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187诱导来源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

A23187诱导来源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背景及目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经传统化疗达完全缓解后体内仍残留有 108109个白血病细胞,尽管反复强化治疗,体内仍有微小残留病变(MRD)的存在而成为白血病复发的根源。最大限度的杀灭残留白血病细胞是防止复发,延长缓解期和无病生存期的关键。树突状细胞(DC)在免疫反应中起关键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激活初始型及静息 T 淋巴细胞,是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可以诱导抗原特异的细胞毒性 T 细胞(CTL)产生。其独特的功能在肿瘤免疫中备受关注,DC自然成为我们研究的靶点之一。最常用的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是利用细胞因子组合 GM-CSF、IL-4/TNF-α作为诱导因子,但此方法体外诱导生成 DC 一般需要 714 天,时间较长,细胞因子用量较大,价格昂贵,存在污染的可能性。国外曾有钙离子载体可以诱导 CD34+造血干、祖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快速生成 DC 的零星报道。本试验旨在探讨利用单一的试剂—— 一种钙离子载体 A23187,将不同亚型的 AML 细胞在体外诱导转化为 DC,并比较钙离子载体与常规的细胞因子组合 GM-CSF+IL-4 诱导 AML 细胞生成 DC 的异同,将为临床培养 DC 提供快速、简便、易行、稳定的新途径。 将 AML 原始细胞转化为 DC(AML-DC),可以纠正 AML 细胞的免疫缺陷,可以递呈所有公认的白血病特异性抗原,因此最大限度的产生白血病特异性CTL,为临床彻底清除AML的微小残留病变(MRD)提供一条新途径,也为 AML 自体干细胞移植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体外净化方法。 方法:用密度梯度比重离心法分离 8 例初发的 AML 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以每孔 1×106个细胞在 24 孔板内液态培养,共分 3 组培养, CI 组:A23187 加入含 10%人 AB 血清的 RPMI1640 培养液(完全培养液);CK 组:GM-CSF+IL-4 加入完全培养液;对照组仅含完全培养液。培养 4 天,倒置显微镜及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培养前后细胞 CD83、CD14、CDW123、HLA-DR 免疫表型的变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采用 MTT 比色法测定 DC 刺激同种异体 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并比较 A23187 诱导的 DC 激活的 T 细胞与 IL-2 激活的 T 细胞的杀伤自身白血病细胞活性的异同。 结果:1.培养四天后,CI 组和 CK 组细胞有相似的变化,细胞体积变大,形态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细胞周围出现树突状伪足。 CI诱导组与 CK 组相比,细胞体积更大,细胞周围树枝状突起更明显。CI 组出现上述变化的细胞占 30%~60%左右,而 CK 组不足 30%,对照组细胞生长缓慢,且形态变化不大,未见树突样细胞出现。 2.DC 的免疫表型测试中 CI 组和 CK 组与对照组相比 CDW123、HLA-DR表达明显上调,CD14 表达下调。DC 成熟特异性标记 CD83 在 CI 组明显上调,但是 CK 组 CD83 无变化。 3.A23187 诱导的 DC 对同种异体 T 淋巴细胞刺激作用远高于 CK 组及对照组,且随 DC 细胞数量的增加刺激 T 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增强。 4.CTL 活性测试中可见 A23187 诱导的 AML-DC 刺激自体 T 细胞使其抗自身白血病的活性明显增强。当效靶比例为 50:1 时,A23187 诱导的 AML-DC 激活的 T 细胞与 IL-2 激活的 T 细胞其抗自身白血病的活性有明显的差异(P<0.05)。 结论:1.利用单一试剂钙离子载体 A23187,体外可以将 AML 细胞诱导转化为形态、表型和功能上符合 DC 特征的细胞。 2. CI 组诱导 AML 细胞 4 天内即可生成 DC,且生成 DC 高表达成熟特异标记 CD83,而 CK 组至少需 7 天,且生成的 DC 中 CD83 阳性细胞低表达。

论文目录

  • 一、论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实验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方法的比较
  • (五) 实验二钙离子载体诱导AML 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作用及 CTL 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
  • (六) 讨论
  • (七) 结论
  • (八) 参考文献
  • (九) 附图
  • 二、文献综述
  • (一) 正文
  • (二)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数字微分的函数化树突状细胞算法模型[J]. 计算机工程 2020(09)
    • [2].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会议热点解读[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1)
    • [3].中国医科院揭示树突状细胞启动“经典免疫”的调控机理[J]. 生物学教学 2017(01)
    • [4].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会议通知[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6(03)
    • [5].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会议通知[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6(04)
    • [6].“吞噬细胞”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探究[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Z1)
    • [7].链球菌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12)
    • [8].肺抑瘤膏联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晚期肺腺癌23例[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06)
    • [9].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2(02)
    • [10].白血病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6)
    • [11].封面图片——树突状细胞[J]. 中国厂矿医学 2009(04)
    • [12].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35)
    • [13].树突状细胞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0(01)
    • [14].靶向树突状细胞的结肠癌肿瘤疫苗的制备[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15].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18(07)
    • [16].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7(01)
    • [17].口腔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59)
    • [18].肠道共生菌通过视黄酸脱氢酶阳性的树突状细胞调控外周淋巴系统的扩展和维护[J]. 科学新闻 2017(04)
    • [19].树突状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价值与途径分析[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4)
    • [20].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人体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27)
    • [21].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的生物活性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33)
    • [22].不同浓度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白介素-4对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的影响[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02)
    • [23].肝树突状细胞在肝损伤和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J]. 肝脏 2014(04)
    • [24].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03)
    • [25].树突状细胞在宿主抗白色念珠菌感染中的激活信号通路[J]. 口腔医学研究 2011(01)
    • [26].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J]. 热带医学杂志 2011(04)
    • [2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1(06)
    • [28].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中的作用[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8(04)
    • [29].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 2020(04)
    • [30].原苏木素A调控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功能状态的实验研究[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7(04)

    标签:;  ;  ;  ;  

    A23187诱导来源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