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 ——以上海市“外来媳妇”为例

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 ——以上海市“外来媳妇”为例

论文摘要

通过对婚迁到上海某中心城区X街道“外来媳妇”的调查,本篇论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的状况,并对影响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本篇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在文献综述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学术界在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方面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篇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构架。第二章标题是上海的女性移民。这一章主要对上海的女性移民,主要是以婚姻迁移为目的女性婚姻移民以及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政策进行了梳理。首先笔者简单地回顾了自上海开埠以来,女性移民迁入上海的进程;接着分析了近年来上海市“两地婚姻”连年增加的原因;进而梳理了上海市各级政府针对婚姻移民群体的户籍制度和各项政策;最后对本次调查的样本情况做了简单描述。第三、四、五章是本篇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是对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的分析,第四章是对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社会支持的研究,第五章分析了影响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的因素。在第三章中,通过对一手数据和资料的分析,笔者从经济适应、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三个层面对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的内容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的四个模式。本章得到了以下新的观点:观点之一,作为同样是来自农村的底层移民,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劳动力移民(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有着不同的特点。以往的对农民工的社会适应的研究并没有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对男性劳动力移民和女性劳动力移民的社会适应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认为,农民工的社会适应表现为经济、社会、心理的依次递进的特点;而本研究认为,作为婚迁到城市的女性移民,她们的社会适应首先是从心理适应开始的。虽然城市婚姻移民在婚迁地的收入较低、居住条件较差,又在较长时间内不能获得城市户籍,但她们在心理方面的适应状况较好。这一状况表明,虽然同为城市新移民,但迁移的目的不同,对移民的社会适应的影响也不同。观点之二,虽然与城市男性结婚并得以进入城市生活,但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因为婚姻而得到提高,换句话说,城市女性婚姻移民并没有因为婚姻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其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来看,城市女性婚姻移民应属于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边际人”。在第四章中,根据城市女性婚姻移民自身的特点,首先从生命历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女性婚姻移民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接着又研究了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社会支持的不同形式;最后,在对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概括了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社会支持的特点。本章得到的观点是: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支持网的规模较小,既小于城市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的规模,也小于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的规模。从网络关系的构成来看,女性婚姻移民社会支持网的构成主要以强关系为主,这与以往对农民工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在社会支持策略方面,女性婚姻移民主要采取以家庭支持和自我支持的社会支持策略。与以往对城市职业女性的相关研究结论相对比,女性婚姻移民缺少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策略。家庭、亲属,特别是直系亲属,为女性婚姻移民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支持,包括实际性支持和情感支持;由邻居、朋友和同事提供的社会交往的支持比较缺乏。在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支持体系的构成中,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比较突出,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则明显不足。第五章研究了影响城市女性婚姻社会适应的因素。以往的相关研究一般从户籍制度等宏观方面来分析对影响某一群体社会适应的因素,在本研究中,比较全面地从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个体资源(自身的文化程度、婚后家庭地位、参照群体等因素)、社会支持和户籍制度、社会文化因素等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的因素。其中,从家庭地位和参照群体方面分析其对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的影响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女性婚姻移民的受教育程度、社会支持、户籍制度和文化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是不利的,它们导致女性婚姻移民社会资源的缺乏,造成了女性婚姻移民低下的社会地位;从经济上和身份认同上阻碍了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女性婚姻移民融洽的家庭关系和较高的家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对她们的心理起到了一定的补偿作用,有利于她们的社会适应。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婚姻迁移的研究回顾
  • 二、社会适应的研究回顾
  • 三、社会支持网的研究回顾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构想
  • 二、基本概念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意义
  • 第二章 上海的女性移民
  • 第一节 移民城市和上海的女性婚姻移民
  • 第二节 上海市有关女性婚姻移民的制度和政策
  • 第三节 样本基本资料分析
  • 第三章 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分析
  • 第一节 女性婚姻移民的经济适应
  • 第二节 女性婚姻移民的生活适应
  • 第三节 女性婚姻移民的心理适应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女性婚姻移民社会支持
  • 第一节 女性婚姻移民生命历程中的社会支持
  • 第二节 女性婚姻移民的支持形式
  • 第三节 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支持网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响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个体因素与社会适应
  • 第二节 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
  • 第三节 制度和文化因素与社会适应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上海市女性婚姻移民部分调查报告样张
  • 附录二:上海市女性婚姻移民访谈案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网络婚姻的危害特征和解决对策[J]. 法制与经济 2019(11)
    •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婚姻伦理研究述评[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01)
    • [3].好婚姻小火慢熬[J]. 思维与智慧 2019(21)
    • [4].龙陵县中缅跨境婚姻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05)
    • [5].浅析法律在婚姻家事中发挥的作用[J]. 法制博览 2019(35)
    • [6].试析农村入赘婚姻的变革——以河南省清丰县S村为例[J]. 法制博览 2020(02)
    • [7].区域文化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基于跨省流动人口的研究[J]. 社会 2020(01)
    • [8].唐代婚姻,为什么相对包容与开放[J]. 人民论坛 2020(05)
    • [9].我国跨境婚姻的历史寻径与现实审视[J]. 学习与探索 2020(03)
    • [10].贫困对农村居民婚姻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5县258农户的实证检验[J]. 上海农业学报 2020(02)
    • [11].资源失灵与阻抗力——基于M村婚姻暴力现象的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2020(02)
    • [12].再思圣经中的婚姻观[J]. 天风 2020(05)
    • [13].传统的延续与现代的糅合——文化变迁视域下西江苗族婚姻文化的社会人类学考察[J]. 地方文化研究 2020(02)
    • [14].关于农村男青年婚姻困难问题研究——以鲁豫地区为例[J]. 青年学报 2020(02)
    • [15].流动夫妻的婚姻是如何走向不稳定的?[J]. 武夷学院学报 2020(02)
    • [16].《婚姻故事》的女性主义与性别政治[J]. 电影文学 2020(11)
    • [17].女性农民工迁移婚姻风险及其分析视角[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04)
    • [18].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的演进逻辑——基于家庭经济学的分析[J]. 商洛学院学报 2020(03)
    • [19].试论聘礼和嫁妆在当代婚姻中的意义[J]. 长治学院学报 2020(03)
    • [20].“门当户对”的婚姻更美满吗?[J]. 经济评论 2020(02)
    • [21].近代奉天婚姻改良运动中的官方运作观察[J]. 兰台世界 2020(07)
    • [22].新生代农民工跨省婚姻的特征与生成归因——基于江西省M村的调查[J].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20(02)
    • [23].情感期望视角下的婚姻冲突研究——基于县域青年的调查[J]. 人口与社会 2020(04)
    • [24].大学生婚姻态度与内外控人格、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J]. 国际公关 2020(07)
    • [25].多重排斥、价值嬗变与农村跨省婚姻研究——以东莞宗族型X村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 2020(09)
    • [26].婚姻家事案件对诉讼程序的特殊需求分析[J]. 法制与社会 2020(25)
    • [27].农村婚姻消费过度缘起及治理[J]. 学习与实践 2020(07)
    • [28].成人婚姻态度与依恋及自尊和信任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0(08)
    • [29].指向三级预防的婚姻教育[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10)
    • [30].行为能力在婚姻无效纠纷中的认定[J]. 法制博览 2020(27)

    标签:;  ;  ;  

    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 ——以上海市“外来媳妇”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