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新解 ——以汪曾祺文学“民间性”为中心的再考察

汪曾祺新解 ——以汪曾祺文学“民间性”为中心的再考察

论文摘要

汪曾祺作为当代较有影响的作家,得到了为数众多的评论者的青睐和关注,近些年来,甚至出现了一波“汪曾祺热”的文化景观。在当代文学这一较难“写史”的文学研究背景下,众多论著加速了汪曾祺的“经典化”过程。以“民间”为视角切入汪曾祺研究,是本文的一次尝试。在以往的汪曾祺研究中,很少以此为视角来加以论述,并且在不多的论著中,也是把较多笔墨投入对民俗的解读之中,较少对“民间”因素在汪曾祺具体作品中的介入方式和多维意义等层面进行细致的探讨。本论文主要涉及五个部分,引言主要概述前人在与本论题相关的论著中的观点和意义,同时,在概述的基础上考察其得失,并引出本文所着力探究的“新解”之所在。在探讨汪曾祺与“民间”的关联之先,有必要对“民间”这一众说纷纭的概念做一点辨析,另外,考察汪曾祺的“民间”想象,理应对与汪曾祺一脉相承的“京派”文人的“民间”想象做一些大致的考察,京派文人多是以寄寓审美想象的方式来把握民间,他们对一向被认为是藏污纳垢、愚昧荒野的民间给予“文人”式的提升与想象,有着一种拉开距离后返身观照的裕如感,这种非迫切的生存境遇自然易于对民间做出“向虚空处凝眸”的审美提升,同时,也善于对民间给予抒情式的审美想象,这些都与“最后一个京派”的汪曾祺一脉相传。在考察汪曾祺的“民间”想象之中,本文分为三个方面来逐步展开分析:作为写作资源的“民间”、作为创作方法的“民间”和作为审美理想的“民间”,这部分将较为全面地把握汪曾祺文学中的“民间”因素。在论文的第三部分,将挑选出三部汪曾祺作品来进行多维解读,当然,这些解读也将以“民间”视界贯穿始终,并结合“文人”、“水性”等因素加以考察。以往的汪曾祺研究中,较少关注到《骑兵列传》、《聊斋新义》系列小说等作品,但这些常常被忽视的文本之于汪曾祺研究的价值却不可小视,特别是《骑兵列传》这篇艺术价值相对不高的文本,却在汪曾祺新时期复出之路上扮演了复苏与中介的独特角色,本部分将重点考察这篇小说被忽视的话语构成和细节因素。在作品解读的第二节,从依傍“文人”审美传统和“水性”两个部分来论述《大淖记事》,分析其“文人”审美理想与“民间”伦理精神交融的特点。接下来,考察《聊斋新义》系列小说,探讨其后期“试验”作品的性质,并考察其“小改而大动”的特点。对汪曾祺作品中“民间景观”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考察构成了本论文另一较有新意的部分,本章包括对汪曾祺作品中有代表性的“茶馆和酒馆”进行考察,探讨这一别样的“公共空间”的文化意蕴;“民间技艺”在汪曾祺文学世界中充当了多种含义的“道具”角色,汪曾祺文学包含了对“俗技”进行“雅化”的倾向。同时,“最后一个”这一“有意味的形式”在汪曾祺作品中也反复出现,本节考察了这一艺术典型的文学意义。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语。“民间”是解读汪曾祺文学的一扇“窗口”,本文以“民间”为基点,尝试爬梳和理清“文人”、“京派”、“现代”、“景观”等话语在汪曾祺文学中的多方“纠葛”,以期拓宽汪曾祺研究的路径与视野。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想象"民间"的方法
  • 1.1 "民间"概念辨析
  • 1.2 京派文人的"民间"想象
  • 1.3 汪曾祺的"民间"想象
  • 1.3.1 作为写作资源的"民间"
  • 1.3.2 作为创作方法的"民间"
  • 1.3.3 作为审美理想的"民间"
  • 第2章 汪曾祺作品的多维解读
  • 2.1 《骑兵列传》:"文人"自我与"民间"资源的双重召唤
  • 2.1.1 汪曾祺的复出之路与《骑兵列传》的写作过程
  • 2.1.2 复苏与中介的独特文本
  • 2.2 《大淖记事》:"文人"审美理想与"民间"伦理精神的交融
  • 2.2.1 对“文人”审美传统的依傍
  • 2.2.2 "水性"
  • 2.3 民间·现代·改写:汪曾祺《聊斋新义》系列小说解读
  • 2.3.1 后期的"试验"作品
  • 2.3.2 "小改而大动"
  • 第3章 汪曾祺作品中"民间景观"的文化考察
  • 3.1 茶馆·酒馆:别样的"公共空间"
  • 3.1.1 "安乐居"
  • 3.1.2 "泡茶馆"
  • 3.2 民间技艺:多义的"道具"
  • 3.2.1 "俗技"与"雅化"
  • 3.2.2 "最后一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汪曾祺《四方食事》中的饮食文化[J]. 福建茶叶 2019(11)
    • [2].汪曾祺和契诃夫、阿左林[J]. 小说评论 2020(01)
    • [3].汪曾祺先生的偶然与必然[J]. 思维与智慧 2019(22)
    • [4].汪曾祺的语言之风[J]. 新文学史料 2020(01)
    • [5].汪曾祺未竟的“汉武帝”写作计划[J]. 新文学史料 2020(01)
    • [6].新发现汪曾祺致杨汝?书信四封[J]. 新文学史料 2020(01)
    • [7].汪曾祺对“苦雨斋”资源的借用[J]. 当代作家评论 2020(01)
    • [8].邂逅密敌:汪曾祺的《复仇》[J]. 当代作家评论 2020(01)
    • [9].作家词典·汪曾祺[J]. 当代作家评论 2020(01)
    • [10].汪曾祺的“璺”[J]. 中国图书评论 2020(03)
    • [11].“抒情考古学”:汪曾祺《受戒》的一种读法[J]. 文学评论 2020(01)
    • [12].穿越语言的迷雾——重读汪曾祺的小说《复仇》[J]. 扬子江文学评论 2020(01)
    • [13].小说创作的成熟与作家责任意识——以汪曾祺三次“重写”为例[J]. 文艺评论 2020(01)
    • [14].用温暖的文字,抚慰不安的世界[J]. 小康 2020(13)
    • [15].百年汪曾祺[J]. 同舟共进 2020(06)
    • [16].“老头儿”汪曾祺的“二气”[J]. 同舟共进 2020(06)
    • [17].五月的回忆[J]. 同舟共进 2020(06)
    • [18].“小改而大动”:论汪曾祺《聊斋新义》的现代阐释[J]. 当代作家评论 2020(03)
    • [19].故乡无此好湖山[J]. 全国新书目 2020(06)
    • [20].“小改大动”与“我的思想”——汪曾祺的《聊斋新义》[J]. 文艺争鸣 2020(08)
    • [21].从鲲鹏到地狱——汪曾祺《徙》中传统与现代的双重自由审视[J]. 名作欣赏 2020(23)
    • [22].新闻一束[J]. 文学教育(上) 2020(07)
    • [23].写长篇——汪曾祺的未竟之愿[J]. 山东教育(高教) 2020(Z2)
    • [24].读汪曾祺,觅高邮美食[J]. 同舟共进 2020(10)
    • [25].论汪曾祺戏曲创作的发生和推进[J]. 天津社会科学 2018(06)
    • [26].“小文章”里滋味浓——汪曾祺散文读后感[J]. 名作欣赏 2019(05)
    • [27].汪曾祺散文创作特色[J]. 文学教育(上) 2019(02)
    • [28].汪朗回忆父亲汪曾祺 说说我们家“老头儿”[J]. 中国纪检监察 2019(07)
    • [29].回归“闲适话语”:汪曾祺的一种解读[J]. 文艺争鸣 2019(07)
    • [30].试论汪曾祺的上海书写及其情感转变[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标签:;  ;  ;  

    汪曾祺新解 ——以汪曾祺文学“民间性”为中心的再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