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对中产阶级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领域日趋高度重视的问题,引起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方面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本论文研究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变迁的现代化过程中,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秩序稳定的关系。本论文研究采用了政治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为背景,以社会分层理论为分析框架。研究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性方法论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研究方法为比较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法以及案例研究方法等。西方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预设为:中产阶级是历经西方工商业和市民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以及有市场能力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因此在市场取向和社会秩序稳定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理论取向则不同于西方中产阶级理论研究中的“稳定器”、“平衡轮”、“缓冲器”等理论观点,论文理论起点和支撑的基本假设是:自近代社会转型以来,中产阶级的分化、组合和发展变化,使其自身充满着矛盾性、异质性和复杂性,其并非是一个自为的阶级。从社会系统变量视角辨证分析,在市场经济多元化促发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产阶级不仅在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意识与行为取向是一个复杂的变数,而且其对社会秩序稳定和发展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此外,在不同政治与文化背景的国家,各自还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特征。因此中产阶级与社会秩序稳定关系,不仅仅在于其市场能力,还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赢得其他社会阶层广泛合作与支持的能力,取决于其是否有参与和推动政治民主的能力以及国家与社会互构、互动的关系的制度背景。本文由六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导论,对本论文研究的缘起和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并对西方中产阶级相关的文献加以综述。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架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第一章是有关社会稳定理论构建与结均特征的论述。本论文从政治社会学的视野审度,认为社会稳定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子系统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辨证统一关系,社会稳定就是各子系统动态发展的综合作用结果。而中产阶级仅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要素和变量;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社会稳定与发展,应该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互构的结果;是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相互竞争和合作、妥协和均衡的结果,中产阶级只能是这种充分博弈中的共同赢家之一。故具有理论预设的“稳定器”说存在不足之处,相对而论只是一种单向思维的静态理论观念。第二章主要是从历史考察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思想指导,认为“稳定”并非是中产阶级固有特征或必然属性,“平衡轮”、“安全阀”也不是其先天的社会功能,中庸、温和、保守更不是其先赋的社会性格,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中产阶级没有固定模式。从一方面而言,在各种对政治秩序可能形成压力的阶层力量中,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中产阶级往往可能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从另一方面而论,任何一个社会中的各阶级(包括中产阶级)如不能获得应有的社会资源和制度安排,那么它就可能构成社会秩序失稳、失范之原因。因此,如何引导、把握和发挥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仍是每一个选择不同发展路径的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重要社会课题。第三章主要对阶级理论视野中的西方中产阶级进行论述,这是本论文立论的主体部分。本文在对具有动态变化概念的中产阶级进行分析基础上,从社会系统变量角度分析,中产阶级虽在社会博弈中具有矛盾性格,但却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态变量。他们无论选择何种角色形象出现在社会政治舞台上,都是由当时中产阶级的期望张力与阶层力量对比,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形势所决定的;他们在与各阶层的对立与妥协、斗争与合作的周旋中,在社会政治的进退取舍中,都是坚持以功利权益为准则,以功利权益的转移来调整目标,来“理性”选择朋友或对手,中产阶级难以成为主导性阶级。不论是“管理革命”理论,还是“科技革命”理论,其意义都只能是私有制领域内的一种调节,其限度以无损于资产阶级对企业有效控制为分水岭,这也是中产阶级与上层阶级之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权力边界。第四章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现状思考中产阶级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本文对当代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文化生活和社会政治态度进行了考察研究,认为其充满了多重性、矛盾性和复杂性。同时从比较研究中阐论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中产阶级模式是不能“克隆”(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套用)的观点。因为中产阶级本身经济、政治地位并不稳固,自身处于一种不断分化、重构的过程中。故其不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中有着不同的内涵,而且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和形势下也有着不同的社会态度。所以中产阶级应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应动态变化的概念,是一个文化和社会时空差异性的概念。因此,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不能是静态的,尤其对“后发型”国家的发展研究不能简单的“理论消费”,否则将不可能真正了解和认识其自身的社会发展特征。第五章从制度分析的视角,论述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制度、组织与机制,强调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而推动、调节与维护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则是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制度安排与导向。本文同时还力图结合当代西方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当代西方社会政治运作形式,已不是阶级或阶层的模式,而主要是以利益集团、社会团体的组织形式出现的。这是因为阶级从事政治行动的能力已经被社会多元化所削弱,阶级内部的利益聚合已很难达成,相关利益更加紧密的行业、职业和社会生活背景关系的发展逐渐取代了阶级的组织作用。中产阶级中的不同群体往往就是在行业、职业为背景的利益集团中,发挥其社会政治作用。而在社会秩序和制度的约束与整合下,利益集团或社会团体以政治参与者的身份作为利益表达和均衡的有效机制,使社会张力保持在可控限度内,这是有助于社会稳定的。最后本文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制虽也存在着弊病,并面临问题与挑战,但是从一方面考量,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并没有经历一次政变和革命,公众对体制、制度与政策持有一定的政治认同感,反映了政权的合法性和政府的权威性;从另一方面审视,资本主义决不是一个封闭、僵化的体系,它是一种在社会主义批判和冲击下,不断调整、变革和演进的文明。当代资本主义仍在持续发展,这说明其体制与制度安排具有一定合理性,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与发展。尽管西方社会运动此起彼伏,但都能采取各种手段将其控制在公共秩序允许的范围之内,各种突发事件也能够在体制架构和法律制度的范围内化解。公众的宣泄渠道、利益表达渠道、政治参与渠道都比较畅通,这使单方面的社会问题不致集聚与扭结成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局部性的社会冲突或动荡、骚乱不会酝酿与演变成全局性的社会危机。因此,从政治社会学视野审度,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政治稳定是与合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紧密联系的,而不仅仅由中产阶级与市场力量所决定!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阶级阶层理论图式
  • (二) 西方学者对中产阶级的界定与论述
  • (三) 西方学者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关系阐论
  • 三、理论背景与分析框架
  • (一) 理论背景
  • (二) 分析框架
  • (三) 基本概念
  • 四、假设与方法
  • (一) 研究假设
  • (二) 研究方法
  • 五、尝试与不足
  • (一) 主要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社会稳定理论构建与结构特征
  • 一、多元与开放:社会学中的社会稳定理论
  • 二、社会稳定:多维度系统工程
  • (一) 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核心
  • (二) 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
  • (三) 思想意识形态稳定: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
  • (四) 国际环境因素:社会稳定的外部条件
  • 三、动态与发展:社会稳定类型和特征
  • 四、社会转型、社会分层与社会稳定
  • (一) 调控与整合:转型社会与社会稳定
  • (二) 社会分层、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
  • 五、结语:审思与启迪
  • 第二章 历史考察: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变迁
  • 一、解读与思辨:亚里士多德的理想“中产阶级”
  • (一) 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中产阶级”特性的阐述
  • (二) 亚里士多德“中产阶级”政体辨析
  • 二、革命与保守:转型时期的中产阶级
  • (一) 中世纪城市运动与中产阶级发展
  • (二)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与中产阶级
  • (三)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启示
  • 三、暖昧与摇摆:经典理论对中产阶级特性剖析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产阶级不稳定特性分析
  • (二) 列宁对小资产阶级不稳定特性研究
  • 四、20世纪中产阶级与社会运动和思潮——以美国社会为例
  • (一) 美国中产阶级与社会运动
  • (二) 美国知识分子与社会运动和思潮
  • (三) 美国工会运动与中产阶级
  • 五、结语:矛盾与变量
  • 第三章 理论视野中的西方中产阶级
  • 一、概念与边界:对中产阶级界定的理论问题
  • (一) 模糊与异质:中产阶级概念及其特征
  • (二) 中产阶级:一个具有动态变化的概念
  • 二、“自在”或“自为”:中产阶级与阶级意识
  • (一) 从阶级意识到阶级责任——一种阶级的解析视角
  • (二) 中产阶级能构成政治成熟的阶级吗?
  • 三、管理、科技、革命:中产阶级能成为统治阶级吗?
  • (一) “管理革命”与中产阶级
  • 1、西方公司企业结构中的管理阶层
  • 2、西方劳资关系中的管理阶层
  • (二) “科技革命”与中产阶级
  • 1、资本、科技和专业知识分子
  • 2、双刃剑:资本主义世界科技的负面影响
  • 四、结语:私有制领域的中产阶级边界
  • 第四章 现状及思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与社会秩序
  • 一、祛魅与阴霾: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现状与特征
  • (一) 西方社会两极分化、垄断资本与中产阶级
  • 1、西方两极分化社会与中产阶级
  • 2、美英等国中产阶级萎缩的原因
  • 3、垄断资本与中产阶级
  • (二) 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经济地位、文化生活与政治态度
  • 1、脆弱与敏感:西方中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 2、“中间性”和多重性:西方中产阶级文化生活特征
  • 3、矛盾性和复杂性:西方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态度
  • (三) 西方中产前景:挑战与希望并存
  • 二、另一种模式:东亚中产阶级与社会政治转型
  • (一) 东亚中产阶级发展状况
  • (二) 东亚中产阶级对威权政府的依附性
  • (三) 东亚中产阶级与社会政治转型
  • 1、新加坡:“托管式民主”
  • 2、香港:从冷漠走向政党政治
  • 3、台湾:族群政治与变数
  • 4、韩国:以财阀和领袖为中心
  • (四) 后发展国家视角:中产阶级模式不能“克隆”
  • 三、结语: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制度、组织、机制:西方国家社会政治稳定分析
  • 一、制约与均衡:政府性政治体制架构原则
  • (一) 主权在民的原则
  • (二) 代议民主制原则
  • (三) 分权与制衡原则
  • (四) 宪政与法治原则
  •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非政府性政治体制功能
  • (一) 政党与政党政治——“安全阀门”
  • (二) 利益集团:“第二圈政策制定者”
  • 1、两种互动模式:多元主义与合作主义
  • 2、利益集团的功能与作用
  • (三) 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
  • 1、社会“治理”与“善治”理念
  • 2、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 (四) 大众传媒——“第四种权力”
  • 三、制度导向:西方国家缓解社会矛盾机制
  • 四、“新政治”:多元社会的中产阶级角色
  • (一) 利益共同体与中产阶级
  • (二) 新社会运动与中产阶级
  • 五、结束语: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枢纽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产阶级的购物癖正在改变[J]. 消费者报道 2014(07)
    • [2].中产阶层趣味与广告传播审美定位[J]. 中国报业 2019(24)
    • [3].中产阶级文化的建构——以《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为例[J]. 戏剧之家 2020(10)
    • [4].浅谈新中产阶级消费特性——以长沙市为例[J]. 商业经济 2020(03)
    • [5].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中产阶级主体性再建构——解读电影《来电狂响》[J]. 视听 2020(07)
    • [6].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级的女性教育问题及历史价值[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09)
    • [7].广告传播中的中产阶级趣味[J]. 新闻前哨 2019(04)
    • [8].当今欧美国家“中产阶级萎缩症”的根源、影响与启示[J]. 学海 2019(05)
    • [9].中产阶级焦虑[J]. 纺织科学研究 2017(12)
    • [10].日本新中产阶级[J]. 检察风云 2017(23)
    • [11].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中产阶级”概念[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3)
    • [12].俄罗斯经济危机背景下的社会稳定:以中产阶级为视角[J]. 湖北社会科学 2018(03)
    • [13].作家的中产阶级化与21世纪长篇小说乡村想象的几种方法[J]. 文艺研究 2018(08)
    • [14].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属性分析[J]. 理论导刊 2018(07)
    • [15].试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贡献——以伦敦教育委员会(1870-1904)为例[J]. 历史教学问题 2016(03)
    • [16].美国社会转型期中产阶级女性就业动因与特征(1870—1920)[J]. 历史教学问题 2018(04)
    • [17].中产阶级与威权体制转型——基于普京时代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解析[J]. 俄罗斯研究 2018(05)
    • [18].从依附到建构:战后埃及中产阶级与国家的关系[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19].西方“中产阶级”概念的演变及其危机[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12)
    • [20].从打造理想家居看中国新中产阶级的形成[J]. 文化纵横 2017(01)
    • [21].《政府、市场与中产阶级》[J]. 世界历史 2017(01)
    • [22].中产阶级买房投资的两件法器[J]. 安家 2017(08)
    • [23].从饮食角度评析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级阶级认同[J]. 大众文艺 2017(17)
    • [24].《日本新中产阶级》[J]. 决策 2017(08)
    • [25].《日本新中产阶级》[J]. 陕西档案 2017(04)
    • [26].教育焦虑引发的中产阶级母爱悲歌——《虎妈猫爸》《小别离》彰显的母爱异化问题剖析[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5)
    • [27].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J]. 文史博览 2017(10)
    • [28].中产阶级的“元问题”[J]. 开放时代 2017(03)
    • [29].浅议中产阶级对旅游产业的推动[J]. 农家参谋 2017(17)
    • [30].关于我国中产阶级背包旅游兴起的原因和前景分析[J]. 农家参谋 2017(19)

    标签:;  ;  ;  ;  

    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