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漂移论文-吕小羽

气候漂移论文-吕小羽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漂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气候,北美,城市地区,帕特里克,环境变化,美国东北部,城市经历,排放量,东南部地区,全球行动

气候漂移论文文献综述

吕小羽[1](2019)在《北美城市气候,来一个漂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代人中,许多北美城市经历的气候预计将改变成数百英里以外的地方的当前气候类型,或者改变成一种新的气候。一项新的研究和交互式网络应用旨在帮助公众了解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居住在美国和加拿大城市地区的人们的生活。这些新的气候分析将每个城市的预期未来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2-19)

石运昊,雷小途[2](2018)在《热带气旋快速增强区域气候漂移及成因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1949—2015年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含南海海域)1949—2015年TC快速增强(RI)集中区位置变化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RI的发生频数及伴有RI发生的TC频数均呈减少趋势,RI持续时间占TC生命史的比例及伴有RI发生的TC占TC总频数的比例呈震荡减小趋势。(2) RI集中区北界南移、南界北移,总体收缩南移,东界西移、西界东移,总体收缩西移。(3)西北太平洋环境风垂直切变(VWS)的弱切变区向西向南的气候漂移和海表面温度正距平区域的向南扩展是导致发生RI的TC最北纬度显着向南漂移的可能原因,发生RI的TC最南纬度向北的漂移则可能与高海表面温度(SST)向北扩展密切相关。(4) RI集中区的200 hPa高空辐散变强、850 hPa水汽输送加强等有利环境场条件的迭加,也对RI集中区的气候漂移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8年06期)

唐彦丽,李立娟,董文杰,王斌[3](2016)在《减缓一个新的耦合模式的气候漂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漂移,即在外强迫固定的情况下,耦合模式中依然存在的固有的虚假长期变化,理解漂移的来源并以此进行模式的调试工作是耦合模式获取合理模拟结果的关键.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本文基于美国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二代格点大气环流(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6年12期)

周波涛,赵平,翦知泯,何金海[4](2005)在《澳大利亚板块漂移对南半球气候与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美国NASA(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的GISS全球海洋-大气耦合模式,研究了14MaBP在与现代情景不同下的澳大利亚板块位置对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4MaBP澳大利亚板块偏南时,副热带地区大洋上反气旋加强,副热带高压加强,高纬60°~70°S一带气旋性环流加强,绕极地低气压加深,造成当时南极涛动变强,南极涛动指数AOI(AntarcticOscillationindex)波动周期缩短.同时,14MaBP降水与地表气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环40°S一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而在60°~70°S多数区域降水增加;南太平洋高纬度地表气温下降,威德尔海及其北侧海域地表气温升高.此外,由于气温和风场的变化,南极海冰也发生了变化,罗斯海附近及其西侧靠近南极大陆地区海冰较现在增加,威德尔海附近海冰较现在偏少.(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5年09期)

张国栋[5](1999)在《回归线漂移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今年第二期刊登的“浅说回归线漂移的天文成因”一文,文章的目的是解释地面回归线长期漂移的原因。回归线长期漂移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长期变化,而作者却用岁差、章动和极移来解释,显然会得出一个答非所问的结果。该文一开头便告诉读者说,台湾省嘉义市1908年建的北...(本文来源于《天文爱好者》期刊1999年05期)

陈克明,张学洪,金向泽,俞永强,郭裕福[6](1997)在《一个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海洋大气环流耦合模式Ⅱ.模式气候漂移和增强温室效应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着重分析和讨论全球大气,海洋-海冰耦合环流模式的两个长时间数值积分试验──130年控制试验和95年敏感性试验(增强温室效应试验),尤其是控制试验中的气候漂移现象以及与此相关的敏感性试验中增援信号的提取问题。在控制试验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当前的气候值不变;而在敏感性试验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始时以1%的速率等比增加,它在积分至70年且其值已达初始值的二倍后便不再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这个耦合模式的长时期积分中存在着明显的气候漂移,但敏感性试验给出的全球增暖的基本特征在物理上是合理的;这个耦合模式产生气候漂移的主要源地是在高纬度海洋的冰水交界区,且初步的热收支估算揭示它可能与冰-水交界区的耦合方案有关。本文最后在对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的环流型式的时间演变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有关全球增暖幅度的3种估计,同时指出:尽管全球增暖的空间分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模式气候漂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大部分在计算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时却可以被自动扣除。(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1997年04期)

陈克明,金向泽,张学洪[7](1997)在《关于海气耦合模式气候漂移及敏感性的一点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概念性的大气或海洋系统及海气耦合系统出发,通过简单的理论分析指出:用观测气候场作为边界条件来调试大气或海洋模式并非最佳选择;海气耦合漂移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中一部分源于未耦合模式模拟得到的气候状态与观测气候状态之间的系统误差,而另一部分则源于海气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海面“通量修正”可以消除因模式气候与观测气候之间的系统误差而引起的那部分漂移,但仍保留了海气系统的大部分非线性相互作用项.本文最后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敏感性试验,指出耦合漂移受到模式海洋的垂真发辨的率、海洋温盐扩散方案、海气耦合强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1997年02期)

气候漂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1949—2015年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含南海海域)1949—2015年TC快速增强(RI)集中区位置变化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RI的发生频数及伴有RI发生的TC频数均呈减少趋势,RI持续时间占TC生命史的比例及伴有RI发生的TC占TC总频数的比例呈震荡减小趋势。(2) RI集中区北界南移、南界北移,总体收缩南移,东界西移、西界东移,总体收缩西移。(3)西北太平洋环境风垂直切变(VWS)的弱切变区向西向南的气候漂移和海表面温度正距平区域的向南扩展是导致发生RI的TC最北纬度显着向南漂移的可能原因,发生RI的TC最南纬度向北的漂移则可能与高海表面温度(SST)向北扩展密切相关。(4) RI集中区的200 hPa高空辐散变强、850 hPa水汽输送加强等有利环境场条件的迭加,也对RI集中区的气候漂移有重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漂移论文参考文献

[1].吕小羽.北美城市气候,来一个漂移[N].中国科学报.2019

[2].石运昊,雷小途.热带气旋快速增强区域气候漂移及成因初步分析[J].暴雨灾害.2018

[3].唐彦丽,李立娟,董文杰,王斌.减缓一个新的耦合模式的气候漂移[J].科学通报.2016

[4].周波涛,赵平,翦知泯,何金海.澳大利亚板块漂移对南半球气候与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J].科学通报.2005

[5].张国栋.回归线漂移及其对气候的影响[J].天文爱好者.1999

[6].陈克明,张学洪,金向泽,俞永强,郭裕福.一个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海洋大气环流耦合模式Ⅱ.模式气候漂移和增强温室效应的初步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

[7].陈克明,金向泽,张学洪.关于海气耦合模式气候漂移及敏感性的一点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

标签:;  ;  ;  ;  ;  ;  ;  ;  ;  ;  

气候漂移论文-吕小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