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语文味”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试探“语文味”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张殿文(河北省大名县营镇回族中学)

【摘要】: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那么其缺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产生这种缺失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走在归家的路上?本文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作了如下几点探究。

【关键词】:语文味缺失回归

‘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们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他的这一定义显得比较质朴、率直,通俗而又不俗,但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却非易事,多年来中学的语文教学大多走在它的边缘。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

由于中国具体的国情和教育体制本身的不完善等原因,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由于功利主义的大道其行,长期以来处于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随着时代的推进,教育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着,从文本到教学方法等,都有所改进,语文教学一味政治化的导向有所改观,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语文教育曾一度陷入另一种误区:无论是学生的教,还是老师的学,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曾经有一段时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何为“名师”、“优秀教师”?那就是对考试大纲吃得最透彻的,对应试技巧把握得最到位的,由此所教的学生取得了高分的。何为优秀学生?分最高的。可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考分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课堂的中心自然也不在“语文味”了,教师的教大多为“灌输式”教,老师课堂上多是满堂灌,学生拼命的记笔记,然后死记硬背,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完全是一种机械化模式化。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异化。

1、“综合”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与定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于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其他课程的沟通,这也好似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实践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却颇有些偏失。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时却花了许多时间津津乐道的讲了宇航和月球的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科学课或综合课,这就必然导致了语文味的缺失。语文不能“包打天下”,如果搞泛化教育,“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仅使语文课程负担过重,也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所以,语文教学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园”。

2、“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这已成为事实。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笔者认为要区别看待。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苏州园林的景致,但我们无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人独钓寒江雪”所涵蕴的意境。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候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所以多媒体得慎用,有些文章是适合用的,如《安塞腰鼓》一文因为学生对安塞上的腰鼓完全不知,运用多媒体可带领学生较早的进入文本。而另外像《桃花源记》等文章笔者以为不必要,桃花源本身就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完全可让学生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桃花源不是更好么?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回归

语文教学无非是处理三方面的关系:文本、教师、学生,要使语文课堂大放异彩,就得从这三方面如手,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关系,那么“语文味”的大势已得矣。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倡“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

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语文课应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语文也同样,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两者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道统一”:言语内容就是道,言语形式就是文,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其一。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二)提倡“语文味”,还要提升教师素养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所以,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要使语文课堂有语文味,教师可以走以下两条路“专业化道路”和“个性化道路”。

(三)提倡“语文味”,主要是促成情感的共鸣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亦一样。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

“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然而,正所谓“说说容易,做做难”,要促成情感的共鸣又谈何容易,教师到底该怎么做呢?这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们目前又不能不看到,我们的教育很多还都远离了情感。教师“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冷静而客观的讲解使作品变得索然无味,没有情感而言。这样的结果是使所有学生的眼里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所有的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除了知识点的认识,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鸣,需要“语文味”。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二者应该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语文教师还需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儿”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①程少堂:《语文味研究回顾》,《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年第10期。

②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7期。

标签:;  ;  ;  

试探“语文味”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