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内的“失败”到学校外的“成名” ——“80后”写作作为一种教育现象

从学校内的“失败”到学校外的“成名” ——“80后”写作作为一种教育现象

论文摘要

“80后”写作现象指的是以韩寒、郭敬明、春树、张悦然、胡坚、孙睿等为代表的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批青少年作家群体。新概念作文大赛为这一群体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契机。“80后”作家大多立足于自己“失败的”教育经历,写作了很多抨击学校与教育的小说,因而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现象。从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把“80后”写作现象看成是一种教育现象。本文从文学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出发,从“80后”作家的另类的教育经历切入,采用叙事研究的模式对其作品中叙述的学校生活进行了文本分析,呈现其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激烈挑战与否定,以及这种挑战与否定对中学生(读者)产生的重要影响。具体而言,论文从四个方面对“80后”写作现象中所展现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社会学的分析。(1)从韩寒、春树、胡坚、孙睿四人“另类的”教育经历入手,论文描述了“80后”作家群体在“学校内”的失败和“学校外”的成名现象,并从个人天分、学校体制、社会多元化等方面分析其原因。从“差生”到“作家”身份的转换,是一个有趣又值得我们反思的教育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尤其是评价体制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2)从韩寒、春树、孙睿等人的小说入手,论文对“80后”作家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从文本内容来呈现他们对学校与教育方方面面的反叛与不满。他/她们主要从课程设置的枯燥滞后、考试评价体系的功利性、教师权威形象的荒诞性、校领导行为的官僚化、学校规章制度的僵化等方面来质疑与否定学校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80后”作品的叙事风格中体现出某种“去校园化”的特征,包括对“象牙塔”外生活的向往、对学校教导的主流价值观的拒斥、对早恋的开放与随意、对消极颓废情绪的肯定、对脏话用语的熟练运用。(3)论文采用访谈的方法,对“80后”作家及作品的影响进行了社会学的分析。论文选取了6个喜欢读“80后”小说的中学生,从认知、情感及行为等方面分析其对读者产生的教育影响。(4)论文从教育学与社会学的立场出发,对“80后”写作现象进行了“另一种视角’的反思,揭示出“80后”小说中对教育问题评述的偏激与片面性,呈现学校与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学校教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形态,因此学校教育往往呈现出“强制与限制”、“古板与沉闷”的特点,这与“80后”写作的清新、开放与生气之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或许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尝试在这两者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和研究意义
  • 三、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80后"作家的教育经历——在学校赛场上的出逃
  • 一、"80后"作家教育经历中所凸现的对学校教育的反叛
  • (一) "80后"写作第一人韩寒:拒绝做大学旁听生
  • (二) 书写"残酷青春"的春树:为寻找自我而退学
  • (三) "为上北大而写书"的胡坚:文学才子的妥协
  • (四) "草样年华"中的孙睿:晃晃悠悠的大学生涯
  • 二、"80后"作家在学校教育中的失意与其成名之间的张力
  • (一) 另类反叛的性格特点
  • (二) 自身的文学才华
  • (三) 学校教育的缺失
  • (四) 社会生活的多元丰富
  • 第二章 "80后"作品对学校教育的抨击——从"校园化"到"去校园化"的转换
  • 一、"80后"作品对学校教育抨击的全面图景
  • (一) 课程设置的枯燥和滞后
  • (二) 考试评价制度的功利性
  • (三) 教师形象的荒诞性
  • (四) 校领导行为的官僚化
  • (五) 学校规章制度的僵化
  • (六) 学校教育的无用性
  • 二、"80后"作品中凸显的"去校园化"特征
  • (一) "象牙塔"外的诱惑
  • (二) 主人公精神面貌的低沉消极
  • (三) 青春期恋爱的开放随意
  • (四) 脏话用语的常态化
  • 第三章 "80后"写作的教育影响——对读者群的分析
  • 一、中学生喜欢"80后"写作的原因
  • (一) 小说中主题内容的相投
  • (二) 主人公未经雕琢的纯真情感
  • (三) 作家个人魅力
  • 二、"80后"写作对中学生的影响
  • (一) 认知上的了解与误导
  • (二) 情感上的宣泄与悲观
  • (三) 写作上的引领与复制
  • 第四章 社会学视角下"80后"写作现象的教育思考
  • 一、"80后"写作引出的学校教育问题的尖锐性
  • (一) 对课程设置的反思
  • (二) 对考试评价制度的反思
  • (三) 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 (四) 对科层制管理模式的反思
  • (五) 对学校教育意义的反思
  • (六) 对语文教育的反思
  • 二、"另一种视角"下的"80后"写作现象
  • (一) "可疑的"封赏——公众对"80后"作家教育观点的支持
  • (二) 合理重视个体需要的限度——教育同时具有社会功能
  • 结语:乌托邦还是可能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孙睿作品[J]. 青少年书法 2020(01)
    • [2].多彩童年之遇见夏日精灵[J]. 风采童装 2017(07)
    • [3].当年明月照何处——读孙睿小说《雅典娜》[J]. 青年文学 2018(12)
    • [4].从孙睿创作看80后作家的写作转型[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16)
    • [5].孙睿:我想与父辈来场对话[J]. 今日中学生 2013(07)
    • [6].孙睿 摆脱青春的桎梏[J]. 人物画报 2010(24)
    • [7].孙睿语录[J]. 小作家选刊(作文素材库) 2011(06)
    • [8].蓝贝壳[J]. 青年文学家 2012(19)
    • [9].亲情和理解之旅:解读孙睿小说《路上父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16)
    • [10].孙睿 让青春的花从文字开向影视[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11(01)
    • [11].孙睿小说中“父与子”主题探析[J]. 戏剧之家 2014(09)
    • [12].孙睿创作的幽默瑕疵与感性写作[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16)
    • [13].“80后”的“一地鸡毛”——评孙睿的《宝贝儿,带我飞》[J]. 文学教育(上) 2019(01)
    • [14].告别草样年华的雅痞——孙睿[J]. 青年文学家 2010(08)
    • [15].孙睿:学校是自适应学习的文化场[J]. 教育家 2018(44)
    • [16].蚍蜉起飞的时刻——评《会飞的蚍蜉》[J]. 青年文学 2019(09)
    • [17].从叩门开始的故事[J]. 商周刊 2016(09)
    • [18].妙笔生花[J]. 少儿国学 2019(18)
    • [19].书架[J]. 出版广角 2012(09)
    • [20].青年作家孙睿说寒假[J]. 高中生 2014(04)
    • [21].不想当导演的编剧不是一个好作家[J]. 中学生 2011(28)
    • [22].一个导演系研究生在毕业之前 还要耐心等待[J]. 电影世界 2009(03)
    • [23].当月热读[J]. 青岛画报 2011(09)
    • [24].形式要新颖,层次定分明[J]. 好家长 2015(26)
    • [25].形式要新颖,层次定分明[J]. 好家长 2014(45)
    • [26].后生实话、先锋绝响与泛情物语——近期小说读札[J]. 当代小说 2011(01)
    • [27].孙睿:告别《草样年华》之后[J]. 新作文(高中版) 2011(04)
    • [28].爱谁谁的北京[J]. 青年文学 2020(02)
    • [29].从王朔到孙睿看80后写作[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16)
    • [30].《我是你儿子》一本没法能开口跟别人说的小说[J]. 体育博览(运动健康) 2008(01)

    标签:;  ;  ;  

    从学校内的“失败”到学校外的“成名” ——“80后”写作作为一种教育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