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实二重性中主体的发展

网络虚实二重性中主体的发展

论文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为人们开启了第二生存空间,给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带来重大的改变。现有的网络研究虽然比较全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某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其中较突出的是在研究网络相关问题时,对于网络虚拟以及由此产生的主体困惑的研究比较多,而没有充分的研究网络现实及其与主体相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所以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索。文章共分三部分进行阐述。本文第一章从回顾马克思对主体的规定性入手,简单分析了单独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继而对文章中涉及的网络、网络空间、虚拟、现实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分析了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以及网络中主体、客体和网络实践的虚实二重性。第二章指出网络的虚实二重性对主体产生的影响。一方面,网络对主体产生了积极作用。网络催生了新的产业、新的生产方式,将主体部分地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网络满足了主体的心理需求,提高了社会教育水平和主体的文化修养,增进了主体间交往。网络的发展为公共领域增加了新的模式,拓宽了主体的参政议政渠道,促进了民主进程。另一方面,网络虚实二重性中主体遇到的困境。单个主体的网络困境有三方面。首先,主体在网络行为中面临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主体的网络沉溺;其次,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让主体遭遇认识困境;最后,主体在价值关系中陷入困境。在交互主体的困境中,首先分析了网络交往的特点,继而指出主体困境在主体道德缺失方面的表现。网络的特性造成社会动荡、国家主权受损。第三章简单阐述了在网络条件下主体未来的发展图景。主体的能动性将带领主体走出网络困境,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主体的全面发展。首先,未来能实现主体劳动的自由发展;其次,主体的教育、道德、精神需求逐步满足,实现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社会民主进程进一步加快,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后,在网络的无界传播下,全球文化趋同,便于主体间交流。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网络中的虚实二重性
  • 1.1 主体与主体性
  • 1.2 相关概念辨析
  • 1.2.1 网络
  • 1.2.2 虚拟
  • 1.2.3 现实
  • 1.3 网络的虚实关系
  • 第二章 网络虚实二重性对主体的影响
  • 2.1 网络对主体的积极作用
  • 2.1.1 提高主体的劳动效率
  • 2.1.2 满足个体心理需求
  • 2.1.3 提高主体文化修养
  • 2.1.4 增进主体间交往
  • 2.1.5 便于主体参与政治活动
  • 2.2 网络虚实二重性中的主体困境
  • 2.2.1 个体主体面临的问题
  • 2.2.2 主体的交往困境
  • 2.2.3 对国家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
  • 第三章 网络虚实二重性中主体的发展
  • 3.1 有利于打破社会分工的局限性
  • 3.2 有利于主体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 3.3 有利于推动社会民主进程
  • 3.4 有利于促进全球文化趋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相关论文文献

    • [1].幼儿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培养[J]. 教育革新 2009(05)
    • [2].马克思的主体性变革与当代主体性重建[J]. 新视野 2020(01)
    • [3].理解与主体性认知[J]. 南方论刊 2019(12)
    • [4].确权赋能:激活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路径选择[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重构[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师范生主体性实践调查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06)
    • [7].“人”与“非人”——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考察[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01)
    • [8].农村“厕所革命”中村民主体性参与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07)
    • [9].当代消费活动中主体性的迷失[J]. 戏剧之家 2020(09)
    • [10].“恐惑”论:主体性的既视感[J]. 文学教育(下) 2020(02)
    • [11].构建中国主体性公共治理学派的反思性探索——评李俊清教授《族群和谐与公共治理》[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01)
    • [12].我国贫困治理中的主体性构造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06)
    • [13].中国特色扶贫制度模式对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的形塑逻辑[J]. 学习与实践 2020(02)
    • [14].主体性、专业性与人文性的凸显[J]. 教育传媒研究 2020(03)
    • [15].老子《道德经》的终极关怀思想与人的主体性及社会性的关系[J]. 汉字文化 2020(07)
    • [16].论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三重维度——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考察[J]. 宁夏党校学报 2020(03)
    • [17].网络社会中的主体性区隔:后现代的空间解构[J]. 宜宾学院学报 2020(05)
    • [18].论脱贫攻坚的人民主体性——基于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视阈[J]. 广西社会科学 2020(02)
    • [19].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与人民主体性的构建[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0].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塑[J]. 现代农村科技 2020(08)
    • [21].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党员主体性发挥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构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07)
    • [22].从主体性角度看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生态性建构[J]. 滨州学院学报 2020(01)
    • [23].新时代高校师德“主体性约束”审思[J]. 北京教育(德育) 2020(06)
    • [24].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主体性培育[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04)
    • [25].主体性视域下高校艺术专业双创教学中学生地位的彰显与落实[J]. 教育观察 2020(21)
    • [26].文学主体性中的自我与人际维度:一种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重访[J]. 中国文学研究 2020(04)
    • [27].松绑、赋权、引导: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建设路径——杜润生农民主体性建设思想的启示[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28].重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世界叙事[J]. 文化纵横 2019(03)
    • [29].试论幸福的主体性——由《幸福的他者性与为了幸福的教育》引发的思考[J]. 教育观察 2019(17)
    • [30].政党协商视域下参政党主体性建设的若干思考[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3)

    标签:;  ;  ;  ;  

    网络虚实二重性中主体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