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从农村非组织化的视角出发

乡村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从农村非组织化的视角出发

论文摘要

2005年12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其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乡风民俗“新风尚”,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建设乡村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广大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2006年农业税的取消,乡村的组织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呈现了一盘散沙的局面,农民的原子化倾向加强,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相对于原子化倾向加强的农民,我们的基层组织由于缺少了必要的经济政治资源,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很多问题的影响,对农村的控制力在不断弱化。在乡村社会,农民不断增强的原子化倾向与基层党组织不断弱化的控制力,这一强一弱的对比,使农村的非组织化状态非常明显,而这种状况与我国当前在农村倡导的构建乡村和谐文化是极不适应的。乡村的和谐文化本质是一种和谐、有序、安定的文化,是广大农民共同的道德理想追求,它需要一个安定有序的乡村环境支撑,需要一种与形成农民共同价值观相适应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支撑。正是基于这个背景,在日益非组织化的乡村社会,乡村和谐文化建设凸显了很多难题:乡村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淡化、本土文化价值出现了失落、地下教会在乡村争夺话语权,这些问题使农民的思想混乱,产生了很多的困惑。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上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原子化”所导致的农村非组织化状态,以及基层党组织在执政理念、方法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乡村和谐文化,就必须确立符合中国特色的乡村和谐文化发展理念:以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为突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注重农民的主体参与作用,合作社、乡村精英、知识分子、宗教在组织农民、引导农民的协助作用,进一步创新完善乡村和谐文化发展的新方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农村非组织化状态下建设乡村和谐文化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1.1 农村非组织化状态的界定
  • 1.2 乡村社会和谐文化的定义
  • 1.3 乡村和谐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 1.3.1 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乡村和谐文化建设
  • 1.3.2 转型期利益格局调整降低了乡村和谐文化认同
  • 1.3.3 网络文化的发展给乡村和谐文化建设带来了压力
  • 1.4 乡村和谐文化建设现存的突出问题
  • 1.4.1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淡化
  • 1.4.2 本土价值缺失,腐朽落后的亚文化乃至反主流的文化乘虚而入
  • 1.4.3 农村原有的公共文化衰微
  • 1.4.4 地下宗教争夺乡村文化的话语权
  • 第2章 乡村和谐文化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
  • 2.1 强化的个体小农意识,使农民参与度不高
  • 2.2 政府投入不足,政府的文化供给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公共文化载体缺失
  • 2.3 基层党组织的执政理念存在偏差,组织领导文化建设能力不强
  • 2.3.1 缺乏正确理念,重经济轻文化
  • 2.3.2 团结、引领、组织乡村社会其他力量进行文化建设的能力不够强
  • 第3章 乡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科学路径
  • 3.1 确立乡村和谐文化发展的正确理念
  • 3.2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地位
  • 3.2.1 创新文化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 3.2.2 创新完善基层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管理方面的新方法
  • 3.3 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发挥农民文化建设积极性
  • 3.4 重振农民主体精神,创新组织农民的载体
  • 3.5 发挥社会精英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3.5.1 建设乡村和谐文化的本土精英队伍
  • 3.5.2 乡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我们的教授学者
  • 3.5.3 大学生志愿者将成为乡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 3.6 引导宗教在构建乡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乡村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从农村非组织化的视角出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