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区类型论文-李华斌

地理分布区类型论文-李华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理分布区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理分布与类型特征,山咸摄鼻韵尾的脱落,西南官话,贵州省

地理分布区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斌[1](2019)在《贵州汉语方言山咸摄鼻韵尾脱落的地理分布与类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汉语方言山咸摄阳声韵字鼻韵尾的脱落有自主的黔川滇交界地方言型、半自主的黔南方言型和母语特征负迁移的苗人话型。凭借鼻韵尾脱落的地理分布和类型特征,可推测贵州汉语方言形成时期的状态。在建省以前的元代,贵州的地域分属四川行省、湖广行省管辖,"湖广音"由东向西渗透,"川音"由西向东扩张。"湖广音"先进入黔东南州侗苗混杂的东部地区,再进入与黔东南州以苗族为主的西部地区,然后进入布依、苗、水族为主等的黔南地区。在黔中、黔北、黔西南、黔东北等地,"湖广音"遭遇"川音",由于操"川音"的汉族人口众多,"湖广音"被"川音"覆盖,仅在语言底层中,残存着脱落鼻尾的个别字。而黔东南州的东部苗侗地区与湘西南毗邻,不断受湘西南汉语方言的影响,弱化的鼻尾又增强,离湘西南较远的黔南及周围地区还保持着"湖广音"入黔时的状态,成了一个"方言岛"。(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雪[2](2017)在《不同生物地理分布类型砂壳纤毛虫在东、黄海海区的交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调查东海陆架区、渤黄海海区及桑沟湾海区不同生物地理分布类型砂壳纤毛虫的分布模式,探究不同季节各生物地理分布类型砂壳纤毛虫(近岸型、暖水型、北方冷水型)在中国近海的交汇情况,以及海流、水团等物理因素对其交汇情况的影响。东海陆架区主要为暖水型和近岸型砂壳纤毛虫的交汇。暖水型砂壳纤毛虫垂直分布模式为斑块状,通常有1-3个丰度极大值,所有断面暖水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高值区(丰度极大值的1/3)形成管状分布;其管状分布的位置与暖水团的位置相吻合;暖水型和近岸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高值区呈镶嵌状分布。因此,暖水型砂壳纤毛虫应该是由暖流(包括台湾暖流和黑潮)输送至东海陆架区:暖流核心由于与周围水团混合较少,因此暖水型砂壳纤毛虫丰度较高;暖流外围与近岸水团发生混合,暖水型砂壳纤毛虫丰度降低,并与近岸型砂壳纤毛虫发生混合。首次报道了东海陆架区近岸型砂壳纤毛虫的垂直分布模式,即丰度高值区通常出现在水深为40-60 m的站位的近底层区域,底层丰度高值主要出现在50 m等深线附近,并向50 m等深线两侧(近岸浅水区和远岸深水区)逐渐降低。该分布模式与东海陆架区锋面区位置一致,揭示了锋面系统对近岸型砂壳纤毛虫分布模式的影响,即近岸型砂壳纤毛虫丰度的高值出现在锋面海区并向锋面两侧降低。在渤、黄海海区,首次报道了暖水型砂壳纤毛虫的存在:暖水型砂壳纤毛虫夏季在渤、黄海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表层暖水团中;冬季仅在黄海东南部受黄海暖流影响的深水区有分布。北方冷水型砂壳纤毛虫在盛夏(8月)和冬季在黄海均被检出,而在渤海没有发现,夏季主要分布在黄海冷水团中,冬季由于黄海暖流入侵,分布区域北移。近岸型砂壳纤毛虫在水体的丰度高值主要出现在不同水团交汇的锋面区(50 m等深线附近)而不是近岸浅水区。叁种生物地理分布类型砂壳纤毛虫在渤、黄海的交汇情况为:夏季,暖水型和北方冷水型砂壳纤毛虫在垂直方向上分开,即暖水型主要分布在表层暖水层,北方冷水型主要分布在底层冷水团;冬季,二者在水平方向上分开,即暖水型主要在黄海东南部由黄海暖流形成的暖水团中,北方冷水型的分布区域则在暖流入侵的作用下北移;近岸型砂壳纤毛虫为渤、黄海的优势类型,与暖水型和北方冷水型均发生混合,但其丰度高值与暖水型、北方冷水型丰度的高值不发生重迭。该海区暖水型砂壳纤毛虫均为扩散能力较强的先锋属,近岸型砂壳纤毛虫根据分布特征可以分为核心属和近岸属。在夏季,暖水型的先锋属可以和近岸型的核心属和先锋属交汇;在冬季,虽然两种类型的先锋属均已经交汇,但暖水型的先锋属与近岸型的核心属未交汇。在桑沟湾海区,四个季节的调查主要检出近岸型和广布型砂壳纤毛虫,没有暖水型和北方冷水型砂壳纤毛虫被检出。近岸型砂壳纤毛虫种类组成及最大丰度的变化与黄海的近岸型种类组成及最大值变化存在一致性。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砂壳纤毛虫群落存在湾内、湾外的差异,湾外群落较湾内群落提前一个季节,因此存在四个季节性差异群落。为了进一步探究砂壳纤毛虫群落的变化是否伴随着微食物网结构的变化,在桑沟湾进行了四个季节微食物网各生物类群的生物量调查。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砂壳纤毛虫群落类似,同一季节,微食物网结构也存在湾内、湾外的差异,且湾外较湾内提前一个季节,因此存在四个季节性微食物网结构。根据环境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一致的结果,因此水团为影响微食物网结构及砂壳纤毛虫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本论文首次提出了通过将微食物网中各生物类群的生物量以对应的细菌生物量为基础进行归一化,得到各生物类群的相对生物量,进而研究不同微食物网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除纤毛虫外,四个季节各生物类群的平均相对生物量存在较大季节差异;在春、夏季,湾内、外微食物网结构的差异主要由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混合营养鞭毛虫造成,在秋季主要由聚球藻和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形成,在冬季则为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在微食物网中,摄食者与饵料生物的比例也不是恒定的:鞭毛虫与微微型浮游生物生物量的比值随微微型浮游生物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r=0.237,P<0.05),而纤毛虫与其饵料生物(包括微微型浮游生物和鞭毛虫)生物量的比值随饵料生物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r=-0.631,P<0.01)。(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7-06-01)

陆唯梅,李丽萍[3](2016)在《地理分布图的常见类型和答题模板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分布图是指反映制图对象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图,按内容可具体分为政区分布图、自然要素分布图、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区域综合图。但学生在解读地理分布图时,常出现审题不到位,答题出现思维定式;图中信息提取不准确,图文转换能力不足;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层次性等问题。因此,怎样提高地理分布图判读的准确度成为高叁地理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几类常见地理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并尝试建构答题模板。(本文来源于《地理教育》期刊2016年08期)

和智利,赵文英[4](2016)在《纳系族群父辈女性亲属称谓的类型及地理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35个调查点的语料,对纳系族群父辈女性亲属称谓的类型和地理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发现父辈女性亲属称谓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些亲属称谓的分合存在合一型、二称型、四称型、五称型等4种类型,这种不平衡性主要是由于纳系族群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所致。还发现父辈单个女性亲属称谓的同言线与分合类型的同言线一致,这些同言线与金沙江河流流向及政区分界线一致,印证了自然屏障、政区分界的阻隔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形成亲属称谓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崔卫华,胡玉坤,王之禹[5](2016)在《中东铁路遗产的类型学及地理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跨区域、大尺度线性工业遗产的典型代表,中东铁路建于19世纪末,跨越我国东北四省区,对我国东北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百年发展史上留下了众多的珍贵遗产。通过查阅近代史、地方志并结合实地调研等方法整理遗产信息,基于类型学的视角对中东铁路遗产进行功能分类,分析了中东铁路遗产的地理分布特征,发现中东铁路共经历五个历史阶段,现存遗产多数始建于东清铁路时期(1903—1912年);以保护为目标导向的遗产功能分类包括主要功能型遗产和辅助功能型遗产;黑龙江和辽宁为中东铁路遗产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遗产的总体分布表现出层次化的特征;遗产分布主要受城市区位战略性、资源储备和交通网络性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6年04期)

陶冶[6](2016)在《基于“中药生物的地理分布类型与优质、道地药材优选模式”研究滁州百部的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通过本草考证以及中药生物的地理分布类型优选道地药材模式,从理论上阐述滁州百部的道地性;2.建立道地药材滁州百部专属质量评价体系,为实现滁州百部优质优评奠定基础;方法1.通过本草考证,对滁州百部的名称、品种、产地进行研究,论证滁州百部是经过前人选择的优质品种;2.通过中药生物的地理分布类型优选道地药材模式阐述滁州百部的道地性;3.对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和对叶百部叁种百部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摸索建立滁州百部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含量测定、特征图谱,通过制定滁州百部质量标准的形式表现滁州百部的优质与道地性。4.对不同产地的直立百部进行小鼠镇咳实验比较,从药效学的角度证实滁州百部比其它产地的直立百部镇咳效果好。结果1.从古代本草资料中缕清百部发展脉络,寻求其历史原因,证实滁州百部是经过前人选择的优质品种。其中《图经本草》是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较为完备的图谱性的国家药典,其中就记载了滁州百部并附图,证明当时滁州百部是一个广泛使用的优质品种。2.从百部的地理分布类型看,直立百部分布在北缘高纬,根据端点假说理论和根类道地药材的分布规律,滁州百部较其他产地的直立百部更优质、道地。3.建立了道地药材滁州百部的质量评价体系: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对叶百部的横切面显微有显着差异。不同产地的直立百部薄层色谱中,滁州百部较其他产地的直立百部多了一个地理标志性斑点;建立的高效薄层指纹图谱中,滁州百部较其他产地的直立百部多一个特征峰,特征峰与地理标志性斑点相对应,采用UPLC-QTOF-MS法对滁州百部地理标志性成分进行了分析,推断其可能的化合物为直立百部碱D。建立了滁州百部中原百部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及其特征图谱。4.对不同产地的直立百部进行小鼠镇咳实验比较,相同剂量下,滁州百部组镇咳活性较河南的高,统计学结果分析表明有极显着差异。结论通过本草考证以及中药生物的地理分布类型优选道地药材模式阐述滁州百部的道地性。并对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和对叶百部叁种百部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发现叁种百部的横切面有显着差异,再对不同产地的直立百部进行薄层色谱研究,建立高效薄层指纹图谱,找出滁州百部地理标志性成分,并采用UPLC-QTOF-MS法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此外,该课题组还建立了滁州百部中原百部碱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HPLC特征图谱方法,并从药效学方面阐述滁州百部优于其它地方的直立百部,最终通过制定滁州百部质量标准的形式表现滁州百部的优质与道地性,为实现滁州百部的优质优选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3-25)

赵则玲[7](2015)在《浙江宁海方言人称代词说法的地理分布及其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的宁海方言人称代词,因其独特的封闭性和稳定性,颇具宁海地域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选择宁海方言代词,从地理语言学角度,直观展示每个人称代词在地图上的地理分布差异,并作归类阐释。(本文来源于《台州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KHIN,KHIN,TUN(赵紫荆)[8](2015)在《缅甸汉语教学类型及地理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华人移居此地之后,为了保留汉语与中国文化,努力推动汉语教学在民间的发展。缅甸5个邻国当中,与中国的边境线最长。缅甸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缅甸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比别的邻国密切。基于国家的发展战略需求,缅甸汉语教学才得以迅速发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全球汉语热的兴起,以及中缅经济贸易往来的推动,汉语在缅甸作为民族语言、佛经语言和国际语言促进了国家语言政策的改革。在缅甸的基础教育当中,目前英语是名义上的唯一的第二语言,但在实际中汉语已经成为缅甸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的民间第二语言甚至是民族语言。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缅甸汉语教学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缅甸教育制度的限制下,汉语教学尚未取得合法地位,但是,缅甸具有良好的汉语教学基础,并且拥有优越的地缘条件。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华人华裔及当地缅甸民族便依靠自身来努力推动汉语教学在当地的发展。他们是如何争取的?又是如何传播的?究竟为什么要传播汉语?缅甸不同地区汉语教学类型有哪些各自的优点和缺陷?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文章归纳并阐述了缅甸主要的汉语教学类型,通过典型个案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各种汉语教学类型与地理分布的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为:首先阐述缅甸政府语言政策的历史,对这种语言政策影响下的缅甸汉语教学类型进行归纳,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再对典型个案进行案例分析,并结合各地区的人文地理分布情况分析这些汉语教学类型在不同地区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缅甸汉语传播的特点及其发展策略。本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宏观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缅甸的汉语教学类型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考察缅甸不同地区的汉语教学类型,然后从缅甸政治、教育、语言政策诸多角度,对汉语教学的不同类型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本文可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即介绍研究背景、研究主要的目的和意义,阐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从国家层面上对汉语教学类型的成因历史进行分析,即缅甸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历史及其对汉语教学类型的影响。第叁部分是对缅甸的汉语教学类型及其形成原因的初步介绍,包括缅甸汉语教学的先天地理优势、民族同源以及华人搬迁史对汉语教学类型地理分布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对各类汉语教学类型的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包括形成的原因、规模、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通过对比叁种不同的汉语教学类型,探讨缅甸汉语传播的特点及发展方略,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缅甸叁种汉语教学类型的地理分布图作为研究的成果之一列入附录之中。本文提出了缅甸汉语教学类型的不同特点:即缅甸北部汉语教学在果敢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下,作为“一语”教学的“民族化”特点、中部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的“多样化”特点及南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国际化”特点。接着在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缅甸汉语教学自主传播的顶层设计:需求决定论,从汉语语言资源的角度重新认识汉语在缅甸的地位;论述各族语言资源自然协调现象,提出语言资源利用最大化是汉语自主传播顶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并在其理论基础上对缅甸汉语教学提出建议,以期汉语教学在缅甸各地区健康发展。中缅两国作为友好邻邦,两国之间经济贸易往来非常频繁,缅甸对于高级汉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缅甸经济和信息不断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缅甸国家政府应在宏观层面上对语言进行规划,在对本国的汉语传播进行顶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缅甸汉语语言资源的分布情况,以便针对各种不同汉语教学类型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研究汉语教学类型和地理分布可以深化对缅甸汉语传播现状的认识,更好地指导缅甸的汉语教学,从而充分发挥缅甸汉语国际传播的区位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5-04-30)

邓姝[9](2015)在《民歌调式类型及地理分布探析——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中的部分汉族民歌(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叁大类)为分析对象,将617首湖南汉族民歌的调式分为单一调式和交替调式两大类,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汉族民歌的调式类型及其地理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本文来源于《歌海》期刊2015年01期)

邓启耀[10](2014)在《中国民族服装的人文地理分布与款式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云南哀牢山一带有民谣说:河坝住摆衣(傣族),峡谷住土佬(壮族),下半山住彝家,上半山住哈尼,高山住苗哥瑶哥,大家都是共一个奶头的弟兄,都是哀牢山的子孙。这还只是哀牢山一地的情形。如果将中国各民族的衣着情况,沿着不同纬度、海拔和自然环境做一概述,会看到更丰富的变化层次。这里较少天地一色、索然寡味的单一自然环境,各族服装更少因时而趋的一统流行色。正所谓"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俗","隔山隔河不同装"。赫哲族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学文库·艺术人类学文丛: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下卷)》期刊2014-11-01)

地理分布区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通过调查东海陆架区、渤黄海海区及桑沟湾海区不同生物地理分布类型砂壳纤毛虫的分布模式,探究不同季节各生物地理分布类型砂壳纤毛虫(近岸型、暖水型、北方冷水型)在中国近海的交汇情况,以及海流、水团等物理因素对其交汇情况的影响。东海陆架区主要为暖水型和近岸型砂壳纤毛虫的交汇。暖水型砂壳纤毛虫垂直分布模式为斑块状,通常有1-3个丰度极大值,所有断面暖水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高值区(丰度极大值的1/3)形成管状分布;其管状分布的位置与暖水团的位置相吻合;暖水型和近岸型砂壳纤毛虫的丰度高值区呈镶嵌状分布。因此,暖水型砂壳纤毛虫应该是由暖流(包括台湾暖流和黑潮)输送至东海陆架区:暖流核心由于与周围水团混合较少,因此暖水型砂壳纤毛虫丰度较高;暖流外围与近岸水团发生混合,暖水型砂壳纤毛虫丰度降低,并与近岸型砂壳纤毛虫发生混合。首次报道了东海陆架区近岸型砂壳纤毛虫的垂直分布模式,即丰度高值区通常出现在水深为40-60 m的站位的近底层区域,底层丰度高值主要出现在50 m等深线附近,并向50 m等深线两侧(近岸浅水区和远岸深水区)逐渐降低。该分布模式与东海陆架区锋面区位置一致,揭示了锋面系统对近岸型砂壳纤毛虫分布模式的影响,即近岸型砂壳纤毛虫丰度的高值出现在锋面海区并向锋面两侧降低。在渤、黄海海区,首次报道了暖水型砂壳纤毛虫的存在:暖水型砂壳纤毛虫夏季在渤、黄海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表层暖水团中;冬季仅在黄海东南部受黄海暖流影响的深水区有分布。北方冷水型砂壳纤毛虫在盛夏(8月)和冬季在黄海均被检出,而在渤海没有发现,夏季主要分布在黄海冷水团中,冬季由于黄海暖流入侵,分布区域北移。近岸型砂壳纤毛虫在水体的丰度高值主要出现在不同水团交汇的锋面区(50 m等深线附近)而不是近岸浅水区。叁种生物地理分布类型砂壳纤毛虫在渤、黄海的交汇情况为:夏季,暖水型和北方冷水型砂壳纤毛虫在垂直方向上分开,即暖水型主要分布在表层暖水层,北方冷水型主要分布在底层冷水团;冬季,二者在水平方向上分开,即暖水型主要在黄海东南部由黄海暖流形成的暖水团中,北方冷水型的分布区域则在暖流入侵的作用下北移;近岸型砂壳纤毛虫为渤、黄海的优势类型,与暖水型和北方冷水型均发生混合,但其丰度高值与暖水型、北方冷水型丰度的高值不发生重迭。该海区暖水型砂壳纤毛虫均为扩散能力较强的先锋属,近岸型砂壳纤毛虫根据分布特征可以分为核心属和近岸属。在夏季,暖水型的先锋属可以和近岸型的核心属和先锋属交汇;在冬季,虽然两种类型的先锋属均已经交汇,但暖水型的先锋属与近岸型的核心属未交汇。在桑沟湾海区,四个季节的调查主要检出近岸型和广布型砂壳纤毛虫,没有暖水型和北方冷水型砂壳纤毛虫被检出。近岸型砂壳纤毛虫种类组成及最大丰度的变化与黄海的近岸型种类组成及最大值变化存在一致性。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砂壳纤毛虫群落存在湾内、湾外的差异,湾外群落较湾内群落提前一个季节,因此存在四个季节性差异群落。为了进一步探究砂壳纤毛虫群落的变化是否伴随着微食物网结构的变化,在桑沟湾进行了四个季节微食物网各生物类群的生物量调查。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砂壳纤毛虫群落类似,同一季节,微食物网结构也存在湾内、湾外的差异,且湾外较湾内提前一个季节,因此存在四个季节性微食物网结构。根据环境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到一致的结果,因此水团为影响微食物网结构及砂壳纤毛虫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本论文首次提出了通过将微食物网中各生物类群的生物量以对应的细菌生物量为基础进行归一化,得到各生物类群的相对生物量,进而研究不同微食物网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除纤毛虫外,四个季节各生物类群的平均相对生物量存在较大季节差异;在春、夏季,湾内、外微食物网结构的差异主要由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混合营养鞭毛虫造成,在秋季主要由聚球藻和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形成,在冬季则为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在微食物网中,摄食者与饵料生物的比例也不是恒定的:鞭毛虫与微微型浮游生物生物量的比值随微微型浮游生物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r=0.237,P<0.05),而纤毛虫与其饵料生物(包括微微型浮游生物和鞭毛虫)生物量的比值随饵料生物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r=-0.631,P<0.0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理分布区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华斌.贵州汉语方言山咸摄鼻韵尾脱落的地理分布与类型特征[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陈雪.不同生物地理分布类型砂壳纤毛虫在东、黄海海区的交汇[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

[3].陆唯梅,李丽萍.地理分布图的常见类型和答题模板建构[J].地理教育.2016

[4].和智利,赵文英.纳系族群父辈女性亲属称谓的类型及地理分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5].崔卫华,胡玉坤,王之禹.中东铁路遗产的类型学及地理分布特征[J].经济地理.2016

[6].陶冶.基于“中药生物的地理分布类型与优质、道地药材优选模式”研究滁州百部的质量[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

[7].赵则玲.浙江宁海方言人称代词说法的地理分布及其类型[J].台州学院学报.2015

[8].KHIN,KHIN,TUN(赵紫荆).缅甸汉语教学类型及地理分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9].邓姝.民歌调式类型及地理分布探析——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为例[J].歌海.2015

[10].邓启耀.中国民族服装的人文地理分布与款式类型[C].中国艺术学文库·艺术人类学文丛: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下卷).2014

标签:;  ;  ;  ;  

地理分布区类型论文-李华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