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的极量表达分析

“最”的极量表达分析

论文摘要

日常生活中“最”字的使用是很频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从数量的特征来看,它表示的是一种极量。对副词“最”的研究,语言学界已经有不少成果,比如:“最”的词类归属、语法特征、语义指向和蕴含,“最”字的连说,“最”与“很”、“顶”等的区别。本文并不像已有的论文那样单纯研究“最”,而是将“最”放在极量表达中加以研究。本文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极量表达,分析了“最”字句与“最”的极量表达的联系和区别,抽象出了“最”的极量表达的深层语义模式,论述了语义理解上“最”的极量表达所必须的五要素:“最”、“对象”、“对象的类属”、“范域”、“属性”。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研究极量标“最”。这一章解释了“最”的涵义,确定了“最”的词性。主要从“最”的语义指向、“最”字连说、“最”的主观性三个方面来论述“最”对极量表达的影响。在缺乏语境的情况下,含有二元、三元谓词的“最”字句的中“最”的语义指向是不确定的。本章不仅谈了“最”字连说的语法功能,还对它进行了语义分析,并认为“最”并不等于“最最”。第二章研究了“对象及其类属”。“对象及其类属”作为极量表达式的组成部分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重视。这一章,我们首先从“对象的确定”、“对象的词性”、“对象的数量”、“‘对象’与‘最’的相对位置”等角度给“对象”分了类,并对各种类别进行详细的描述。然后,通过“单独性对象”与“集合性对象”;“对象位置在最之前”与“对象位置在最之后”两种分类来分析“对象”对极量表达的影响。这一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描述了“对象的类属”。并从出现与否的角度谈了它对极量表达的影响。第三章研究了“范域”。就刘宁生等人看,“范域”是“一个特定的范围”,但是这个“特定的范围”具体是什么,有那些特点,以什么样的内容表现出来,对极量表达有何影响,他们并没有加以讨论到。本章首先以范域是否具体出现在极量表达所在的句子中为标准,把范域分为显性范域和隐性范域。然后讨论了显性范域的内容,也就是类别。本章通过例句的比较分析了显性范域的功能:第一是确定“最”的使用成为可能,第二是确定“最”的语义指向。这两点也是“范域”对极量表达的影响。第四章研究了“属性”这个要素。它一般都紧紧跟在极量标“最”的后面,受“最”的修饰,常常与“最”形成偏正结构。它由形容词性、名词性、动词性词语或短语组成,有时它也会同某个固定短语、成语或字母词相结合。“最+属性+的”的指称作用与“最”的极量表达中“对象的类属”有密切关系。“对象”和“属性”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属性”的数量来说明。把五个要素置于一个“最”的极量表达这样一个框架中进行详细分析是一次大胆尝试。经过对语料和五个要素的仔细分析,本文发现:“范域”不仅使“最”的极量表达成为一种可能,而且对“最”的语义指向有确定作用。“范域”又可以通过蕴含来确定。通过对“最”的连说的语义分析,说明了“最”使用的主观性,证明了“最”并不等“最最”。同时对“对象”和“范域”两个要素的系统研究,从不同的角度给“对象”分类,并进行了详细描述,发现“对象”在“最”之前时,“对象的类属”常常作为一种“范域”参与人们对极量表达的理解。“对象”的数量直接影响“最”的极量表达深层语义模式。“单个对象”的极量表达所表达的“对象”一定是位居第一的,而“多个对象”的极量表达所表达的“对象”则不一定位居第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综述
  • 0.1.1 “最”的词类归属
  • 0.1.2 “最”的语法特征
  • 0.1.3 “最”的语义指向和蕴含
  • 0.1.4 “最”的重叠
  • 0.1.5 “最”与“很”、“顶”等的区别
  • 0.2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 0.2.1 本文的研究任务
  • 0.2.2 语料来源和研究的范围
  • 第一章 极量标“最”
  • 1.1 “最”的词性研究
  • 1.2 “最”对极量表达的影响
  • 1.2.1 “最”的语义指向
  • 1.2.2 “最”的连说
  • 1.2.3 “最”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对象及其类属
  • 2.1 对象的分类
  • 2.1.1 对象的确定性
  • 2.1.2 对象的词性
  • 2.1.3 对象的位置
  • 2.1.4 对象的数量
  • 2.2 对象的类属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范域
  • 3.1 显性的范域
  • 3.1.1 显性范域的内容
  • 3.1.2 显性范域的功能
  • 3.2 隐性的范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属性
  • 4.1 属性与对象的类属
  • 4.2 属性与对象
  • 4.3 属性的词性
  • 4.4 本章小结
  • 本文结论
  • 余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V+好+N”结构中语义指向问题及原因研究[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2].汉语语义指向问题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09)
    • [3].层次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 亚太教育 2016(24)
    • [4].网络数据库访问中语义指向性算法优化[J]. 现代电子技术 2016(16)
    • [5].动态语义指向分析及应用[J]. 文教资料 2011(34)
    • [6].“得字结构”补语的语义指向分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3)
    • [7].层次分析法与语义指向分析法的关系[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3)
    • [8].用语义可视化突破“词语含义”考题[J]. 课外语文 2017(06)
    • [9].浅谈语义指向理论及其对中学语文中歧义句教学的启示[J]. 创新时代 2017(10)
    • [10].再谈“总共”在语义指向上的特点[J]. 课外语文 2015(04)
    • [11].定语的语义指向及其作用[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06)
    • [12].语义指向分析的跨语言研究探析——以在日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为例[J]. 华西语文学刊 2013(02)
    • [13].语义指向分析与翻译研究[J]. 上海翻译 2014(03)
    • [14].数量短语作定语语义指向分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03)
    • [15].语义指向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操作方式[J]. 理论界 2013(06)
    • [16].含有结构助词“地”的状语的语义指向[J]. 汉字文化 2018(20)
    • [17].语义指向分析在对外汉语副词辨析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6(04)
    • [18].浅析补语的语义指向[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8(12)
    • [19].香港粤语范围副词“晒、添、埋”语义指向分析[J]. 北方语言论丛 2013(00)
    • [20].结果补语语义指向分析[J]. 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3(07)
    • [21].语义指向研究的新方向——评《现代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2].语义指向研究的深化与应用——评《现代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J]. 长江学术 2011(02)
    • [23].英语形容词定语的逻辑语义指向及翻译浅析[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 [24].基于语义指向分析的“得”字句英译研究[J]. 外国语文 2013(05)
    • [25].为何“蕉癌”会引起恐慌[J]. 阅读与写作 2008(05)
    • [26].“我们快完了!”分析[J]. 汉字文化 2020(17)
    • [27].英汉定语语义指向分类研究[J]. 北方文学 2018(14)
    • [28].对外汉语教学的数量短语作修饰语中歧义格式的语义指向分析[J].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5(04)
    • [29].论英语中否定词的语义指向与翻译[J]. 明日风尚 2018(08)
    • [30].从语义指向分析看现代汉语句法结构[J]. 语文建设 2013(29)

    标签:;  ;  ;  ;  

    “最”的极量表达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