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以广州万亩果园为例

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以广州万亩果园为例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290

摘要:景观都市主义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心是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与之前功能主义不同,景观都市主义将景观视为一种多功能的工具,其重要一点即景观都市主义注重自然过程与城市的联系。本文利用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对万亩果园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设计方案。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自然过程广州万亩果园

1.景观都市主义的生态观

在功能主义引导下发展多年的城市如今面临着城市交通拥堵、城市人口负增长等尴尬的局面,同时整个社会也在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进行着深刻反省,工业文明在创造了辉煌现代文明的同时,对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已经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转向一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重塑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Waldheim)教授是“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提出者,他在“参考宣言”(AReferenceManifesto)一文中给出如下定义:“景观都市主义描述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一种对现有秩序重新整合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最基本要素。在很多时候,景观已变成了当代城市尤其是北美城市复兴的透视窗口和城市重建的重要媒介。”景观都市主义认为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它既重视作为自然系统的景观的生态功效,也发掘作为社会整体系统的景观社会潜力,目的是让自然生态效应与社会经济文化效应共存。景观都市主义与功能主义最不相同的一点是功能主义下往往提出某一单一功能的解决方案以解决某一单一的问题,然而景观都市主义则将景观视为一个媒介,是唯一有能力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从逐渐适应和交替演变等方面提出有效解决方法的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对城市化的过程提出开放式、不确定的解决策略,并根据城市环境的不断变化提出相应的适应性方案。“它不仅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型,更是一个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发展过程的模型。”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景观规划系的主任和教授詹姆斯?科纳(JamesCorner)将城市理解成一个过程性的生态体系,并试图创造一个具有弹性和适应性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这种结构与形态可以适应当前以及未来的城市发展,从而能够构建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网络与基础设施体系。

景观都市主义通过自然体系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关系的确立,为根据生态体系来建立景观基础设施网络的城市发展策略找到了一种途径。于此,景观都市主义提出了两点重要的方法:第一,需要充分尊重场地的自然演变过程,以场地的演变肌理为蓝本,作为启发设计师构图时的基本形式,并将这一思想融合到场地的生态演变中去;第二,需要将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景观都市主义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要结合起来,使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景观不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空间,更是连续的地表结构,它作为一种城市支撑结构能够容纳以各种自然过程为主导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以多种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并为它们提供支持和服务。这种开放的、能预判和参与未来需要并能够行使功能的载体,就是景观基础设施。

2.将景观都市主义类比为化学反应

要使化学反应正常进行,必须要有符合要求的反应条件,若反应条件不能达标,则可能会使反应失败。以水浴反应为例,反应需要一定温度的水浴加热环境,才能使各种反应物之间温和地发生反应。水浴加热避免了直接加热造成的过度剧烈与温度的不可控性。当反应不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时,反应容器可能会由于局部受热而发生炸裂,反应物本身则可能由于受到过度高温的作用而发生燃烧,这样的情况下反应则无法成功进行。

景观都市主义的中心是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当景观无法正常运作时,建立在景观之上的城市也无法正常运作。例如2012年发生的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当天北京降雨总量多、降雨时间长、局部雨强大,导致北京地区多处出现严重积水情况,使得城市公路交通出现瘫痪,机场铁路停运,甚至夺去了79人的生命。由于北京在城市建设时过度硬化地面,使得雨水自然下渗的过程被阻隔,同时城市又没有建立良好的雨洪系统,在大量雨水只能直接进入排水管道的情况下,排水系统的能力却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导致暴雨时城市中地表径流陡增,而天然的蓄水池与河道则被高楼与道路所取代,雨水失去了调蓄空间,只能在城市中的下凹式立交桥等低洼地中滞蓄,而城市内河流在由于景观营造的需要而常年保持高水位,使得雨水也无法通过河流排出去。可见面对暴雨,城市变得不堪一击的原因正是因为城市建设过程中景观没有起到良好地承载自然过程的作用,这一重要的先决条件没有达标使得在此基础上建设的城市也没有办法顺利运行。

所以城市建设类似于化学反应,两者都要求合适的先决条件。化学反应在合适的反应环境下才能顺利进行,而城市良好运行的先决条件则是需要自然过程良好进行的景观,即健康的环境,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城市才不会在面对自然力时轻易崩溃。

3.景观都市主义在广州万亩果园的实践

广州万亩果园位于广州市城市中轴线东南侧,占地约1200公顷。万亩果园历史悠久,本是河涌纵横、绿树婆娑、百果飘香、古桥众多的优美生态景区。这里经过历代果农的悉心栽培,已成为岭南佳果的传统产区,所产的石硖龙眼、红果杨桃等十多种岭南佳果驰名中外。

实地调研表明,场地内大部分植物生长状况良好,以黄皮、杨桃、荔枝、龙眼为主的果林中散布香蕉丛、竹丛等植物群落;胸径50厘米以上的大树数量很多(多为荔枝树),主要沿路或沿河涌分布;野生地被、灌木种类较丰富。然而,果树的现实情况与历史记载中盛产的情况已有很大的出入,果园内大部分果树因缺乏人工照料而导致结实率较低,处于减产的状态;场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但部分地区因人为(如开垦或污染)、土壤(如土壤贫瘠)、其他(如病虫害)等因素植被覆盖率较低,此类地块呈斑块状分布在场地内部。

研究进一步地分析了现在果园内果树为何结实率低的原因,发现主要是由于场地内的水污染。万亩果园果树保护区是广州市、珠江三角洲唯一保留至今的独特河网堤围果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由珠江和海潮共同冲积形成,潮流由狮子洋传来,是规则的半混合潮,一般每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故区内水道纵横交错,蜿蜒曲折,并随潮起潮落而枯盈,独特的潮成风貌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区内果树成片,果园品种繁多,形成由果园和珠江水系的滘涌河网等组成的“果林—潮道”农业景观。果园内细长的小河沟与贯穿场地的大涌相连通,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网系统,这个河网由长短不一、宽窄不等的潮汐水道组成,水位随潮汐而涨落,水体受潮流涨落作用而产生流动,沙围田利用潮流涨落的自然规律进行围内排水和灌溉。作为围田区水利排灌和运输系统口设有水闸,建国初共有水闸17座,排灌受益农田面积2.55万亩。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万亩果园“果林—潮道”农业景观中给予果树灌溉的许多河涌水质污染严重,导致果树生产状况和结实率受到了负面影响。果林区内河网交错,但河涌已基本丧失了其净化环境的功能,其使用功能受到极大的限制。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属于重度污染至严重污染程度,已不能作为一般工业用水及人体非接触性娱乐用水;在这些河涌的上游段,水质黑臭,连景观用水的价值都没有,位于场地内的土华村中存在众多污染工业,未经处理的污染直接排入河涌,导致其所在的土华涌属于重污染,而从上涌至石榴岗涌及黄埔涌的水体均属于严重污染(见表3.1)。

除了场地内土华村中存在大量产生重污染的工业外,产生水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万亩果园西北侧海珠湖修建对万亩果园内水质的影响。在海珠湖修建之前,万亩果园内河涌与林沙围里的河涌相连,河涌中水体流动。在亚运会之前,广州省政府提出要保护好万亩果园,并打造成媲美杭州西溪的湿地,由此广州市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海珠湖的目标。按照官方宣传,海珠湖在水环境改善方面有三个作用:一是解决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二是通过开挖湖区,连通整个海珠区内水网,使几大河涌与雨洪调蓄区相连,共同发挥调蓄作用;三是调水补水。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一方面,在海珠湖建设过程中万亩果园的大量水域被填埋,原有的水网被阻断;另一方面,海珠湖与周边万亩果园的河涌间新建了数十个水闸,由于担心污水进入新建的海珠湖影响景观,长时间不开启,使本来已严重污染的河涌水排泄不畅或成断头涌,污水滞留于万亩果园内,导致雨季时污水水位升高、浸坏果树,而在非雨季时由于没有外界大涌中水体补给,使得河涌中水位下降。水闸的修建使得场地内原有的水过程被阻断,污染严重给万亩果园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在修建水闸引起了万亩果园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果园内的果农们反映说:“水体污染比原来更厉害,加上现在新建的大量水闸长时间不开启,很多果树的根都被污水浸泡腐烂,无法存活,不得不砍树。”果农们面对少结种、结怪果的果树,为了“生计”,所采取的办法只能是砍伐果树,将果林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来弥补收入的减少。果农们这种消极经营果园的方式使得果树总产量进一步减少,果农们从果树上获得的收益也随之进一步减少,这又更加促进了果农们的消极经营果园的做法,由此使得果农们经营果园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为了打破整个果园发展处于走下坡路的情况,研究以水闸作为切入点。一旦将现有封闭的水闸打开,那么果园内河涌中的水将恢复之前水位跟随潮汐而自进自出、自涨自落的状态,这样一来污水得以进入更大的河涌,期间可能得到稀释和净化,污染不会再在万亩果园内堆积且一直处于无法自净的状态。水污染一旦得到解决、水环境变好,那么依靠河涌中水灌溉的果树也不再会受到污染,雨季有洪涝时雨水可以及时随着潮道排除,不再会长时间浸泡果树,而非雨季时随着潮汐作用潮道中的水位也能升高,而不至于使得果树过旱而受灾,果树的长势由此也能变好,果农们从果树上得到的收入重新提高,可以期盼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果园的经营上,由此将果园整体的发展带上一个走上坡路的状态。正如景观都市主义所提倡的,景观需要注重场地中发生的自然过程一样,打开水闸也就将原有的水过程重新带回到了场地之中,同时也带回了场地蓬勃的生气。

为此,研究提出几点具体的策略以达到此目的。

策略一,为解决河涌中水污染的情况,首先迁出土华村中的众多污染工业,消除场地内污染水质的重污染源。

策略二,打开水闸,在场地内重新引入水过程。在打开水闸后,由于广州市内其余地方的水闸仍处于关闭状态,所以在雨季时大量雨水会在果园内打开水闸的区域形成一定面积的洪泛区,果树与村庄的范围将重新被划定在远离洪泛区范围的地方,类似荷兰的案例,在果树、村庄与洪泛区之间将建立湿地与植被缓冲带,以免人的生活生产受到水灾。

在策略一与策略二的作用下,场地内的水污染将得到减轻,水环境将变好,建立一个良好运作的城市所需要的环境已经具备,即发生化学反应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所以接下来考虑如何将一个生态恢复良好的景观重新还给市民,由此产生了策略三,处理洪泛区内地形,建立步道和船道,将洪泛区归还给市民活动所用。第一,对于洪泛区内的地形将做一定的处理,为了增强洪泛区雨季时对雨水的滞蓄能力,将洪泛区内部分低洼地继续挖深,保证在枯水期季节时低洼地中仍保有部分水量,在这些低洼地中可以养殖田螺、螃蟹等水产,增加原住村民的收入;在低洼地外的其余地方可以向上堆积挖深低洼地所产生的土方,在洪泛区内产生丰富的地形变化,结合常水位与洪水位的位置种植高度不同的植物,丰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效果。第二,为了引入人的活动,在洪泛区内将修建若干连接的步道,重要节点处增设面积扩大的平台,为人们的停留与其他活动提供场地,步道结合之前地形的起伏和植物的高低,可以修建在不同的高度上,从不同高度观看场地以增加体验的丰富度。第三,场地中原有大量闲置的船只停放在干涸的潮道内,这些船只处于仍然可以使用的状态,因此利用这些现有的船只,结合步道再修建船道。将这些船只利用绳索连接在步道下方,在常水位时这些船只将停放在干燥的陆地上;当水位上涨淹没过这部分陆地时,船只也会随之浮在水面上,通过连接步道的绳索可以限制船只漂浮在水面上的范围,人们可以通过不同高度的步道走到船只上;对船体进行改造后也可以让人们在相互连接的几艘船之间走动,在更加亲近水面和动植物的船只上进行钓鱼、阅读等活动。通过在洪泛区内设置步道和船道这些趣味性的景观,可以让洪泛区重新接纳市民的活动,万亩果园的服务对象也不仅是其中的果农和其他原住村民们,更扩大到了广州市民的范围。

参考文献:

[1]杨锐.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国园林,2009(10).

[2]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J].建筑学报,2010(11).

[3]华晓宁.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9(12).

[4]胡一可.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内涵探讨[J].中国园林,2009(10).

[5]姜珊.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的城市景观规划初探[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6]陈燕乔,黄光庆,陈章和.广州市果树保护区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北京:中国生态学学会,2006.

标签:;  ;  ;  

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以广州万亩果园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