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作为交际策略的顺应性研究

说谎作为交际策略的顺应性研究

论文摘要

在以往的研究中,谎言是一个与伦理学有关的课题,说谎行为从道德的角度在东西方都会受到指责和唾弃。尽管如此,政治、传媒、商务、法律、文学等领域所使用的语言都存在说谎现象。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说谎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出现更加频繁,而且在许多时候它对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谎言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心理学、社会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都是静态的描述,只能部分解释谎言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而且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支持。即使利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等理论从语用学角度对谎言已作的研究,对说话人为什么选择说谎而非其它语言现象以及整个的选择过程都没有进行合理的解释。说谎过程涉及认知、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说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往往由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语境而引发,而且说谎策略是一种意识性很强的语言选择的结果。由此,作为一种交际策略的说谎现象需要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语用学视角来寻求阐释。维索尔伦(1995)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综观出发,对于以行为方式表现的语言现象的用法的研究,并提出了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它由语言内部(即结构)或者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说话人选择的不只是形式,还有策略。语言使用者一旦使用语言,他就要不断地根据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对语言做出选择。这三种特性互为关联,但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从四个方面去阐述语言的使用: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对象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简单地说,语言使用过程是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关成分之间相互顺应的过程。谎言作为语用策略是在社交世界当中应用的,它受各种各样的文化约束,涉及人们的认知过程;而顺应论又是把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来考虑语用问题的理论,因此本文从顺应论视角阐释言语交际中的说谎现象。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对研究缘起、理论基础、研究问题、语料来源及研究意义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章首先对“谎言”这一概念做出界定,综述了前人对说谎现象的研究,并指出其不足。与同类研究相比,本文旨在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纵观出发,揭示促使人们选择说谎策略的语境因素及为实现该交际意图所采用的策略。第三章对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的主要观点作了介绍,并详细介绍了其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包括做出选择、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等。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旨在回答两个研究问题。对语用描写和语用解释的任务首先是从对语境关系顺应的角度进行的。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交际语境。交际语境包括三个层面: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当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碰到真实/礼貌,真实/意图之间的两难选择时,选择说谎策略能够更好地顺应交际语境的三个层面,提高交际效果,实现交际意图。物质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这些因素会影响说话人的语言选择。在很多情况下,交际双方在物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对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受到文化规范,说谎人与被骗人的地位及其关系等种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此外,语言的选择受到说话人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影响。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在语用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说话人说出话语主要是受内在动机或交际意图等因素的驱使。同样,他做出的语言选择还要顺应他对听话人的个性、情感、欲望等因素的判断。对此,谎言也不例外。说话人选择说谎策略是为了更好地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但是并非某个单一的语境成分就可以制约语言选择,这些成分往往共同在起作用,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各种因素所起的主导作用不同。而且这些因素不是在交际之前给定,而是交际双方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生成,并随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更。语言的变异性为语言提供了一系列可能做出的选择。为了满足不同的交际需要,人们不断选择各种策略。说话人为了达到其交际目的,可以刻意地对信息的真假进行调控,让听话人产生某种错误的信念。说话人对信息的调控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对语言信息进行调控、对非语言信息进行调控以及隐瞒负面信息。其中对非语言信息的调控包括对事实因素与情感因素两方面的调控。此外,说谎者也会采取一些策略以增强谎言的信度。第五章总结论文,通过从认知、社会、文化的语用综观角度阐释言语交际中的说谎现象,回答人们为什么使用及如何使用谎言策略的问题,从而使语言使用者在面对错综复杂的语境时能选择恰当的交际策略,实现交际意图。此外,该研究对揭示法律等专业领域的说谎现象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Origin of the present study
  • 1.2 Research rationale
  • 1.3 Research questions
  • 1.4 Source of data
  • 1.5 Research significance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The delimitation of lie
  • 2.1.1 The definition of lie
  • 2.1.2 Categories of lies
  • 2.1.3 Lying and rhetoric
  • 2.2 Th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f lying
  • 2.3 The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f lying
  • 2.4 The semantic perspective of lying
  • 2.5 The existing pragmatic perspective of lying
  • 2.6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ast studies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The development of adaptation theory
  • 3.2 Adaptation theory
  • 3.3 Key notions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3.1 Making choices
  • 3.3.2 Three features of language
  • 3.3.3 Four angles of investigation
  • 3.3.4 Ingredients of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 Chapter Four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Lying Strategy
  • 4.1 Adaptability of lying strategy
  • 4.1.1 Adaptation to the physical world
  • 4.1.1.1 Adaptation to time
  • 4.1.1.2 Adaptation to place
  • 4.1.2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world
  • 4.1.2.1 Adaptation to social norms
  • 4.1.2.2 Adaptation to social domains
  • 4.1.3 Adaptation to the mental world
  • 4.1.3.1 Adaptation to the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of the speaker
  • 4.1.3.2 Adapta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hearer
  • 4.1.4 Integrated choice-making process
  • 4.2 The operation of lying strategy
  • 4.2.1 Negotiability of lying
  • 4.2.2 Variability of lying
  • 4.2.2.1 Misrepresenting the linguistic information
  • 4.2.2.2 Misrepresenting the non-linguistic information
  • 4.2.2.3 Masking the negative information
  • 4.2.3 Strategies employed in strengthening the reliability of lie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 5.2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 5.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说谎作为交际策略的顺应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