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北岸中东部水土迁移过程及规律研究

巢湖北岸中东部水土迁移过程及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中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20世纪80年代水体开始呈现富营养化状态,以后富营养化逐步加剧,现已演变成为全国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这严重影响了沿湖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安全。虽然巢湖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湖泊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依旧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实行内源修复和外源防控的治理措施。而水土迁移作为非点源污染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形式,可携带大量泥沙、氮、磷等物质进入巢湖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本文通过对巢湖北岸典型地区水土迁移过程研究,揭示水土迁移和养分迁移的特征和规律,提出控制巢湖流域水土迁移的针对性措施,期望在治理巢湖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能为外源防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本研究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分析水土迁移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巢湖流域环境问题及研究状况。第二部分,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对坡面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和输出特征进行研究。第三部分,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开展坡面径流、泥沙的产生过程和迁移规律研究,并对径流和泥沙中养分迁移过程和特征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运用水土迁移模型和养分迁移模型,结合实测数据,进行水土迁移量和养分迁移量的估算和预测。第五部分,结合巢湖流域实际情况,对水土迁移的防控和治理技术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野外调查和野外实验表明,由于水土迁移和养分迁移的影响,野外坡面土壤中氮磷元素含量总体上有随时间延长而降低,随空间高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次降雨过程中,表层土壤中细小颗粒(粘粒和粉粒)与氮磷元素会移失,从而导致表层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水解氮与速效磷的降低幅度较大(西瓜地、空闲地、油菜地水解氮和速效磷降雨前后降低幅度都在8.0%以上),而全氮和全磷养分含量降幅很小(西瓜地、空闲地、油菜地全氮降幅分别为2.17%、1.86%和1.54%,全磷降幅分别为0.27%、0.22%和0.20%)。在不同利用方式下,降雨后田间表土细小颗粒(粘粒与粉粒)相对减少,粗大颗粒(砂粒)相对增多的幅度是不同的,表现出西瓜地最大,油菜地最小的特征。实验进一步证实,流失泥沙具有富集粘粒和养分的特征。表现在,油菜地、西瓜地和空闲地粘粒的富集率都达到1.20以上,全氮与速效磷的富集率都在1.28-1.39之间,全磷和水解氮富集率基本处在1.13-1.30之间。马鞍山坡面氮元素的富集率是1.26,磷素的富集率为1.15。通过对马鞍山坡面土壤和氮磷元素迁移量的监测和估算显示,土壤的平均迁移量为5412t/km2·a,土壤中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平均迁移量分别为9.12t/km2·a和2.30t/km2·a。(2)首次利用巢湖北岸的主要土壤类型(黄棕壤、黄褐土、粗骨土)就坡面产流产泥沙过程和养分迁移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显示,坡面产流过程受降雨强度、坡面坡度、土壤类型、土壤前期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坡面产流历时与降雨强度、坡面坡度、土壤前期含水量之间呈反相关,坡面产流量与降雨强度之间正相关,较大的稳定径流量出现时间与土壤前期含水量之间呈反相关;不同土壤类型,由于土壤质地和孔隙度等差异,坡面产流过程也不同。径流含沙量曲线变化特征是,在产流开始后逐渐上升,达到一个峰值后逐渐下降。其中,径流含沙量曲线的峰值出现时间与降雨强度、坡面坡度呈反相关;流失泥沙累积量与降雨强度、坡面坡度、径流累积总量之间呈正相关。坡面养分流失主要通过径流和泥沙两种形式来实现。其中,泥沙携带是养分迁移的主要形式。养分迁移总量与径流累积量、泥沙累积量之间都呈正相关。通过对黄褐土等的模拟实验还显示,流失泥沙中养分含量普遍高于原土壤对应的养分含量,即流失泥沙具有富集养分的特性。从三种土壤富集来看,粗骨土的富集率最高,黄褐土的富集率最低。从养分形态来看,三种土壤富集率大小规律总体是,速效磷>水解氮>全氮>全磷。(3)用SCS径流曲线参数法对龟山地区水土迁移中的径流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预测结果是,研究区的年径流量为470.0mm。(4)采用侵蚀针法和USLE模型对龟山地区进行了土壤侵蚀量的估算或预测,结果分别是4107.57t/km2·a和3847.6t/km2·a,显示了两种预测结果基本一致性,但也显示了USLE模型法较侵蚀针法预测结果要稍微偏大的特点。(5)利用公式E=(Er1*S+Er2*Q)*C,对研究区养分迁移量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利用SCS曲线法结合USLE模型预测研究区内氮素迁移量为8.027t/km2·a,磷素迁移量为2.903t/km2·a。其中氮和磷元素通过泥沙携带造成的损失占养分迁移总量的90.92%和90.36%,进一步证实泥沙携带是养分迁移的主要形式。(6)根据水土迁移和养分流失的研究,提出了针对巢湖周边的农耕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水土迁移防控和治理措施。在低山丘陵区,应该采用植树种草为主的生物措施,重点进行土壤侵蚀的控制;在丘岗地区,通过农林复合生产、等高种植、等高梯田等措施,以达到截流保土的目的;而在冲积平原区,提倡保护性耕作和多层次缓冲带建设,达到重点控制污染物或养分流失的目的。最终从根本上控制外源污染物对巢湖的输入,实现逐步改善巢湖水质的目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前言
  • 1.1 巢湖流域概况
  • 1.1.1 自然环境特征
  • 1.1.2 社会经济状况
  • 1.2 主要环境问题及研究进展
  • 1.3 研究区的确定
  •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二章 水土迁移的研究进展
  • 2.1 水土迁移的概念
  • 2.1.1 土壤侵蚀
  • 2.1.2 水土流失
  • 2.1.3 水土迁移
  • 2.2 坡面径流
  • 2.2.1 坡面径流的形成
  • 2.2.2 坡面径流的水动力学特征
  • 2.2.3 细沟流水动力特征
  • 2.3 坡面土壤侵蚀
  • 2.3.1 土壤侵蚀方式
  • 2.3.2 坡面土壤侵蚀模型
  • 2.4 养分迁移
  • 2.4.1 养分迁移过程
  • 2.4.2 养分迁移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壤侵蚀及土壤中氮磷时空变化特征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样品采集
  • 3.2.2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3.3 土壤中氮磷元素的时空变化
  • 3.3.1 土壤中P元素含量的变化
  • 3.3.2 土壤中N元素含量的变化
  • 3.4 降雨前后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特征
  • 3.5 降雨前后土壤中氮磷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 3.6 土壤粘粒与氮磷元素富集特征
  • 3.7 土壤及N、P元素的迁移和估算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壤和流失泥沙的颗粒组成及养分特征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田间实验方法
  • 4.2.2 测试项目和分析方法
  • 4.3 降雨前后土壤与流失泥沙的颗粒组成变化
  • 4.3.1 降雨前后表层土壤颗粒组成变化
  • 4.3.2 流失泥沙的颗粒组成变化
  • 4.4 降雨期间养分迁移特征
  • 4.4.1 降雨前后田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 4.4.2 径流中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 4.4.3 流失泥沙中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 4.5 迁移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 4.5.1 不同养分之间的关系
  • 4.5.2 养分迁移与颗粒组成的关系
  • 4.5.3 流失泥沙粘粒富集及养分富集特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坡面产流产泥沙与养分迁移过程分析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2.1 实验设计
  • 5.2.2 测定和分析方法
  • 5.3 坡面产流过程
  • 5.3.1 坡面降雨入渗分析
  • 5.3.2 坡面产流理论分析
  • 5.3.3 土壤前期含水量对产流的影响
  • 5.3.4 降雨强度对产流的影响
  • 5.3.5 坡面坡度对产流的影响
  • 5.3.6 土壤类型对产流的影响
  • 5.3.7 坡面径流模型
  • 5.4 坡面产泥沙过程
  • 5.4.1 坡面产泥沙的动力学分析
  • 5.4.2 降雨强度对产泥沙的影响
  • 5.4.3 坡面坡度对产泥沙的影响
  • 5.4.4 坡面径流与产泥沙的关系
  • 5.4.5 坡面产泥沙模型
  • 5.5 坡面养分迁移过程
  • 5.5.1 养分迁移机理分析
  • 5.5.2 径流中养分迁移特征
  • 5.5.3 泥沙中养分迁移特征
  • 5.5.4 养分迁移量与径流量和泥沙迁移量的关系
  • 5.5.5 径流中养分与泥沙中养分含量的关系
  • 5.5.6 养分迁移过程中的富集特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土迁移量和养分迁移量预测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研究区概况
  • 6.2.2 研究方法
  • 6.3 年径流量的计算
  • 6.3.1 SCS模型的基本原理
  • 6.3.2 相关参数的确定
  • 6.3.3 计算结果
  • 6.4 土壤侵蚀量估算
  • 6.4.1 USLE模型估算
  • 6.4.2 侵蚀针法估算
  • 6.4.3 USLE模型与侵蚀针法预测比较
  • 6.5 养分流失量预测
  • 6.5.1 养分流失模型预测原理
  • 6.5.2 养分流失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 6.5.3 养分流失量的预测结果
  • 6.5.4 养分流失对巢湖富营养化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水土迁移的防控和治理
  • 7.1 引言
  • 7.2 水土迁移的防控与治理
  • 7.2.1 低山丘陵区
  • 7.2.2 丘岗地区
  • 7.2.3 冲积平原区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经历及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党课宣讲重在“互动”[J]. 党课参考 2020(03)
    • [2].解读土壤微生物在植物获得养分中的作用[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08)
    • [3].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J]. 启迪与智慧(下) 2020(01)
    • [4].趁年轻,创造吧![J]. 财富生活 2018(07)
    • [5].你的表扬达标吗[J]. 启蒙(3-7岁) 2010(08)
    • [6].种葱的奥秘[J]. 小学生导刊(高年级) 2011(01)
    • [7].宝贝,把头抬起来[J]. 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 2008(09)
    • [8].矿质元素对猕猴桃养分效应的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6)
    • [9].植物逆境营养的先锋——生物刺激物与养分缓释技术协同减肥增效[J]. 中国农资 2019(48)
    • [10].为学生习惯养育提供充足的“养分”[J]. 山东教育 2016(Z6)
    • [11].交流 支持 贡献[J]. 中国信息界 2014(03)
    • [12].磷酸铵生产中影响产品养分的调节因素分析[J].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13(02)
    • [13].慢建筑[J]. 中外建筑 2010(11)
    • [14].双孢蘑菇对不同处理牛粪中养分的消纳研究[J]. 家畜生态学报 2016(11)
    • [15].呼吸的城市[J]. 住宅与房地产 2016(35)
    • [16].芦笋各器官养分含量及累积特性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 2017(05)
    • [17].不同气象条件对玉米养分含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3(06)
    • [18].生命的养分[J]. 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 2011(Z1)
    • [19].不同树龄橡胶树枯落物养分归还比较[J]. 热带作物学报 2011(01)
    • [20].土埝表层养分聚集效应分析[J].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9(09)
    • [21].地上-地下生物协同调控与养分高效利用[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6)
    • [22].等养分复合肥对高氮土壤线椒产量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5)
    • [23].化肥“偷养分” 要好好管管[J]. 农家顾问 2015(03)
    • [24].测测你的哪些才华容易被埋没[J]. 故事家 2018(15)
    • [25].化肥养分控失剂[J]. 农村百事通 2012(05)
    • [26].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林龄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27].养多乐对人参养分(糖分)回流的影响[J]. 人参研究 2020(05)
    • [28].解决作物缺素的良策[J]. 湖南农业 2019(02)
    • [29].3种水旱两熟轮作制养分运筹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36)
    • [30].龙山植烟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养分的关系[J]. 湖南农业科学 2017(04)

    标签:;  ;  ;  ;  ;  ;  

    巢湖北岸中东部水土迁移过程及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