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偏头痛的临床发病机制

浅谈偏头痛的临床发病机制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偏头痛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还尚未明确,基因调节与神经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解释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本文主要针对偏头痛的几种发病机制进行论述,并分析目前偏头痛的常用临床治疗措施。

关键词:偏头痛;临床发病机制;研究

偏头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脑功能性慢性疾病,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按照偏头痛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医学界把它分为先兆偏头痛、无先兆偏头痛两种类型。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可知,两种类型的偏头痛在发作的时候引起的症状相似,但是两者的发病原因并不相同。本文针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做出了详尽地阐述。

一、偏头痛先兆的发生

在医学界,对偏头痛的先兆病例生理现象的解释有多种,其中皮质扩散是最为科学的一种解释方法。皮质扩散抑制是由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进行缓慢移动,进而产生的去极化电位活动。这种极化电位活动使得血液在脑部的短时程活动增加、长时程活动减少。大脑皮质在进行缓慢扩散过程中产生低灌流,这与大脑动脉血管痉挛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大脑皮质扩散抑制性偏头痛患者出现局部脑血流减少以后,会出现一短暂的充血期。这种现象是偏头痛先兆的特征,而不是血管舒张启动的先兆。后来经医学界学者研究实验证实传统的血管收缩会导致偏头痛先兆的产生,血管舒张而引起头痛的说法已经不能完整的解释上述现象,他们认为皮质扩散抑制对于偏头痛的诱发作用更为科学,但是人们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皮质扩散抑制人体的存在。并且从临床手术中发现,有少数的患者出现了头痛后存在先兆的现象,这就对皮质扩散抑制诱发偏头痛的说法提出了质疑。所以说这种学说的相关理论并不完善。

神经元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生源于中枢神经,中枢神经使得人体内分泌发生改变,血管收缩和舒张发生障碍。偏头痛就是由于中枢神经的这种释放产生的。这种疾病属于三叉神经和血管的反射现象,疼痛造成传导通路阶段性缺陷,使得三叉神经的过量放电刺激了人的大脑皮层,引起脑干和脑血管相互作用。另外脑缺血、神经紧张、情绪焦虑、身体疲劳都可能会引起头痛。头痛的各种复杂的症状的产生,都来源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也有可能是下丘脑的兴奋阈下降而引起来的。

二、偏头痛临床治疗手段

(一)药物治疗

1、西药治疗。对于比较轻的偏头痛,西药主要采用了阿司匹林、咖啡因片等镇静止痛类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但是如果患者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就会产生抗药性,并且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布洛芬等前列腺素抑制类药物对于偏头痛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此类药物药效持续时间长,对肠道的刺激也较小,但是氟灭酸类前列腺素抑制类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

麦角胺一种药力很强的血管收缩药,是治疗偏头痛的一种基本药物。但是此种药物的副作用较大,药效消失后会出现回跳性头痛症状。所以患者在此类药物服用时要严格控制药量,如果使用不当将会进入头痛和治疗的恶性循环当中。

曲坦类药物是一种治疗三叉神经性偏头痛的有效药物,它主要通过调整头皮静脉的CGPR含量对头痛症状进行缓解。

封闭疗法是通过切断头痛刺激传导来调节人体的神经功能的治疗方法,通常利用多卡因和肾上腺素来封闭痛处或者太阳穴疼处的方法来进行的。

2、中药治疗。中医利用川穹、天麻、当归等中药或者中药制剂来对偏头痛进行治疗,并且疗效明显,副作用低。

(二)针灸治疗

1、毫针疗法。通过毫针刺激患者的穴位,如果对针比较敏感的患者只需要对主穴进行针灸即可,如果对针敏感度较低的患者,需要在侧头部进行针灸。针灸十次为一个疗程,有学者通过对120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治愈率达到了85%,好转率也达到了15%。

2、透刺疗法。中医通过对患者的双侧合谷、太冲穴位治疗偏头痛效果也较好,5天为一个疗程。但是痊愈率只有21%,效果较好的占33%,有所好转的占30%,治疗没有效果的有16%。

3、电针疗法。中医对患者的风池穴、列缺、率谷等穴位进行电针疗法。如果患者有肾虚的症状,可增加太溪、肾俞两个穴位,如果患者有痰热内阻的症状可增加丰隆穴位。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来看,痊愈率达到67%,好转率达25%,无效率为8%。

三、结语

总之,医学界对偏头痛的治疗途径有多种,每种方法对于不同的患者有着不同的效果,并且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疗效和副作用。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方法的选择时应当按照患者自身的情况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永烈,王玉来,高颖.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动物血液和脑干中β-EP、CGRP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07)

[2]郭张华,陈建平.NMD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03)

[3]朱晓凤,韩月臣,熊文萍,逯素梅,李建峰,王海波,樊兆民.热凝脑膜中动脉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尾核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0(01)

[4]方洁,王子才.托吡酯治疗儿童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06)

标签:;  ;  ;  

浅谈偏头痛的临床发病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