志
        6.4.2 民族标准色彩
        6.4.3 民族标准字
        6.4.4 民族象征图案与口号
        6.4.5 民族吉祥物
        6.4.6 民族视觉认知应用
第7章 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保障体系(政策层面保障)
    7.1 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7.1.1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
        7.1.2 坚持民族文化发展战略
        7.1.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7.2 改善投融资环境与方式
        7.2.1 改善旅游投资环境
        7.2.2 创新旅游融资方式
    7.3 旅游区域一体化,客源市场多元化
        7.3.1 旅游区一体化
        7.3.2 旅游区域协作
    7.4 搭建旅游资源宣发平台,打造流量爆款
        7.4.1 搭建整合宣发平台,提升旅游体验
        7.4.2 “注意力经济”时代,打造“流量爆款”
    7.5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7.5.1 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7.5.2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第8章 研究结论和不足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实验性调查问卷
附录C 最终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安徽省郎溪县新和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缘起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及流程
2 当下乡村景观的发展过程和问题研究
    2.1 中国乡村的解读
        2.1.1 中国乡村的内涵及变迁
        2.1.2 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重组研究
    2.2 乡村景观的解读
        2.2.1 乡村景观的概念
        2.2.2 乡村景观的构成与分类
    2.3 由传统乡村景观至当下乡村景观的演化过程研究
        2.3.1 乡村景观格局的演化
        2.3.2 乡村人文生活景观的演化
        2.3.3 乡村产业结构的演化
    2.4 当下乡村景观营造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以皖南与浙江地区为例
        2.4.1 乡村景观在营造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2.4.2 乡村景观在营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4.3 乡村景观在营造中出现的利益矛盾
3 生态美学概念解读
    3.1 生态美学的定义
    3.2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
    3.3 生态美在传统美学中的定位
    3.4 生态美学的表现形式
        3.4.1 形态美
        3.4.2 联系美
        3.4.3 过程美
        3.4.4 功能美
    3.5 生态美学的功能与价值
        3.5.1 环境保护:提供超前的环境保护理念,塑造优质的生活居住环境
        3.5.2 生活方式: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发掘生态优质的生存方式
        3.5.3 资源利用:加快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减少资源损耗与生态负担
        3.5.4 生态伦理:缓和二元对立局面,培养优质生态伦理美德
    3.6 生态审美教育
    3.7 生态美学的审美生存——以中国乡村为例
    3.8 生态美学的生活方式——简约生活
4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4.1 对于当下乡村景观营造中出现问题的反思
        4.1.1 强调“三生”系统的整体性
        4.1.2 村民作为乡村景观的使用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
        4.1.3 生态美学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助力性
    4.2 乡村景观中生态美感的组成架构与实质内涵
        4.2.1 乡村景观生态美感的组成架构
        4.2.2 乡村景观生态美感的实质内涵
    4.3 乡村景观生态美感特征的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4.3.1 乡村景观生态美感特征的价值评价体系的准则层与指标层的确定
        4.3.2 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类要素对于决策目标的排序权重
        4.3.3 小结
    4.4 基于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4.1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乡村自然景观的规划设计策略
        4.4.2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乡村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策略
        4.4.3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乡村产业景观的规划设计策略
5 基于生态美学的郎溪县十字镇新和村景观规划设计
    5.1 新和村现状概况与上位规划分析
        5.1.1 区位概况
        5.1.2 规划设计背景及范围
        5.1.3 新和村村庄基本情况
        5.1.4 新和村乡村社会结构发展现状
        5.1.5 上位规划分析
    5.2 新和村村域现状景观资源分析与景观资源生态美感特征的评价
        5.2.1 新和村村域现状景观资源分析
        5.2.2 新和村景观资源生态美感特征评价及分析
    5.3 新和村基于生态美学视野下的规划发展思路
        5.3.1 规划目标与形象定位——花漾绿谷、浪漫新和
        5.3.2 规划村域形象主题定位——四大主题
        5.3.3 规划发展策略——三大策略
    5.4 新和村基于生态美学视野下的村域规划
        5.4.1 新和村自然与人文景观空间共生的村域结构规划
        5.4.2 新和村基于主体使用价值的村域公共设施与基础工程规划
        5.4.3 新和村基于乡村生态空间格局保护的村域美丽生态乡道规划
        5.4.4 新和村基于三产景观联动的村域产业发展规划
    5.5 新和村基于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中心村村落景观设计
        5.5.1 新和中心村村落现状概况梳理
        5.5.2 新和中心村村落总体设计思路
        5.5.3 新和中心村生态美学视野下的自然与人文交互的景观设计营造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原由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3.1 丰富我国近现代风景园林思想理论
        1.3.2 传承张良皋治学方法,弘扬其治学精神
    1.4 研究目的
        1.4.1 厘清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内涵
        1.4.2 解析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成因
    1.5 有关张良皋的研究与本文行文体例思考
        1.5.1 有关张良皋学术思想的研究
        1.5.2 国内外风景园林学人学术思想研究体例与写作借鉴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的背景
    2.1 人生与学术经历
        2.1.1 童年时期
        2.1.2 中学时期
        2.1.3 中央大学时期
        2.1.4 上海范文照建筑事务所时期
        2.1.5 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时期
        2.1.6 华中科技大学执教时期
    2.2 着述情况
        2.2.1 着述成果概况
        2.2.2 着述统计分类
    2.3 本章小节
3 张良皋景观建筑学术思想研究
    3.1 张良皋景观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的背景
        3.1.1 大学毕业以前
        3.1.2 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时期
        3.1.3 执教时期
    3.2 张良皋景观建筑理论思想解读
        3.2.1 武当山道观园林建筑价值发掘
        3.2.2 武陵干栏知识体系建构
        3.2.3 《红楼梦》大观园复原思想
    3.3 张良皋景观建筑设计案例思想分析
        3.3.1 解放公园苏联空军烈士纪念碑设计
        3.3.2 洪山无影塔搬迁设计
        3.3.3 归元寺云集斋素菜馆设计
        3.3.4 安陆李白纪念馆设计
        3.3.5 思南新城城市设计
        3.3.6 竹山县郭山歌坛设计
        3.3.7 九江琵琶亭景区设计
    3.4 张良皋景观建筑思想总结
        3.4.1 “通”的思想观
        3.4.2 “驭”的思想观
        3.4.3 “理”的思想观
        3.4.4 “和”的思想观
    3.5 本章小节
4 张良皋文化景观学术思想研究
    4.1 张良皋文化景观思想理论与实践的背景
        4.1.1 执教之前
        4.1.2 执教之后
    4.2 张良皋文化景观理论思想解读
        4.2.1 湿地浮游聚落思想
        4.2.2 盐源文化线路思想
        4.2.3 干栏建筑演化思想
        4.2.4 仙居范式思想
        4.2.5 巴楚地望与风物考释思想
    4.3 张良皋文化景观遗产案例思想分析
        4.3.1 基于形胜认知的土司堡寨类遗产
        4.3.2 基于人居模式认知的历史文化名村类遗产
        4.3.3 基于自然与人文交互认知的山水胜境类遗产
    4.4 张良皋文化景观思想总结
        4.4.1 “堪”的思想观
        4.4.2 “源”的思想观
        4.4.3 “求”的思想观
        4.4.4 “真”的思想观
    4.5 本章小节
5 张良皋自然风景学术思想研究
    5.1 张良皋自然风景思想理论与实践的背景
        5.1.1 执教之前
        5.1.2 执教之后
    5.2 张良皋风景诗中的自然风景思想
        5.2.1 诗歌中的洞穴
        5.2.2 诗歌中的峡谷
        5.2.3 诗歌中的奇峰
        5.2.4 诗歌中的水景
        5.2.5 诗歌中的生境
    5.3 张良皋自然遗产案例思想分析
        5.3.1 “山川精髓”之世界自然遗产思想
        5.3.2 “人间秘境”之国家自然保护区思想
        5.3.3 “地理迷宫”之国家地质公园思想
        5.3.4 “自然生境”之国家森林公园思想
    5.4 张良皋自然风景思想总结
        5.4.1 “境”的思想观
        5.4.2 “比”的思想观
    5.5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
        6.1.1 首次系统整理张良皋学术经历与背景
        6.1.2 首次系统揭示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
        6.1.3 突破学术界对张良皋建筑学者身份认识的常规视角
    6.2 研究结论
        6.2.1 厘清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的发展背景
        6.2.2 归结提出张良皋景观建筑中“通、驭、理、和”的思想
        6.2.3 归结提出张良皋文化景观中“堪、源、求、真”的思想
        6.2.4 归结提出张良皋自然风景中“境、比”的思想
    6.3 总结与展望
        6.3.1 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的价值与贡献
        6.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张良皋生平年表

(9)云南高原漏斗群景观的价值及其旅游展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旅游地学研究趋势
        1.3.2 喀斯特漏斗的研究及应用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2 人文社会环境分析
        2.2.1 人口与经济发展
        2.2.2 交通条件
        2.2.3 民族和文化
        2.2.4 旅游发展
第3章 云南高原漏斗群数量、类型及空间分布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漏斗及漏斗群的界定
        3.1.2 喀斯特天坑
        3.1.3 喀斯特洼地
    3.2 漏斗群的提取
    3.3 漏斗群的数量与类型特征
    3.4 漏斗群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4章 云南高原漏斗群的成因探析
    4.1 漏斗群发育的地质环境基础
        4.1.1 漏斗群的发育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4.1.2 漏斗群的发育与地貌面的关系
        4.1.3 漏斗群的发育与深大断裂的关系
        4.1.4 漏斗群的发育与岩石的关系
    4.2 漏斗群发育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
        4.2.1 漏斗群的发育与植被、土壤的关系
        4.2.2 漏斗群的发育与气候、水文的关系
        4.2.3 漏斗群的发育与地形的关系
    4.3 漏斗群发育的成因总结
第5章 云南高原喀斯特漏斗群的价值研究
    5.1 科学价值
    5.2 美学价值
        5.2.1 自然美
        5.2.2 造型美
        5.2.3 线条美
        5.2.4 色彩美
    5.3 其他价值
第6章 云南高原喀斯特漏斗群旅游展示研究
    6.1 喀斯特漏斗群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6.1.1 全域旅游的需要
        6.1.2 乡村振兴的需要
        6.1.3 旅游地学发展的需要
    6.2 云南高原漏斗群旅游展示的思路、原则
        6.2.1 开发思路
        6.2.2 开发原则
    6.3 云南高原漏斗群的遴选
        6.3.1 遴选标准
        6.3.2 遴选结果
    6.4 云南高原漏斗群旅游展示模式研究
        6.4.1 地质公园展示模式
        6.4.2 漏斗主题游乐展示模式
        6.4.3 漏斗田园综合体展示模式
    6.5 对策与措施
        6.5.1 加强部分漏斗群地质公园的申报与管理,促进地学知识旅游产品化
        6.5.2 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积极引导社区参与
        6.5.3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联动发展
        6.5.4 积极争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位支持
        6.5.5 注重漏斗群景观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与论文成果
致谢

(10)基于建设“两型社会”的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再生材料与“两型社会”的关系
        1.2.2 再生材料应用的现状与分析
        1.2.3 再生材料的应用原则、流程、途径、评估
        1.2.4 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项目实践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4.1 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4.2 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1.5 研究框架
    1.6 本文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2.1“两型社会”的相关理论概念
        2.1.1“两型社会”的含义
        2.1.2“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2 再生材料的含义
        2.2.1 再生材料的定义
        2.2.2 景观材料及其分类
    2.3 小结
3 再生材料在景观中的应用分析
    3.1 再生材料的景观应用案例
        3.1.1 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景观研究
        3.1.2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景观研究
        3.1.3 上海世博园园区景观建设研究
        3.1.4 其他应用案例
    3.2 再生材料的类别及在景观中的应用途径
        3.2.1 再生骨料类
        3.2.2 再生混凝土类
        3.2.3 再生金属类
        3.2.4 再生玻璃类
        3.2.5 再生橡胶、塑料类
        3.2.6 再生石材类
        3.2.7 再生竹木类
        3.2.8 再生砖瓦类
        3.2.9 其他再生材料
    3.3 再生材料的来源分析
        3.3.1 建筑行业废弃物再生景观材料
        3.3.2 工业生产废弃物再生景观材料
        3.3.3 城市生活废弃物再生景观材料
    3.4 再生材料的利用方式分析
        3.4.1 功能设施型再生利用
        3.4.2 景观设施、小品型再生利用
        3.4.3 整体环境型再生利用
    3.5 小结
4 再生材料在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4.1 再生材料在景观中应用的原则
        4.1.1 生态性原则
        4.1.2 功能性原则
        4.1.3 艺术性原则
        4.1.4 经济性原则
    4.2 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应用的流程
        4.2.1 组建建设团队
        4.2.2 景观项目的场地调研
        4.2.3 再生景观材料的选用
        4.2.4 再生材料景观的设计和施工
        4.2.5 再生材料在景观中应用的反馈
    4.3 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途径
        4.3.1 在景观道路、场地中的基层中的应用
        4.3.2 在景观道路、场地中的面层中的应用
        4.3.3 在景观小品设施中的应用
        4.3.4 在城市“海绵体”设施中的应用
    4.4 再生材料的应用评估
        4.4.1 再生材料在景观应用中的价值评估
        4.4.2 再生材料在景观应用中的问题评估
        4.4.3 再生材料在景观应用中的风险评估
    4.5 小结
5 项目实践-以渭南市朱家河煤矿改造项目为例
    5.1 朱家河煤矿改造项目概况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区位及周边资源
        5.1.3 改造契机
        5.1.4 改造SWOT分析
    5.2 朱家河煤矿场地现状
        5.2.1 功能分区及设施现状
        5.2.2 现状道路系统分析
        5.2.3 现状景观分析
        5.2.4 现状绿化植被分析
        5.2.5 现状污染状况分析
        5.2.6 现状建筑及构筑物评价
    5.3 朱家河煤矿改造策略
        5.3.1 总体规划设计思想
        5.3.2 项目适宜性分析
        5.3.3 总平面图
        5.3.4 功能分区规划
        5.3.5 道路系统规划
        5.3.6 绿化植被
    5.4 再生材料的应用策略
        5.4.1 场地材料分析
        5.4.2 再生材料的选用
        5.4.3 景观营建策略
    5.5 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主要成果
        6.1.1 梳理和总结了再生材料在景观中应用的经验
        6.1.2 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应用方式的构建
        6.1.3 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实践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图录
附录-表录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调研问卷

四、中国地质大学新景观化石林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甘孜八美变质岩石林成景机制及脆弱性评价研究[D]. 银元.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系统综合评价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以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彭世良.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D]. 陈昭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D]. 笪玲.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2)
  • [5]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王佳瑞. 长安大学, 2020(06)
  • [6]基于环城游憩带视野下的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 龙世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安徽省郎溪县新和村为例[D]. 曹家翔.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8]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研究[D]. 汤士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云南高原漏斗群景观的价值及其旅游展示[D]. 何夏芸.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基于建设“两型社会”的再生材料在景观营建中的应用研究[D]. 安晓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中国地质大学新景观化石林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