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感性论文-于海峰

可感性论文-于海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实践,想象力

可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峰[1](2016)在《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可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让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如何尊重地理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特点,从中学生的角度来看,生活是他们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从感官上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才能让地理学科学以致用,走进学生的生活。(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6年05期)

刘礼君[2](2015)在《漫谈诗歌语言的可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的可感性,是说语言应给人一种形象的立体感。清·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第十七条)这说明诗歌要考究语言色彩的明暗,感触软硬以及声调的响亮与沉郁。于绘声绘色的语言描写之中,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别林斯基说:"诗歌的本质在于使无形体的理念具有生动的感性的美的形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为此,诗人必须"思接千载"、(本文来源于《中华诗词》期刊2015年01期)

李桂林[3](2014)在《二人转中方言的可感性与生动性在地方戏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人转来自东北,来自于土生土长的东北文化,深受广大东北人喜爱,也深受不少其他地域甚至外国人的喜爱。看过二人转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不少调侃的语言,更有不少民间的段子和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幽默,肢体语言形象逼真。(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4年16期)

袁健[4](2011)在《一切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年级《林中小溪》:水有九德,本文主要形象述"志"。本文题目是从高尔基评价普里什文文章的句子中摘取的,原文为"(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本文来源于《新语文学习(初中版)》期刊2011年09期)

孟陶宁,陈曦[5](2006)在《浅谈普通话的可感性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审美对象,普通话和其它美的形象一样,是具有特殊规定性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从形式上看,普通话的可感形象体现在它的语音美及节奏美。(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11期)

赵念民[6](2006)在《新闻事实的可感性要求及方法举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人日复一日地采访、写稿、编稿,整天忙活的就是“新闻”。可很多时候,我们满纸的“新闻”,在读者看来却干巴枯燥、无关痛痒,“没什么看头”。新闻该怎么写?教科书一大堆,经验一大堆。身处其中,久而久之,我们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把最核心的东西丢了。赵念民先生《新闻事实的可感性要求及方法举要》,实际上剖析的就是目前我国新闻报道普遍存在的一大软肋。细细品味,相信会有大收获。有一句话“,改变就是力量。”赵新法先生的文章为我们讲解了《淄博日报》成功改黄金报型的实践与思考。报型的改变,折射出的,是面向市场、面向读者的创新探索,是新的办报理念的体现。(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06年17期)

唐继凯[7](2003)在《论音乐形象的具体可感性与多解性的关系及其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形象性是艺术区别于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声音与客观现实的相互对应的联系,构成了音乐形象乃至音乐艺术产生并存在的物质基础。人类感官的分析、概括、综合、补充的主观能动性又使音乐乃至音乐形象成为人类感受、认识客观现实,并反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能动手段。通感使作曲家与听众之间得以感情上沟通,并使作曲家的创作具有了社会意义。而移情又使音乐作品在听众的思维中得以升华并达到具有美学意义的领悟。多解性虽然是音乐艺术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但却蕴含着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特殊本质的一个方面。多解之间虽然不尽相同,但多解的群体则从各个方面解释并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03年04期)

王富仁[8](2002)在《经典性与可感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学语文教材应当具有“经典性”,但不能仅仅具有“经典性”。当前关注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多是大学教授、着名作家,他们从自己现在的需要出发,认为现在的中学生阅读的名着、名作太少,就想把中外最伟大的作品都收编到中学语文课本中去。他们只重视“经典性”,而不注意中(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期刊2002年07期)

啸海[9](2000)在《下功夫增强新闻语言的可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要增强新闻宣传效果,一靠可信,二靠可感。可信,即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一般为人们所重视;但"可感"性的问题往往为新闻所忽视。一些经验丰富的所追求的目标,不但力求新闻的真实可信,而且十分讲究新闻的可感性。有人这样说:"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用你的语言把读者听众带到现场,使他们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本文来源于《应用写作》期刊2000年04期)

顾孟潮[10](1997)在《信息的“四性”——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可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文学家毕淑敏曾以“本月特邀主持人”身份,在《科技日报》连续写了两篇“玉渊潭夜话”用意在强调文字书刊抽象思维的可贵、可爱,借以贬斥电视图像思维的跛足、残暴和可悲。 我大致地统计了一下,她的两篇文章加在一起可以说声讨了电视(形象思维)的八大罪状,即;①电视挤占了书的领地,使“书的领地越来越小”;②电视像一条巨蚕,吞噬了我们的每一个夜晚和星期天的白昼;③看电视只是跛足地蹒跚,看书是乘着彩翼飞翔;④电视就是暴君,只要打开旋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1997年02期)

可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的可感性,是说语言应给人一种形象的立体感。清·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第十七条)这说明诗歌要考究语言色彩的明暗,感触软硬以及声调的响亮与沉郁。于绘声绘色的语言描写之中,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别林斯基说:"诗歌的本质在于使无形体的理念具有生动的感性的美的形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为此,诗人必须"思接千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1].于海峰.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可感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

[2].刘礼君.漫谈诗歌语言的可感性[J].中华诗词.2015

[3].李桂林.二人转中方言的可感性与生动性在地方戏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4

[4].袁健.一切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J].新语文学习(初中版).2011

[5].孟陶宁,陈曦.浅谈普通话的可感性特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

[6].赵念民.新闻事实的可感性要求及方法举要[J].青年.2006

[7].唐继凯.论音乐形象的具体可感性与多解性的关系及其根源[J].中国音乐.2003

[8].王富仁.经典性与可感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材的基本要求[J].语文教学通讯.2002

[9].啸海.下功夫增强新闻语言的可感性[J].应用写作.2000

[10].顾孟潮.信息的“四性”——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可感性[J].中国科技信息.1997

标签:;  ;  ;  ;  

可感性论文-于海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