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S(深层肌肉刺激仪)结合超短波等常规疗法治疗腰背筋膜炎的临床对比研究

DMS(深层肌肉刺激仪)结合超短波等常规疗法治疗腰背筋膜炎的临床对比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讨论DMS结合超短波等常规疗法对腰背筋膜炎的影响。方法:将38例腰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进行单纯的超短波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DMS治疗,所有治疗均为1次/d,每周六次,持续治疗3周。采用腰背筋膜炎疗效标准和腰背疼痛评分(NPRS)标准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S结合超短波疗等常规法疗法对腰背筋膜炎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腰背筋膜炎主要是腰骶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慢性损伤[1]。临床表现主要以腰痛为主,检查脊柱外形一般正常,仰俯活动多无障碍,腰肌或筋膜损伤时,骶棘肌外、骶骨髂后部或骶骨后面腰背肌上点处有压痛,棘上或棘间韧带劳损时,压痛点多在棘突上或棘突[2]。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针灸中医治疗、运动体操疗法、物理治疗等,但是每种方案的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不尽相同[3]。DMS即电动深层肌肉刺激仪是一种通过击打和机械振动作用于深层肌肉和本体感觉的激发和恢复[4]。本研究通过观察DMS结合超短波等常规法治疗腰背筋膜炎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和疗效,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关键词】DMS;超短波;常规治疗;腰背筋膜炎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199-0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腰背筋膜炎患者38例,年龄40~65岁,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病程为两周至一年,慢性劳损者20例,无明显诱因的12例,因外伤史造成的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9例。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下腰部疼痛表现,所有患者都经过CT等影像学检查排除骨折、骨肿瘤、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等引起的的腰部疼痛。同时排除患有精神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出血倾向等原发性疾病。

纳入标准:(1)参照《中华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确诊为腰背筋膜炎;(2)可独自、安全行走到门诊治疗。排除标准:(1)影响到步行的疾病;(2)排除各种心脑血管功能不佳、腰椎间盘病变等并发疾病;(3)对DMS治疗方法感觉不适者;(4)各种原因不能配合治疗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腰背筋膜炎治疗方案:1次/d,6d/周,治疗时间3周。具体方法包括超短波对置腰背部20min/d;中药熏洗腰背部20min/d;热磁置于腰背部20min/d;腰背部核心肌群训练(平板支撑训练10min/d、俯卧弹力带置于双踝进行双髋分别后伸训练,每侧10min)。

治疗组:先使用DMS治疗仪对整个后背筋膜从上到下反复匀速刺激(3cm/s)6min之后对疼痛明显的下腰部着重刺激(2cm/s)4min,对于明显痛点可定点放置30s。然后进行常规治疗:1次/d,6d/周,治疗时间3周。

1.3评定方法

采用腰背筋膜炎疗效标准和数字疼痛评价量表(NPRS)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定[5]。NPRS评分,0分无任何疼痛;1~3分有轻微痛感;4~6分中度疼痛;7~10分疼痛严重。腰背筋膜炎的疗效评定根据《中医疗效评定标准》中对腰背筋膜炎的疗效标准分为(1)治愈:腰痛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自如;(2)好转:腰痛减轻,腰部活动基本恢复;(3)未愈:症状未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NPRS评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N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NPRS评分有显著提高,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治疗组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腰部是躯干活动强度与范围较大的部位之一,腰部软组织的劳损性疾病称为腰背筋膜炎[1]。一般为肌肉使用过多,出现功能减退、扳机点疼痛、无力及周围基质消溶增多,代谢毒物增加[6]。本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多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腰部大面积疼痛、酸胀不适、沉重发紧、乏力,酸痛可沿下肢外侧向下放射,患者常常不能准确地指出疼痛部位,活动时多伴有酸痛不适感。腰背筋膜炎分为急性、慢性腰背筋膜炎。

如今治疗腰背筋膜炎的方法有很多,分为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中医疗法有针灸、艾熏、按摩、中药汤剂内服配合熏蒸用药,西医疗法有口服药物治疗、封闭治疗、矫形器等方法[7,8]。以往的研究证明,通过积极正确的治疗可以缓解甚至治愈腰背筋膜炎的症状,减少腰背筋膜炎所带来的运动障碍和生活不便。本研究通过比较超短波等常规治疗和DMS联合超短波等常规疗法治疗腰背筋膜炎,发现两组治疗方案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通过超短波、热磁、中药熏洗、腰背肌核心肌群训练的常规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腰背肌和周围筋膜的炎症,促进受损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代谢率,从而增加受损部位的营养供应,修复受损部位组织,最终达到改善疼痛,恢复腰背部的基本活动[9,10]。

本研究的DMS采用60HZ频率,治疗时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操作者的经验,垫上1~3cm的毛巾卷,每次治疗时长约10min。因为后表线筋膜束连接并保护整个身体后表面,所以最先从整个后背开始,逐步过度到病变部位。通过DMS的刺激可带动局部损伤部位的炎症的吸收,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从而减轻疼痛[11];通过对筋膜和肌肉的轻微牵拉作用,可有效保持其弹性[11]从而恢复肌肉原本的性质。因此DMS结合超短波等常规疗法治疗在改善腰背筋膜炎患者疗效和NPRS评分方面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常规治疗。

综上所述,治疗腰背筋膜炎可采用DMS结合超短波等常规疗法治疗效果可观,但由于观察时间有限,未能长期跟踪后期复发率,仍有待更深一步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王永强.弓步转体步行训练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腰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4):300-301.

[2]LuT,SongQH,XuRM,etal.EffectofTaiChiexerciseincombinationwithauricularplasteronpatientswithlumbarmusclestrain[J].IntJClinExpMed,2015,8(2):2949-2953.

[3]樊卫星.功能康复训练并激光中频照射治疗中老年人群腰背筋膜炎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0):2808-2809.

[4]程亭秀,刘树义,王泽军,等.深层肌肉刺激仪治疗臀小肌损伤临床研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5(3):127-129.

[5]严广斌.NR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ratingscale[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3):410-410.

[6]KingK,DavidsonB,ZhouBH,etal.Highmagnitudecyclicloadtriggersinflammatoryresponseinlumbarligaments[J].ClinicalBiomechanics,2009,24(10):792-798.

[7]WangYY,YangL,YangJS,etal.Curativeeffectofscrapingtherapiesonlumbarmusclestrain[J].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13,33(4):455-460.

[8]Zhang,H.F.,[Fireneedlecombinedwithsmallneedle-knifefor58casesofchroniclumbarmusclestrain].ZhongguoZhenJiu,2014.34(6):P.572.

[9]Panayi,S.Theneedforlumbar-Pelvicassessmentintheresolutionofchronichamstringstrain[J].JBodywMovTher,2010,14(3):294-298.

[10]Song,Z.Treatmentof1000casesoflumbarsofttissueinjurywithacuPuncturePlusexercise[J].JTraditChinMed,1993,13(1):19-21.

[11]MyersJB,LephartSM.Sensorimotorcontributiontoshoulderstability:effectofinjuryandrehabilitation[J].ManTher,2006,11(3):197-201.

标签:;  ;  ;  

DMS(深层肌肉刺激仪)结合超短波等常规疗法治疗腰背筋膜炎的临床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