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理论模型研究

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理论模型研究

论文题目: 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理论模型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作者: 袁乐平

导师: 陈晓红

关键词: 非自愿失业,长期,总量,潜在就业规模,充分就业规模,失业治理

文献来源: 中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关于劳动市场能否出清的问题,劳动经济理论史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学说。第一种是劳动市场出清说,以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为代表。这种理论已建立了成熟的理论范式,但不能解析经济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失业现象。第二种是障碍性的劳动市场非出清说,以凯恩斯的周期性失业理论和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理论为代表。这些学说的基本理论思维是,如果劳动市场不存在任何障碍,劳动市场是可以出清的。但是,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存在着某些障碍,使得劳动市场不能出清。凯恩斯将市场障碍归纳为有效需求不足,弗里德曼将市场障碍归结为结构上的不匹配。这些理论以劳动市场出清论为基础,是对劳动市场出清论的一种延伸,它们或者能解析短期的总量性失业,或者能解析长期的结构性失业,但不能解析在劳动市场不存在障碍条件下的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第三种是功能性的劳动市场非出清说,以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为代表。这种学说的基本理论思维是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是两个独立变量,市场机制不能出清劳动市场,劳动市场非出清是因为劳动市场的功能不足。这种理论既能兼容障碍性劳动市场非出清论,又能解析在劳动市场在市场机制不存在障碍的条件下所存在的非自愿失业现象,其不足之处是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相互独立变动的机制尚未得到完全的充分的解析。通过修正新古典理论范式来解析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相互独立变动的机理,构造长期的总量性失业模型,就是本文所要做的工作。 论文以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新古典理论模型为框架,在吸取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总量分析、长期分析、边际分析等方法,构造了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理论模型。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论文目录:

第1章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现实依据

1.3 研究方法

1.3.1 矛盾分析法

1.3.2 辩证否定法

1.3.3 总量分析和边际分析相结合

1.3.4 抽象法

1.3.5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1.4 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章节安排

第2章 劳动市场出清论质疑

2.1 问题的提出

2.1.1 经济社会的最优劳动投入量

2.1.2 最优劳动投入量等于经济社会中的劳动存量吗?

2.2 规模收益不变论

2.2.1 规模收益对产品边际成本递增趋势的否定

2.2.2 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增的假说

2.2.3 规模调整出清劳动市场

2.2.4 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规模收益不变假说的挑战

2.3 资源稀缺论

2.3.1 资源稀缺论的隐含逻辑

2.3.2 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经济性、可利用性的分离

2.4 资源内生论

2.4.1 资本内生论的逻辑

2.4.2 劳动内生论

2.4.3 初级生产要素的内生性质

2.4.4 劳动资源外生性质对资源内生论的挑战

2.5 自愿失业论

2.5.1 自愿失业模型的理论框架

2.5.2 自愿失业与充分就业的相容性

2.5.3 生存工资外生论对自愿失业论的否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障碍性劳动市场非出清论的解析功能考察

3.1 摩擦失业模型

3.1.1 摩擦失业的生成

3.1.2 摩擦失业的归类

3.1.3 摩擦失业模型的解析功能

3.2 周期性失业模型

3.2.1 凯恩斯定律与萨伊定律的分野

3.2.2 周期性失业的生成机制

3.2.3 周期性失业模型的解析功能

3.3 自然失业模型

3.3.1 自然失业率的生成机制

3.3.2 自然失业的性质

3.3.3 自然失业理论的解析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功能性劳动市场非出清说的解析功能分析

4.1 马尔萨斯的绝对人口过剩理论

4.1.1 马尔萨斯关于绝对人口过剩的生成机理

4.1.2 绝对人口过剩理论的解析功能评说

4.2 马克思的相对人口过剩理论

4.2.1 相对人口过剩的生成机制

4.2.2 相对人口过剩理论对长期的总量性失业解析功能的增强

4.2.3 相对人口过剩理论解析功能上的不足

4.3 发展经济学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假说

4.3.1 刘易斯关于劳动边际生产力为零甚至为负的假说

4.3.2 费景汉-拉尼斯关于不变的制度工资假说

4.3.3 托达罗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假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充分就业规模的决定机制研究

5.1 人口生产的外生性

5.1.1 关于人口生产问题的讨论

5.1.2 人口生产的理论模型

5.1.3 人口生产的外生性质

5.2 最低劳动参与率的外生性

5.2.1 新古典模型的劳动供给内生论

5.2.2 对新古典模型劳动供给曲线的修正

5.3 充分就业规模的决定

5.3.1 劳动同质条件下的充分就业规模的确定

5.3.2 劳动不同质的条件下充分就业规模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潜在就业规模的决定机制研究

6.1 短期的潜在就业规模

6.1.1 社会对劳动需求的特点

6.1.2 劳动边际产品曲线

6.1.3 厂商短期劳动需求曲线

6.1.4 总量劳动需求曲线

6.1.5 短期潜在就业规模与充分就业规模的偏离

6.2 长期的潜在就业规模

6.2.1 长期调整对资源结构性约束的消除

6.2.2 初级生产要素的引入对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的挑战

6.2.3 长期的潜在就业规模的确定

6.3 超长期的潜在就业规模

6.3.1 引入技术因素后的潜在就业规模

6.3.2 引入偏好因素后的潜在就业规模

6.3.3 超长期的潜在就业规模的确定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潜在就业规模与充分就业规模的分离机制、形式及后果分析

7.1 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的生成

7.1.1 失业理论模型的演化

7.1.2 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的测算

7.2 显性的长期的总量性失业

7.2.1 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的显性化

7.2.2 显性的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的经济成本

7.2.3 显性的长期的总量性失业回滞

7.3 隐性的长期的总量性失业

7.3.1 隐性失业的界定

7.3.2 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的隐性化

7.3.3 隐性的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经济成本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潜在就业规模与充分就业规模的合一路径研究

8.1 反失业政策的回顾

8.1.1 凯恩斯经济学的反失业政策述评

8.1.2 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失业政策述评

8.1.3 我国学者关于反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的各种政策主张评析

8.2 调减充分就业规模

8.2.1 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8.2.2 降低劳动参与率

8.2.3 适当地缩短劳动时间,实行灵活的就业制度

8.3 扩张潜在就业规模

8.3.1 资本积累

8.3.2 技术进步

8.3.3 制度变迁

8.3.4 管理改善

8.3.5 提高国际竞争力

8.3.6 外部效应内部化

8.3.7 优化市场结构

8.3.8 适应社会偏好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研究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9.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9.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发布时间: 2006-03-28

参考文献

  • [1].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问题研究[D]. 王艾青.西北大学2006
  • [2].中美失业治理比较研究[D]. 孙强.武汉理工大学2007
  • [3].欧盟失业问题研究[D]. 吴芹.复旦大学2007
  • [4].中国失业治理研究[D]. 熊祖辕.四川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中国五十年反失业政策研究(1949-1999)[D]. 程连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 [2].我国教育投入、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SD模型研究[D]. 栗建华.复旦大学2005
  • [3].经济增长与失业治理[D]. 徐平华.中共中央党校1999
  • [4].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研究[D]. 罗贵发.中共中央党校2006
  • [5].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劳动就业及其失业预警研究[D]. 张得志.复旦大学2007
  • [6].中美失业治理比较研究[D]. 孙强.武汉理工大学2007

标签:;  ;  ;  ;  ;  ;  

长期的总量性失业理论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