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产业发展视角的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产业发展视角的分析

论文摘要

经济增长是实现就业的基本前提,面对中国巨大的就业岗位缺口,仍需要依托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即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就业机会,而扩大就业的原动力在于经济增长。但是否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协调发展,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内涵。产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本质,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方向决定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容纳度;同时,产业发展也决定着劳动就业发展。所以,解决就业问题的落脚点还是在于产业的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高速增长和扩大就业的关键。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本论文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全球化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大背景,以产业发展为主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劳动就业效应进行思考,研究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和就业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以产业为支撑实现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和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的路径。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包括西方就业与经济理论中对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综述,以及国内理论界对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这既是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又是本论文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指导。第二部分探讨就业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原因及世界经济发展对劳动就业发展趋势的影响。从世界史发展的角度进行探寻,认为劳动就业如同资源配置一样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现象。从对世界90年代以来的劳动就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考察,发现它与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间的关系变得多样和复杂——经济增长既有促进就业增长的机制,也有排斥就业增长的机制: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就业增长的新机遇;高新技术的发展给就业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使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就为本文后面研究如何扩大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提供了思路和方向。第三部分论证了以产业为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问题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劳动就业效应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效应在逐渐减弱,快速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低就业的增长,而奥肯定律的失效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中国的失业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周期性失业,主要表现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对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吸纳就业能力发挥的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认为正是产业发展引起经济总量和结构的波动,进而影响到劳动就业的发展,论证了本论文以产业发展为主线,分析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效应,更具有中长期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第四部分探讨了产业发展与促进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发展间的互动关系。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又决定着劳动就业发展,表明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问题实质是产业发展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然后从实证角度出发,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考察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三者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增加就业没有明显效果,制约了经济增长通过产业的产出结构、就业结构变化这一途径扩大就业效应的发挥,进一步验证了第三部分的结论:正是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既制约了就业的扩大,又限制了经济更快增长。因此有必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深刻探讨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力,这就把宏观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问题顺利转化为中观产业发展与促进劳动就业的问题,为后文从产业视角分析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问题做好铺垫。第五部分围绕着产业发展的内涵,提出并分析与就业和经济增长相关的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不断走向合理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中国三次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就业效应。比较分析了三次产业的产值及就业的变化态势,并与“标准”产业结构和其他国家结构相比,以及具体测算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都清楚地显示出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内在联系被割裂,就业结构转变严重滞后于产出结构,制约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对非农产业发展分析表明,第二产业过度资本深化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降低资本积累对劳动力的吸纳度,迫使第一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大部分直接流向第三产业中技术水平含量较低的传统服务业;第三产业存在总体发展滞后及内部结构的不合理;而二、三次产业内部及两者之间发展的协同性较差,导致了产业结构系统的自组织能力较弱,所有这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都阻碍着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力的提高。因此提出需要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战略: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实施强农惠农战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防止农业发展中的劳动力“空心化”;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导,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拓展就业渠道;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和扩张就业的突破口。第二,产业技术推动的产业高级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变与影响劳动就业的机制,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实质是由产业技术进步推动的,并因此对劳动就业产业“排斥”和“补偿”效应;其次探讨了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途径: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并根据它们对劳动就业效应的不同,提出构筑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中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补偿效应”,以减少其对就业的冲击,尽可能地发挥其扩大就业的正面作用,这些机制包括: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提高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供给质量水平;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资源和要素高效利用的长效激励机制;加速高新技术的运用,开辟新的经济与就业增长点。第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更好地运用国际资源来缓解国内就业压力问题。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经济全球化通过不同国家间展开的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影响一国产业发展,并最终影响到国际劳动分工的变化、就业机会的转移及就业质量的改变等多个方面。其次从实证角度对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由资源密集型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化,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较劣势的转弱,体现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表明我们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中,仍需继续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在单一的劳动力低成本比较优势基础上培育更多的要素优势,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如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时,用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重新定位,并提出要积极构筑有利于其发展的制度环境。第六部分,从政府促进就业的角度探讨提高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带动效应的路径,政府要树立“充分就业”为其执政的首要目标,从增加公共供给角度入手,直接或间接的创造就业机会,并且构建以增加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在经济发展中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以保持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协调互促。体现了本论文在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后,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可能的创新:(1)造成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非一致性的原因很复杂,但本论文认为,产业发展失衡是制约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并由此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展开论述,探讨了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2)面对激烈的国际产业竞争和严峻的国内就业压力,如何走一条既比较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资源,又能适应国际竞争的产业发展道路,对于劳动力过剩、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来讲,是个两难抉择,本论文试图运用马克思的国际价值劳动决定理论提出看法,并对如何构筑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提出建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依据与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其他说明
  • 1.4.1 数据来源
  • 1.4.2 论文研究不足
  • 2. 经济增长与就业研究文献综述
  • 2.1 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理论综述
  • 2.1.1 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 2.1.2 马克思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的研究
  • 2.1.3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的研究
  • 2.1.4 凯恩斯主义学派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的研究
  • 2.1.5 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的研究
  • 2.1.6 发展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的研究
  • 2.1.7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的研究
  • 2.2 国内理论界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问题的研究综述
  • 2.2.1 失业性质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
  • 2.2.2 经济增长同就业关系研究
  • 2.2.3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原因研究
  • 2.3 小结
  • 3. 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
  • 3.1 世界经济增长中劳动就业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 3.2 90 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概况
  • 3.2.1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状况
  • 3.2.2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状况
  • 3.2.3 转型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状况
  • 3.3 世界经济发展对劳动就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 3.3.1 服务业发展带来就业发展的机遇
  • 3.3.2 高技术创新带来就业发展的机遇与冲击
  • 3.3.3 经济全球化使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 3.4 小结
  • 4. 中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就业问题的总体态势
  • 4.1 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效应
  • 4.1.1 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
  • 4.1.2 三次产业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
  • 4.2 中国经济增长中失业状况判断
  • 4.2.1 中国失业状况分析
  • 4.2.2 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
  • 4.3 影响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效应的模型估计与分析
  • 4.3.1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的主要因素
  • 4.3.2 影响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模型
  • 4.4 小结
  • 5. 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的互动机理
  • 5.1 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内在关联
  • 5.1.1 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基本原理
  • 5.1.2 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互动
  • 5.2 产业发展决定劳动就业
  • 5.2.1 产业规模决定就业规模
  • 5.2.2 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
  • 5.2.3 产业提升决定就业发展
  • 5.3 劳动就业影响产业发展
  • 5.3.1 劳动力资源状况影响产业发展
  • 5.3.2 劳动就业者的消费需求引导产业发展
  • 5.3.3 弹性的就业结构是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条件
  • 5.4 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互动变化的基本脉络
  • 5.5 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的关联分析
  • 5.5.1 数据的选取
  • 5.5.2 时间序列检验
  • 5.5.3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 5.6 小结
  • 6. 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影响
  • 6.1 三次产业间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动态变化
  • 6.1.1 从产业比重角度分析三次产业的产值及就业的变化态势
  • 6.1.2 从产业增长率角度分析三次产业的产值及就业的变化态势
  • 6.1.3 从贡献率角度分析三次产业的产值及就业的变化态势
  • 6.2 三次产业间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
  • 6.2.1 三次产业间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 6.2.2 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
  • 6.3 非均衡产业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发挥
  • 6.3.1 第二产业粗放式增长降低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
  • 6.3.2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阻碍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发挥
  • 6.4 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战略
  • 6.4.1 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实施强农惠农战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防止农业发展中的劳动力“空心化”
  • 6.4.2 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导,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拓展就业渠道
  • 6.4.3 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和扩张就业的突破口
  • 6.5 小结
  • 7. 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
  • 7.1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高级化
  • 7.1.1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直接推动
  • 7.1.2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间接推动
  • 7.2 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效应
  • 7.2.1 技术改造对劳动就业的双重效应
  • 7.2.2 技术创新对劳动就业的正效应
  • 7.3 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途径及其就业效应
  • 7.3.1 运用高新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保持就业的基本吸纳度
  • 7.3.2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容量
  • 7.3.3 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中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补偿效应”的缺失
  • 7.3.4 构筑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中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补偿效应”
  • 7.4 小结
  • 8.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
  • 8.1 经济全球化影响一国产业发展及其就业效应的机理
  • 8.1.1 国际贸易发展对产业发展及其就业效应的影响
  • 8.1.2 国际资本流动对产业发展及其就业效应的影响
  • 8.1.3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产业发展及其就业效应的影响
  • 8.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产业发展及其就业效应的影响
  • 8.2.1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8.2.2 数据分析
  • 8.2.3 进一步地分析
  • 8.2.4 分析结论
  • 8.3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
  • 8.3.1 立足国情,在实现就业发展基础上,融入经济全球化
  • 8.3.2 继续积极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8.3.3 在单一的劳动力低成本比较优势基础上培育更多的要素优势,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 8.4 小结
  • 9. 政府扩大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的路径选择
  • 9.1 确立“充分就业”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
  • 9.1.1 就业问题同时涉及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
  • 9.1.2 中国就业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
  • 9.1.3 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应尽的职责
  • 9.2 在增加政府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中促进就业发展
  • 9.2.1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制约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发挥
  • 9.2.2 建立合理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扩大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
  • 9.3 构建以增加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
  • 9.3.1 选择利于就业机会创造的经济增长速度及增长方式组合
  • 9.3.2 制定利于促进就业增长的投资政策
  • 9.3.3 制定利于促进就业增长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政策
  • 9.3.4 制定利于促进就业增长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
  • 9.3.5 构筑适合我国就业国情的技术结构体系
  • 9.3.6 制定利于促进就业增长的对外贸易政策
  • 9.3.7 探索利于促进就业增长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 9.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1978-201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财经政法资讯 2013(02)
    • [2].浅析增强消费对宁夏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4)
    • [3].西藏经济增长质量的测评与分析(2012-2018)[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4].探究经济增长的供给与需求视角[J]. 金融博览 2020(02)
    • [5].强激励与弱激励:县域社会中的经济增长与组织运作[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0(01)
    • [6].浅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06)
    • [7].金融发展、文化资本与经济增长[J]. 区域金融研究 2020(07)
    • [8].经济增长质量测度研究[J]. 统计与咨询 2020(03)
    • [9].财政分权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效应检验[J]. 财会月刊 2020(20)
    • [10].当代经济增长的文化作用机理研究[J]. 当代经济 2018(23)
    • [11].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探究[J]. 金融经济 2019(04)
    • [12].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我国居民幸福感[J]. 中国市场 2019(06)
    • [1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 财会学习 2019(11)
    • [14].经济增长对煤炭的依赖及其分解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9(06)
    • [15].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17)
    • [16].投资与消费联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J]. 广东蚕业 2017(07)
    • [17].标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统计与管理 2017(10)
    • [18].经济增长中的竞争问题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7(12)
    • [19].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 价值工程 2018(07)
    • [20].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的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8(06)
    • [21].开放的市场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J]. 群言 2018(05)
    • [22].辽宁省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3].河北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J]. 纳税 2018(12)
    • [24].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J]. 当代经济 2018(10)
    • [25].服务业:正成为全省经济增长主动力[J]. 四川省情 2017(10)
    • [26].试析如何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J]. 纳税 2018(25)
    • [27].河南省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1985-2014年统计数据[J]. 中外企业家 2016(33)
    • [28].辽宁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01)
    • [29].企业家精神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J]. 法制与经济 2017(03)
    • [30].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监测预警的理论与方法[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7(05)

    标签:;  ;  ;  ;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产业发展视角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