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和土槿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甘遂和土槿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论文摘要

甘遂是大戟科(Euphorbiacea)大戟属(Euphorbia Linn.)多年生草本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S.B.Ho)的干燥块根,是常用的毒性药材之一,具有泻水逐饮、破积通便之功,主治水肿、腹水、大小便不通、咳喘、癫痫、肿瘤等病症。甘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巨大戟二萜醇类化合物、少量的麻风树烷型大环二萜和三萜类化合物。土槿皮为松科(Pinaceae)金钱松属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的干燥根皮或近根树皮,性寒有毒,具有止痒杀虫功效,现代临床应用于治疗癣症、鹅掌风与灰指甲等症状。国内外对其化学成分研究较多,主要为二萜类化合物,还有少量的酚酸类成分。本论文对甘遂和土槿皮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从甘遂的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化学方法鉴定出14个化合物,分别为:kansuinin D1(1),kansuinin F1(2),kansuinin A(3),kansuinin B(4),kansuinin D(5),kansuinin F(6),3-O-(2,3-dimethylbutanoyl)-13-O-dodecanoylingenol(7),20-O-(2,3-dimethylbutanoyl)-13-O-dodecanylingenol(8),3β,20(R)-dihydroxydammer-24-methylene(9),白桦脂酸(10),kansenone(11),epi-kansenone(12),β-sitosterol(13),isoscopoletin(14)。其中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此外,对甘遂75%乙醇提取物中得到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三个萃取部分进行了体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石油醚部分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为寻找今后寻找抗肿瘤活性成分提供了依据。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从土槿皮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化学方法鉴定出14个化合物,分别为:ethyl pseudolarate B(17),pseudolaric acid A3(18),methylpseudolarate B(19),pseudolaric acid A(20),pseudolaric acid B(21),pseudolaric acid C(22),pseudolaric acid C2(23),deacetylpseudolaric acid A(24),demethoxydeacetoxy pseudolaricacid B(25),pseudolaric acid B O-β-D-glucopyranoside(26),myricetin(27),香草酸(28),没食子酸(29),1,2,3-苯三酚(30)。其中化合物(17),(18)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pseudolaric acid B(21)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它对HL-60人白血病、BGC-823人胃癌、Bel-7402人肝癌、KB人鼻咽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生长的活性,为深入研究其抗癌活性提供了基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写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甘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1.1 甘遂的形态及分布概况
  • 1.1.2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3 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1.4 有关甘遂反甘草的研究
  • 第二节 土槿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2.1 土槿皮的形态及分布概况
  • 1.2.2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3 结构修饰
  • 1.2.4 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甘遂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名称、编号和结构
  • 第二节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三节 甘遂抗肿瘤活性筛选
  • 第三章 土槿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名称、编号和结构
  • 第二节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3.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3.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三节 抗肿瘤活性筛选
  • 第四章 实验部分
  • 第一节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二节 甘遂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 4.2.1 提取与分离
  • 4.2.2 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 第三节 土槿皮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 4.3.1 提取与分离
  • 4.3.2 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 第四节 抗肿瘤活性筛选
  • 4.4.1 实验方法
  • 4.4.2 实验结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遂泻水散结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09)
    • [2].逐水良药——甘遂[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07)
    • [3].桂甘遂散腹敷配合西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J]. 海峡药学 2015(05)
    • [4].甘遂短诗五首[J]. 安徽文学 2016(04)
    • [5].甘遂的临床运用[J]. 中医研究 2019(07)
    • [6].甘遂——逐水之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17)
    • [7].经方运用甘遂配甘草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18)
    • [8].独活寄生汤联合甘遂甘草酊局敷治疗膝关节炎[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17)
    • [9].甘遂大枣散在顽固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J]. 北京中医药 2020(09)
    • [10].甘遂的毒理研究进展及应用概况[J]. 中国农村卫生 2018(19)
    • [11].甘遂散脐敷结合中药灌肠对氮质血症患者神经体液因子的影响[J]. 光明中医 2013(12)
    • [12].甘遂醋炙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05)
    • [13].甘遂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 2018(12)
    • [14].基于热分析技术的甘草制甘遂的炮制机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8(21)
    • [15].甘遂散脐敷合中药灌肠对氮质血症患者致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 2015(02)
    • [16].甘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核磁共振波谱特征[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01)
    • [17].甘遂炮制前后不同极性部位泻下作用的药效研究[J]. 湖北中医杂志 2010(01)
    • [18].中药甘遂抗生育作用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中医药 2011(03)
    • [19].甘遂粉敷脐治疗肠梗阻伴腹水一则[J]. 浙江中医杂志 2017(07)
    • [20].甘遂饮片[J]. 光明中医 2016(09)
    • [21].甘遂的化学成分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 2019(01)
    • [22].甘遂与甘草合用对甘遂毒性成分甘遂萜酯A、甘遂萜酯B代谢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5(01)
    • [23].甘遂草逐水灸治疗难治性肝硬化腹水1例[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33)
    • [24].甘遂醇提物对家兔离体回肠平滑肌张力的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8(06)
    • [25].甘遂的中药学及临床应用文献研究概述[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03)
    • [26].甘遂草逐水灸治难治性肝硬化腹水1例[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05)
    • [27].加味甘遂承气汤治疗急性胆囊炎120例临床观察[J]. 新中医 2015(11)
    • [28].甘遂末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内压的影响[J]. 新中医 2014(08)
    • [29].甘遂饮片中巨大戟二萜醇的含量测定[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02)
    • [30].基于ITS2序列鉴定甘遂种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16)

    标签:;  ;  ;  ;  ;  ;  ;  ;  

    甘遂和土槿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