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1 V2区突变对抗V3区单克隆抗体逃逸的影响

HIV-1 V2区突变对抗V3区单克隆抗体逃逸的影响

论文摘要

HIV的中和抗体是指可以与HIV病毒特异结合并且阻断病毒侵入细胞的抗体,它在控制HIV感染中起重要作用。HIV中和抗体的靶位是病毒的膜蛋白上那些与细胞受体结合并和膜融合有关的区域,抗体的结合与相关蛋白的构象紧密相关。HIV-1的包膜蛋白gp120对病毒侵入起重要作用,也是抑制HIV-1感染的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靶点。gp120的V3区与病毒结合宿主细胞密切相关,该区域集中了多个中和抗体表位。有研究发现包膜蛋白V2区的突变可以增强中和抗体对HIV-1的中和作用,但是相关的细节和机制还不明确。过去的研究得到一个自然培养中出现的V2区突变型病毒,L175P env。该V2突变显著提高了V3中和抗体KD-247对病毒的中和能力,但是目前还不清楚这个突变是否普遍影响V3区与抗体的结合,以及这种影响的发生机制。第一部分将重组有HIV野生型JR-FL株的包膜蛋白基因Env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JR-FL WT env或突变型质粒pJR-FL L175P env、重组有骨架蛋白基因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SG3和转染表达促进质粒pRSV-Rev,共同转染293T细胞,从而获得突变株和野生株假病毒。将假病毒与系列稀释的中和抗体、TZM-bl细胞混合并孵育,然后检测病毒感染能力的降低和抗体中和病毒的百分比,获得中和抗体半数抑制浓度(IC50),研究V2突变对假病毒JR-FL的影响。结果发现数种V3中和抗体在较高浓度下方可中和野生株JR-FL WT假病毒;对V2突变株JR-FL L175P中和活性显著提高,在非常低的浓度下即可中和该病毒。0.5γ、KD-247、717G2和5G2与JR-FL WT的IC50值分别为4.0252μg/ml、12.2132μg/ml、10.8875μg/ml和7.6555μg/ml,而与JR-FL L175P的IC50值分别为<0.0016μg/ml、0.0024μg/ml、和<0.0016μg/ml,所需中和抗体浓度的数量级相差103倍。本实验证明V2区突变L175P可以改变多个V3区特异性中和抗体对病毒的中和能力。第二部分使用质粒pJR-FL WT env或pJR-FL L175P env、pSG3和pRSV-Rev,共同转染293T细胞,使用0.5% NP40裂解细胞,获得突变株和野生株gp120单体。在ELISA检测中,用抗人C5单克隆抗体包被96孔板,将突变株和野生株gp120单体分别与V3中和抗体、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G、磷酸盐底物反应,测定各孔A405值,绘制gp120单体与V3中和抗体的结合图,比较JR-FL WT gp120单体和JR-FL L175P gp120单体与不同V3中和抗体结合力的差异。实验发现gp120单体与各种V3中和抗体结合实验的ELISA曲线基本相同。V3抗体0.5γ、KD-247、717G2和5G2与野生株gp120单体结合曲线和突变株结合曲线基本重叠,所需中和抗体浓度基本相同。这些结果证明了V3中和抗体对gp120蛋白单体的结合力不因V2区突变而改变。第三部分使用真核细胞表达质粒串联HIV-1的env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并转染293T细胞,使gp120三聚体蛋白表达到293T细胞的表面,并根据GFP荧光来检出转染成功细胞。被转染细胞分别与V3中和抗体、PE-Cy5荧光标记的鼠抗人IgG抗体孵育,然后使用免疫染色和双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几种常见V3区中和抗体对野生型和突变型gp120蛋白的结合力指标:平均荧光强度(MFI)等量化指标。发现该V2区突变导致了gp120另一结构区,V3区的中和抗体对HIV-1的包膜蛋白的结合力明显上升,提示V2区突变可以提升病毒对抗体中和作用的敏感性。基于上述结果分析,V2区的L175P突变改变了gp120蛋白天然三聚体的结构,促进了V3区抗体的中和能力。这个结果揭示了V2区对gp120蛋白结构的影响发生在三聚体结构上。本发现证明V2区对于维持整个gp120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并影响V3区抗体对病毒的识别与中和。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V3中和抗体对假病毒中和活性的测定和比较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HIV-1 gp120单体与V3中和抗体的结合力测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JR-FL gp120三聚体与中和抗体的结合能力的测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Ⅰ型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中和抗体的制备与鉴定[J]. 免疫学杂志 2015(08)
    • [2].登革病毒重组包膜蛋白表达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 2012(09)
    • [3].家禽注射西尼罗河病毒包膜蛋白可产生免疫保护[J]. 中国家禽 2010(07)
    • [4].抗核包膜蛋白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研究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08)
    • [5].HIV跨膜蛋白gp41和gp36原核表达及抗原性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21)
    • [6].HIV-1包膜蛋白ENV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2(05)
    • [7].应用类病毒对PRRSV GP5包膜蛋白的功能进行鉴定[J]. 中国畜牧兽医 2009(07)
    • [8].研究人员诱导产生了可同时识别HIV-1的包膜蛋白和脂类的中和抗体[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9(10)
    • [9].HIV包膜蛋白跨膜区的结构对疫苗设计的意义[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6(07)
    • [10].鉴定HIV-1包膜蛋白gp41的近膜端外部区与其N端三聚体结构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病毒融合相关的潜在机制[J]. 科学通报 2009(09)
    • [11].HBV包膜蛋白N-糖基化修饰变异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和转归的关系[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07)
    • [12].乙肝病毒大包膜蛋白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J]. 西北农业学报 2010(06)
    • [13].登革病毒四型联合重组包膜蛋白Ⅲ区的表达和免疫原性鉴定[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6(01)
    • [14].HIV-1包膜蛋白gp41优势抗原的构建及可溶性表达[J]. 生物技术通讯 2011(06)
    • [15].云南省瑞丽市2016年登革病毒包膜蛋白基因进化特征分析[J]. 病毒学报 2017(06)
    • [16].携带乙肝大包膜蛋白L基因与结核Esat6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J]. 华北农学报 2011(02)
    • [17].4株鸭坦布苏病毒包膜蛋白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及表达[J]. 中国兽医学报 2013(02)
    • [18].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的研究近况[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 [19].靶向包膜蛋白的HIV进入抑制剂非感染性定量筛选方法的研究[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05)
    • [20].1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与实验室指标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2)
    • [21].乙型脑炎疫苗株SA14-14-2包膜蛋白279位氨基酸回复突变对其毒力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3(04)
    • [22].免疫缺陷性皮肤病[J].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1(02)
    • [23].HIV包膜蛋白Gp120在果蝇Schneider 2细胞内的表达纯化及初步性质鉴定[J]. 病毒学报 2010(06)
    • [24].中国HIV-1BC亚型包膜蛋白gp120核酸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J]. 江苏医药 2014(24)
    • [25].抗艾滋病病毒疫苗研究现状(摘要)[J]. 抗感染药学 2011(01)
    • [26].登革病毒包膜蛋白、衣壳蛋白及膜结合蛋白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现状[J]. 热带医学杂志 2012(08)
    • [27].甲醇诱导条件对登革病毒四型联合重组包膜蛋白Ⅲ区表达的影响[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9(02)
    • [28].基因治疗中的慢病毒载体组成[J]. 科技经济导刊 2016(01)
    • [29].利用细胞筛选法从噬菌体抗体库鉴定人源HIV-1单克隆中和抗体[J]. 病毒学报 2013(05)
    • [30].EWI-2wint分子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J]. 微生物与感染 2008(02)

    标签:;  

    HIV-1 V2区突变对抗V3区单克隆抗体逃逸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