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特征研究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特征研究

论文摘要

中国歌剧是一门新的音乐戏剧样式。作为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构成的一部分,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己经成为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大河的一条支流。中国歌剧在经历了孕育、产生、土洋之争、雅俗分流之后,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态势发展。这种多元化既指歌剧题材的多元化,也包括中国歌剧由于吸收多种现代元素而形成的结构、风格、形式的多元化。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场波澜壮阔的抵御外侮的战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歌剧是最适合于表达慷慨悲歌、传达爱国主义精神的艺术形式,因此这类素材也为歌剧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然而,回顾中国新歌剧的创作,几乎没有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歌剧题材,而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以下简称《野火》剧)的出现可以说是弥补了这一空白,它被公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那么,它为什么能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它是如何使传统神韵和时代气息成功的结合在一起?它和以前的歌剧相比在创作上有哪些突破?对今后的歌剧创作有哪些启示呢?笔者通过对《野》剧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到,由于《野火春风斗古城》是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一部反响很大的长篇小说,有关《野》的小说、电影、电视剧方面的资料相对较多,而歌剧《野》是部新作,因此目前国内音乐界对该剧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从音乐本题进行分析的论著至今还无人涉及,因此本课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主要从历史学、音乐学的角度来探讨,首先回顾了中国歌剧的产生及发展,然后对《野》剧的脚本、作者、创作背景作了简单的介绍。较深入地分析了《野》剧的音乐特征(其中的演唱特点是我的写作重点),以及该剧创作实践中具有的创新意义。最后总结出《野》剧的贡献与不足,以及中国歌剧以后的多元化的创作道路及发展方向。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史与论的有机结合,还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相关理论观点的建立基于大量文献调查基础上的总结、归纳和推导,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中国民族歌剧的道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歌剧的发展
  • 第一节 新歌剧的孕育形成
  • 第二节 新歌剧的土洋之争
  • 第三节 中国歌剧的雅俗分流
  • 第四节 中国歌剧“多元化”的初步确立
  • 第二章 《野》剧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小说《野》的创作背景及内容概况
  • 第二节 《野》剧的脚本概况
  • 第三节 《野》剧的艺术特征
  • 一、巧妙的结构安排
  • 二、强烈的戏剧冲突
  • 三、鲜明的人物形象
  • 四、独特的舞台呈现
  • 第三章 《野》剧的音乐特征
  • 第一节 多种音调综合运用的特点
  • 一、地方民歌曲调的运用
  • 二、地方曲艺音调的运用
  • 三、戏曲板腔体的运用
  • 四、地方音调和日本音调互相交融
  • 五、现代流行音乐的运用
  • 第二节 利用典型音调塑造人物形象
  • 第三节 演唱特点
  • 第四章 《野》剧对未来中国歌剧的启示
  • 第一节 《野》剧对中国歌剧的创新
  • 一、创作思维的创新
  • 二、表演风格的创新
  • 第二节 《野》剧对中国歌剧未来“多元化”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