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者发热及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

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者发热及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

论文摘要

粒细胞缺乏症是恶性肿瘤化疗后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感染是粒细胞缺乏症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不仅导致此后化疗剂量减少,化疗延搁,降低治疗的有效率,影响远期效果;而且增加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导致患者死亡。国外文献报道患者的年龄、活动状况、营养状态、化疗强度、基础血细胞计数低、化疗后早期淋巴细胞减少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有关;而年龄、白血病或淋巴瘤、高体温或低血压、伴随低血细胞计数的静脉注射部位感染、器官功能紊乱等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严重医学并发症(包括菌血症和死亡)有关联,但研究的危险模型有局限性,例如限于小样本的回顾性调查,有较多的缺失值,涉及的危险因素各不相同。而国内文献对此仅有一些关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方面的报道,关于化疗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状况及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了解粒细胞缺乏症者中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感染的发生情况和分布特点,通过应用经典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恶性肿瘤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者发热及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对象与方法以2007年1月至7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因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256例为研究队列人群,其中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为研究发热者危险因素的病例组,未发热者为相应的对照组。发热的检测标准参照NCCN定义。256例粒细胞缺乏症者中发生感染者为研究粒细胞缺乏症感染者危险因素的病例组,无感染者为相应研究的对照组。感染诊断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采用自编调查表,由调查员主要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必要时询问医生或病人,按调查表填写。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病人特征、疾病特征、治疗特征等方面共45项调查项目。全部数据经校验无误后,用Microsoft Excel 2000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统计方法主要包括:对病例的发生情况按率计算,其中各组成部分用构成比表示;发热与感染的关系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显著性水平小于0.15的因素,通过向前逐步回归方法,分别拟合粒细胞缺乏症者发热及感染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本研究共调查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病例256例,其中共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00例(39.06%),感染42例(16.41%),死亡2例(0.78%)。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平均年龄51.14岁,52.00%为女性乳腺癌患者。发热一般发生在化疗后第7天。发热者体温39.0±0.64℃,最高值41.5℃,其中高热(39.1~41℃)者52例,超高热(>41.0℃)1例,热型均呈不规则热。发热平均持续时间为3天。发热病例中有14.00%未使用抗菌药物,标本培养阳性率达37.14%。粒细胞缺乏症者发热的危险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显著性水平小于0.15的8个因素(活动状况分级、化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化疗方案是否含紫杉醇类、化疗联数、消化道反应、化疗后早期淋巴细胞计数、粒细胞缺乏发生时间的早晚和中性粒细胞最低值),通过向前逐步回归方法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在α=0.05水平上,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因素有化疗后早期淋巴细胞减少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最低值,P值均<0.05,OR值分别为2.309和2.349。粒细胞缺乏症感染者的发生女性多于男性,年龄51.45±11.04岁。感染平均发生时间在化疗后第7天。感染部位主要见于上呼吸道(42.86%)、口腔(21.43%)和下呼吸道(14.29%),2例为混合感染。标本培养阳性率为65.38%。主要病原体有白假丝酵母菌(52.63%),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5.79%)和大肠埃希菌(10.53%)。2例混合感染均死亡。粒细胞缺乏症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经单因素α=0.15水平分析后,有7个变量(是否恶淋、体质指数、化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化疗周期、化疗后早期淋巴细胞计数、粒细胞缺乏发生时间、中性粒细胞最低值)进入多因素分析,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是化疗后早期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最低值<0.2×10~9/L和化疗周期,P值均小于0.05,OR值分别为3.347、2.537、2.135。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者的感染发生率为39.00%,发热者中存在部分未感染者。对发热与感染病例进行的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值为0.414,一致率0.75,显示两者一致程度中等。结论恶性肿瘤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者发热及感染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39.06%和16.41%。化疗后早期低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最低值是粒细胞缺乏症者发热的危险因素。粒细胞缺乏症者感染的危险因素除化疗后早期低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最低值外,第1周期化疗也是一个有意义的危险因子。发热与感染具有一致性,一致率为0.75。

论文目录

  • 论文
  • 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者发热及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
  •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正文
  • 前言
  • 研究目的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患者调查表
  • 宫颈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探讨
  • 癌症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导致粒细胞缺乏症3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J]. 医学研究杂志 2017(03)
    • [2].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中医辨证论治[J].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7(08)
    • [3].抗甲亢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84例临床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05)
    • [4].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儿童感染相关性粒细胞缺乏症27例临床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4(21)
    • [5].C-反应蛋白及部分细胞因子在儿童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合并感染时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24)
    • [6].粒细胞缺乏症患者57例护理体会[J]. 辽宁医学杂志 2012(06)
    • [7].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的调查[J]. 实用医学杂志 2009(03)
    • [8].优质护理在乳腺癌化疗患者致粒细胞缺乏症中的应用[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3(07)
    • [9].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1例并文献复习[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16)
    • [10].妊娠合并粒细胞缺乏症1例[J].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9(01)
    • [11].加拿大警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J]. 中国医药导刊 2009(11)
    • [12].粒细胞缺乏症研究进展[J]. 河北医药 2012(01)
    • [13].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并粒细胞缺乏症[J]. 临床误诊误治 2013(06)
    • [14].乙型流感病毒致高龄患者重度粒细胞缺乏症1例[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3(05)
    • [15].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体会[J]. 黑龙江医学 2012(11)
    • [16].霉酚酸酯致粒细胞缺乏症1例[J]. 空军医学杂志 2016(05)
    • [17].临床药师参与食管癌患者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抗感染1例[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26)
    • [18].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09)
    • [19].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一例[J]. 华西医学 2017(02)
    • [20].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抗甲状腺药物诱发的粒细胞缺乏症治疗中的应用[J]. 医学综述 2010(07)
    • [21].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症并发感染的研究[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01)
    • [2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护理宣教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24)
    • [23].粒细胞缺乏症儿童合并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江苏医药 2018(07)
    • [24].13例甲巯咪唑致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回顾性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06)
    • [25].每日1次与多次给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患者的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2(02)
    • [26].他巴唑致急性粒细胞缺乏误诊误治1例[J]. 中国现代医生 2009(15)
    • [27].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20例临床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21)
    • [28].粒细胞缺乏症的外周血常规及骨髓象特点分析[J].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 2009(06)
    • [29].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14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 中国民康医学 2008(02)
    • [30].粒细胞缺乏症病人的护理[J]. 全科护理 2010(03)

    标签:;  ;  ;  ;  ;  

    化疗致粒细胞缺乏症者发热及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