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放缓,金属市场降温

世界经济放缓,金属市场降温

一、世界经济放缓 金属市场降温(论文文献综述)

贾大山,徐迪,蔡鹏[1](2022)在《2021年沿海港口发展回顾与2022年展望》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沿海港口吞吐量将接近100亿t,走势前高后低,总量与走势均实现了原预期增长,两年平均增长4.1%,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预计2022年沿海港口生产主要指标增长将较2021年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一、2021年经济、贸易发展和2022年展望1.2021年世界经济实现恢复性较快增长,2022年将在波折中延续复苏2021年世界经济逐渐从底部恢复、走出低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全年世界经济增速将由2020年的下降3.1%转为增长5.9%,创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高增速,两年平均增长1.3%,

孙贯永[2](2021)在《外热式气基直接还原炼铁工艺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实现炼铁工序CO2排放的绝对减排,以及高端特钢对优质纯净海绵铁原材料的需求,促使企业及研究院所加快开发适应我国国情的气基直接还原炼铁工艺。论文是与山西某企业合作开发新型外热式加热炉在低阶煤热解及碳与水蒸气反应生成CO+H2的成功中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展合作开发新型外热式气基直接还原炼铁工艺,历时十年时间,全面进行了外热式气基直接还原工艺的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并依据基础研究结果设计了年产3000吨、8万吨、30万吨规模的工艺和装备。外热式气基直接还原炼铁设置两个各自独立的内、外系统,之间由高导热的材料(火墙)隔离,其特点是还原所需的热能由外热系统以燃气燃烧后通过火墙向炉内传热的方式提供,还原气和球团在还原炉内被外热系统加热到所需的还原温度,而不是还原气在炉外被加热到还原温度后进入还原炉,具备球团和还原气常温入炉,还原铁低温出炉,还原气压强损失小,吨铁能源消耗低等特点。外热燃烧系统具有独立的蓄热室火道加热功能,可以实现炉内还原系统温度的精准控制,提高了还原气的利用率,有效避免了还原初期高温段球团的粘结和末期得到海绵铁后的低温析碳。外热式气基竖炉所构造的高温反应容器中,还原气与铁氧化物组成多元多相体系在炉内完成平衡反应,还原铁的生产效率与CO+H2为主的还原气的成分、还原温度、外加热能源的消耗有关,而CO+H2为主的还原气在900℃的气体利用率极限只有31.098%~37.181%,还原气体还原、升温、降温、换热等过程中将引起热焓的大幅度的波动,从而影响吨铁综合能耗。有必要结合外热式气基直接还原的特点,研究提高不同还原气的利用率和降低能源消耗的机理,这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首先根据最小自由能原理的需要,以等压比热容和热力学方程,推导了体系中物质在不同温度区间的吉布斯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式,用于编制相应温度区间的最小自由能计算程序。设定初始还原气量、各组元的浓度组成、压强、温度等条件,得到相应的平衡态组成,延伸得到还原气体的利用率、平衡态浓度、还原气参与度、反应热焓、产气比等参数。根据构建的外热式气基直接还原炼铁的能耗模型,获得不同条件下吨铁气体的升温热焓、反应热焓、固体升温热焓、总热焓需求及体系热焓输入、可回收热焓及热焓回收率等参数。通过对各种不同组成的还原气的研究发现,当还原分别处于Fe2O3→Fe3O4、Fe3O4→Fe0.947O、Fe0.947O→Fe 阶段,即发生铁氧化物逐级还原的阶段,还原气体利用率及平衡态浓度、气体的还原参与度、还原气体中CH4的转化率、产气比等参数保持不变,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反推氧化铁中的Fe完全还原时的还原气的需求量、还原后气体的组成和各组元物质的量及反应热焓。对%CO+%H2=100还原气还原Fe2O3的多元多相热力学平衡体系进行了研究:1)分析了不同组成的还原气体的初始成分与其利用率等随着还原气组成不同的演变规律,发现对于%CO=%H2=50的还原气体,研究了还原产物不含Fe3C+C+CH4体系与包含Fe3C+C+CH4体系在Fe0.947O→Fe阶段的各种反应参数的区别,发现后者的反应热焓更低,因为该阶段为吸热反应,而CH4的生成是放热反应,两者叠加,反应吸热减少;当CO初始浓度大于50%,随着温度增加,CO+H2气体利用率呈降低趋势;当CO初始浓度小于50%,随着温度增加,CO+H2气体利用率呈增加趋势。CO初始浓度越大,CO+H2气体总的利用率越小。900℃时,压强对CO+H2气体利用率有着明显的影响;当温度1000℃以上时,压强对CO+H2气体利用率的影响可以忽略。2)理论模型计算了用CO+H2气体还原Fe2O3过程的理论能源消耗,发现当CO初始浓度小于10%,体系综合热焓(即热收入与热消耗的差)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CO初始浓度为20%,体系综合热焓随着温度变化的幅度很小,但总的趋势是体系综合热焓随CO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当CO初始浓度大于30%,体系综合热焓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CO初始浓度在65%~71%时,体系综合反应热焓为零。在热焓输入项的构成占比中,从大到小依次是气体升温吸热、固体升温吸热、反应热焓。体系的压强对吨铁能源消耗的影响较小。不同组成的CO+H2还原气还原吨铁体系的热焓输入在108.062~122.051 kgce区间,热焓回收率在65%~95%区间变化。对于还原气成分组成多样化的特点,利用多元多相的最小自由能模型研究了%CO+%H2=90,%CH4+%N2=10初始还原气还原Fe2O3的反应特征和理论能源消耗的规律。研究发现:900℃条件下,还原气中每增加1 Nm3 CH4减少吨铁还原气需求量约6.100~7.337 Nm3,减少吨铁的化学反应热焓1.940~9.666 MJ,减少吨铁还原气升温热焓6.058~7.598 MJ,减少吨铁热焓能输入4.118~17.264 MJ。利用这一特点,理论研究了使用CH4+H2构成还原气所必须的条件,减少纯H2还原体系的吸热量,整体降低局部的加热需求的热量和工艺条件;或使用CH4+CO构成还原气,减小纯CO还原体系的放热量,降低局部过热可能性所对应的工艺条件。焦炉煤气是典型的富含H2和CH4的工业气体,对焦炉煤气还原Fe2O3的热力学平衡和能源消耗模型的研究发现:焦炉煤气在热力学上具有不重整直接用于还原炼铁的可行性,但需要对焦炉煤气量、氧化铁的量、还原温度及还原的动力学条件进行精确的控制,加入过多的焦炉煤气有析出C的可能,且增加了吨铁能源消耗。Fe2O3恰好完全被还原时的焦炉煤气的利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900℃时为81.900%,吨铁热焓需求为165.416 kgce,但这两项会由焦炉气体组成的变化而改变。进一步对%CO+%H2+%CH4=100还原气在900℃下还原Fe2O3的多元多相热力学平衡和能源消耗模型的研究发现:1)随初始CH4浓度的增大,反应焓变和总热焓需求量增大,气体升温热减小,反应焓变的能耗占比持续增加,气体升温热和固体升温热的能耗占比持续减小。2)在%CH4=50时,总热焓需求量为 275.412~276.433 kgce/tFe,与不含 CH4 的%CO+%H2=100还原气相比,总热焓需求量增加量为76.668~98.420 kgce/tFe,相当于%CH4/(%CO+%H2)=0 总热焓需求量的 38.379%~55.629%。在理论模型计算的基础上,对%CO=%H2=50还原气还原Fe3O4过程的析碳情况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发现:在400℃~750℃范围内,%CO=%H2=50还原气出现最大析碳现象,而400℃之下反而没有明显碳黑析出。这与理论计算的%CO≥30时,CO+H2还原Fe2O3在750℃以下有大量的析C生成相吻合,但在400℃以下实验发现不会析碳且与热力学理论计算结果不同,尚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外热式还原炉的炉型温度节点控制时,如果还原气中CO含量大于30%,在400~750℃区间要控制还原气与海绵铁接触的时间要尽可能的短;对气基还原得到的海绵铁进行了熔分精炼合一的冶炼研究,用气基还原海绵铁熔分20 min后一步得到了纯度99.9%的纯铁,为未来气基海绵铁进行纯净化冶炼提供了依据。最后在以上各种可能组成的还原气还原氧化铁进行的多元多相最小自由能理论计算的基础上,设计了由外加热方式精确控制独立的内还原体系的气基直接还原炼铁竖炉,并从理论上对其进行了物料平衡、化学平衡、热平衡、压强损失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研究发现:1)外热式竖炉气基直接还原炼铁工艺中,在还原气组成和炉型结构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外加热的手段调控内部体系的温度,可以预先通过热平衡法和传热法精确计算一定产量下燃气需求量,通过反复校正,可使理论计算与实际需求相等,以此提高还原气利用率、降低吨铁能耗、降低炉顶气温度、降低压降损失。2)外热式气基直接还原竖炉还原铁工艺可以满足不同CO+H2浓度组合的还原气的应用,其中H2浓度越大,则吨铁能耗越高,炉顶气温度越低,气体压强损失越少。

宋佳音[3](2021)在《丝瓜基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品热防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能源短缺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受到全球关注,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亟待解决。因此,利用可再生、可持续能源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可减轻环境污染。固-液相变储能技术是利用物质发生相变进行热能存储与释放,将不需要或多余的能量进行转换和储存后再利用,但固-液相变材料(PCM)存在泄漏和导热性差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受到极大限制。本课题选用新鲜肉质丝瓜(FT)和丝瓜络(LS)为原材料,以聚乙二醇(PEG)为相变储能材料,结合冷冻干燥、高温碳化和物理吸附等原理与技术,制得物化性能稳定、兼备潜热蓄能、温度调节、热能管理、隔热防护或电热转化功能的相变复合材料。首先,FT经过冷冻干燥和高温碳化后制得生物质基多孔碳(CT),经真空吸附PEG制得定形相变复合材料(PCC),探讨了不同碳化温度对CT和PCC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碳化使CT具有独特的三维层状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特性,经900 oC碳化制得的CT900结构特征优异,比表面积高达409.95 m2/g,对PEG有较高的吸附容量(94.5wt%)和较好的吸附稳定性,对应的PCC900熔融/结晶焓分别为164.3 J/g和144.1 J/g,经100次热循环仍能保持稳定的相变特性,且具有良好的热能管理能力。热防护性能测试表明装有定形PCC的袋式织物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隔热保护作用。其次,选用LS纤维作为支撑材料,对不同PEG浓度的溶液进行物理吸附,制得相变复合材料(PCLS)。当PEG浓度小于0.24 g/m L时,LS纤维对PEG的吸附容量随PEG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PEG浓度继续增大,对PEG的吸附容量逐渐趋向最大限值。LS纤维具备的管束状结构可稳定吸附PEG,两者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制得的PCLS具有较高的熔融/结晶焓、良好的热循环稳定性和防泄漏特性。PCLS中PEG的相变行为几乎不受LS结构和PEG吸附容量的影响。调温测试和自组装控温测试表明,PCLS具有一定的隔热和温度调控作用,其他条件相同时,PEG的吸附容量越高,PCLS保温时间越长。最后,为优化LS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将LS纤维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碳化制得碳化丝瓜络(CL),经物理吸附PEG后,制得相变复合材料(PCCL)。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CL石墨化程度和比表面积增加,CL900的比表面积(高达668.75 m2/g)和孔径分布更为优异,且碳化作用保留了LS的管束状结构。CL对PEG的吸附容量高达87.7 wt%,且明显高于LS,且PCCL的熔融/结晶焓分别为137.6 J/g和132.2 J/g,均高于PCLS,具有优异的防泄漏性能。红外热成像图表明PCCL900具有潜热蓄能和温度调节作用。由CL900形成的三维导电网络可使PCCL900在较低电势下形成回路,将电热转化和潜热蓄能相结合,为具有热防护功能的电热保暖纺织品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简晓东[4](2020)在《钛酸钡基无铅多层陶瓷的制备、结构和大电卡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卡效应(Electrocaloric Effect,ECE)通常指的是在极性材料中,其内部极性电偶极子对外加电场激励响应,而发生的翻转、取向和重排等行为,由此引起材料系统中熵的变化,宏观上表现为材料绝热条件下的温度变化和等温条件下的熵变过程。随着制冷技术在医疗器械、冷冻储藏、冷冻运输、智能家居、特种器械、微型电子电路均热散热等现代制冷场景下需求的日益增长,为解决传统蒸汽压缩制冷方式在制冷效率、温室效应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的限制,研发一类新型、高效的全固态制冷技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已然成为亟待研究者解决的问题之一。电卡效应因其高达60%的相对制冷循环效率以及较于其他新兴制冷技术而言,更高的制冷量和较低的驱动门槛,成为取代的传统蒸汽压缩制冷技术的有效技术方案。而对于基于电卡效应的全固态制冷方式而言,目前的研究仍处于材料选择和优化阶段,如何设计一类具有高电卡响应、具有优异的热学特性和机械性能、且满足实际电卡制冷器件设计要求的电卡材料,成为当前新型电卡效应全固态制冷器件设计的核心问题。本工作中,将基于环境友好型无铅钛酸钡陶瓷材料体系,通过掺杂以及多层陶瓷结构设计,以满足实际制冷器件设计要求。一、通过ZrA+离子替位掺杂钛酸钡陶瓷钙钛矿ABO3晶格中B位Ti14+离子位置,优化调节钛酸钡陶瓷电学性能。Zr4+离子掺杂将减低材料体系铁电相与顺电相之间的转变温度,即材料居里点,通过掺杂可获得接近室温的居里温度区间,同时,Zr4+离子掺杂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得钛酸钡由正常铁电体向弛豫铁电体转变,展宽相变窗口,获得更宽的器件操作温区。当Zr4+离子掺杂含量为5 mol%,温度在113℃处,施加3 MV/m外部电场,测得该体系最高绝热温变值△Tmax=2.4K,除此之外,同一成分中得到0.8 K·MV/m的电卡效应效率(|△T/△E|);二、通过Zr4+及Sr2+共同调控钛酸钡陶瓷体系电卡性能,Zr4+离子和Sr2+离子的掺杂均会诱导铁-顺电相转变点往低温方向移动,将钛酸钡高达120℃的居里温度点调整至室温区附近,约~10℃到~60℃之间;此外,由于Zr4+离子的掺杂在材料系统中削弱了相邻偶极的相关性,使铁电体体系一级相变特征消失而呈现介电弛豫特性,这正是此类材料更宽的实用温域的来源。Sr2+离子在钛酸钡钙钛矿相体结构中,替位掺杂A位离子处,有利于稳定四方相,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材料晶格对称性,增加宏畴占比,提高极化响应,从而提高电卡效应。(BaxSr1-x)(ZryTi1-y)O3块体陶瓷绝热温变(△T)值随着Sr2+离子掺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50 kV/m的外加电场下,(Ba0.85Sr0.15)(Zr0.15Ti0.75)O3陶瓷中,获得相对的绝热温变△T为2.4 K,同时也将具有较宽的使用操作区间;三、为进一步提升陶瓷材料的电学性能,尽可能消除陶瓷材料由于氧空位等缺陷引起的漏电流和损耗,而降低材料电卡效应强度,将采用易变价的异价掺杂锰离子俘获和补偿陶瓷材料内氧空位所导致的自由电子和缺陷电荷中心,降低材料损耗,提高材料介电、铁电性能和电卡性能。通过调整不同含量的掺杂方案,本工作中提供了一种较低的介电损耗,在室温附近具有较宽的操作温度区间,且在低场下拥有优良的电卡响应的锰、锶、锆离子掺杂钛酸钡基陶瓷体系。并在(Ba0.6Sr0.4)(Mn0.001Ti0.995)O3陶瓷样品中,施加50 kV/cm的外加电场激励下,获得高达2.75 K的电卡响应;四、多层陶瓷结构由于去所具有的高耐击穿电场强度、优异的传导热和高温稳定等热学特性、良好设计灵活性等特点,使其在微电子器件均热散热场景下具有独一无二的优秀前景,然而其在商用电卡制冷器件中的设计应用及推广仍待进一步的发展。在此部分工作中,将集中解决开发多层陶瓷结构的基础工作,包括流延法制备陶瓷厚膜工艺的优化以及贱金属内电极多层陶瓷器件所需要面对的气氛烧结问题,并通过进一步的多层工艺初步得到10层Ba0.7Sr0.3TiO3陶瓷结构初期样品,并在电卡效应测试中耐电场强度最高为30MV/m(1500V)时,获得电卡响应为△T=2.49K。

刘红宇[5](2020)在《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文中提出国家间贸易现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主导,贸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直都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丰富的劳动力要素参与到垂直专业化中。与此同时,国内的劳动力发生着产业间和区域间的流动,国内收入差距也有增无减。垂直专业化是否真实地作用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本文将从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和工资差距几个角度,就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分别拓展了H-O模型和Feenstra模型,结合平滑调整假说的启示,在理论层面分析了参加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后又充分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中国各类年鉴的数据,利用系统GMM法和联合方程实证检验了理论分析的结果。在回归分析中,为探究中国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否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有不同作用效果,对中国出口世界垂直专业化的作用效果与中国出口发达国家垂直专业化和出口发展中国家垂直专业化的作用效果进行充分的对比。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垂直专业化对就业规模的作用机制包括规模效应、要素替代效应和技术效应,对不同的样本,机制之间的制衡导致不同的综合效果。垂直专业化对工业行业就业规模的综合作用是正向的,资本和技术的作用在金融危机之后更为强烈;垂直专业化对服务业行业就业规模的综合作用是负向的,影响力度也小于工业行业。不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中国出口发达国家垂直专业化都会促进行业就业,出口发展中国家垂直专业化会抑制行业就业;工业行业的高资本密集度会减弱垂直专业化的作用效果,服务业行业资本密集度的差异对垂直专业化作用效果的干预较弱。就业规模的不同变化导致行业间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另外,工业行业垂直专业化会提高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和相对工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出口发达国家垂直专业化;金融危机之后垂直专业化的作用效果减弱;行业的高资本要素密集度始终会抑制垂直专业化对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和相对工资的作用效果。

周莹[6](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王化恶[7](2020)在《K型热气溶胶治理低阶煤地下高温火区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地下矿井中频繁发生的煤自燃火灾是煤炭工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大灾害,对煤炭工业的安全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危害,地下煤火的发生不仅会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直接威胁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目前,逐步发展完善的气溶胶灭火技术在工业与建筑火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尚未在地下煤炭矿井自燃火灾防控领域内开展大规模探索,相关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选取了神东长焰煤和云南褐煤两种低阶煤炭作为实验对象,优选不同配方组分的气溶胶灭火材料,开展矿井采空区火灾模拟灭火实验。结合气相色谱、同步热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实验测试对比分析气溶胶材料防治采空区自燃火灾效果,并深入研究气溶胶材料作用机理。分析了低阶煤的本身理化性质,从低阶煤的热分析中可以得出低阶煤挥发分较高,同时两种新鲜煤样的热重曲线中均包含了较高的失水部分以及类似的特征温度点,褐煤的燃烧较长焰煤较为提前,而两者的燃尽温度较为类似。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长焰煤以及褐煤的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分峰拟合处理后得到,长焰煤与褐煤的关键差异官能团位置在3000-3700cm-1范围内的-OH官能团;在2800-3000cm-1范围内的脂肪烃;在1800-1500cm-1的酯类羧基等的羰基类官能团,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存在使得低阶煤自燃特性较强。使用马弗炉搭配气相色谱仪测量得到各个气溶胶配方的燃烧温度、O2消耗以及CO2、N2生成的规律,从生成规律计算出各个气溶胶配方的O2消耗速率以及CO2、N2生成速率,发现酚醛树脂作为添加剂时气溶胶发生过程中O2消耗速率以及CO2、N2生成速率较高。元素分析发现气溶胶残留物以K为主,辅以Na等其他杂元素。残留物以碱性钾盐为主,其中化合物主要为K2CO3,同时存在KHCO3,KOH等物质。从宏观角度分析,气溶胶阻化剂对燃煤的灭火机制是大量生成的N2/CO2携带超细的气溶胶及残留物颗粒协同实现快速灭火。通过对比原煤和混合气溶胶及其残留物的煤样在升温过程中的TG/DTG曲线,发现气溶胶残留物作用下煤样的特征温度点普遍滞后,而气溶胶材料的存在也导致混合物残留增加,升温速率降低。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长焰煤以及褐煤的主要官能团进行分析,煤中丰富的含氧官能团致使褐煤以及长焰煤具备较强自燃潜力,但升温过程中的气溶胶材料内的钾会与煤中的羟基官能团发生反应,消耗煤中的羟基,并生成碱性环境,而碱性环境又使得羧基的生成受到抑制,同时升温条件下,酯类也更容易分解,因此,气溶胶灭火剂对煤中含氧官能团中针对性作用较为明显。气溶胶通过消耗煤中的羟基、酯类、羧基等含氧活性官能团来达到灭火作用。论文选取15组不同配方的气溶胶和两种煤样进行模拟采空区灭火实验,发现气溶胶灭火剂施用起效后密闭空间内煤火出现迅速降温。从灭火效果上,其中有8组气溶胶灭火剂的灭火效率强于0.25MPa氮气的灭火效率,其中双氰胺类(DICY)的灭火效率最为显着;同时,数据表明以酚醛树脂(PE)作为添加剂时的灭火效率最高,且酚醛树脂(PE)的添加极大地提高了灭火温度,降低了残留量。使用碳酸氢钾和碱式碳酸镁做添加剂会使灭火剂的灭火时间加长,邻苯二甲酸氢钾的加入能有效降低灭火剂的最高温度。深入研究影响气溶胶灭火剂灭火效率因素上,得到了热气溶胶灭火剂实际使用量规范中的k2取1.1较为合适,增加会提高经济成本,减少导致灭火效率降低。气溶胶灭火剂对云南褐煤的作用效果比神东长焰煤煤要强。在正交实验基础上得到一个最佳配比:63.4%硝酸钾,23.6%双氰胺,8%酚醛树脂,2%邻苯二甲酸氢钾。本文的研究为地下矿井高温火区自燃火灾防治提供新的技术途径与理论参考。

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刘天琦[8](2019)在《2019年上半年宏观形势分析报告》文中提出本刊2019年第5期刊登的《2019年一季度宏观形势分析报告》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本期将继续为读者呈现该系列的相关成果——《2019年上半年宏观形势分析报告》。本报告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组织并撰写,是对我国宏观经济各个领域2019年上半年的重要指标进行持续跟踪与深入分析的系列研究报告,包括总报告和十二个分报告,总报告研究认为上半年经济增长基础仍显脆弱,存在下行加速的风险,未来要改善预期,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分报告结合上半年数据,分别就我国制造业、基建投资、房地产、消费、出口、就业、价格、能源、金融、财政收支、地方经济形势等领域的关键指标与当前形势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就各领域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谭学超[9](2019)在《乙醇制1,3-丁二烯MgO-SiO2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3-丁二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合成橡胶、弹性体和树脂等。目前,工业上主要通过对石油炼制中的C4馏分进行抽提获得1,3-丁二烯,该方法过度依赖石油资源,而且需要大量萃取剂,其技术路线的经济性和环保压力突显。近年来,通过非粮农作物生成的生物乙醇,作为一种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其产量逐年增加,给乙醇法生产1,3-丁二烯工艺路线带来了新的契机。本论文采用二氧化硅为载体,通过沉积-沉淀法制备MgO-SiO2催化剂,将其用于催化乙醇/乙醛合成1,3-丁二烯,并对其制备过程、催化性能和积碳失活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研究发现:与A、B、C型硅胶相比,采用气相SiO2载体制备的MgO-SiO2催化剂中,MgO晶体和Mg SiO3晶体可提供更适宜的酸碱强度和酸碱量,从而获得更高的催化活性;通过调节MgO负载量和采用不同种类沉淀剂可以有效地调控催化剂中MgO晶体与MgSiO3晶体的比例,进而调节催化剂的酸碱性质;当反应温度为350℃、乙醇乙醛摩尔比为3.5:1、空速为0.4 h-1时,50wt%MgO-SiO2-a380催化剂样品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乙醇乙醛总转化率为49.43%,1,3-丁二烯的选择性为64.37%;把Ta添加到50wt%MgO-SiO2-a380催化剂后,1,3-丁二烯的选择性略有下降,乙醇乙醛转化率从49.43%提高到59.13%。在MgO-SiO2催化体系中,可能的积碳前驱体主要为乙醛和乙烯;催化剂积碳失活的主要原因是积碳物种占据催化剂表面的酸碱活性位,导致可用于催化乙醇/乙醛合成1,3-丁二烯的总酸碱活性位数目减少,进而反应物总转化率降低;催化剂外层的积碳物种主要为链状烷烃,中间层的积碳物种为链状烷烃和芳香族化合物的混合物,内层的积碳物种主要成分为芳香族化合物;MgO-SiO2催化剂中易发生积碳的位点主要为Mg SiO3,其次为MgO,而SiO2的积碳能力较弱;当反应温度高于350℃、乙醇乙醛摩尔比大于3.5:1、空速为0.4 h-1时,催化剂活性稳定性较好;经Ta助剂改性后,催化剂抑制积碳的能力明显增强,催化剂稳定后,反应10 h没有发生明显失活现象。

林正豪[10](2018)在《近零能耗导向的轻质装配式建筑之围护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建筑的建造与运行占我国全社会能耗的比例高达16%与20%,转变建造方式与深化运行节能已成为建筑业节能的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与近零能耗建筑势在必行。然而,两者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整合两者的研究与实践更是尤为缺乏。对此,本文选取轻质装配式建筑与近零能耗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围护系统为研究载体,探索近零能耗导向下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围护系统设计策略。首先,本文系统梳理了轻质装配式建筑与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历程,分别提取前者的围护建构特征与后者的围护设计目标,建立两者在“建构—能量”层面的矛盾关联,并据此提出三大围护设计策略:热阻漏、热稳定与气候适应性设计。针对热阻漏设计,本文从非透光围护的热桥与气密性问题入手,采用THERM与Airpak软件,分别对围护热桥与板缝部位的构造设计展开多系列模拟分析,通过定量对比得出轻质装配式建筑三种典型体系的无热桥构造策略与两种典型板缝原型的气密性优化策略,并提出一种高气密的“偏心企口板缝原型”。针对热稳定设计,本文从非透光围护的主体材料复合与双层表皮建构角度入手,分别基于Design Builder模拟与寒冷地区对比实验平台实测,对围护主体与双层表皮的不同构造组合展开对比研究与迭代优化。基于大量模拟与实测数据,研究既得出可兼顾建构效率与热稳定性的主体“轻重复合”与“相变复合”策略;也得到双层表皮系统夏冬两季的“最优组合”与“通用原型”,后者可实现基于一套通用的双层表皮结构,兼顾应答夏冬两季差异化的热稳定需求。针对气候适应性设计,本文揭示了轻质装配式建筑适应多样气候的关键在于提升透光围护的可变性,并因循“提取—应用—迭代”原型实验路径,对双层透光围护系统展开研究:基于类型学分析提取其1.0原型,在温和与寒冷地区独立实验平台展开多季节实测并得到其适宜设计与操作策略;据此迭代得到2.0原型,在寒冷地区对比实验平台展开夏冬两季的多系列实测,得到该原型的最优设计与操作策略;综合两个原型的实验结论,归纳提取出双层透光围护系统的“气候适应原型”,其可基于一套标准化的建构体系,有效适应我国多样差异的气候条件。最后,本文揭示了热阻漏设计、热稳定设计与气候适应性设计在建构和能量层面的深度关联,并分别针对居住与办公类型的近零能耗轻质装配式建筑,对其围护设计策略进一步整合。

二、世界经济放缓 金属市场降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经济放缓 金属市场降温(论文提纲范文)

(1)2021年沿海港口发展回顾与2022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1年经济、贸易发展和2022年展望
    1.2021年世界经济实现恢复性较快增长,2022年将在波折中延续复苏
    2.2021年我国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2年将实现平稳增长
        (1)制造业拉动投资稳步增长
        (2)外贸增长好于预期
        (3)消费需求缓慢复苏
        (4)2022年中国经济展望
二、2021年沿海港口发展回顾
    1.沿海港口吞吐量实现原预期增长
        (1)港口大宗散货运输呈现分化走势
        (2)港口集装箱运输实现预期较快增长
    2.港口建设投资保持稳步增长,码头能力基本满足需求
    3.港口企业盈利改善,资本市场表现良好
    4.重点领域改革、绿色智慧发展稳步推进
        (1)确立新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取得“十四五”良好开局
        (2)港航资本市场运作及业务联动增加,资源整合继续深化
        (3)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加快推进,沿海捎带政策取得突破
        (4)绿色港口建设全面推进
        (5)智慧港口建设加快推进
        (6)高质量引领港口发展,行业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7)加快推进我国世界一流港口建设
三、2022年沿海港口发展展望
    1.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平稳增长
    2.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将有所下滑
    3.大宗散货生产将有所分化
        (1)煤炭运输将保持低速增长
        (2)金属矿石运输有所减缓,铁矿石进口继续下滑
        (3)石油、天然气及制品保持平稳增长
    4.港口建设投资保持增长势头
    5.2022年港口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
        (1)新征程上实现港口高质量发展
        (2)成本增加、用工短缺将对港口生产带来较大挑战
        (3)保障全球供应链体系稳定畅通
        (4)“双碳”和“双控”目标下绿色港口的发展
        (5)新技术推动智慧港口建设加速发展
        (6)关注沿海捎带等重大政策的实施效果
        (7)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8)水运发展资金来源亟待解决

(2)外热式气基直接还原炼铁工艺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气基直接还原炼铁工艺的发展
        2.1.1 竖炉工艺基本特点
        2.1.2 Midrex工艺流程
        2.1.3 HYL-Ⅲ/Energiron工艺
        2.1.4 CSDRI工艺
        2.1.5 煤制气-气基竖炉直接还原工艺
        2.1.6 使用焦炉煤气生产还原铁工艺
        2.1.7 外热式竖炉工艺
        2.1.8 氢冶金研究进展
    2.2 气体还原铁氧化物的研究现状
    2.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外热式气基直接还原炼铁工艺的设想
    3.2 多元多相平衡的研究
        3.2.1 多元气体还原铁氧化的反应特点
        3.2.2 热力学平衡的研究方法
        3.2.3 最小自由能法
    3.3 多元多相气基直接还原炼铁的热力学平衡模型
        3.3.1 气基直接还原铁氧化物的最小自由能模型
        3.3.2 吉布斯自由能函数的推导
        3.3.3 初始反应条件的设置
        3.3.4 多元多相平衡状态的解析
    3.4 金属铁完全还原时平衡态组成和反应热焓的计算方法
    3.5 还原过程能量消耗模型
    3.6 小结
4 CO+H_2还原气对Fe_2O_3还原的热力学研究
    4.1 还原气量对平衡状态的影响
        4.1.1 还原气量对平衡态产物的影响
        4.1.2 还原气量对气体利用率的影响
        4.1.3 还原气量对气体平衡态浓度的影响
        4.1.4 还原气量对气体平衡浓度的影响
        4.1.5 还原气量对还原参与度的影响
        4.1.6 还原气量对体系反应热焓的影响
        4.1.7 体系设定对平衡态产物的影响
        4.1.8 体系设定对平衡状态的影响
    4.2 还原温度对平衡产物的影响
        4.2.1 体系设定中不含Fe_3C+C+CH_4对平衡状态的影响
        4.2.2 体系设定中包含Fe_3C+C+CH_4对平衡状态的影响
    4.3 对平衡状态影响因素的分析
        4.3.1 温度和压强对还原参与度的影响
        4.3.2 温度和压强对平衡浓度的影响
        4.3.3 温度和压强对平衡态浓度的影响
        4.3.4 温度和压强对气体利用率的影响
    4.4 气基还原过程能源消耗影响因素的分析
        4.4.1 还原温度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4.4.2 体系压强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4.4.3 初始浓度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4.4.4 还原温度900℃时的气基直接还原炼铁的能耗分析
        4.4.5 热回收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小结
5 含CH_4还原气对Fe_2O_3还原的热力学研究
    5.1 还原气量对平衡状态的影响
        5.1.1 还原气量对平衡态下产物的影响
        5.1.2 还原气量对气体利用率的影响
        5.1.3 还原气量对气体平衡态浓度的影响
        5.1.4 还原气量对气体平衡浓度的影响
        5.1.5 还原气量对还原参与度的影响
        5.1.6 还原气量对体系反应热焓的影响
        5.1.7 还原气量对CH_4转化率的影响
        5.1.8 还原气量对产气比的影响
    5.2 平衡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温度对平衡态的影响
        5.2.2 压强对平衡态的影响
        5.2.3 CO初始浓度对平衡态的影响
        5.2.4 CH_4初始浓度对平衡态的影响
    5.3 CH_4初始浓度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5.3.1 CH_4初始浓度对还原气需求量的影响
        5.3.2 CH_4初始浓度对体系反应热焓的影响
        5.3.3 CH_4初始浓度对还原气升温显热的影响
        5.3.4 CH_4初始浓度对体系热效应的影响
    5.4 焦炉煤气还原Fe_2O_3的研究
        5.4.1 焦炉煤气量对还原Fe_2O_3的影响
        5.4.2 压强对焦炉煤气还原Fe_2O_3的影响
        5.4.3 温度对焦炉煤气还原Fe_2O_3的影响
    5.5 CO+H_2+CH_4还原Fe_2O_3的能源消耗研究
    5.6 小结
6 多元多相气基直接还原平衡的实验验证
    6.1 还原-熔分实验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方法
        6.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 气基直接还原过程析碳现象实验
        6.2.1 实验方法与过程
        6.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 小结
7 外热式气基直接还原炼铁工艺的应用研究
    7.1 外热式还原竖炉的构成
    7.2 外加热下气基还原体系的物料平衡的研究
        7.2.1 碳酸钙球团在还原过程的分解研究
        7.2.2 原料铁品位对还原铁的铁含量的影响
        7.2.3 气体利用率对还原气量的影响
        7.2.4 气体利用率对炉顶气成分的影响
    7.3 外热式气基还原体系的热平衡的研究
        7.3.1 炉顶段热平衡研究
        7.3.2 还原段热平衡研究
        7.3.3 炉下段热平衡研究
        7.3.4 炉底段热平衡研究
        7.3.5 还原体系所需的能量补充和燃气需求量的分析
    7.4 外热式气基还原体系中还原气体压强变化的研究
        7.4.1 外热式还原竖炉的温度分布和气体分布
        7.4.2 气体压降模型的基本原理
        7.4.3 气体压降模型的应用
        7.4.4 气基还原炉体系内部压降分析
        7.4.5 气体利用率对炉内压降的影响
    7.5 外热式气基还原体系中各系统间传热的研究
        7.5.1 火道燃烧室的供热研究
        7.5.2 外加热火道燃烧室与炉壳间散热损失的研究
        7.5.3 火道蓄热室的换热损失研究
        7.5.4 火道导热壁的传热研究
        7.5.5 气体与球团的换热研究
    7.6 讨论
        7.6.1 球团尺寸对气体压降的影响
        7.6.2 还原气浓度组成对外热式竖炉工艺参数的影响
        7.6.3 Fe产量对外热式竖炉工艺参数的影响
    7.7 小结
8 结论和展望及创新点
    8.1 结论
    8.2 展望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以Lingo求解最小自由能问题的程序和结果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丝瓜基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品热防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相变材料
        1.2.1 性质及分类
        1.2.2 聚乙二醇相变复合材料
        1.2.3 以多孔材料为支撑的相变复合材料
    1.3 相变复合材料的应用
        1.3.1 在智能纺织品领域中的应用
        1.3.2 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1.3.3 在能量转化中的应用
        1.3.4 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鲜丝瓜基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新鲜丝瓜基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表征测试及应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孔碳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2.3.2 防泄漏性能表征
        2.3.3 相变复合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2.3.4 热性能分析
        2.3.5 调温性能分析
        2.3.6 热防护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丝瓜络纤维基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热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丝瓜络纤维基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工艺优化
        3.2.5 表征及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泄漏测试分析
        3.3.2 SEM分析
        3.3.3 FT-IR分析
        3.3.4 热性能分析
        3.3.5 调温性能分析
        3.3.6 控温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丝瓜络基生物质多孔碳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热重分析
        4.2.4 丝瓜络基生物质多孔碳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表征及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孔碳的结构优化
        4.3.2 形状稳定性分析
        4.3.3 相变复合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4.3.4 储热性能分析
        4.3.5 调温性能分析
        4.3.6 电热转化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钛酸钡基无铅多层陶瓷的制备、结构和大电卡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家用制冷
    1.2 小尺寸芯片制冷
    1.3 新型制冷技术
        1.3.1 半导体制冷
        1.3.2 电卡效应制冷
第二章 课题简介
    2.1 电卡效应(Electrocaloric effect,ECE)
    2.2 电卡效应麦克斯韦关系及朗道理论(Maxwell relationship and Landau-Devonshire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2.3 铁电体材料
    2.4 驰豫型铁电体材料
    2.5 反铁电体材料
    2.6 电卡材料研究进展
    2.7 BTO陶瓷材料
    2.8 多层陶瓷结构电卡材料
第三章 实验过程
    3.1 陶瓷烧结
    3.2 流延法
    3.3 多层工艺
第四章 锆离子掺杂钛酸钡基陶瓷电卡效应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构与性能分析
        4.3.1 BaZr_xTi_(1-x)O_3块体陶瓷晶体结构与微观形貌
        4.3.2 BaZr_xTi_(1-x)O_3块体陶瓷介电性能
        4.3.3 BaZr_xTi_(1-x)O_3块体陶瓷极化响应表征
        4.3.4 BaZr_xTi_(1-x)O_3块体陶瓷的电卡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锶离子掺杂锆钛酸钡陶瓷的电卡效应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构与性能分析
        5.3.1 (Ba_xSr_(1-x))(ZryTi_(1-y))O_3块体陶瓷晶体结构与微观形貌
        5.3.2 (Ba_xSr_(1-x))(ZryTi_(1-y))O_3快体陶瓷介电性能
        5.3.3 (Ba_xSr_(1-x))(ZryTi_(1-y))O_3块体陶瓷极化响应表征
        5.3.4 (Ba_xSr_(1-x))(ZryTi_(1-y))O_3块体陶瓷的电卡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锰离子掺杂钛酸钡陶瓷的电卡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构与性能分析
        6.3.1 Ba(Zr_xMn_yTi_(1-x-y))O_3以及(Ba_aSr_(1-a))(Mn_bTi_(1-b))O_3块体陶瓷晶体结构与微观形貌
        6.3.2 Ba(Zr_xMn_yTi_(1-x-y))O_3以及(Ba_aSr_(1-a))(Mn_bTi_(1-b))O_3块体陶瓷介电性能
        6.3.3 Ba(Zr_xMn_yTi_(1-x-y))O_3以及(Ba_aSr_(1-a))(Mn_bTi_(1-b))O_3块体陶瓷极化响应表征
        6.3.4 Ba(Zr_xMn_yTi_(1-x-y))O_3以及(Ba_aSr_(1-a))(Mn_bTi_(1-b))O_3块体陶瓷的电卡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钛酸钡基多层陶瓷结构(Multilayers Ceramic Structure)电卡效应研究
    7.1 引言
    7.2 BaZr_xTi_(1-x)O_3陶瓷厚膜制备及其电卡效应研究
        7.2.1 实验方法
        7.2.3 结构和性能分析
    7.3 铁电体陶瓷(Ba_(0.7)Sr_(0.3)TiO_3)还原性气氛烧结对电卡效应的影响
        7.3.1 实验方法
        7.3.2 结构和性能分析
        7.3.3 Ba_(0.7)Sr_(0.3)TiO_3多层陶瓷结构电卡效应研究
    7.4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5)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垂直专业化的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
        一、垂直专业化的概念界定
        二、垂直专业化的相关研究概述
    第二节 垂直专业化作用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综述
        一、理论研究综述
        二、实证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模型推导及分析
    第一节 垂直专业化影响就业规模和行业间就业结构的理论模型
        一、基于扩展的H-O模型框架的垂直专业化作用分析
        二、垂直专业化影响就业规模的传导机制
        三、垂直专业化影响行业间就业结构的分析
    第二节 垂直专业化影响行业内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的理论模型
        一、Feenstra外包模型
        二、Feenstra模型扩展
        三、垂直专业化影响异质性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垂直专业化与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垂直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模式简述
        二、本文使用的数据库和行业分类准则
        三、中国各细分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测度
    第二节 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
        一、就业规模与行业间就业结构现状
        二、行业内就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现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垂直专业化影响就业规模和行业间就业结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构建和实证方法说明
    第二节 变量及数据说明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工业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二、服务业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三、行业间劳动力流动及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垂直专业化影响行业内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构建和实证方法说明
    第二节 变量及数据说明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推进“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构筑区域新雁群模式.
        二、调整产业结构,应对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候鸟经济”特征.
        三、继续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引导各类劳动力的就业选择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行业对照表
附录B 中国出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VSS明细
附录C 各细分行业相对工资明细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7)K型热气溶胶治理低阶煤地下高温火区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煤自燃特性研究
        1.3.2 采空区高温火区自燃灭火技术
        1.3.3 气溶胶灭火技术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热气溶胶及其灭火机理
    2.1 气溶胶的分类
    2.2 气溶胶的动力特性
    2.3 热气溶胶灭火机理
第3章 热气溶胶配方的选择
    3.1 热气溶胶配方的选择
        3.1.1 配方设计原则
        3.1.2 配方及原材料的选择
        3.1.3 气溶胶灭火剂配方的计算
        3.1.4 气溶胶灭火剂使用计量计算
    3.2 气溶胶灭火剂制备
        3.2.1 气溶胶灭火剂的制作工艺过程
        3.2.2 气溶胶灭火剂的重要工艺
第4章 低阶煤和气溶胶的机理研究
    4.1 实验仪器
        4.1.1 仪器介绍
        4.1.2 实验步骤
    4.2 低阶煤的理化性质
        4.2.1 煤的工业元素分析
        4.2.2 煤的TG与DTG分析
        4.2.3 煤的红外光谱分析
    4.3 气溶胶的理化性质
        4.3.1 气溶胶烟气成分分析
        4.3.2 气溶胶灭火剂残留物成分分析
        4.3.3 气溶胶的TG与DTG分析
    4.4 气溶胶的作用机理
        4.4.1 气溶胶与煤的热分析
        4.4.2 动力学参数计算
        4.4.3 气溶胶对煤中官能团变化规律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气溶胶模拟灭火性能的研究
    5.1 热气溶胶模拟采空区高温火区灭火实验装置
    5.2 模拟采空区高温火区灭火实验
        5.2.1 模拟采空区高温火区灭火实验方案
        5.2.2 灭火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灭火效率的影响因素
        5.3.1 用量对灭火效率的影响因素
        5.3.2 煤种对灭火效率的影响因素
        5.3.3 气溶胶灭火剂抑制复燃火灾效果
    5.4 灭火剂的最佳配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2019年上半年宏观形势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总报告:改善预期,减缓经济下行压力———上半年宏观形势分析
    一、经济增长基础仍显脆弱,存在下行加速的风险
        (一)经济增速延续下行,经济运行暂处于合理区间
        (二)季度末反弹现象说明增长的基础仍不巩固
        (三)新经济占比下滑,经济转型升级艰难
        (四)中低收入阶层收入进一步缩减,消费需求可能螺旋式下行
        (五)企业、地方政府投资意愿或能力不足,投资低迷
        (六)出口增长的下行风险依旧在累积,“衰退型顺差”在扩大
        (七)重点群体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变大的主要原因
        (一)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对市场预期改善的边际效应递减
        (二)宏观政策协调性不够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脆弱性相互强化,极易产生“踩踏事件”
        (四)防风险与稳增长之间失衡,债务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待优化
    三、进一步改善预期,防止经济下行压力变大
        (一)提升政府风险管理能力,适应不确定性加大的新环境
        (二)从顶层设计入手,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三)加快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以结果导向思维,创新地方自主融资举债空间
        (四)加快推动收入划分改革,稳定地方政府预期
        (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六)综合施策改善预期,缓解就业压力
分报告一:经济增长预测
    一、保守分析
    二、中性分析
    三、乐观分析
分报告二:2019年上半年制造业运行分析
    一、制造业规模增速企稳,但外资工业企业规模增速首次负增长
        (一)总体规模增速回归
        (二)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规模增速新变化
        (三)外资工业企业当月同比规模增速出现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二、制造业效益边际有所改善
        (一)利润下滑局面趋于缓和
        (二)利润增速与PPI有较强的相关性
        (三)降成本依旧是增强制造业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景气指数显示制造业总体较低迷
        (一)PMI显示制造业总体较低迷但需求下行的局面有所改善
        (二)出口形势仍较严峻
        (三)中小企业的景气指数环比小幅回升有助于稳定就业
    四、总结及建议
分报告三:2019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形势分析
    一、基建投资增长较平稳,边际改善不明显
        (一)总体看基建投资有所反弹
        (二)分行业看,仅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速始终保持增长
        (三)2019年6月各区域投资均边际改善
    二、财政对基建投资持续发力
        (一)财政收入:减税降费效果显现
        (二)财政支出:财政对民生重点领域以及交通运输投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三)专项债发力基建更明显
    三、总体判断及政策建议:经济下行压力仍大,财政需发挥更大作用
分报告四:2019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
    一、商品房和住宅累计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先升后降,其中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同比5-6月连续回落
    二、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小幅回落,后期或缓慢下行
    三、房企拿地谨慎,土地成交量明显不及2018年同期,尤以三线城市成交体量收缩最为严重
    四、一季度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较为宽松,二季度资金面边际收紧
    五、总体判断: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将下行
分报告五:2019年上半年消费形势分析
    一、2019年上半年消费运行总体平稳,成为经济增长主驱动力
    二、2019年上半年居民消费运行基本特征
        (一)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依然持续背离
        (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明显回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基本稳定
        (三)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仍处低位
    三、2019年上半年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原因
        (一)消费升级类支出占比上升
        (二)网上零售商品结构变化:消费下沉
    四、消费政策及未来消费走势分析
分报告六:2019年上半年出口形势分析
    一、外需持续低迷,出口增速下行
    二、贸易摩擦负面影响显着
    三、“一带一路”潜力释放,出口仍存一定“韧性”
分报告七:2019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
    一、总体就业压力并未显着改善但出现积极因素
        (一)新增就业人数略降失业得到控制
        (二)调查失业率与登记失业率有一定背离但都已脱离顶部
    二、从景气指数看结构性就业问题
        (一)制造业相较于非制造业承受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非制造业中不同行业的就业预期差异明显
        (三)贸易摩擦对外向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的影响
    三、就业压力的来源分析并兼论今后的就业风险及其应对
        (一)当前的就业压力是结构性的
        (二)贸易摩擦对就业的影响短期内可控但长期内有扩大的风险
        (三)根本上应通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就业
分报告八:2019年上半年价格形势分析
    一、供给因素推动CPI抬升,下半年通胀压力仍然可控
    二、上游工业原材料加工行业价格走低拖累PPI处于低位
        (一)PPI整体仍居于低值区间
        (二)上游工业原材料加工行业价格走低拖累PPI
    三、总结及建议
        (一)经济下行压力下通胀风险可控
        (二)需应对PPI维持低位运行带来的压力
分报告九:2019年上半年能源行业运行分析
    一、能源生产总体增长,虽多数涨幅不大但有加快趋势
    二、能源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下降,产能利用情况分化明显
    三、能源进口持续增加,价格总体变化不大
    四、能源消费稳定增长,消费结构继续优化
    五、能源供需总体分析与近期政策建议
分报告十:2019年上半年金融运行情况分析
    一、世界金融运行态势总体平稳,维持适度宽松成为共同政策取向
        (一)美联储货币政策取向:总体稳定,保持中性
        (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取向:仍需刺激,重拾宽松
        (三)日本货币政策取向:防范通缩,延续宽松
    二、国内金融指标有所改善,稳金融、促平衡仍是首要目标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但短期流动性补偿特征明显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再起,利率水平总体降低
        (三)汇率水平波动加大,外汇市场总体平稳
        (四)表外金融业务降幅放缓,宏观杠杆率小幅下降
        (五)支持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协同
    三、包商行事件:金融去杠杆走向深化,打破刚兑形成合理价格
        (一)缘起:信用风险显着,渠道传染性强
        (二)处置:信用管理打破隐性刚兑,过度救助存在道德风险
        (三)延伸:打破地方政府与地方金融机构的关联,规范融资平台公司的正常融资发展
分报告十一:2019年上半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延续增速回落低位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更趋积极但态势减弱
    三、政府性基金收支形势分析
    四、总体判断:整体减税效应凸显,地方财政吃紧和债务偿还压力并存
        (一)减税政策拉动税收收入减少,谨防支出减少难以拉动经济
        (二)地方财政吃紧,债务偿还压力大,未来地方财政风险值得关注
分报告十二:2019年上半年地方经济形势分析
    一、地方工业发展及投资增长态势
        (一)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领跑全国
        (二)东北地区投资下滑趋势显着
        (三)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对其整体投资的支撑较为明显
    二、乡村消费上扬或成经济新亮点
    三、地方政府债券对经济的支撑力度加大
    四、经济总量头部省份的分化———以山东为例
    五、总结及建议

(9)乙醇制1,3-丁二烯MgO-SiO2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1,3-丁二烯概述
        1.1.1 1,3-丁二烯的性质和用途
        1.1.2 1,3-丁二烯国内外供需现状
    1.2 1,3-丁二烯生产方法
        1.2.1 丁烯丁烷脱氢法
        1.2.2 乙烯副产C4馏分抽提法
        1.2.3 乙醇法
    1.3 乙醇制1,3-丁二烯研究进展
        1.3.1 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1.3.2 催化剂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催化剂的制备及命名
        2.2.1 沉积-沉淀法
        2.2.2 等体积浸渍法
    2.3 催化剂性质表征
        2.3.1 低温N2物理吸附
        2.3.2 热重-质谱联用分析(TG-MS)
        2.3.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GC-MS)
        2.3.4 程序升温脱附(TPD)
        2.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6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8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
        2.3.9 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S)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2.4.1 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
        2.4.2 产物分析方法
        2.4.3 催化剂活性计算方法
    2.5 催化剂积碳的提取方法
第3章 MgO-SiO_2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活性研究
    3.1 催化剂载体的筛选
        3.1.1 孔道结构分析
        3.1.2 物相结构分析
        3.1.3 酸碱性质分析
        3.1.4 催化活性评价
    3.2 MgO负载量的优化
        3.2.1 孔道结构分析
        3.2.2 物相结构分析
        3.2.3 酸碱性质分析
        3.2.4 催化活性评价
    3.3 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
        3.3.1 孔道结构分析
        3.3.2 物相结构分析
        3.3.3 酸碱性质分析
        3.3.4 催化活性评价
    3.4 最优反应条件的确定
        3.4.1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4.2 进料醇醛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4.3 空速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5 助剂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6 催化剂稳定性考察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MgO-SiO_2催化剂的失活研究
    4.1 积碳前驱体的确定
    4.2 积碳对催化剂物化性质的影响
        4.2.1 积碳量的测定
        4.2.2 积碳对催化剂孔道结构的影响
        4.2.3 积碳对催化剂物相结构的影响
        4.2.4 积碳对催化剂酸碱性质的影响
    4.3 积碳物种的组成及其在催化剂上的分布
    4.4 积碳位点的研究
    4.5 抑制积碳的方法
        4.5.1 调整工艺条件
        4.5.2 添加助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近零能耗导向的轻质装配式建筑之围护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可持续议题下的建造方式转变
        1.1.2 可持续议题下的建筑节能深化
        1.1.3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机遇与挑战
    1.2 问题域界定
        1.2.1 轻质装配式建筑
        1.2.2 近零能耗建筑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轻质装配式建筑与近零能耗体系的关联性
    2.1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围护建构特征
        2.1.1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建构发展
        2.1.1.1 建造效率
        2.1.1.2 空间适应
        2.1.1.3 性能表现
        2.1.2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建构体系
        2.1.2.1 建构体系的分类
        2.1.2.2 “全板式”建构体系
        2.1.2.3 “框板式”建构体系
        2.1.3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三大围护建构特征
        2.1.3.1 围护板块化
        2.1.3.2 围护轻质化
        2.1.3.3 围护标准化
    2.2 近零能耗建筑的围护设计目标
        2.2.1 近零能耗导向的被动式建筑设计
        2.2.2 近零能耗建筑的三大围护设计目标
        2.2.3 “建构—能量”矛盾点
    2.3 近零能耗导向的轻质装配式建筑围护设计策略体系
        2.3.1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热阻漏设计策略
        2.3.2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热稳定设计策略
        2.3.3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阻漏设计:轻质装配式建筑的热桥与气密性研究
    3.1 问题的引出
    3.2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围护热桥研究
        3.2.1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围护热桥
        3.2.2 围护热桥的实测与模拟
        3.2.2.1 实测方法
        3.2.2.2 模拟方法
        3.2.3 全板式体系的热桥模拟优化
        3.2.3.1 轻型骨架板块体系
        3.2.3.2 复合夹芯板块体系
        3.2.4 框板式体系的热桥模拟优化
        3.2.5 模拟结论
    3.3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板缝气密性研究
        3.3.1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板缝气密性
        3.3.2 模拟研究基础工作
        3.3.2.1 模拟软件
        3.3.2.2 模拟方法
        3.3.3 基于板缝构造的气密性模拟
        3.3.3.1 板缝的原型分类
        3.3.3.2 直通板缝的气密性模拟优化
        3.3.3.3 异形缝的气密性模拟优化
        3.3.3.4 偏心企口板缝与常规直通板缝对比
        3.3.4 模拟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稳定设计: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复合非透光围护研究
    4.1 问题的引出
    4.2 基于主体材料复合的热稳定性模拟
        4.2.1 建筑热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4.2.2 模拟研究基础工作
        4.2.2.1 模拟软件简介
        4.2.2.2 模拟建筑与参数设置
        4.2.3 轻质低容围护本体对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4.2.3.1 围护保温厚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2.3.2 窗墙比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2.3.3 体形系数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2.4 复合重质高容材料对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4.2.4.1 高容材料厚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2.4.2 高容材料构造位置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2.4.3 高容材料空间位置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2.4.4 通风换气次数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2.5 复合轻质高容材料对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4.2.5.1 相变温度与相变材料厚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2.5.2 通风换气次数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2.6 模拟结论与应用建议
    4.3 基于双层表皮建构的热稳定性实测
        4.3.1 实验目标、实验原型与实验房
        4.3.1.1 实验目标的设定
        4.3.1.2 实验原型的提取
        4.3.1.3 实验平台与测试仪器
        4.3.2 夏季双层立面性能实测
        4.3.2.1 有无双层立面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2.2 表皮孔隙率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2.3 空腔通风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2.4 表皮颜色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2.5 空腔深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2.6 表皮材质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2.7 最优双层立面与单层立面的对比
        4.3.3 夏季双层屋面性能实测
        4.3.3.1 有无双层屋面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3.2 屋面孔隙率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3.3 屋面颜色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3.4 空腔高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3.5 最优双层屋面与单层屋面的对比
        4.3.4 冬季双层立面性能实测
        4.3.4.1 表皮孔隙率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4.2 表皮颜色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4.3 空腔深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4.4 最优双层立面与单层立面的对比
        4.3.5 冬季双层屋面性能实测
        4.3.5.1 空腔高度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3.5.2 最优双层屋面与单层屋面的对比
        4.3.6 实验结论与应用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候适应性设计:轻质装配式建筑的双层透光围护研究
    5.1 问题的引出
        5.1.1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气候适应难题
        5.1.2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气候适应潜力
        5.1.3 双层透光围护的气候适应性
    5.2 原型提取:双层透光围护系统分类与原型研究
        5.2.1 双层玻璃幕墙的当代分类
        5.2.2 双层透光围护的原型提取
    5.3 原型应用:温和与寒冷地区独立实验平台实测
        5.3.1 温和与寒冷地区的独立实验平台
        5.3.1.1 温和与寒冷气候区
        5.3.1.2 实验平台及其双层透光围护系统
        5.3.2 实验目标与实验方案
        5.3.2.1 实验目标
        5.3.2.2 实验仪器与测点位置
        5.3.2.3 温和地区实验方案
        5.3.2.4 寒冷地区实验方案
        5.3.3 温和地区实验综述
        5.3.3.1 过渡季实验
        5.3.3.2 夏季实验
        5.3.3.3 冬季实验
        5.3.4 寒冷地区实验综述
        5.3.4.1 夏季实验
        5.3.4.2 冬季实验
        5.3.5 实验结论与局限分析
        5.3.5.1 实验结论
        5.3.5.2 局限性分析
    5.4 原型迭代:寒冷地区对比实验平台实测
        5.4.1 对比实验平台与迭代原型
        5.4.2 实验目标与基础工作
        5.4.2.1 实验目标
        5.4.2.2 实验仪器与测点布置
        5.4.3 夏季实验
        5.4.3.1 夏季系列1:基本操作模式
        5.4.3.2 夏季系列2:构造优化设计
        5.4.3.3 夏季系列3:模式切换条件
        5.4.3.4 夏季系列4:最优能耗对比
        5.4.4 冬季实验
        5.4.4.1 冬季系列1:基本操作模式
        5.4.4.2 冬季系列2:构造优化设计
        5.4.4.3 冬季系列3:模式切换条件
        5.4.4.4 冬季系列4:最优能耗对比
        5.4.5 实验结论与原型归纳
        5.4.5.1 实验结论
        5.4.5.2 气候适应原型归纳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SDE2012与2014参赛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汇总
附录 B 寒冷地区对比实验平台建造测试实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世界经济放缓 金属市场降温(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沿海港口发展回顾与2022年展望[J]. 贾大山,徐迪,蔡鹏. 中国港口, 2022(01)
  • [2]外热式气基直接还原炼铁工艺的基础与应用研究[D]. 孙贯永.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丝瓜基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品热防护中的应用研究[D]. 宋佳音. 江南大学, 2021
  • [4]钛酸钡基无铅多层陶瓷的制备、结构和大电卡效应的研究[D]. 简晓东.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D]. 刘红宇.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0(08)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K型热气溶胶治理低阶煤地下高温火区实验研究[D]. 王化恶.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2019年上半年宏观形势分析报告[J]. 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刘天琦. 财政科学, 2019(08)
  • [9]乙醇制1,3-丁二烯MgO-SiO2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谭学超. 天津大学, 2019(06)
  • [10]近零能耗导向的轻质装配式建筑之围护系统设计研究[D]. 林正豪. 清华大学, 2018

标签:;  ;  ;  

世界经济放缓,金属市场降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