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358)

摘要:社会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首要环节就是要发现问题,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具备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对社会科学中的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发现的起点,也是对已知世界存在的矛盾进行进一步探索并解决矛盾的开端。所以要对社会科学以及问题意识的内涵有全面的深刻的理解,认识到问题意识培养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性,了解现实社会中对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并且从多方面入手针对问题意识的培养现状提出合理的意见,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问题意识;培养方法

1.前言

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当中,一般把问题作为一项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以问题为导向开始这项研究,并且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这就需要有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培养“问题意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治国理政时多次强调:“问题意识”。他曾指出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对于推进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至关重要。他还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的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们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对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时,如果不具备问题意识,则无法发现这一领域中的问题,那么这门科学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并且也无法体现出这门科学的研究价值。所以应该培养自觉的问题意识,推动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这不仅是学者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2.社会科学研究与“问题意识”的内涵

2.1社会科学研究的内涵

我们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内涵,就需要深入理解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于它的具体内涵存在很多种观点,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界定。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集中对社会科学的定义:第一,我们在谈及社会科学时,最可能想到的基本方面就是:与社会科学相对应的则是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区分,对社会科学做出界定。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主要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研究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合理的说明。第二种认为,社会科学是人们在对自身的行为形成的社会活动进行认识之后再建立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在理论上探索、重建、再现和预见人类的社会活动。例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在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呈现出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的图景。第三种则是在辞海中将社会科学定义为: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社会的运动和变化及发展规律的各门学科的总称。

从对社会科学的界定中得知,“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社会科学研究是为了对社会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索,对社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系统科学。

2.2问题意识的内涵

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还是在对问题进行研究。马克思曾经说过:“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意识与问题研究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什么是问题意识,不同的角度对其含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主要阐释一下从哲学角度是如何界定的:问题意识是对主体知觉、揭示矛盾内外部诸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将这种“反映”融入现实世界,问题意识就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或理论中出现的矛盾部分进行质疑、研究、解决与验证的各种思维的综合体现。例如,马克思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观察,从而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阐释了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并且为如何解决指明了方向。

3.社会科学研究中培养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3.1有利于把握正确方向解决问题

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研究方向是至关重要的,对研究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实际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又是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的,因此在研究时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哪个方面的问题,就决定了研究的方向。问题意识是人们各种思维能力水平的一个综合的体现,研究者在研究时会提出什么问题这与他的“问题意识”是息息相关的。同样的一件事情,它会融合着各种矛盾,存在各个方面,想要解决这个事情,了解其背后的本质最主要的是抓住主要矛盾。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研究者与其他个体相比,由于对问题更加敏感,往往更能够准确的抓住现实事情中的主要矛盾所在。围绕着这个主要的矛盾进行探索,把握住了问题的主要方向,并且“问题意识”使个体的逻辑更加缜密、能够完整的描述科学的对问题进行界定,为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揭示社会活动中的规律指明方向。所以,培养问题意识,并且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利于把握正确的方向解决问题。

3.2有利于推动创新

问题意识的是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中心的,通过进行实际调查,收集到更多新的资料、有更多资源,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创新,最终能够解决问题。从这个方面来说,其实问题意识可以等于创新意识,能够推动者社会科学各个方面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学术的创新。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来说,进行一项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思路,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这几个环节,这个思路是有一定依据的,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也是符合事物规律自我显现的顺序,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学术研究者从事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时,凭借所拥有的自觉地问题意识,主动发现问题,也就是发现了研究的新切入点、创新点,从创新点出发展开研究,最后的学术成果也是具有创新性的。

3.3有利于提高研究质量减少学术不端

社会科学研究是对社会科学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的一般规律的探究。以社会科学领域中教育学的研究为例,问题意识要求研究者在思考相关问题的时候要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以及纵向考虑相关教育问题的发展历程,综合分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总结出一般的科学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研究者具有问题意识,就会在对教育学现象进行充分调查之后的提出自己的问题,主动去思考在整个人类的知识储存中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因此,问题意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对于研究的意义也至关重要。”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学术水平提高,也有助于遏制低水平重复研究的不良学术之气。”

与自然科学相比,问题意识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如果学术研究者拥有问题意识,能够有效的减少学术不端的行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出现这一行为这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问题意识所造成的。无论是在校研究生或者是从事研究的学者,部分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进行研究是没有自己的立足点,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找不到问题所在以及解决的方法,会出现水平较低的研究重复的成果,再一部分原因就是自身价值观念出现偏差,会造成剽窃等行为。因此,培养问题意识,能够有效的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以及增强实际意义,间接地也降低了学术不端行为出现的几率。

4.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4.1运用哲学思想树立正确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中提出的多种哲学观点,都有利于我们树立一个全面的、辩证的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在探究时发现应该关注的问题。首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且这种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随意编造的,也不可随意更改的,这种联系也是普遍的存在的。这可以要自我们在进行研究时眼看到对象之间的各种联系,全面的整体的分析这个事物,通过联系将研究对象串联起来,引出新的问题,开始新的探究。其次,还谈及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研究对象是处在一系列的矛盾之中的,要辩证的看待这一事物,分析找到研究对象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这一主导方面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推动问题解决。在学习运用这些哲学方法去看待事物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培养问题意识的过程,形成这一系列逻辑思维,在研究过程中,就能自觉得意识到问题所在,能够为发现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

4.2创新和完善知识结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在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时也就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在大的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再就是要确定具体要研究什么了,这一部分包括研究的内容、对象、范围等等具体化的部分。但是在确定研究方向时会受到研究者自身的一些因素的影响:理论基础、专业程度、对研究方法的把握、逻辑思维方式等等,总的来说是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影响着研究人员确定方向时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一项课题进行研究,主要的方面不是在于从哪个角度着手,而是能否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客观的规律,并且学会运用这些规律,这都与研究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体系有很大关联。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的基础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广阔的视野、有一定的实践经历,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只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知道研究的领域应该关注什么问题;有广阔的视野才能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不断地实践、积累、总结,了解实际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提出新问题。

4.3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要想强化问题意识,首先就要改善社会科学研究中盛行的“权威意识”,营造和谐、活跃的研究氛围。权威意识在社会生活中比较普遍,涉及学习、研究、等各个领域。有些人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时盲目的追随权威人士的观点,在研究开始时就已经设定好了研究结果,可能只是换了一种推理方式,这样容易使人产生懒惰、消极的惯性思维,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而会阻碍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

第二,要完善各类考核评价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学术研究氛围,能够激励更多的研究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努力创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实现自身的价值。积极主动地科研态度增强研究者的主动性,也会促进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三,加强社会软文化环境建设,这是对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外部的条件,这为学术思想的交流以及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问题意识时,可以利用社会软文化环境,引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创设出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自由交流,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并且适当地对其进行引导,以此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实现多元化,如果仅限于对学生但一方面的评价,致使学生只关注评价方面,从而受到限制,问题意识的培养就会有局限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更能够实现对多元主体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社会科学研究也并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工作,社会大众也有义务去发展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加强交流、熏陶,培养大众的问题意识,从而为社会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秀芹,毛维国.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西部学刊,2018

[2]韩庆祥.习近平理论创新六个重要特征[J].中华文明网,2017-07-23

[3]谭琤培.对档案学学科性质研究的新见解(上)[J].兰台世界,200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仇立平.社会研究和问题意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1).

作者简介:徐倩(1995-),女,山东省淄博人,济南市长清区山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标签:;  ;  ;  

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