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理冲突到矛盾式回归:《卢布林的魔术师》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从伦理冲突到矛盾式回归:《卢布林的魔术师》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论文摘要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是著名的美国犹太作家。他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继索尔·贝娄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美国犹太作家。《卢布林的魔术师》被西方评论家誉为辛格最佳长篇小说,最能体现辛格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读《卢布林的魔术师》,分析主人公雅夏内心的伦理冲突及其原因和后果,并进一步揭示解决冲突的方式,从而根据情节中蕴藏的伦理线剖析出辛格所表达的伦理思想。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主人公雅夏内心面临的三种伦理冲突。根据犹太伦理,犹太人要笃信上帝,忠于配偶,不得通奸、偷盗。雅夏无法改变的犹太身份以及犹太文化的熏陶迫使他笃信上帝,但科学的发展以及上帝对犹太人屡遭灾难却熟视无睹的事实又使得他不断怀疑上帝。他在信仰上帝与抛弃上帝这种伦理冲突中苦苦挣扎。忠于妻子的戒律与无法抑制自己去寻求新的情欲刺激的欲望之间的伦理冲突使得他在妻子与情人之间摇摆不定。禁止偷盗的戒律与通过盗窃满足情人金钱贪欲之间的伦理冲突使得他痛苦至极。雅夏最终选择了堕落,他抛弃上帝,背叛妻子,并为满足情人艾米利亚的贪欲而走上盗窃之路。第二章探讨雅夏因为堕落而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所遭受的惩罚。雅夏因盗窃而摔伤腿,事业受挫,被情人艾米利亚和泽弗特尔抛弃。深爱他的情人玛格达无法忍受他的滥情而以自杀作为对他的精神惩罚。雅夏失去了精神家园,遭遇精神困惑和异化。小说表明违反伦理规范的犹太人,应尽早回头,否则上帝的惩罚最终会降临到头上。第三章探讨一无所有的雅夏最终忏悔自己过去的罪行,重新遵守犹太伦理规范。雅夏回到家乡把自己囚禁在只能容身的小屋里终日忏悔,研读经书,行善积德。但是雅夏囚禁自我,心中对上帝的怀疑仍未完全消除,甚至还念念不忘以前的情人,这本身也违反了犹太伦理。意欲做一个完全符合犹太伦理道德的犹太人却最终不能实现,反映出雅夏内心的矛盾和无奈。小说一方面试图劝诫那些怀疑上帝、背离犹太伦理道德的犹太人尽早回归犹太伦理规范,另一方面又表明犹太人要处处完全符合犹太伦理规范是几近幻想。通过小说中从冲突、惩罚到矛盾式回归的伦理线可以看出,辛格意在指出那些违反伦理规范的犹太人最终会遭到上帝的惩罚。他试图劝诫犹太人虔诚信仰上帝,遵守犹太伦理规范,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最终的拯救。但是,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以及上帝对犹太人历史上遭受的种种苦难的熟视无睹又使得辛格不得不怀疑上帝以及基于上帝的一整套伦理规范。这种矛盾的心态不仅存在于主人公心中,也是辛格本人以及千千万万犹太人所面临的困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0.1 Literature Review
  • 0.2 Theoretical Approaches
  • 0.3 Originality of the Thesis
  • Chapter 1 Severe Ethical Conflicts in Yasha's Heart
  • 1.1 Does God Exist or Not?
  • 1.2 Following Happy Principle or Controlling Desire
  • 1.3 Stealing for Emilia or Living a Moral Life
  • Chapter 2 Consequences and Punishments Resulting from Yasha's Violations of Ethical Norms
  • 2.1 Physical Wound and Magda's Death
  • 2.2 Psychological Sufferings and Spititual Alienation
  • Chapter 3 Yasha's Ambivalent Return to Ethics
  • 3.1 Penitence:The Beginning to Atone for Sins in the Past
  • 3.2 Practical Actions:The Ultimate Way of Returning to Jewish Ethics
  • 3.3 Partially Ethical Jew and Ambivalent Feeling for God
  • Conclusion
  • Notes
  • Works Cited
  • Acknowledgements
  • Informative Chinese Abstract
  • Resume and Publications since Entering the Program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卢布林的魔术师》中雅夏自我信仰的探寻[J]. 今古文创 2020(20)
    • [2].论《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叙事判断[J]. 宿州学院学报 2017(07)
    • [3].《卢布林的魔术师》中雅夏焦虑心理探析[J]. 语文建设 2017(24)
    • [4].论《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神秘主义[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1)
    • [5].《卢布林的魔术师》中“背弃—回归”主题的空间解读[J]. 科技视界 2016(09)
    • [6].《卢布林的魔术师》中雅夏的心路历程[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05)
    • [7].从《卢布林的魔术师》看辛格小说的叙事艺术[J]. 芒种 2015(18)
    • [8].试析《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传统饮食文化[J]. 作家 2013(02)
    • [9].“同化”主题下的自我救赎——论艾·巴·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07)
    • [10].为了灵魂的自由——从《圣经》解读《卢布林的魔术师》[J]. 青年文学家 2010(09)
    • [11].论《卢布林的魔术师》的空间叙事艺术[J]. 名作欣赏 2013(30)
    • [12].论《卢布林的魔术师》的回归主题[J]. 才智 2013(26)
    • [13].《卢布林的魔术师》的精神分析解读[J]. 琼州学院学报 2012(06)
    • [14].《卢布林的魔术师》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 云梦学刊 2012(06)
    • [15].新历史主义解读《卢布林的魔术师》[J].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01)
    • [16].“夹缝人”的思考——浅析《卢布林的魔术师》和《所罗门之歌》的“回归”主题[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07)
    • [17].从《卢布林的魔术师》中女性形象解读艾·巴·辛格的犹太传统意识[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18].多重角色和多重性格的矛盾混合体——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中“雅夏”的形象分析[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06)
    • [19].语料库视角下《卢布林的魔术师》艺术特色研究[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0].传统的背离与复归——《卢布林的魔术师》的主题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1].试论辛格的存在主义思想倾向——浅析《卢布林的魔术师》[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1)
    • [22].雅夏的自我探寻——《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性别身份建构[J]. 宿州学院学报 2016(08)
    • [23].信仰的背弃与回归——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和他的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8)
    • [24].空间表征、身份危机与伦理选择——《卢布林的魔术师》中雅夏形象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 2018(05)
    • [25].雅夏“偷窃”背后的善良本性[J]. 大家 2010(19)
    • [26].论《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矛盾的上帝观[J]. 长城 2013(02)
    • [27].神性退隐之后——雅夏精神危机的启示[J]. 名作欣赏 2008(18)
    • [28].“人为信条”与荒谬感——谈辛格的宗教观[J]. 外国文学评论 2015(03)
    • [29].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边缘人母题”及其社会功能研究——以《卢布林的魔术师》《魔桶》《勿失良辰》为例[J]. 电影文学 2010(06)
    • [30].当代意义上时间场与地域场的消解——解读“亚夏”的认同困境和精神危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5)

    标签:;  ;  ;  ;  ;  

    从伦理冲突到矛盾式回归:《卢布林的魔术师》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