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包络OFDM的关键技术研究

恒包络OFDM的关键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对于未来宽带无线数字通信系统而言,正交频分复用(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因为具有频带利用率高、有效克服多径干扰等优点,而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之一。但OFDM的固有缺陷就是信号存在大的峰均功率比(PAPR, Peak-to Average Power Ratio),此点使得OFDM系统对发射机功放引起的非线性扭曲异常敏感,需要大的输入功率补偿。本文重点研究恒包络OFDM(CE-OFDM, Constant Envelope OFDM)技术,它将OFDM信号通过调制到恒包络载波信号的相位中,有效地解决了OFDM的高PAPR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着重研究了CE-OFDM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和频率选择性多径衰落信道下的性能。通过仿真,获得如下结论:调制系数直接影响着CE-OFDM的频谱特性和误比特性能;非编码的CE-OFDM在多径衰落信道下具有频率分集特性。(二)针对CE-OFDM系统特点,以循环位移的CHU序列作为时域训练序列,提出了一种柯西内插估计器,实现如下:首先利用最大似然准则估计出训练序列处的信道冲激响应(CIR, Channel Impulse Response),然后利用柯西内插方法获得数据符号处的CIR。在典型市区信道仿真表明:在慢时变信道,柯西内插的性能优于线性内插和二次内插,比最小均方误差差。(三)全面比较和分析了三种分块传输技术OFDM、CE-OFDM和单载波频域均衡(SC-FDE, Single Carrier Frequency-Domain Equalization)的误比特率、谱效率以及功放效率。仿真结果表明:在中低信噪比下,OFDM系统的误比特性能最优,SC-FDE其次,CE-OFDM最差;在高信噪比下,CE-OFDM性能优于OFDM和SC-FDE。它们的PAPR大小关系如下:CE-OFDM<SC-FDE<OFDM.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CE-OFDM的关键技术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2 无线信道
  • 2.1 无线信道传输环境
  • 2.1.1 无线信道的建模
  • 2.1.2 无线信道的大尺度衰落
  • 2.1.3 无线信道的小尺度衰落
  • 2.2 本论文的信道模型
  • 2.2.1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模型
  • 2.2.2 时变信道模型
  • 2.3 总结
  • 3 OFDM、SC-FDE以及CE-OFDM的基本原理
  • 3.1 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
  • 3.1.1 OFDM的系统模型
  • 3.1.2 OFDM的DFT/IDFT实现
  • 3.1.3 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 3.1.4 OFDM的峰均比(PAPR)
  • 3.2 SC-FDE的基本原理
  • 3.2.1 SC-FDE的系统模型
  • 3.2.2 SC-FDE的数学描述
  • 3.3 CE-OFDM的基本原理
  • 3.3.1 CE-OFDM的系统模型
  • 3.3.2 CE-OFDM的基本特征
  • 3.3.3 CE-OFDM的算法实现
  • 3.4 OFDM、SC-FDE以及CE-OFDM的比较
  • 3.4.1 峰均比(PAPR)
  • 3.4.2 载波频偏和相位噪声
  • 3.4.3 功放效率
  • 3.5 总结
  • 4 理想信道估计条件下CE-OFDM系统的性能仿真
  • 4.1 引言
  • 4.2 CE-OFDM的性能研究
  • 4.2.1 CE-OFDM在AWGN信道中的性能分析
  • 4.2.2 CE-OFDM在多径衰落信道下的频率分集特性研究
  • 4.2.3 CE-OFDM的频谱特性分析
  • 4.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4.3.1 系统仿真参数的设置
  • 4.3.2 CE-OFDM的性能仿真结果及讨论
  • 4.3.3 OFDM、CE-OFDM以及SC-FDE的性能仿真比较
  • 4.4 总结
  • 5 CE-OFDM的信道估计
  • 5.1 引言
  • 5.2 导频插入与导频图样
  • 5.3 CE-OFDM的信道估计模型及训练图样
  • 5.4 信道估计常用方法
  • 5.4.1 最大似然准则(ML)
  • 5.4.2 最小均方误差准则(MMSE)
  • 5.4.3 基于SVD的低复杂度的LMMSE估计器
  • 5.5 基于时域训练序列的时域内插信道估计算法
  • 5.5.1 柯西内插
  • 5.5.2 一阶线性内插
  • 5.5.3 二阶多项式内插
  • 5.6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5.7 总结
  • 6 结束语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期望最大化算法的捷变频联合正交频分复用雷达高速多目标参数估计[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0(07)
    • [2].科技热词[J]. 科学家 2017(13)
    • [3].超100Gbit/s高速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技术[J]. 光通信研究 2014(05)
    • [4].光正交频分复用的关键技术研究[J]. 光通信技术 2013(11)
    • [5].正交频分复用(OFDM)在水声通信中的应用[J]. 科技经济市场 2008(08)
    • [6].光正交频分复用中的定时同步方法[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1(06)
    • [7].光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的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J]. 量子电子学报 2011(06)
    • [8].光纤射频传输系统中相干正交频分复用的研究[J]. 光通信技术 2008(12)
    • [9].一种改进的正交频分复用信道同步估计算法[J]. 激光杂志 2015(03)
    • [10].基于多边带调制产生全光正交频分复用信号的研究[J]. 光学学报 2011(07)
    • [11].光正交频分复用(OFDM)光纤通信系统综述[J]. 光通信技术 2011(08)
    • [12].时间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原理及设计[J]. 科技资讯 2010(03)
    • [13].中远程反舰导弹基于OFDM的导航电文研究[J].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6(06)
    • [14].光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及其应用(1)[J]. 中兴通讯技术 2011(04)
    • [15].光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及其应用(2)[J]. 中兴通讯技术 2011(05)
    • [16].光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及其应用(3)[J]. 中兴通讯技术 2011(06)
    • [17].小波包正交频分复用的性能分析[J]. 广东通信技术 2008(02)
    • [18].低压电力线数据通信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08)
    • [19].基于改进NC-OFDM算法的仿真设计与分析[J]. 计算机科学 2020(10)
    • [20].电力线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的实时信道估计[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9(02)
    • [21].正交频分复用传输速率最大化自适应水声通信算法研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5(12)
    • [22].再入飞行器正交频分复用遥测系统设计[J].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6(04)
    • [23].OFDM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J]. 电子制作 2015(20)
    • [24].全光OFDM信号的产生技术[J]. 光通信研究 2012(02)
    • [25].子载波个数对非对称限幅光正交频分复用误码率的影响[J]. 中国激光 2012(06)
    • [26].正交频分复用在舰船盲波束形成通信中的应用[J]. 电声技术 2011(08)
    • [27].基于Light Fidelity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J]. 软件 2020(09)
    • [28].基于准恒包络正交频分复用的临近空间通信抗衰落技术[J]. 电信科学 2019(01)
    • [29].浅析OFDM技术及其应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9(05)
    • [30].W波段正交频分复用信号传输系统的实验研究[J].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6(01)

    标签:;  ;  ;  ;  ;  ;  ;  

    恒包络OFDM的关键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