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的活动节律和微生境利用

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的活动节律和微生境利用

论文摘要

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等级,在《A Global Action Plan for Conservation of Tortoises and Freshwater Turtles》和《2002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被列为极危物种。目前缺乏野外活动节律方面的资料,微生境利用的资料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作者从2006年11月初到2007年11月初,在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处东经109°45′26″—109°56′53″、北纬18°40′13″—18°48′44″,11月-4月为旱季,5月-10月为雨季),对10只海南吊罗山黄额闭壳龟个体的活动节律和微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日活动节律黄额闭壳龟属于昼行性龟类,活动需要光照值大于0。旱季活动期的日活动时间范围在06:00-17:59之间;旱季活动期日活动以活动频率统计,只有一个明显高峰,在12:00-13:59,值为11.69%(n=77),属于单峰模式;以活动强度统计,只有一个明显高峰,在10:00-11:59时间段,值为16.12±16.13(×10-1m) (n=77),属于单峰模式;日活动相对集中发生在10:00-13:59之间,频次和强度分别占日活动总量的46.67%和69.42%。雨季活动期的日活动时间范围在06:00-19:59之间;雨季活动期日活动,以活动频率统计,只有一个明显高峰,在16:00-17:59,值为27.06% (n=177),属于单峰模式;以活动强度统计,只有一个明显高峰,在18:00-19:59时间段,值为25.52±60.69(×10-1m) (n=177),属于单峰模式;大部分日活动发生在16:00-19:59之间,频次和强度分别占日活动总量的41.98%和51.47%。相对旱季,雨季的日活动频度和强度都增大,日活动的高峰推迟。2)季节活动在研究期间,2006年11月-2007年3月是海南吊罗山黄额闭壳龟的冬眠期。个体间冬眠期的长短不一样,平均值=118.14±12.89,个体间的差异极显著(χ2= 166.143,df=6,p=0.000)。冬眠时间与体重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没有显著相关性(r=-0.400,p=0.374,n=7)。2007年3月-2007年10月为活动期。旱季活动期黄额闭壳龟的平均活动频率为5.75%,活动强度为2.47±16.23(×10-1m)(n=539),以静止不动的A0活动为主(94.25%);在所有的活动中,以频率统计,以小于1m的A1最多,其次为小于10m的A2,超过10m的A3最少;以活动强度统计,则以A2为主,A3次之,A1最少。雨季活动期黄额闭壳龟平均活动频率为17.40%,活动距离为13.50±41.32(×10-1m)(n=5160),以静止不动的A0活动为主(82.60%)。在所有的活动状态中,以频率和强度统计,都是A2最多,A3次之,A1最少。3)微生境利用对旱季26个利用样方的研究发现,黄额闭壳龟对23种生态因子中的坡位、坡向、坡度、郁闭度、竹丛密度、倒木根数、水源距离、竹子密度、草本密度、草本均高、落叶盖度、落叶厚度、温度、湿度、光照等15个因子的利用上有选择性,偏好坡位中的上坡位(69.23%)、坡向中的东坡(61.54 %)、坡度中的斜陡坡(50.00%)、大于85%的郁闭度(73.03%)、大于等于10(簇/100m2)的竹丛密度(73.08%)、大于3(根/100m2)倒木树(76.92%)、超过50(m)的水源距离(53.85%)、大于10(株/m2)的竹子密度(76.92%)、1~10(株/m2)的草本密度(61.54%)、1~100 cm的草本均高(57.69%)、大于90(%)的落叶盖度(84.62%)、大于30(cm)的落叶厚度(53.85%)。对雨季30个利用样方的研究发现,黄额闭壳龟对23种生态因子中的坡位、郁闭度、竹丛密度、竹冠层均高、倒木根数、距水源距离、竹子密度、草本密度、落叶盖度、落叶厚度等10个因子的利用上有选择性,偏好坡位中的下坡位(76.67 %)、大于85%的郁闭度(60.00 %)、超过10(簇/100m2)的竹丛密度(56.67 %)、大于4 m的竹冠层均高(73.33 %)、1至2(根/100m2)的倒木根数(43%)、小于30(m)的距水源距离(83.33%)、1至10(株/m2)的竹子密度(60.00%)、1至10(株/m2)的草本密度(70%)、大于90%的落叶盖度(56.67%)、15至30 cm的落叶厚度(46%)。在微气候利用方面:旱季活动期的利用样方,温度高于对照样方的,湿度低于对照样方的,光照大于对照样方的;雨季活动期的利用样方,温度低于对照样方的,湿度大于对照样方的,光照小于对照样方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黄额闭壳龟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研究现状
  • 1.1 黄额闭壳龟的生物学特征
  • 1.2 研究现状
  • 1.2.1 形态分类
  • 1.2.2 地理分布
  • 1.2.3 人工饲养及贸易
  • 1.2.4 生理生化
  • 1.2.5 生态学
  • 1.3 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意义
  • 2 龟类活动节律研究概况
  • 2.1 日活动
  • 2.2 季节活动
  • 2.3 休眠
  • 3 微生境选择研究
  • 3.1 微生境选择研究及其意义
  • 3.2 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基本方法
  • 3.2.1 列联表分析
  • 3.2.2 Vanderploeg 和 Scavia 选择指数
  • 3.2.3 资源选择函数
  • 3.3 龟类生境利用研究概况
  • 第二章 研究地区自然状况
  • 1 地理位置
  • 2 地形地貌
  • 3 气候概况
  • 4 水文
  • 5 植物资源
  • 6 动物资源
  • 第三章 活动节律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捕捉
  • 1.1.1 网捕法
  • 1.1.2 陷阱法
  • 1.2 身体特征测量及仪器安装
  • 1.3 数据的收集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日活动
  • 2.1 研究结果
  • 2.1.1 旱季活动期的日活动
  • 2.1.1.1 旱季活动期日活动的时间特点
  • 2.1.1.2 旱季活动期内日活动的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光照)
  • 2.1.2 雨季活动期的日活动
  • 2.1.2.1 雨季活动期日活动的时间特点
  • 2.1.2.2 雨季活动期内日活动的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光照)
  • 2.1.2.3 雨季活动期内各月的日活动
  • 2.1.3 活动期内(旱季和雨季)日活动与天气的关系
  • 2.2 讨论
  • 2.2.1 旱季活动期日活动与雨季活动期日活动的比较
  • 2.2.2 微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光照)对日活动的影响
  • 2.2.3 天气对日活动的影响
  • 3 季节活动
  • 3.1 研究结果
  • 3.1.1 旱季活动
  • 3.1.2 雨季活动
  • 3.1.3 不同月份的活动
  • 3.1.4 天气与季节活动
  • 3.1.5 季节活动的个体差异
  • 3.2 讨论
  • 3.2.1 季节活动的特点
  • 3.2.2 不同季节的活动类型差异
  • 3.2.3 气候因子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照、天气)
  • 3.2.4 个体间的差异
  • 第四章 微生境利用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尺度
  • 1.2 取样方法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论
  • 2.1 影响旱季活动期微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
  • 2.2 影响雨季活动期微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
  • 2.3 对自动测温仪数据的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3.1 非气候因子对活动期微生境利用的影响
  • 3.2 气候因子对活动期微生境利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答辩委员会决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黄额闭壳龟(Cuora galbinifrons)的活动节律和微生境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