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 评价不同红霉素给药方案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了解红霉素的相关副作用,分析发生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方法 临床观察2004年 2 月至 12 月收治的 337例病人,按黄瑛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即频繁呕吐≥3 次/天,奶量不增或减少>3 天和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 1/3)。36 例新生儿纳入观察对象,随机化分为 EM-A 组(5mg/kg.次,Qd)和 EM-B 组(5mg/kg.次,Q12h)。同期选取无喂养不耐受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配对比 1:1)。每天记录奶量、热卡、体重、胃残余量、呕吐、大便次数等,定期采集相关化验检查。结果 (1)337 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 11.3%,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66,P<0.01)。足月儿为 4.2%,>2000g 的早产儿为29.6%,≤2000g 的早产儿为 52.4%。(2)EM-A 组与 EM-B 组在奶量、热卡、体重增长和大便次数上,均为治疗后大于治疗前;在 GRV%上治疗后则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治疗至 GRV%≤10%天数、经胃肠摄取热卡达 50kcal/kg.d 和 100kcal/kg.d 日龄、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以及体重增减上,EM-A 组与 EM-B 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经胃肠达到 50kcal/kg.d 和 80kcal/kg.d 日龄上试验组慢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率 EM-A组为 66.67%,EM-B 组为 44.44%,总体有效率为 55.56%,各组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血象、肝功能和心电图上,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出生体重(B 值-3.550)是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而宫内窘迫(B 值 2.759)和胃出血(B 值 2.317)是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不同。EM-A 组和 EM-B 组在主要疗效指标及有效率上无差异。不同给药方案与疗效无关,未发现红霉素副作用。出生体重、宫内窘迫、胃出血是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有效、安全的。

论文目录

  • 论文 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红霉素给药方案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红霉素血药浓度与喂养不耐受疗效的关系及喂养策略的探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俯卧位护理干预应用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影响分析[J]. 名医 2020(07)
    • [2].喂养不耐受风险评估表评估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风险的有效性[J]. 广东医学 2019(20)
    • [3].非营养性吸吮改善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71)
    • [4].谷氨酰胺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 2016(02)
    • [5].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07)
    • [6].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09)
    • [7].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14)
    • [8].早产儿母乳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09)
    • [9].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 健康之路 2017(09)
    • [10].52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9)
    • [11].间歇泵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观察[J]. 当代医学 2013(36)
    • [12].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26)
    • [13].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探析[J]. 心理月刊 2020(11)
    • [14].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探讨[J]. 黑龙江中医药 2020(01)
    • [15].护理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08)
    • [16].107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高危因素分析[J]. 中外医疗 2019(17)
    • [17].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76)
    • [18].不同方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干预的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35)
    • [19].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研究进展[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3(04)
    • [20].9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护理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8)
    • [21].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 2013(01)
    • [2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06)
    • [2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1)
    • [24].多潘立酮联合抚触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07)
    • [25].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16)
    • [26].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效果[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23)
    • [27].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35)
    • [28].51例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原因分析[J]. 护理研究 2011(11)
    • [29].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点及对策[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0)
    • [30].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 2010(02)

    标签:;  ;  ;  ;  

    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