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文体研究

《尚书》文体研究

论文摘要

《尚书》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之一。经学时代,它拥有着崇高的经学地位,成为历代学者潜心研究的对象,研究中心是阐发义理与溯源辨伪。经学式微以后,《尚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角度也日益增多。就文学而言,研究中心是《尚书》的文学性及其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这方面研究成绩斐然,也达成许多共识。然而关于《尚书》的文体,似乎还停留在传统“六体”的研究范畴,没有能够引起学者们的注意。除谭家健先生独具慧眼地提出“《尚书》体”这一概念以外,尚无学者厝意于此。本论文即尝试对《尚书》文体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与阐释。对于“文体”,学界存在诸多解释。综合各种解释,我们对“文体”的界定是:文体是指文章的整体,由三个层面构成:底层、中间层和表层。文体的底层指文体的交际或审美功能,中间层指文体的表现或表达手段,表层指文本的话语序列。底层决定中间层,中间层表现为表层,文本的话语序列虽然处于表层,但它是文体特征最直观的表现。三个层面的划分主要是为了分析方便,实际情况中,三个层面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全文分四个部分共六章来分析《尚书》的文体。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分析《尚书》文体的底层,即它的交际功能。这一部分以《尚书》“六体”作为突破口,分析《尚书》文体的功能。着重阐述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尚书》的“六体”是指“典”、“谟”、“命”、“誓”、“训”、“诰”,将这六种名称当作并列关系一起提出的时间,并不是《尚书》形成之初,也不是《尚书》学大行其道的两汉,而是伪古文《尚书》出现的东晋。研究认为:《尚书大序》正式提出“六体”与中国古代文体学在魏晋之际的长足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伴随着日益发展的“辨体”传统,引发了关于“六体”说一直延续至今的争议。其中争议最多的是孔颖达继“六体”之后分出的“十体”,“十体”之说几乎无人认可,但也无人超越。研究认为:孔颖达“十体”中的前六体分类方法与传统文体学中“因文立体”的分类方法是一致的,孔颖达的失误仅在于“贡”、“歌”、“范”、“征”这四体的“因名立体”,历代学者对“十体”的评价有失公允。结合《周礼》、《逸周书》等先秦典籍对“六体”的功能进行仔细考释,分析各体“以言成事”的社会功能。研究发现:西周时期,这些文体的功能和应用范围远远超过《尚书》所涉及的六体,并且“典”也不同于其它五种文体,它是涵盖多种文体的开放式的集合,谟、诰、命、誓、训诸体皆可奉之为“典”。论文同时指出,在“掌书以赞治”、“顺书以造士”的致用原则影响下,《尚书》中“六体”的原有功能已经消弭,彰显的是这些篇章的书教功能,《尚书》的整体性即表现于此。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四章。这一部分讲《尚书》文体的表层:话语序列。语言是一个静止的系统,只有被使用以后才转变为话语,话语是指语言运用后的言语,序列是指话语语义的排列模式,故将话语序列分为三章论述。第二章,以“佶屈聱牙”为突破口,指出“佶屈聱牙”是一种历时的《尚书》语言特点。在共时层面上,《尚书》的语言是明白晓畅的,这与《尚书》语言具有区域方言和西周雅言双重特性紧密相关。《尚书》语言既是区域方言又是西周雅言,在西周时期并不矛盾。“佶屈聱牙”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是:古奥艰涩的词汇、细密罕见的通假、超乎常规的省略、上古汉语的语序,这些表现共同构成了《尚书》“佶屈聱牙”的历时语言特点,同时也形成了《尚书》独特的“高古奇崛”的语言风格。第三章,分析《尚书》的语体。语体是从西方现代文体学借鉴过来的概念,但中国古代文体学中已经有所论述,只是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曹丕的“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讲的其实就是语体问题。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运用语言的体系。《尚书》语体的“常规”是:使用单音节词、使用散句、句不协韵、语义直陈,《尚书》语体的“偏离”是:使用复音节词、使用整句、部分协韵、使用比喻。在“常规”与“偏离”的对比中,《尚书》简质而不刻板的语体风格(通常我们也表述为语言风格)得以形成。《尚书》所运用的许多词汇在言文分离后进入了文言系统,为后世创作所沿用,我们以成语为例说明《尚书》语体的影响。第四章,分析《尚书》的语篇。语篇不是形式单位,而是语义信息单位,在文本中的表现即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刘勰“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讲的就是语篇问题。语篇是一个一个信息单位组织而成的意义链。这个链条的系联,依靠的是“衔接机制”。《尚书》中较为齐备的衔接机制是《尚书》尽管“览文如诡”却“寻理即畅”的重要原因,语篇的递归则是形成语篇整体结构的重要方式。《尚书》形成的衔接机制成为后代散文构建语篇的重要基础,我们通过《论语》与《尚书》的比较来分析《尚书》语篇的影响。第三部分是第五章,这一部分论述《尚书》文体的中间层,即《尚书》文体功能所决定的表达方法。《尚书》多为诰命之辞,其特征是“论事”。《尚书》“论事”表现出直言不讳的特点,这一特点由诰命的文体功能所决定,因为诰命的目的便是“以言成事”。在直言不讳的同时,《尚书》的“论事”还运用一些议论方法来增强“论事”的效果,这些方法主要有:以史论今、正反对比、比喻论证、引征论证。此外,《尚书》中还存在着不少带有叙事性质的作品。它们虽然还不能算作是成熟的叙事作品,但已经具备了多种叙事元素:时间、事件、情节、描写、对话等等,这些元素是萌芽状态的甲骨叙事走向日趋成熟的史传叙事的必要过渡。第四部分是第六章,这一部分主要讨论历代学者关于《尚书》文体影响的论述。本部分以“文源五经”说为突破口,由此分析《尚书》文体的影响。“文源五经”说与中国经学的隆盛不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阐释文体源流关系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体学有着突出的影响,正所谓“千古不易”。这是一种既有机械盲目之弊又有明晰源流之利的学说。在“文源五经”说的影响下,历代学者关于《尚书》文体影响的论断层出不穷,其中许多系联有待甄别,也有许多系联合乎史实。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尚书》的六体
  • 第一节 “六体”争议
  • 1、“六体”争议概述
  • 2、“六体”争议辨析
  • 第二节 “六体”考释
  • 1、典:多体共存的常典
  • 2、谟:君臣谋言
  • 3、训:臣谏君言
  • 4、命、诰、誓:君命臣言
  • 5、《禹贡》、《洪范》:诵训文本
  • 第三节 从“六体”到“书体”
  • 1、“书体”的形成
  • 2、“书体”的形制
  • 结语
  • 第二章 《尚书》的语言
  • 第一节 《尚书》语言的共时性特点
  • 1、方言口语
  • 2、雅言通语
  • 第二节 《尚书》语言的历时性特点
  • 1、佶屈聱牙的文本表现
  • 2、佶屈聱牙与语言风格
  • 结语
  • 第三章 《尚书》的语体
  • 第一节 语体与文体
  • 第二节 《尚书》语体的特点
  • 1、单音为常规,复音为词汇偏离
  • 2、散句为常规,整句为句式偏离
  • 3、无韵为常规,有韵为语音偏离
  • 4、直陈为常规,比喻为语义偏离
  • 第三节 从成语沿用看《尚书》语体的影响
  • 1、原型沿用
  • 2、变型沿用
  • 结语
  • 第四章 《尚书》的语篇
  • 第一节 语篇与文体
  • 第二节 《尚书》语篇的衔接机制
  • 1、结构衔接机制
  • 2、非结构衔接机制
  • 第三节 《尚书》的语篇递归
  • 第四节 从《论语》看《尚书》语篇的影响
  • 结语
  • 第五章 《尚书》的论事与叙事
  • 第一节 《尚书》的论事
  • 1、论事方法
  • 2、论事风格
  • 第二节 《尚书》的叙事元素
  • 1、时空与事件
  • 2、人物与场景
  • 3、人物的对话
  • 4、故事的情节
  • 结语
  • 第六章 “文源五经”说与《尚书》文体影响
  • 第一节 “文源五经”说
  • 1、“文源五经”说概述
  • 2、“文源五经”说辩证
  • 第二节 历代《尚书》文体影响论评述
  • 1、历代有关《尚书》文体影响的论述
  • 2、关于《金縢》与“纪事本末体”
  • 3、关于《君奭》与书牍
  • 4、关于《尚书》与官方文书
  • 5、关于《尚书》与史书体例
  • 结语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尚书》文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