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忽职守罪若干问题探讨

玩忽职守罪若干问题探讨

论文摘要

本文分四部分: 一、玩忽职守犯罪主体的范围。在我国,玩忽职守罪的主体范围在立法上和司法解释中不断变化。我国现行刑法将玩忽职守的犯罪主体规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就是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本文介绍了我国对玩忽职守罪主体规定的立法沿革及相关司法解释,并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界定进行了探讨,从界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来讲,不应仅以身份论,而应以其是否从事国家机关的公务活动来衡量。由于政治体制所决定,我国除了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外,还大量存在国家机关以外的机关行使着和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军事机关一样性质的国家职权,也就是”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将未在国家机关编制之内但实际行使行政管理职责的人员,扩大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对以往有关司法解释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为一些特殊人员的身份认定提供了统一的执法依据。本文对现行立法与立法解释关于本罪的主体规定进行检讨,并通过与国外刑法的比较,指出在过失渎职犯罪主体的界定上,外国刑法有不少值得我国刑法借鉴之处。 二、玩忽职守罪罪过形式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现行刑法中的玩忽职守罪的罪过形式只能认定为过失,不能出于故意。理由为: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看,玩忽职守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符合立法原意;认定玩忽职守罪为过失犯罪,既与刑法原则相合,又与司法解释相应;认为玩忽职守罪的罪过形式包括过失和故意的观点不符合一种犯罪的基本构成其罪过形式应当只是一种的刑法学原理;认为玩忽职守罪可以由过失也可以由故意构成,否定了两种罪过形式在主观恶性程度上的区别,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玩忽职守罪过失的表现形式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首先,要查明行为人是否有注意义务,其次,要看行为人是否有注意能力。 三、玩忽职守罪与监督过失及刑事责任范围。我国刑法主流观点认为,对于玩忽职守罪的责任范围,应当以直接责任人员为限,对于间接责任人员一般不予处罚。日本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一、玩忽职守犯罪主体的范围
  • (一) 立法沿革及相关规定
  • (二)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界定
  • (三) 几类特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四) 对现行立法与立法解释关于本罪主体规定的检讨
  • (五) 比较与借鉴
  • 二、玩忽职守罪罪过形式的认定
  • (一) 玩忽职守罪的罪过形式
  • (二) 玩忽职守罪过式的认定
  • 1、注意义务
  • 2、注意能力
  • 3、玩忽职守罪中疏忽大意的认定
  • 4、玩忽职守罪中过于自信的认定
  • 三、玩忽职守罪与监督过失及刑事责任范围
  • (一) 中国刑法的见解
  • (二) 日本刑法的见解
  • 1、监督过失的概念
  • 2、监督过失的类型
  • 3、监督过失的因果关系
  • 4、监督过失与信赖原则
  • (三) 关于监督过失原理的借鉴
  • 四、玩忽职守罪的危害结果
  • (一) 玩忽职守罪中危害结果规定的比较研究
  • (二) 玩忽职守罪危害结果的立法完善
  • 主要参考书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玩忽职守罪中的职责界分应予明确[J]. 人民检察 2016(14)
    • [2].论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的认定[J]. 法制博览 2015(14)
    • [3].国企工作人员难成玩忽职守罪[J]. 法人 2015(07)
    • [4].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的认定[J]. 法制与社会 2015(21)
    • [5].玩忽职守罪职责的认定——以“8·12”天津港爆炸案为视角[J]. 刑事法判解 2019(01)
    • [6].重新认识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的关系——兼论《刑法》第397条的结构与罪名[J]. 刑法论丛 2016(02)
    • [7].公仆支招骗退税[J]. 江淮法治 2017(12)
    • [8].玩忽职守罪中因果关系、经济损失的审查判定[J]. 中国检察官 2017(04)
    • [9].失职就要追责——童名谦因玩忽职守罪一审获刑五年[J]. 中国纪检监察 2014(19)
    • [10].从两个无罪典型案例看玩忽职守罪客观要件之“经济损失”的理解和认定[J]. 法律与生活 2018(12)
    • [11].玩忽职守罪量刑之立法思考[J]. 中国检察官 2013(20)
    • [12].玩忽职守罪立法研究——以“小官巨贪”现象为逻辑起点[J]. 河南社会科学 2012(01)
    • [13].玩忽职守罪浅论[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14].玩忽职守罪中因果关系疑难问题研究[J]. 大众科技 2012(11)
    • [15].浅论玩忽职守罪的认定[J]. 法制与社会 2011(30)
    • [16].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初探[J]. 政法学刊 2008(01)
    • [17].论玩忽职守罪的客观方面的几个问题[J]. 法制与社会 2008(28)
    • [18].由广州某大厦大火案再论玩忽职守罪[J]. 学理论 2014(36)
    • [19].“农民”犯玩忽职守罪的启示与思考[J]. 云南林业 2015(05)
    • [20].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探析——兼评犯罪嫌疑人黄某某玩忽职守案[J]. 法制与经济 2015(12)
    • [21].农村基层组织成员构成玩忽职守罪的认定[J]. 今日财富 2017(21)
    • [22].履职失当≠玩忽职守[J]. 廉政瞭望 2012(09)
    • [23].关于玩忽职守罪的司法认定[J]. 中国检察官 2010(22)
    • [24].会计从业人员玩忽职守犯罪若干问题研究——以陈某某玩忽职守案为例[J]. 法制博览 2017(11)
    • [25].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认定的思考[J]. 中国检察官 2012(04)
    • [26].以双重因果关系理论认定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J]. 法制博览 2017(32)
    • [27].一起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涉嫌玩忽职守罪”的案例分析[J]. 中国动物检疫 2016(03)
    • [28].关于涉税玩忽职守罪案件的几点思考——王某玩忽职守案评析[J]. 税法解释与判例评注 2011(00)
    • [29].国有公司、企业工作人员不构成玩忽职守罪的主体[J]. 中国律师 2015(07)
    • [30].破解行政委托乱象困境[J]. 法治与社会 2008(01)

    标签:;  ;  ;  ;  ;  

    玩忽职守罪若干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