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化VEGF基因修饰细胞移植促进脱细胞真皮血管化的研究

微囊化VEGF基因修饰细胞移植促进脱细胞真皮血管化的研究

论文摘要

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一直是外科领域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而理想的创面愈合应含有真皮层结构。目前已研究证实异种脱细胞真皮是较理想的真皮替代物,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薄皮片复合移植修复皮肤缺损创面在国内外已有报道。异种脱细胞真皮的来源广,成本低,有望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不具备血管结构的脱细胞真皮层血管化速度慢,这是导致其上方表皮细胞营养缺乏、局部感染和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因而促进脱细胞真皮移植后的早期血管化是移植成功的关键。在目前实验研究中,为了提高移植皮片的存活能力,许多能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应用于移植皮片的研究。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是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因子,其促进血管生成作用已得到认可。但VEGF蛋白质的半衰期较短,限制了临床应用。目前尚无一个完善的释放传递系统以延长VEGF与组织的接触时间(即作用时间),让其发挥最大的生物效应。VEGF基因治疗可克服单纯蛋白质治疗的缺点,因此人们考虑应用VEGF基因治疗。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导入的基因难以在体内持续表达;有些难以获得有效基因转移;而且还存在安全性问题;体外细胞增殖困难,自体细胞来源少及再移植后存活率低等。1993年加拿大的Sun和Chang最早提出了异体体细胞基因治疗的策略,即将目的基因导入已建立的细胞系内,使其表达基因产物,再将其移入病人体内。这样大大扩展了细胞来源,但是免疫排斥反应又限制了其应用。微囊化细胞移植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异体或异种细胞微囊后移植可避免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同时可发挥分泌等功能。20世纪80年代初,微囊化技术与组织细胞移植相结合,其特点在于选择性透过膜,可避免免疫系统对囊内细胞的攻击,起到免疫隔离作用,而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和囊内生物活性物质及代谢产物可自由出入。之后,微囊化细胞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内分泌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已取得可喜成绩。至90年代,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人们尝试以微囊作为转基因细胞的免疫隔离和运载工具,利用基因修饰的异体或异种细胞的代谢产物调节机体生理功能,治疗相关疾病。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技术是将微囊化技术与基因工程细胞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基因工程细胞即基因修饰细胞借助微囊的免疫隔离作用在受体体内长期存活,并持续表达目的蛋白,有助于克服传统基因工程药物半衰期短,活性不高等缺点,相对于基因治疗则具有不改变受体基因组,更加安全,且可以批量生产,冻存后随时移植给所需患者,有降低工作量与成本的优点。所以理论上将微囊化技术与基因工程技术及组织移植技术相结合,通过转VEGF基因的方式使囊内细胞具有分泌VEGF的功能,可促进移植组织血管化。然而,微囊化VEGF基因修饰细胞能否在创面异种真皮移植中起到加快早期血管化作用,目前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为此我们设计了本课题实验,进行了以下四个部分的实验研究。第一部分:目的: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165(hVEGF16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VEGF),为后续基因转染、微囊化基因修饰细胞制备等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AxCAwt.hVEGF165与DNA-TPC共转染人胚肾293细胞,扩增后获得载hVEGF165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使用PCR、酶切证实重组腺病毒中的目的基因。并根据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法计算病毒滴度。结果:采用脂质体法可使pAxCAwt.VEGF165与DNA-TPC有效转染293细胞,扩增出载hVEGF165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PCR的产物进行NcoI酶切鉴定,可得到597bp、146bp两个片段,与GeneTool软件理论上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计算病毒滴度为2.2×1012pfu/ml。结论:成功构建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d.VEGF165,其滴度高,毒性低,效率高,体外转染安全。第二部分: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hVEGF165)基因转染NIH3T3细胞后目的基因表达情况及对NIH3T3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应用Ad.VEGF感染传代培养的NIH3T3细胞后,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果和转染率,免疫组化、RT-PCR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hVEGF165基因转染NIH3T3细胞后VEGF的表达情况,MTT检测细胞增值活性。结果:腺病毒介导的hVEGF165基因对于NIH3T3细胞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转染效率与病毒感染复制数(multiplicities ofinfection,MOD具有量效关系。MOI为100倍时,转染效率达95%,转染VEGF后,RT-PCR、免疫组化显示NIH3T3细胞可有效表达VEGF,ELISA示7d时表达达到高峰(1052 pg/mL),13d后仍可检测到VEGF的表达。两周内采用MTT动态检测OD值,转染组细胞与未转染组细胞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hVEGF165基因可以有效的转染NIH3T3细胞,NIH3T3细胞是一种较理想的基因载体细胞,其携带的VEGF基因可获得较高的表达水平。第三部分:目的:制备微囊化VEGF基因修饰NIH3T3细胞,并研究微囊化技术对VEGF基因修饰NIH3T3细胞增殖与活性及代谢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纯化海藻酸钠-氯化钡技术制备微囊化VEGF基因修饰NIH3T3细胞,并与未微囊化细胞对照培养,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微囊及细胞形态,用MTT和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及活性情况,并每48h更换和收集微囊化和未微囊化基因修饰NIH3T3细胞培养液,-20℃保存,通过ELISA检测培养液VEGF的含量,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微囊形态较圆整,细胞生长良好,两组细胞增殖与活性及培养液中VEGF的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囊化并不影响基因修饰细胞的生长代谢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在体外培养时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从而为研究微囊化基因修饰细胞体内移植打下实验基础。第四部分:目的:探讨微囊化VEGF基因修饰NIH3T3细胞移植对猪脱细胞真皮早期血管化及其复合皮存活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应用于创面促进猪脱细胞真皮血管化的可行性。方法:以豚鼠背部急性皮肤全层缺损创面为模型,且对称性分为4个区,按移植物不同分为四组:微囊化VEGF-NIH3T3+复合皮移植组(A组)、未微囊化VEGF-NIH3T3+复合皮移植组(B组)、空囊+复合皮移植组(C组)、PBS空白对照+复合皮移植组(D组)。观察移植一周后微囊化细胞及未微囊化细胞在组织中病理形态改变;一周后ADM微血管化程度和两周后复合皮的存活率;术后3,7,14天取脱细胞真皮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VEGF与CD34的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囊化基因修饰细胞移植一周后微囊形态较好,细胞有增值现象,囊周围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而未微囊化基因修饰细胞周围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一周后大体解剖及病理切片显示,A组血管化程度明显强于B组。两周后A组皮片存活率(91±7%)明显高于其他三组(B,C,D组分别为79±5%,76±2%,77±4%)(P<0.01),B、C、D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后的3,7,14天A组hVEGF及CD34表达明显强于其他三组,且7,14天MVD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而其他三组之间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微囊化基因修饰细胞移植可促进创面异种脱细胞真皮早期血管化,提高复合皮片存活率,改善创面愈合质量。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微囊化基因修饰细胞制备的可行性,在体外培养微囊内细胞增值活性好,VEGF稳定表达。体内植入可促进创面脱细胞真皮早期快速血管化,改善创面愈合质量。可以期待,随着微囊化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必将产生一系列成果,为组织移植及难愈创面的血管化提供新的临床治疗策略。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65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第一部分 hVEGF165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65基因体外感染NIH3T3细胞'>第二部分 腺病毒介导hVEGF165基因体外感染NIH3T3细胞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微囊化VEGF基因修饰NIH3T3细胞的制备及体外培养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微囊化VEGF基因修饰细胞移植促进脱细胞真皮血管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文献综述一 微囊化基因工程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二 VEGF基因治疗与血管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微囊化VEGF基因修饰细胞移植促进脱细胞真皮血管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