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实验研究

创伤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实验研究

论文题目: 创伤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外科学

作者: 孙健鸣

导师: 时德

关键词: 动脉瘤,动静脉瘘,创伤,模型

文献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建立实验性兔股动脉瘤、动静脉瘘模型的可行性,提供基本实验条件,模型建成后进行多普勒听诊检查,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CDFI)、CTA、MRA 及 DSA 的检测,进行 tAVF 的血气分析,模型的大体观察、病理检查及电镜组织学的检查,了解模型在不同的检测方法上的表现,同时,对比目前先进的检测手段的各自优点,为临床诊断该类疾病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参考。同时该模型的建立也为观察小血管在不同的检测手段上的表现、测试诊断仪器的性能提供了机会。 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白兔 40 只,随机分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 PA、tAVF 模型。 (1) PA 组:新西兰白兔 20 只,雌雄不拘,体重 2.5~3.5 kg,麻醉:2.5 %戊巴比妥钠,30 mg/ kg 沿耳缘静脉注入。显露股动脉,纵行切开3 mm 切口,相对位置的股内侧肌肌壁上用双极电凝器烧灼成直径 3 mm,深约 5 mm 的圆形肌肉洞穴,显微镜下行股动脉-肌洞洞穴的吻合。动物分为五组,每组四只,每组制作 4 个 PA 模型,共制作 20 个 PA模型。 (2) tAVF 组:动物准备、麻醉部分同(1),行股部切口,显露股动脉、股静脉,股静脉顺行切开 3 mm,股动脉剪成 3 mm×1 mm 的椭圆洞口。显微镜下行股动脉、股静脉的侧-侧吻合,至吻合口无漏血,“四头”充盈良好。动物分为五组,每组四只。每组制作 6 个(单、双侧手术各二只),共 30 个手术部位,成功制作 tAVF 模型 26 个。 多普勒听诊器行模型的血流探测,tAVF 血气分析,CDFI,CTA,MRA,DSA 检测,并行解剖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 20 只新西兰白兔中成功制作动脉瘤 16 个,成功率 80%,30 个手术部位成功制作 tAVF 模型 26 个,成功率 87%。 PA 组:5~11 天发现搏动性包块出现,大部分(12/16)在 6~9 天出现,模型建成; tAVF 组,见“四头”无扭曲、变形,模型即建成。 (一)CDFI 可提供四肢血管的解剖和功能情况的信息,但在外周的血管疾病诊断上不同于一般的软组织及脏器的操作常规,具有更高的理论要求和技术要求。 ①PA 组:二维声像图,在股部发现圆形团块,直径 0.5~5.5 cm,团块边界清晰,有较厚囊壁;瘤体大者,腔内可见不规则中等回声的血栓,有时内部团块无回声,但适当提高增益,可见密集的细小回声呈漩涡状流动。CDFI,显示团块内呈彩色涡流状,有时可见供血动脉,收缩期彩色血流喷出,色彩明亮,冲入腔内,使腔内彩色血流呈旋转;而舒张期返回动脉内,血流来回往复,呈镶嵌多彩状血流。 多普勒流速曲线,表现为双相血流曲线。可在破口处测及收缩期高速高阻血流。舒张期呈反向低速血流,而腔内旋转血流流速常较低。 ②tAVF 组:二维声像图,由于洞口型动静脉瘘的显示很差,本实

论文目录:

英文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题目:创伤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创伤性兔股动脉瘤模型的建立及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创伤性兔股动静脉瘘模型的建立及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05-07-22

相关论文

  • [1].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 朱文焕.苏州大学2012
  • [2].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D]. 段传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2
  • [3].颅内常见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研究及动脉瘤微弹簧栓塞预测程序的研制[D]. 黄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
  • [4].VSMC凋亡及其调控在脑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意义[D]. 郭付有.四川大学2005
  • [5].颅内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及发病机制的研究[D]. 郭予大.四川大学2005
  • [6].Willis环前部动脉瘤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及显微手术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治疗结果分析[D]. 赵丛海.吉林大学2006
  • [7].炎症反应及其调控在脑动脉瘤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D]. 冯桥显.四川大学2006
  • [8].VSMC凋亡与增殖在脑动脉瘤形成及破裂中的作用和意义[D]. 韩天旺.四川大学2006
  • [9].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研究[D]. 顾宇翔.复旦大学2005
  • [10].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陈亮.复旦大学2007

标签:;  ;  ;  ;  

创伤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