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子液晶论文-孔翔飞,李俊,俞建文,罗荣根,刘书利

超分子液晶论文-孔翔飞,李俊,俞建文,罗荣根,刘书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分子液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氢键,自组装,超分子,液晶

超分子液晶论文文献综述

孔翔飞,李俊,俞建文,罗荣根,刘书利[1](2019)在《氢键组装的超分子液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典型的氢键组装的超分子液晶材料的组装方法和分子结构,对比其光电性能和自组装特点,并对其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进行展望。这类材料依据氢键组装的方式和分子结构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封闭型和结构开放型。与后者相比,前者具有易于结构修饰和易于精确调控性能的特点。但两者内部的分子结构变化时,组装的超分子液晶材料的性能均受到显着影响。分子间氢键作用组装的超分子液晶材料具有高度有序性和可精确调控性,因此作为新型材料在有机光电器件和纳米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9年11期)

李志军,张静,魏学红,蔡瑾,吴立新[2](2018)在《基于多金属氧簇的手性超分子液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手性诱导为切入点,采用含胆固醇基团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静电包覆缺位的Keggin结构多金属氧簇K7PW11O39·12H2O,得到了手性介晶阳离子修饰的多金属氧簇杂化超分子复合物。圆二色谱对该复合物光学活性的表征说明外围的手性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诱导复合物显示出手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曲线法、偏光显微镜观察和变温X射线衍射详细研究了该复合物的热性质和相行为,结果表明该复合物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热致液晶性质,是一种典型的手性近晶A相离子液晶材料。(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朱亚兰,陈小芳,涂远洋[3](2017)在《基于氢键作用的超分子液晶嵌段共聚物薄膜多尺度纳米结构的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层次多尺度纳米结构的构建在制备新功能材料、刺激响应型材料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近些年来已成为软物质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若将小分子通过非共价键作用接到嵌段共聚物某一段上,可在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的基础上嵌入周期尺寸在1~10 nm范围内的另一种有序结构,从而实现结构中包含结构的多层次多尺度纳米组装结构。目前关于超分子嵌段共聚物薄膜的报道中,通常只能观察到薄膜表现形成的嵌段共聚物部分的微相分离结构,而无法观察到超分子聚合物形成的小尺寸有序结构,限制了对这类体系的深入研究。我们研究了一系列基于聚苯乙烯-聚(4-乙烯基吡啶)(PS-b-P4VP)与弯曲形液晶小分子(12CBP)通过氢键复合形成的侧链型超分子液晶嵌段共聚物薄膜样品的表面形貌随12CBP含量变化。AFM研究表明,由于两种尺寸在薄膜中采取不同的取向方式,我们可观察到丰富的表面形貌,在某些条件下能从AFM图中直观地看到两种不同尺度的有序结构共存的特殊形貌。(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肖安琪,沈志豪,范星河[4](2017)在《基于树枝状分子的氢键复合物侧链型超分子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制备及相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多官能团内核出发,通过枝化基元逐步重复增长,可以形成具有高度枝化结构的树枝状叁维大分子。由于其具有单分散性的精确分子结构、大量的官能团和分子内腔而备受医学以及纳米科学等领域的关注。其中Percec等人开发的芳醚树枝状分子由于合成简单、自组装能力强等特点而被广泛研究。首先我们成功合成了一种一代的树枝状小分子((4-3,4,5)8G1-COOH),观察了这样的树枝状液晶小分子基元的相行为和相结构的变化。而后通过溶液共混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复合比的聚(4-乙烯基吡啶)(P4VP)与一代的树枝状小分子((4-3,4,5)8G1-COOH)基于氢键作用复合的超分子液晶聚合物体系,结合红外光谱(FT-IR)、DSC、小角X射线散射(SAXS)和广角X射线衍射(WAXD)等表征手段可以系统的研究温度和复合比等因素对本体样品和相结构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D:高分子物理化学》期刊2017-10-10)

单天宇,陈思,王旭[5](2017)在《液晶客体分子对超分子液晶凝胶的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凝胶兼具液晶的各向异性和凝胶因子的自组装特性,在光电等智能材料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目前对液晶凝胶的研究主要在于不同结构的凝胶因子对凝胶性能的影响,而很少详细研究液晶客体分子的不同所造成的液晶凝胶性能的差异。因此我们利用一种新型的POSS核树枝状大分子为凝胶因子,分别在胆甾相和近晶相液晶中组装成超分子液晶凝胶,对这两种液晶凝胶进行了详细的性能研究:管反演法和流变测试证实不同相态的液晶客体分子会显着影响液晶凝胶的溶胶-凝胶转变温度和储能模量。本文的研究可以探寻客体分子对超分子液晶凝胶性能的影响规律,加深对液晶凝胶的认识进而有效调控其性能。(本文来源于《2017创新驱动加快发展丽水生态工业——新材料学术论坛学术论文集》期刊2017-07-15)

张小艳,屠迎锋[6](2016)在《富勒烯超分子液晶的制备及其在光子晶体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富勒烯液晶材料能够结合富勒烯本身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液晶的自组织特性,因而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一类新型的富勒烯超分子液晶的制备及其作为填充材料在光子晶体中的应用研究。设计、合成的分子结构中一端为富勒烯单元,另一端为端基烷基取代的没食子酸单元,中间以柔性间隔基连接。由于富勒烯单元与烷基链的不相容性,导致分子发生自(本文来源于《2016年两岸叁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主题C:高分子有序结构的构筑与表征》期刊2016-08-02)

张刊,白跃峰,赵可清,余文浩,倪海亮[7](2016)在《基于点击反应叁唑桥连的苯并菲超分子液晶的合成及介晶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点击反应由于简单、高效、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使其作为一种合成方法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目前,将点击反应生成的叁唑五元环作为功能基元或官能团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以苯并菲为盘状介晶基元,通过端炔与高能迭氮点击反应生成1,4-二取代,1,2,3-叁唑五元环桥连的苯并菲二聚体,再以其为母体,通过与氯化钯配位形成苯并菲液晶超分子化合物1,以及与含端基羧酸的苯并菲化合物通过室温挥发的方法得到氢键复合物2a~d。FTIR检测发现:氢键作用的超分子化合物2中,存在单氢键和双氢键两种氢键作用;当含端基羧酸的单体与二聚体的比例增加至3:1时,分子间氢键的数目不再增加。两类超分子化合物的介晶性质通过DSC和POM的检测,均表现出较好的介晶性特征,特别是配位键作用的超分子化合物1相对点击反应生成的二聚体的介晶区间拓宽了70℃,为可逆复变六方柱状相。(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期刊2016-07-01)

孔德云[8](2016)在《基于哒嗪酮并四硫富瓦烯的超分子液晶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液晶是基于非共价健相互作用形成的液晶复合体系,其中非共价健包括氢键作用、离子键作用、亲水疏水作用、静电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等。本文合成了一系列基于四硫富瓦烯的哒嗪酮化合物,并且通过不断调整柔性链长短来调整分子整体刚柔性比,使其具有液晶性能。研究过程中发现,目标化合物具有液晶性,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当化合物5f柔性链长度为18个碳时,目标分子不但具有液晶性,而且还产生了凝胶性质,是一种良好的有机凝胶因子。通过核磁氢谱和红外确定目标化合物5a-f的结构,并利用通过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利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曲线,发现目标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是一个准可逆的过程,并且氧化还原电位要高于TTF本身,说明目标产物稳定性良好。利用偏光显微镜观测出不同柔性链长度的目标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液晶结构。目标化合物5f具有凝胶性质,对其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成胶能力进行了研究。利用红外检测出其形成凝胶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氢键作用,并且利用落球法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样品浓度越大,凝胶热稳定性越好目标化合物7可以在非常低的浓度下形成凝胶,通过变温核磁研究发现,化合物7形成凝胶的主要驱动力为氢键,π-π、s-s堆积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目标产物在光电材料及软材料应用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李新桐[9](2015)在《基于酰肼基团的超分子液晶的二维红外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液晶材料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主要利用一维和二维红外相关光谱对叁种液晶材料即C16-NO2, TC6, E12-10-NO2进行了研究。结合一维红外光谱,我们不仅清楚地了解到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各化合物在近晶相中,氢键在其中是主要的驱动力,并且鉴别了氢键的种类。另外,对于叁种化合物的某些构型变化也进行了分析。最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对于C16-NO2化合物,从结晶态到近晶相,烷基链由反式构象大量变换到无序构象。在相转变过程中,C=O和N-H基团的伸缩模式的波数位移偏大,表明分子内氢键很弱,甚至有可能破裂,说明了分子间距离从结晶态到近晶相是在增大的。其次,苯环的骨架振动也有了足够大的空间来改变自身结构,从而削弱π-π堆积的相互作用力。在近晶相中氢键在N-H和C=O中的键合作用很强。对于TC6化合物,在结晶态和液晶态下氢键强度和烷基链的构型变化相序相反。在结晶态,氢键强度要先于碳氢链中的构型变化;然而,在液晶态中,趋势呈相反状态。在升温过程中光谱强度变化的顺序为:1589cm1(苯环的骨架振动)和1685cm1(υ,弱氢键键合的C=O),1633cm1(υ,强氢键键合的C=O),1618cm1(υ,强氢键键合的C=O),1646cm1(υ,强氢键键合的C=O),1577cm1(苯环的骨架振动)。同时, TC6在酰胺I带中包含4条分立的谱带,即在1685、1646、1633和1618cm-1谱带。在液晶相中,没有自由的N-H和C=O基团存在, N-H和C=O基团之间至少存在四种类型的氢键,即υ(N-H)(3259cm-1)和υ(C=O)(1633cm-1)构成的强氢键,以及在υ(N-H)(3360cm-1)和υ(C=O)(1633cm-1,υ(N-H)(3259cm-1)和υ (C=O)(1685cm-1),以及υ (N-H)(3360cm-1)和υ(C=O)(1685cm-1)构成的弱氢键。对于E12-10-NO2,可以得出结论,在升温过程中,首先,烷基链的结构变化要先于氢键的变化;其次, E12-10-NO2至少含有至少存在五种氢键,即υ(N-H)(3206cm-1)和υ(C=O)(1593cm-1)构成的分子间强氢键、υ(N-H)(3344cm-1)和υ(C=O)(1593cm-1)构成的氢键、υ(N-H)(3206cm-1)和υ(C=O)(1649cm-1)构成的氢键、υ(N-H)(3206cm-1)和υ(C=O)(1656cm-1)构成的氢键、υ(N-H)(3206cm-1)和υ(C=O)(1681cm-1)构成的氢键、υ(N-H)(3206cm-1)和υ(C=O)(1695cm-1)构成的氢键。说明,在升温过程中,分子间氢键是构成液晶态中分子结构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王京魁[10](2015)在《基于氢键作用的超分子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和相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聚(4-乙烯基吡啶)(P4VP)与具有扇形尾链的树枝状小分子(nCTB)基于氢键作用复合的超分子液晶聚合物体系P4VP(nCTB)x(n=6,10,12,14),系统性研究了小分子接枝率、烷基尾链长度以及温度等因素对本体样品的相结构和相行为的影响。将该方法扩展到嵌段共聚物体系中,得到的PS-b-P4VP(12CTB)x本体和薄膜样品通过溶剂退火的方法处理能得到“结构中包含结构”的多种多级有序取向结构。本论文主要的内容包含以下叁方面:1、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含有棒状液晶基元和叁条长的烷基链组成的扇形小分子(nCTB)(n=6,10,12,14)。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确认了小分子的化学结构,并保证其纯度符合实验要求。偏光显微镜(POM)观察到小分子具有各向异性。差示扫描量热计(DSC)的结果显示了随着烷基尾链增加,小分子的熔融温度(Ti)随之提高,小分子的尺寸也相应增大。2、结合红外光谱(FT-IR)、POM、DSC和小角X射线散射(SAXS)等表征手段可以系统的研究小分子接枝率,烷氧基尾链长度和温度叁个因素对P4VP(nCTB)x(n=6,10,12,14)体系本体样品相结构的影响。通过FT-IR的方法可以表征均聚物P4VP和nCTB是成功复合的。POM观察了复合体系的液晶态织构。从DSC实验结果能够看出,随着小分子接枝率x的增大,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会降低,说明小分子在其中起到的是类似于“小分子增塑剂”的作用。SAXS数据提供了聚合物形成的有序结构以及相态变化过程的信息,分析所得数据可以画出超分子聚合物的相结构模型。当小分子含量比较少的时候,四个体系的样品由于微相分离作用,形成层状相结构;随着x的增大,体系会转变成六方柱状相结构(ΦH)。当n=6时,该体系只能观察到层状相结构,并且内部结构的有序程度并不高。当n=10,12,14时,伴随小分子烷基尾链长度的增加,体系从层状相变成六方柱状相的相转变提前并且体系的有序结构尺寸也变大了。在升降温过程中,P4VP(nCTB)x复合体系有丰富的相转变行为,烷基尾链所占体积分数(falkyl chain)在0.56-0.58之间时,我们观察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有序-有序转变相转变过程(OOT),进一步用变温FTIR和变温SAXS进行实验研究能帮助提出可能的解释。3、用溶液共混和旋涂的方法分别制备了嵌段共聚物(PS27k-b-P4VP7k)和小分子12CTB基于氢键作用络合成的超分子液晶嵌段共聚物PS27k-b-P4VP7k(12CTB)x的本体和薄膜样品。结合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同步辐射等手段对体系的本体性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因为嵌段共聚物自身以及小分子与P4VP之间有两重微相分离作用,通过改变小分子含量,一系列有序的“结构中包含结构”相结构可以观察到,且适当的剪切力作用有助于控制样品的取向。但小分子含量的增加使得小分子与P4VP的微相分离作用增强而嵌段共聚物本身相结构的发育受到制约。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掠入射小角X射线散射(GISAXS)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系统的研究PS-b-P4VP(nCTB)x体系的薄膜内部相结构的变化。初步的研究发现,采用溶剂退火的方法能够很好的调控薄膜样品的取向方向;当改变小分子的含量时,薄膜样品可以形成各种多级多尺度的有序相结构;薄膜厚度,处理样品时选择的溶剂等因素都会极大的影响最终薄膜的形态。但限于时间关系,只是一些有趣的聚合物液晶结构在膜内的排列现象被观察到,对于复杂结构的形成机理还有待更加深入的探索。(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5-01)

超分子液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手性诱导为切入点,采用含胆固醇基团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静电包覆缺位的Keggin结构多金属氧簇K7PW11O39·12H2O,得到了手性介晶阳离子修饰的多金属氧簇杂化超分子复合物。圆二色谱对该复合物光学活性的表征说明外围的手性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诱导复合物显示出手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曲线法、偏光显微镜观察和变温X射线衍射详细研究了该复合物的热性质和相行为,结果表明该复合物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具有热致液晶性质,是一种典型的手性近晶A相离子液晶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分子液晶论文参考文献

[1].孔翔飞,李俊,俞建文,罗荣根,刘书利.氢键组装的超分子液晶的研究进展[J].液晶与显示.2019

[2].李志军,张静,魏学红,蔡瑾,吴立新.基于多金属氧簇的手性超分子液晶[J].无机化学学报.2018

[3].朱亚兰,陈小芳,涂远洋.基于氢键作用的超分子液晶嵌段共聚物薄膜多尺度纳米结构的自组装[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4].肖安琪,沈志豪,范星河.基于树枝状分子的氢键复合物侧链型超分子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制备及相结构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D:高分子物理化学.2017

[5].单天宇,陈思,王旭.液晶客体分子对超分子液晶凝胶的性能影响[C].2017创新驱动加快发展丽水生态工业——新材料学术论坛学术论文集.2017

[6].张小艳,屠迎锋.富勒烯超分子液晶的制备及其在光子晶体中的应用[C].2016年两岸叁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主题C:高分子有序结构的构筑与表征.2016

[7].张刊,白跃峰,赵可清,余文浩,倪海亮.基于点击反应叁唑桥连的苯并菲超分子液晶的合成及介晶性[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2016

[8].孔德云.基于哒嗪酮并四硫富瓦烯的超分子液晶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

[9].李新桐.基于酰肼基团的超分子液晶的二维红外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0].王京魁.基于氢键作用的超分子液晶聚合物的合成和相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5

标签:;  ;  ;  ;  

超分子液晶论文-孔翔飞,李俊,俞建文,罗荣根,刘书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