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决策中考虑个体心理行为的群体极化模型研究

群决策中考虑个体心理行为的群体极化模型研究

论文摘要

决策科学在近几十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成为当前经济学界、数学界和管理决策领域的研究热点。从狭义决策到广义决策、从理性决策到行为决策、从个体决策到群决策,从单一目标决策到多目标决策,从确定方法到不确定方法,从单一决策方法到综合决策方法。决策科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而群决策作为数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与决策科学与一体的交叉学科。在解决实际的复杂决策问题时,多领域知识的需求和兼顾多方利益的需求导致群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越为重要传统的群决策理论基于个体完全理性与追求自利的假设之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设计群体决策程序与方法以及开发群体决策支持系统,使得群体决策取得客观上的最优效果。然而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大量不符合传统理性和自利假设的群体行为特征被发掘出来,包括群体极化、群体思维等等。其中群体极化现象由于其在群体决策活动中的显著性和普遍性备受关注。本文试图基于个体在群决策中的心理行为建立一个群体极化模型。主要研究内容总结为以下3点。(1)研究了个体在群体中的决策心理。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体在群体中的决策心理进行了规范化描述。认为个体在群体中的决策心理不同于个体单独决策的心理,除了考虑决策问题本身给自己带来的效用,还要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而群体压力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其它群体成员对决策问题存在一个期望决策值,当个体的决策值接近该群体期望值,会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可和支持,反之,当个体的决策值远离该群体期望值,则会遭到群体成员的排斥和反对。所以个体在群体中的决策要综合考虑决策值自身的效用和群体压力的心理效用。(2)提出了一个基于个体心理行为的改进的群体极化模型。传统的群决策模型并不考虑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无法解释群体极化现象。本文将群体压力效用加入到传统的效用函数当中,使个体在群体中的最优决策值由决策问题本身和群体压力的心理效用共同决定,并给出了群体压力效用函数的线性与非线性的函数形式。然后对模型的参数和极值进行了探讨。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将群体成员间互相影响的因素考虑在内,对传统模型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完善和发展。(3)对本文建立的改进的群体极化模型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首先对传统群决策模型中对群体偏好的处理方式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不足之处,然后基于本文给出决策效用函数式,给出了群体偏好的改进的表达式。由于群体偏好是群决策理论和模型中常重要的基础概念。所以对群体偏好表达式的修正对于传统群决策模型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本文也给出了基于本极化模型的避免群体极化现象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工作不仅丰富了有关群体极化现象的解释机制的理论研究,即个体在群体中的决策心理研究,也增加了群体极化模型的类型,更重要的,对于如何将群体成员间的互相作用纳入到传统的群决策模型当中,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群决策问题需要考虑个体心理行为
  • 1.1.2 传统的群决策理论与方法存在局限性
  • 1.1.3 研究考虑个体心理行为的群体极化现象的必要性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群决策中的个体心理行为如何导致群体极化现象
  • 1.2.2 如何构建考虑个体心理行为的群体极化模型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考虑行为的群决策相关文献综述
  • 2.0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2.0.1 文献检索范围分析
  • 2.0.2 文献来源及统计分析
  • 2.1 行为群体决策的起源与发展
  • 2.2 群决策中的行为特征
  • 2.2.1 从众行为
  • 2.2.2 群体思维
  • 2.2.3 群体极化
  • 2.3 关于行为群体决策理论与模型的研究
  • 2.3.1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行为群体决策理论与模型
  • 2.3.2 基于标准化(Normative)模型的群体决策理论与方法
  • 2.3.3 其他理论与模型
  • 2.3.4 行为群体决策理论与模型的应用研究
  • 2.4 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2.4.1 主要贡献
  • 2.4.2 不足之处
  • 2.4.3 已有研究对本文研究的主要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群体极化的已有研究分析与认识
  • 3.1 群体极化现象的起源与发展
  • 3.2 群体极化现象的解释理论
  • 3.2.1 社会比较理论
  • 3.2.2 说服理论
  • 3.2.3 自我分类理论
  • 3.3 有的群体极化模型研究
  • 3.3.1 两种典型的群体化模型分析
  • 3.3.2 有群体极化模型的优点和不足
  • 3.4 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条件
  • 3.4.1 发生群体极化现象的决策问题特征
  • 3.4.2 发生群体极化现象的个体偏好分布特征
  • 3.4.3 群体讨论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群决策中的个体心理行为研究
  • 4.1 群决策中的个体心理行为
  • 4.1.1 传统群决策理论中对个体决策心理的假定与描述
  • 4.1.2 群决策中个体决策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 4.1.3 群体压力
  • 4.2 群体期望
  • 4.2.1 群体期望概念的理论基础——社会规范
  • 4.2.2 群体期望的概念与属性
  • 4.2.3 群体期望的确定
  • 4.2.4 确定群体期望的算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进的群体极化模型构建
  • 5.1 构建群体极化模型的框架
  • 5.1.1 群体成员在群体中的决策心理过程
  • 5.1.2 问题描述与条件假定
  • 5.2 模型构建
  • i的线性函数式'>5.2.1 群体压力Hi的线性函数式
  • i的非线性函数式'>5.2.2 群体压力Hi的非线性函数式
  • 5.2.3 群体压力的作用域
  • 5.2.4 群体极化的完整模型
  • Gi(x)极值探讨'>5.2.5 个体在群体中的效用函数uGi(x)极值探讨
  • 5.3 模型参数的成员差异
  • 5.3.1 群体中的成员差异
  • 5.3.2 参数选取
  • 5.4 算例分析
  • 5.5 构建的群体极化模型的评价与分析
  • 5.5.1 模型的关键假设与创新
  • 5.5.2 模型的适用范围与改进的方向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群体极化模型的应用研究
  • 6.1 对传统群决策模型中的群体偏好的修正
  • 6.1.1 传统群决策模型中对群体偏好的假定与不足
  • 6.1.2 对传统群体偏好的修正
  • 6.2 基于群体极化模型的避免群体极化现象的方法
  • 6.2.1 模糊群体期望
  • 6.2.2 改进群体决策程序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7.2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3 本文的研究局限
  • 7.4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网络群体极化机制及治理研究[J]. 新媒体研究 2020(03)
    • [2].突发事件关注点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导向研究——基于“重庆公交车事件”案例分析[J]. 科技传播 2020(06)
    • [3].高校回应网络群体极化能力提升研究[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4].新媒体网络群体极化特征初解[J]. 发展 2020(08)
    • [5].网络群体极化引发的道德风险及对策分析[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6].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管理与防治[J]. 领导科学论坛 2018(17)
    • [7].互联网时代的群体极化问题——基于《网络共和国》的思考[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24)
    • [8].新浪微博机制下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J]. 新媒体研究 2019(01)
    • [9].“群体极化”之考辨[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03)
    • [10].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J]. 声屏世界 2019(03)
    • [11].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J]. 新闻论坛 2019(03)
    • [12].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J]. 视听界 2019(03)
    • [13].推荐算法驱动下“被动”群体极化现象及消解[J]. 青年记者 2019(31)
    • [14].网络群体极化的现象分析与启示[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1)
    • [15].从私人道德到普遍权利:“吴亦凡事件”中的群体极化与舆论转换[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23)
    • [16].桑斯坦的群体极化观研究[J]. 青年记者 2018(05)
    • [17].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机制[J]. 新媒体研究 2018(11)
    • [18].微博群体极化现象研究[J]. 新闻论坛 2018(05)
    • [19].从群体特征看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与消解——以新浪微博“东莞挺住”事件为例[J]. 电子政务 2017(05)
    • [20].微博中诱发群体极化现象的心理因素[J]. 西部广播电视 2017(20)
    • [21].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心理探析[J]. 青年记者 2016(03)
    • [22].信息茧房效应下微博群体极化现象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07)
    • [23].群体性事件中“网络群体极化”的作用机制研究[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2)
    • [24].构建网络群体极化与约束机制[J]. 学术交流 2015(06)
    • [25].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与引导[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14)
    • [26].网络群体极化的判定、测量与干预策略研究[J]. 电子政务 2015(10)
    • [27].谈谈中职生家长群使用中的群体心理现象[J]. 苏州教育信息化 2017(01)
    • [28].谈谈中职生家长群使用中的群体心理现象[J]. 山西青年 2017(06)
    • [29].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探析——以新浪体育微博为例[J]. 东南传播 2013(12)
    • [30].微博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J]. 青年记者 2013(36)

    标签:;  ;  ;  ;  

    群决策中考虑个体心理行为的群体极化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