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论文题目: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医内科学

作者: 张声生

导师: 姜良铎,李乾构

关键词: 慢性胃炎,证候,症状,神经内分泌,免疫

文献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为北京市自然基金(7032014)和北京市科委(954812700)资助项目,重点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同时研究不同中医证候的胃粘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状态。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实验研究两个层次。 慢性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属于中医的“胃痛”、“痞满”、“嘈杂”等,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最为常见。但随着西医质子泵的问世,消化性溃疡已大幅度下降,但慢性胃炎却依然居高不下,故此我们选择慢性胃炎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现代流行病学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严格设计,前瞻性大样本观察研究了慢性胃炎 960 例,重点探讨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症状分布特点以及证候分布与症状、性别、年龄、季节、饮食烟酒嗜好、幽门螺杆菌等因素关系。然后选择属于中医脾胃虚弱证、脾虚痰湿证、脾胃湿热证这些属于同一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常见不同证候作为观察证候,应用病理学、放射免疫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融中、西医理论于设计之中,从胃粘膜局部组织取材,重点探讨由虚→实的不同证候胃粘膜胃泌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 T 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模式特点。主要结果、结论如下。 1.证候分布规律观察结果显示,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占 51.0%,肝郁脾虚证占 18.8%。与肝郁相关的肝胃和肝脾证候出现频率合计为 69.8%,而其他证候合计出现频率为 30.2%。说明慢性胃炎的证候分布已经发生了变迁,由以前以脾胃相关的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为主转变为当今以肝郁相关的肝胃、肝脾证候为主。 2.症状谱观察结果显示,在 960 例慢性胃炎中,出现率最高的 14 个症状里,出现率在 500 次以上者多与肝郁有关,出现率在 300-500 次者多与脾功能失调有关。我们的研究以现代数理统计的数据证明了现代慢性胃炎主要与肝脾相关,阐明了慢性胃炎常见症状的出现频率,并系统地初步揭示了慢性胃炎不同证候症状分布和出现频率,为进一步证候规范化诊疗奠定了基础。 3.证候分布与年龄关系观察结果显示,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集中在 40岁以上的人群,而且 40-55 岁与 55-70 岁两个年龄段发病率相近。属虚证的脾胃虚弱证候和胃阴不足证在 55-70 岁的年龄段最为常见;与肝郁相关的证候及脾胃湿热证则以 40-55 岁年龄段多见。说明慢性胃炎肝郁相关证候和脾胃湿热证多见于中年人,而虚证则多见于老年人。 4.证候分布与性别和饮食嗜好关系观察结果显示,在本组研究的 960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大致相等;脾胃湿热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其它各证候在2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男女之间分布无明显差,说明脾胃湿热证主要见于男性。饮食嗜好对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影响最大。5.证候分布与发病季节观察结果显示,慢性胃炎以冬季发病率最高。肝胃不和证一年四季皆为多发,但春季、夏季以肝胃不和证和肝郁脾虚证多见,春季二者占季节发病的 86.05%;夏季二者共占季节发病的 72.90%。秋季以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多见,占季节发病的 65.88%。冬季以肝胃不和证和脾胃虚弱证多见,二者占 69.59%。胃阴不足证在一年中宜秋季最为常见。证候分布在不同季节之间各不相同,皆具有明显差异(P<0.05)。我们的结果说明慢性胃炎证候分布与季节密切相关,既以数据统计的方法从中医证候学的角度证明了中医“天人合一” 理论科学性,又首次较系统地具体揭示了不同季节的证候分布特点。6.证候分布与 HP 感染及胃粘膜局部是否伴糜烂观察结果显示,慢性胃炎 HP 感染与否和中医证候分布无明显的关系,在慢性浅表胃炎伴糜烂和不伴糜烂之间,证候分布也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中医的证候分布与胃局部病变程度并不一致。7.不同证候与胃泌素(Ga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关系观察结果显示,与脾虚证比较,脾胃湿热证 Gas 明显升高(P<0.05);脾虚痰湿证 Gas 也显示了升高的趋势。说明脾胃虚弱证→脾虚痰湿证→脾胃湿热证的演变过程中,Gas 逐渐升高,而到脾胃湿热证时明显升高,此时发生了质的变化,提示 Gas可能与痰湿有关,但与湿热关系密切,可能是证从热化的一项指标。脾虚痰湿证的 CGRP 含量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P<0.05),而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两组之间 CGRP 含量无明显差异。提示 CGRP 可能主要与证从寒化关系较密切。8.慢性胃炎与粘膜免疫关系观察结果显示,慢性胃炎 HP 感染组胃粘膜CD4 细胞明显多于无 HP 感染组,而胃粘膜 CD8 细胞在两组之间无名显差异,说明 CD4 升高与局部胃粘膜损伤有关。9.不同证候与粘膜免疫关系观察结果显示,与脾胃虚弱证比较,脾虚痰湿证和脾胃湿热证 CD4 明显升高,但脾虚痰湿证和脾胃湿热证之间及其他各组之间 CD8 皆无明显差异。说明在慢性胃炎的各种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主要与 CD4 密切相关,在虚证和实证之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模式特点。总之,本研究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观察,从宏观整体和微观局部两个层面研究了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特点。发现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变迁,肝郁相关证候上升为首位,率先系统

论文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慢性胃病证候研究概况

1 慢性胃病证候分布的研究

1.1 病因研究

1.1.1 饮食习惯与地域气侯

1.1.2 性别、年龄和情志因素

1.2 证候分布

1.3 HP与证候的研究

2 脾胃虚弱证(脾虚证)研究

2.1 历代医家对脾虚的认识

2.2 脾虚证的现代研究

2.2.1 胃肠道运动功能

2.2.2 消化吸收及代谢功能

2.2.3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

2.2.4 免疫功能

2.2.5 脾虚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2.6 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关系的研究

2.2.7 微量元素含量关系的研究

2.2.8 胃粘膜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的改变

2.2.9 相关酶学的研究

3 脾胃湿热证研究

3.1 历代医家对脾胃湿热证的认识

3.2 脾胃湿热证现代研究

3.2.1 局部炎症程度及炎性介质研究

3.2.2 运动及消化能力研究

3.2.3 幽门螺杆菌研究

3.2.4 舌象与舌上皮细胞研究

3.2.5 免疫功能研究

3.2.6 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它研究

4 肝胃不和证及肝郁脾虚证的研究

4.1 历代中医认识

4.2 现代研究

4.2.1 消化功能研究

4.2.2 神经内分泌激素研究

4.2.3 免疫功能研究

4.2.4 植物神经及环核苷酸研究

4.2.5 其他研究

5 其他证候研究

5.1 胃络淤血证

5.2 胃阴不足证

6 慢性胃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6.1 胃脘痛病因学模型

6.1.1 劳累过度型

6.1.2 情志失调型

6.1.3 饮食失调型

6.1.4 寒冷型

6.2 胃溃疡证病结合模型

6.2.1 胃实寒型和实热证型

6.2.2 脾虚型

6.2.3 脾阳虚型

6.2.4 肝郁型

6.3 慢性胃炎证病结合模型

6.3.1 气虚血瘀型

6.3.2 脾胃虚寒型

6.3.3 肝胃不和型

6.3.4 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

6.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病结合模型

6.4.1 脾气虚模型

6.4.2 肝郁模型

6.4.3 肾虚模型

6.5 胃癌及癌前病变模型

6.5.1 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

6.5.2 气虚血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6.6 寒性呕吐模型

7 展望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960例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1 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 中医证候胃粘膜神经内分泌免疫研究方法

2.1 胃泌素(GAS)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检测方法

2.2 CD4和CD8的检测方法

3 HP感染的判定方法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960例慢性胃炎证候流行病学结果

1.1 证候分布规律

1.2 常见症状的出现频率

1.3 证候在不同年龄组的出现频率

1.4 证候在不同性别的出现率

1.5 证候在不同季节的出现率

1.6 饮食烟酒嗜好与证候分布的的关系

1.7 证候与HP的关系

1.8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和不伴糜烂的证候分布

2 证候与胃粘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2.1 不同中医证候与胃粘膜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关系

2.2 HP感染与胃粘膜细胞免疫的关系

2.3 同证候与胃粘膜细胞免疫的关系

讨论

1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发生了变迁

2 慢性胃炎分类证候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3 慢性胃炎证候分布与年龄、性别、季节、饮食烟酒嗜好相关

4 慢性胃炎的证候分布与HP感染及是否伴有糜烂无明显关系

5 不同证候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各有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片

发布时间: 2005-07-11

参考文献

  • [1].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及黏膜修复机制的临床研究[D]. 王北京.青岛大学2016
  • [2].慢性胃炎脾虚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图谱研究[D]. 王颖芳.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3].慢性胃炎细胞凋亡基因表达与部分证型相关性初步研究[D]. 张玉峰.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4].慢性胃炎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及临床研究[D]. 王桂香.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 [5].赵冠英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学术经验研究[D]. 梁光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
  • [6].姚乃礼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慢性胃炎辨治经验的临床研究[D]. 燕东.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
  • [7].基于综合方法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程序研究[D]. 史楠楠.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
  • [8].健脾益气法为主治疗慢性胃炎的系统评价和临床观察[D]. 杨素娥(Yeung So-Ngor).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 [9].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量化诊断标准研究[D]. 张平.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
  • [10].穴位敷贴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临床优化方案研究[D]. 佘世锋.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Hp相关性慢性胃炎证素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D]. 王彦.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 [2].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治疗的疗效研究[D]. 刘赓.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 [3].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规律的探讨[D]. 郭琳.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4].糖尿病足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D]. 葛辛.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实质研究和中药的干预作用[D]. 吴娟.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6].慢性胃炎细胞凋亡基因表达与部分证型相关性初步研究[D]. 张玉峰.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7].赵冠英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学术经验研究[D]. 梁光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

标签:;  ;  ;  ;  ;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