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例谈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吴靓(南昌二十七中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化学史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促进知识建构、人文素养的提高和科学态度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课堂实践,对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7-082-01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化学史是对化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具体描述,是一笔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许多化学知识承载了很多科学研究方法和思想。“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化学史是一座巨大的教育资源宝藏。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宜的教授化学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促进化学课堂中学科知识的传授、问题情境的设置、科学探究的推进,从而使教学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一、创设化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需要有一个精彩的课程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课,进而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魅力。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一些化学史中的趣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酸碱指示剂这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的:酸碱指示剂的发现有着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300多年前,英国年轻的科学家波义耳在一次化学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浓盐酸溅到实验室的紫罗兰花瓣上,为了清洗花瓣,他急忙把花放到水里,不一会儿他发现紫罗兰颜色变红了,当时波义耳既新奇又兴奋,他认为,可能是盐酸使紫罗兰颜色变红色。后来,他又弄来其它花瓣做试验,用它来检验物质是不是酸,同时用它来检验一些碱溶液,也产生了一些变色现象。酸碱指示剂的发现是科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结果。听完这个有趣的史实故事,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对酸碱指示所引起的神奇变化也感到好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培养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化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项发现都经历了大量的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和验证,向学生适当揭示科学家研究过程,采用的科学方法,并对科学精神进行宣扬,有助于学生体验到求索知识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很有益处的。以空气的组成为例:课中利用微课视频教学,讲授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著名的十二天实验,他将少量汞置于密闭容器中连续加热十二天,发现一部分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并且容器内的气体体积减少了约1/5。通过老师讲解,让学生明确拉瓦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接下来,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交流,利用拉瓦锡实验相同的原理,以所给实验用品自主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借助相应的化学史知识,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让学生体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的道理。

三、构建理念,促进知识的理解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正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只把课本的化学理论和实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被动灌输的心理,学生很难理解、内化知识。微观知识部分是初中学习的难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在讲授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联系一下人们对原子结构探索的过程,如汤姆逊的“西瓜式”,卢瑟福的“行星式”。其中“行星式”模型是这样被建立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他们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说明原子核带正电。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说明金的原子核质量远大于α粒子的质量。根据实验现象科学家们得到了关于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从而提出“行星式”模型。通过原子模型是如何建立的这段化学史的学习,让抽象的原子结构变得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这不仅使学生学到化学事实方面的知识,既是什么的知识,更让学生获得一些科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既为什么的知识。

四、升华情感,培养科学素养

正如戴安邦教授所说:“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思维能力和方法。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科学家们勇于探索,不畏困难,甚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通过相关化学史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德和科学素养。以水的组成揭秘为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以为水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发现把易燃空气和氧气混合点燃,气体会发生爆炸并生成一种无色液体。另一位科学家卡文迪许通过实验确认得到的无色液滴是水。可惜,两位科学家受到当时错误观念的影响没有认识到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最终,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重复他们的实验,并做了一个相反的实验,既将水分解的实验,通过分析思考他得到了正确的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与水的组成揭秘相同的是在化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事实都是经过多位科学家经历大量的科学实验才揭示出的,他们的不断探索,去伪存真的精神是十分值得学生学习的。结合教材的知识体系,通过现有的教材内容,不失时机的教授化学史,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恰当地将化学史运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思想情感的形成都是大有裨益的。正如法国著名科学家朗之万所说:“在科学教育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进行化学史教育是引导学生学好化学的一种手段,完全符合化学教学大纲中的目的和要求,对化学教学的全过程来说是十分必要和有深远意义的。当然,教师在运用化学史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根据课程设计选用适合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引入、合理应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化学史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正明.浅谈初中化学史渗透的德育功能[J].科学咨询,2007(6).

[2]宋心琦.利用化学史料提升科学素养的一点看法[J].化学教学,2010(11):3-5.

[3]郭恩虎.试论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都市家教刊,2012(2):44-45.

[4]唐小英.浅谈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教学论坛,2013(5):278-279.

[5]区兵.化学史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199-199.

标签:;  ;  ;  

例谈化学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